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当代文化语境中的视觉艺术语言教学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当代视觉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向,视觉的现代性消解了感官和外物之间明显的对应关系,视觉艺术语言独立于客观物象而具有了自身的意义。这对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欣赏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艺术教育应建构与之相适宜的艺术教育模式。从艺术语言视角思考艺术创作与教学是解决问题的路径之一,将视觉艺术语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贯穿到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采用多学科相融合的艺术教育模式,使艺术教育回归艺术的本质要求,探寻培养具有创新tg力艺术人才的有效方案。
近年来,艺术教育行业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如何将艺术教育回归到艺术创作的本质上,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所在。以再现艺术教育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中国当下艺术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不利于艺术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如何有效地改善谏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为旨归,顺应时代的发展,建设或改革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艺术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当前众多文化领域中,图像已然成为核心力量。图像将成为经济文化发展的有力手段,各学科研究的推进也会把图像置于中心位置。因此,对图像的组成元素、符码以及结构进行细致分析,并将之应用于各个学科研究与文化领域的发展中成为当前文化研究的重要命题。视觉艺术如果要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突显其价值,不至被消融于机械复制的图像中,那么在艺术创作和教学中,都需要作适当的调整。近年的许多艺术展览都把艺术语言作为主题进行艺术探索,视觉艺术语言在艺术研究中也渐渐成为讨论的中心,因此,重视艺术语言教学将有助于艺术教育的学科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
一、建构视觉艺术语言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当代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图像变得日益重要。文字和图像各具所长,图像直观感性,给观者增添趣味和怏感,文字抽象而富有联想性,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当代视觉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抽象文字和直观的图像交相阐发,文字和图像之间的“互文性”使阅读具有游戏性、娱乐性和艺术性。正如巴尔特所言:“过去,图像阐释文本,使文本变得更为明晰。如今,文本则起到充实图像的作用,承载着一种文化、道德和想象的重负。过去是从文本到图像的含义递减,今天存在着从文本到图像含义递增的现象。”m如今,“读图”时尚流行,视觉文化集文字与视觉艺术于一体,大量“通俗化”读物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空间。然而,一些图像缺乏艺术性和趣味性,过于“简单化”甚至“庸俗化”,污染着大众的视觉环境。如何增强视觉文化中图像的艺术性和文化性,避免图像“简单化”的问题,是当前艺术教学过程中应正面回应的问题。如今,“读图时代”的视觉艺术与照相术普及之前的造像艺术已然不同,观者期望艺术给予的视觉体验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享受。在现当代艺术作品中,视觉艺术语言具有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许多艺评家将这种艺术称之为“新艺术”,或者称为将时间与形式相综合定义的“当代艺术”。主题、再现不再是当下艺术创作的唯一中心,艺术趋向于纯粹化,重视观者的创造性参与,艺术语言成为艺术表达的主体,语言就是意义。因此,艺术教育应当重视艺术语言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从艺术语言的视角理解艺术创作原理和审美逻辑。在“读图时代”,重复没有价值,巧妙地利用艺术语言创造新颖而有意味的图像是视觉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向。高等艺术院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中坚力量,其艺术教育亟需从师徒传授、重技轻道的教学横式中扭转过来,采用科学的以艺术语言为主导的课程教学体系将是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之一。艺术教育需要正视其学科特点,遵循艺术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视觉艺术语言为切入点组织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有效提髙其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在曰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地将艺术语言应用于图像的策划、生产与传播中,满足当代人们的文化与审美诉求。
二、将视觉艺术语亩作为思维方式货穿艺术教宵
