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协同创新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我国金融行业的飞速发展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密切。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在剖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协同创新的新型模式。并进一步阐述了基于协同创新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最后分析了基于协同创新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要略。
关键词:协同创新;金融人才;慕课
从1995年到2016年的20多年时间,中国金融资产规模增长了近40倍,按不同口径计算的金融资产总规模窄口径270万亿,宽口径360万亿。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金融大国,这与金融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金融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金融的专业高等教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信息技术水平以及金融产业自身业态的不断革新,金融高等教育面临的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主动应对金融发展新形势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与时俱进、面向未来地推动金融教育和金融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金融高等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也是推动中国成为金融强国的关键环节。
一、现阶段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病
1.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不清
金融行业人才基本可以分为科研创新型、管理决策型和业务操作型。不同类型人才的专业诉求和特性具有较强的差异性。科研创新型人才强调批判性思维和缜密的理论逻辑,管理决策型人才强调统揽全局性思维和广博的知识结构,而业务操作型人才强调的是严谨性思维和专业知识技能。而随着金融需求的不断细分,不同企业对人才的选拔标准也各有差异(见图一)行业对不同的但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高等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一刀切,在专业方向设置、课程设计、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并未进行严格和清晰的划分。使得个人需求的无限性、多样性与社会需求的有限性、层次性矛盾日渐凸显。因此需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层次分明、特点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既培养适合基层岗位工作的通识型人才,也要培养一批金融高端平台就业的复合型人才。
2.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僵化飞速发展
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技术使得网络化、信息化等具有互联网、大数据特征的新金融业态已成为现代金融活动的新常态。金融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满足客户多样化的动态需求。物质需求已不再是客户的首选,追求综合化金融服务、消费体验、国际化及服务的满意和高效成为了其追求的目标。对于金融行业新业态下的从业者来说,面对的是需求不断变化的客户和日新月异的金融科技技术,需要将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贯彻到金融活动中,并建立客户为导向的金融价值体系。这就需要重新审视和架构金融人才培养的价值和理念,强调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制定金融人才培养方案,避免金融人才培养与市场的脱节。
3.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调
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金融教育为学生构建的金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单调一方面是由于教学方法的单一,缺乏多样性。虽然一直提倡教学方式的改革,有些课程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更新,与时俱进。但是大部分的课程还是存在着“教师念讲义,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都忘记”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是由于师资建设的滞后性。许多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师对国内外最新的金融产品及金融创新等缺乏足够的了解与研究,对欠缺对市场前沿的掌控能力及实践能力。从而导致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大大降低。
4.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对接匹配度低
高校与金融行业的进行合作,共建平台是理论联系实际,让专业知识“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虽然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中也存在校企合作的形式,但多流于表面,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科学和完善的制度,有的时候甚至并未落到实处。在合作之前校企双方都没有进行详细的了解和调研。供给方-高校要不并不完全了解行业企业的真正需求,要不不能及时更新企业需求的变动。而需求方-行业企业则不清楚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侧重点。在合作过程之中的沟通反馈也缺乏有效性和持续性,合作双方不能针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及时解决和纠正,使得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有的甚至是一锤子买卖,缺乏持续性。归根结底还是学校和企业对人才培养平台目标上的认知错位。人才培养是学校的终极目标,而企业更看重的是经济效益。互惠共赢、优势互补是学校与机构和企业合作的基础。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的维系仅仅依靠的是人脉关系,必然不能持久。
二、基于协同创新的金融人才培养机制的特征
协同创新是指多方主体通过知识、资源、行动、绩效等方面的整合,以及在互惠知识分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的最优同步、系统的匹配度方面的互动,实现系统最优和福利最大化的过程。基于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突破既有机制禁锢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基于协同创新的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1.合作性的团队:基于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体制的关键环节是合作性的培养团队。协同培养团队由多人组成,团队成员可依据各自的兴趣、专长等进行分工合作。作为一种人才培养势力的革新,它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领域,专业甚至是学校和地域。在人才培养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以专业平等的方式进行频繁的合作及交流。
2.差异性的教学: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提倡差异性教学。所谓差异性教学是指立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多样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措施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差异性教学以对学生的全面调查和了解为基础,以系统多层次的教学方法为途径,重视教授与学生民主平等,强调通过协作发挥差异的积极作用,以达到挖掘每个学生潜能,取长补短,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最终目的。
3.弹性灵活的培养方式:协同培养活动形式的组合方案是多元变化的,如:跨专业和学科协同、跨学年协同、校内外协同等等,还可依据不同的主题、学生的个别差异、活动的地点、学习的内容进行教学。此外,根据内容的需要,教学的课表也可以灵活安排。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参考金融经济的前沿问题和热点,进行及时的补充和调整。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知识的运用落到实处。
4.时空的开放性:协同培养打破了传统上固定的教学时段、固定场所、固定人员的班级王国式的上课模式,取而代之以弹性多样的时空规划,使传统的自我封闭的组织文化形态朝向自主、开放的方向发展。教育培训活动已经不必局限在校园和课堂,比如可以采用慕课这种新兴形式。这种形式下的学习咨询和交流讨论完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值得尝试。
三、基于协同创新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要略
1.夯实协同创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想构建有效的多主体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体系,首先应该从基础入手,围绕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需要促进各个层面参与主体的融合。例如在教学层面,师资团队严格贯彻协同创新理念,坚持每隔一周进行一次讨论,将各个班级授课中遇到的问题采取头脑风暴的形式进行讨论和解决。并分享各自的资源与经验,效果显著。使得教学内容模块化、系统化、时事化、前瞻化,实现了教学各环节之间的协同性和整体最优化。
2.探索多样化的协同创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慕课(MOOC)是由互联网技术引起的一场教育变革,它的出现对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它的特色在于打破章节的束缚,以知识点为单位,结合互动形式和评改作业,一方面提高了教学反馈,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个体的个性化的关注。推动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也促进了专业知识的普及与共享。将大数据技术植入慕课学习中的各个环节,不仅有助于教师及时判断并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得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及时指导成为可能。还能够帮助教师总结和分析教学难点和学习热点,改进教学的内容与环节,提高教学的含金量和效果。
3.促进协同创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平台的无缝对接。首先依据金融专业人才的分类制定层次分明的培养计划和目标,以此为基础寻找不同的类型的企业与机构进行合作来打造人才培养平台及研究基地。其次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前期充分与企业及机构进行沟通,了解其阶段性目标和核心需求,选择合适的目标来进行合作。中期则积极与企业保持互动交流。以项目为基础,按照协同联合、优化整合、交叉融合、应用复合的原则,选取对应类型的学生进行人才培养,深入到机构与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研讨。后期保持反馈机制的通畅,促进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
4.建设协同创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一是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按照公平、公开、公正、客观的原则,“沿创新链条”科学确定协同创新中各方利益分配情况的具体规则和分配方法,以利益分配链条紧密联接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方面。二是协同创新的管理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的基础配置,按照规范、集成、快捷等原则,成立由多方协作主体参与的协同管理机构,明确各方职权和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负责重大事务协商与决策,实现沟通信息、群体协调、相互监督。三是协同创新的考核评价机制,按照全面性、针对性、实效性、适应性为原则,以创新质量、解决需求和实际贡献为导向,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鼓励竞争,动态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成虎,胡啸并,孙林娜.复合型金融人才及其培养模式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5):59-62.
[2]龙海明,申泰旭,周鸿卫.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J].金融经济,2015(8):102-105.
[3]马天魁.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育模式变革探究[J].大学教育,2016(5):102-104.
[4]任友群.“慕课”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6-3.
作者:刘晓剑 单位: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