课程体系“读图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当下文化经历着由“语言(文字)学转向”至"视觉转向”时期,图像及其构成元素(视觉艺术语言)应当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方面,语言学的思维方式或方法论不适合视觉事象的研究,创作与观看图像有许多不同于文字写作与阅读的地方,它们需要在新的视觉文化与艺术范式内加以解析。另一方面,视觉符号系统之基础的惯例和符码彰显了图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视觉转向的支配下,与图像学、符号学及艺术学关系密切的思想快速发展,艺术语言、图像、符号、意义、表意、描绘、元素、空间、结构、构成等原本厲于艺术学研究范畴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于其他领域。视觉艺术语言和语言学模式同时成为当下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遍方法。由此,深入发掘、阐析图像的艺术语言及其内涵将成为艺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在文艺界,还是在批评界,文化问题都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人们从各个视角观看文化,但毋庸置疑的是,大家都有意无意地幵始从艺术语言角度考虑文化问题,重新审视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与审美文化。遗憾的是,视觉艺术语言问题一直是中国艺术和艺术理论界的弱项,因为主流性思潮认为“艺术语言”并不重要,而倚重于视觉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意”“心”“情”“志”,从而导致在艺术创作、教学和理论研究上对艺术语言的疏忽,使得商品广告和视觉艺术展览中有“千人一面”之憾。
1978年以来,西方艺术与思想引进中国,众多流派影响着中国艺术设计、创作与批评,但审美理论中的“语言论转向”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中往往也忽视艺术语言在文化现代性转化的意义,使文艺工作者把握艺术语言的能力不足,难以推进中国视觉艺术的现代化转型。我们需要了解艺术语言的厲性,理解其深刻意涵,以便当我们审视艺术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时,具有文化自觉性,准确把握未来艺术发展的动向。视觉艺术的变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同艺术语言相连,或者说自语言而开展。85?新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场艺术语言的运动。当时的青年不满于当时美术的左倾路线,不满于艺术现状,试图挣脱当时学苏的艺术创作倾向和过于生硬、再现的艺术面貌,意欲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从而引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艺术思潮。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的作品都重视形式追求和样式构成,对题材的限定也丰亩得多。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曰,从艺术语言视角展幵的教学依然未能在髙校艺术教育中全面展幵。视觉艺术语言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方式,也是人的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如今,人们生活在“读图时代”,是现代化的存在方式,需要现代化的视觉艺术语言和思维方式。中国视觉文化要走向现代化必须注重艺术语言的革新。中西艺术的差异是文化的差异,也是语言的差异,中国现当代视觉文化的发展应该强化艺术语言的创造性应用,融汇东西方的艺术语汇,表达中国文化的思想和精神,传承中国文脉,推进中国文化艺术的现代性转换。只有将视觉艺术语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贯穿于视觉文化课程体系中,才能推进艺术教育的深度改革与发展。
三、艺术实践课程中的艺术语亩教学
面对曰益图像化的现代社会,视觉艺术已经渗透在社会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视觉的现代化是文化现代化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基础。视觉的现代性消解了感官和外物之间明显的对应关系,从艺术语言视角进行艺术创作与教学是顺应艺术形象与现实物象相异的审美趋向的需要,以此改变惯常的视角,增强艺术性<3>。图像制作中新的观测方式和“个人的技术”W都是视觉现代性的体现,对于商品、能源、资本、意象或者信息而言,观测者都起着客观的传导作用。现代主义的艺术实验和其他重要艺术形式对此进行了各种尝试与表现,电影和摄影展现了当时的重要技术和社会图景。在图像的获取与观看中,需要更加灵活和有创造性的观测者,来适应现代生活中图像的新的功能和各种各样可以互相转换的符号和意象。正如克雷里所言:“视觉的现代性要求对视觉进行解码和细分。”(6>艺术语言的现代化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的现代化,其实它深刻地昭示着植根在我们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艺术价值体系,包括我们的艺术语言规范、习惯、元素等各方面。追问语言,讨论语言就是在谈论艺术本身,可以深入理解与把握艺术的特质与规范,在某种程度上说,还可以把握艺术发展的脉络与动向。因此,追问视觉艺术语言不仅牵涉到现当代艺术的表现而且直接牵涉到人类生存问题,牵涉到文化艺术最核心的部分。在艺术教育过程中系统、有序地幵展艺术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可以使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掌握艺术语言,使他们在艺术创作中的个性化表现成为可能,使艺术、文化与精神性内蕴的表达完美统一。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可以将艺术语言与媒材相结合设置艺术实践课程。例如把线条语言与低年级造型基础的素描、写生课程相结合,分阶段地讲述线条的属性及功能,并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艺术实践,结合课外阅读,使学生深度理解线条语言在艺术表现中的属性、功能和审美逻辑。线条大致可以分为水平线、垂直线、对角线、螺旋形线、波浪线、长线、短线等,结合艺术的视知觉原理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其属性(6>,水平线来自于人们日常视觉经验中的地平线、大海而给人宁静、温和的感觉,直线来自于大树、教堂而给人崇高、积极的感觉。同时,配合大量艺术史中经典的艺术作品分析线条的功能与美学特点,如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用圆韧的古意线描(如《张深之正北秘本西厢》版画)表达遗民的怀旧情绪;俄罗斯画家夏加尔则用柔和的波浪线在作品(如《生日》)中诠释幸福与温情。可以将色彩语言与水彩、油画等媒材相结合学习其属性及审美特质,根据其调性分成不同的主题实践艺术的表现性,比如“浅淡诗性的色彩”“酸性幻觉的色彩”“温暖甜蜜的色彩”等w。肌理语言有赖于丰富的媒介材料,可以将它与综合材料课程相结合’在分析肌理语言的特点和制作技法的同时,结合艺术史中的个案分析其审美特质,比如超现实主义大师恩斯特就是善于应用肌理语言的艺术家,通过拓印获取肌理语言创造诗性艺术作品。从艺术语言的视角让学生学习造型基础,而不是一味从写生造型的方法组织教学,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兴趣和热情。
其二,可以将空间语言与艺术考察、艺术创作等课程相结合。空间构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幅画面的基调和风格,是当代各种艺术媒介表现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许多当代知名艺术家都在实践着空间的个性化表现,比如埃舍尔、丰塔纳、大卫?霍克尼、詹姆斯?特瑞尔等。教师可以结合艺术家个案全面地介绍空间语言的类型、特点及表现方法,让学生在艺术考察之后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合适的空间语言组织画面。比如神话、梦幻的主题内容适宜用非逻辑、反透视的空间构成营造超现实的画面效果,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基里柯(《一条街道的忧郁与神秘》)、德尔沃、达利都是这方面的艺术大家;魔幻的主题内容适宜采用多变的、可移动的空间营造方法创作画面,结合富有空间转换象征性的物象组织画面,比如镜子、通道、门窗、楼梯等,埃舍尔堪称魔幻性空间表现的典范|8>。综上所述,在艺术实践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专题性研究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根据学生选取的题材内容引导他们探寻合适的语言准确地进行艺术表现,让学生有计划地实践个性化的艺术语言,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引导学生从个人独特的视角观看世界,创作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
四、艺术史论课程中的艺术语言教学
西方艺术史研究经历了“语言转向”,文艺批评和文化研究领域经历了所谓的“视觉转向”,语言问题和阐释问题成为了图画说明的核心。中国艺术史研究和艺术批评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关注艺术语言的特点及态势,重视批评语言的建构。新媒体艺术中的摄影、装置、录像、行为艺术和传统媒材的绘画艺术,对艺术语言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是艺术进行现代性转化的趋势和路径,也是时代审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当顺应历史文化的发展,重视吸纳视觉艺术语言体系建构中国当代艺术批评话语,这是针对新时代新艺术的适度调整与更新,有助于推进艺术批评与艺术家、民众的互动,激励艺术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通常认为,艺术批评需要四个步骤:一是描述,二是分析,三是解释,四是评价。在前些年的中国艺术批评中,存在越过第一和第二步骤,直接进入第三和第四步骤的情况。尽管进行解释和给出评价是展示批评家思想和行使其职责所在,但思想的展开不能离幵描述和分析阶段。如果描述和分析不充分展开,其思想的论述将缺乏客观性,也难以达到较高的层次。描述和分析阶段是将艺术语言转换为叙述性艺术批评语言(文字)必不可少的过程,批评家参照视觉艺术语言知识体系相对客观地描述艺术作品,分析其艺术构成,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因此,在艺术史论教学当中,教师将视觉艺术语言融入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述当中,有助于学生从艺术本体层面理解艺术作品,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艺术研究。当前一些艺术批评文章过度强调艺术品的文学性描述。批评家从主题内容的视角,对艺术品作深入描述。但是过度的文学性描述易使文章陷入过度阐释,很难看到批评家对作品本身所作的艺术价值判断。这些文章可以看作一般的评论,但不可称之为专业的艺术批评。一些批评家写作时频繁引用文学历史与理论,几乎很少读到他们将研究对象置于视觉艺术史和当代艺术语境中作整体而相对客观的评论,这样的艺术批评是有所欠缺的。
批评文章对艺术品的描述应具有视觉性,即将视觉语言转换为文字语言,仿佛通过文章带领读者走进美术馆观看作品。艺评家以专业的艺术批评语言对视觉艺术进行叙述,可以让批评的立论令人信服,文章也更为生动。如此将便于一般观众了解艺术品的品质、特色与深层意涵,将艺术欣赏步入专业的维度,这是艺术批评家的责任和义务。在评价环节中,判断一件艺术品质M髙低的标准,一是思想,二是作品本身艺术语言的质量,思想的表现有赖于语言的表述。另外,还要参照艺术的历史对艺术语言进行评述,考察艺术品是否在视觉语言方面有所进展。因此,将视觉艺术语言转换为描述性批评语言是艺术批评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环节,这样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即便是涉及到某个哲学术语,一般也会对艺术表现作更精细的分析与解释,甚至可以结合艺术心理学或视知觉原理加以说明。文章的整体节奏因此会显得更为淡然、平静而相对客观,对创作理念的解释也会更加自然、充分的展开。因此,在艺术史论教学过程中,应将艺术语言的分析与研究融入艺术史、美学、艺术批评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当中。
结语
当前大众审美需求及文化艺术发展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髙校艺术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调整与改革现行的艺术教育模式迫在眉睫。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才,应将艺术语言知识体系贯穿于艺术教育的全过程,可以从艺术语言的视角将艺术语言与艺术心理学、历史学、材料学相结合组织教学,鼓励学生采用跨学科的研究与创作方法,引导学生实践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创造具有文化内涵且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世界,努力改善我们的视觉环境。艺术学科应加强视觉艺术语言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尊重学科本身的特质,遵循艺术教学与艺术发展的规律,有序地将视觉艺术语言教学融入课程设置当中。将艺术语言教学与造型基础、媒材、艺术史、艺术批评、专题研究与创作等课程有机结合,有效地促使学生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进行学习。因此,应该从艺术语言的视角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艺术,提升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艺术创作与研究的行动力,努力培养艺理兼通、具有一定品评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
作者:韦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