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协同创新下的高职教学(4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一直是被鼓励和提倡,但是,目前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方面很多院校和企业还没有像国外一些国家那样,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体系建立得很完善。本文根据目前高职院校产学研现状情况,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关的理论。
关键词:
产学研;协同创新;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产学研现状分析
第一,合作模式比较单一。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一直是被鼓励和提倡,但是,目前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方面很多院校和企业还没有像国外一些国家那样,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体系建立的很完善。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调研中发现,虽然很多的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工作,但是真正能够签订正式合作协议的并不多,还有很多的企业并不认同与高职院校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教育热情不高。作为高职院校能为企业提供的产学研合作形式也比较单一。第二,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不足。企业在与高职院校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中希望能够解决企业技术上的问题,但是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中高职院校在服务企业方面的意识比较弱。企业希望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解决企业发展的技术问题和企业人员培训的问题,以及一些专业技术的难题;但是高职院校自身在这些方面也比较薄弱,并没有很强的实力去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导致企业与学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项目动力不足。[1]
二、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探讨
第一,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作为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中要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比如在办学中对自己的特色专业群以及特色教育教学的优势要有所体现,吸引相关企业与企业一同合作开发;其次在就业以及学生实训上,可以利用产学研工的校内合作模式,将企业的车间和技术引入到校园,学生既可以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掌握技能也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一些企业生产力的问题;第三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项目合作,对于一些不适合在校内进行建设的实训基地,人们可以与企业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学习,同时也可以与企业的一些专家共同申请一些校企合作的项目进行研究,将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和专业技术相叠加,既增强企业的生产能力,又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能力。第四,专项的订单培养模式,这也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做的,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进行教学计划的改革,针对企业需求建立合理的课程设计,为企业提供实用的高技能人才。第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按照每个专业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深入分析每个相关专业课程的标准化和差异化,探索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教学平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能在这样的平台上利用相关课程进行彼此的联系、相互渗透、共享资源。引入企业的专业导师参与学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并确定相关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等特征与本科院校不同,在产学研协同创新领域必须探索出一条能体现高等教育性与技术应用型并举,融合校企合作,项目教学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模式。高职院校是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培养更多创新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助推高职院校向着更高水平发展,如区域的经济水平、技术水平、经济结构等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有特殊要求。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上要遵循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体现高职办学特色,要具备“高、新、全、通”的特点。“高”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现高等性;“新”是指产学研项目动态地纳入各个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全”指的是对产学研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覆盖到各专业,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是指通过资源整合,加强各专业的协调发展,防止重复建设。其一,高——产学研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现高等性。不断提升产学研教育师资队伍水平,产学研协同创新首先对教师提出高要求,要求教师具备产学研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如教师的产学研体验、产学研知识和产学研技能。学校要组织教师经常参加产学研模拟活动和专门的培训,同时组织教师在一些产学研合作项目或者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企业进行实践提高教师的产学研综合素质。高职院校还要聘请企业中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校园,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兼职讲师,使产学研教育更多的结合实践;其二,新——新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性。产学研项目动态地纳入各个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以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开发为主要手段,通过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将专业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联系起来,为教学改革提供机会和条件。例如,教师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必须有对应的项目课程,该课程应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学生项目以专业为依托,在技术或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性;其三,全——产学研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覆盖到各专业,将产学研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知识资源共享。引导课程、专利、艺术设计等知识资源进入市场,实现价值增值。吸引各专业的教师在投身产学研教育的同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更好地解决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瓶颈问题,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科研水平、服务区域经济,实现学院发展与教师个人发展的双赢,为师资队伍开辟新的路径;其四,通——产学研资源整合。完善信息服务共享体系;企业、高校、政府、资源整合使产学研服务体系对接,企业通过高等院校设立研究开发机构,进行人才的双向交流和培养,鼓励院校利用多学科的优势,成为企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鼓励企业投资办学,利用企业市场反应灵敏度高,把握市场能力强的优势,促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和企业需求,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立新.大学生宗教信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兼析锦州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成因[J].宗教问题研究,2011(2):51-54.
作者:王妍捷 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
摘要:
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理念和发展对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学校长远发展等各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协同创新的实际运行过程中,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中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基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完善政策法规、建立评价制度、强化监督制度、完善协同创新机制运行的社会开放平台等相应的保障措施,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得以顺利深入开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保障措施
1高职院校产学研用的现状分析
1.1高职院校产学研用的现有情况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机构组成形式与本科不同,它由高职院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单位共同参与协作的互动形式。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运行还处于初探阶段,还没有很好的落实到实际应用中。高职院校产学研用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合作的方式都不同,合作的企业数量不多。目前,高职院校对于产学研合作不像本科院校那么受重视,合作的企业也缺乏积极性。产学研合作的类型比较单一,主要是学生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方式。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实习弥补学校实践条件的不足,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便于企业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可以有效地提供学生工作岗位,企业可以通过学生表现选择合适的学生。
1.2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的动力
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希望高职院校有能力解决生产中面临的实际技术难题,然而高职院校的能力不足,没有足够的实力去解决,使得无法很好地服务于企业。多数高职院校高层对于产学研合作不是特别关注和重视,主要活动只能在系部小范围开展,没有更大的合作平台发展。
1.3政府的激励政策
政府对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合作还缺乏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指导措施,没有对合作的各个机构的责任进行明确规定,使得高职产学研合作运行中出现一些责任纠纷,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希望政府能够出台相关的利好政策来支持和监督运行,由政府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合作共享平台,可使合作机构双方都受益。
2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运行中现存问题分析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在稳步发展已形成了独特的方式,如订单模式、项目模式等。虽然有固定的模式,但在合作运行过程中仍然遇到一些阻力和困难,具体存在问题如下:
2.1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理念和意识不强
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开展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合作,但只限于纸上谈兵,并没有付诸实践。学校以为通过合作教学、顶岗实习、课题研究、资源共享等搭建合作的平台就可以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社会的需求。目前,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院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更强调企业数量不看重质量,使得产生企业类别单调、配合不够默契等问题。由于我国的大多企业不注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使得科技人员数量少不集中,没有形成完备的科技创新团队,导致整体的创新实力不强,这样会与高职院校在科研技术方面的合作不好开展和持续,进而在双方合作过程中会产生不可抑制的鸿沟和障碍。目前高职院校对于产品的科研成果是否能够进行推广和实践应用不太重视,而这恰恰是企业特别重视的成果,企业看重的是眼前的利益和回报率,不从长计议,是一种没有广度和深度的合作。
2.2高职院校参与力度不够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规划或制定产学研用协同合作的校内激励政策,对参与产学研合作教工的奖励分配标准不明确、不固定。合作的企业、科研机构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开展协同创新活动积极性不是很高,企业及其他合作机构也一样。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在协同合作中,高职院校和科研机构只负责项目的技术领域研究,不考虑项目的市场化运作,这会导致理论脱离实际。高职院校的研究成果是否能转化为技术成果是不被重视的,这种观念与企业生产实际的目的南辕北辙。其二,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体系是通过教师的学术水平高低作为衡量标准的,只要有论文和专利就可以评职称,重心落在了追求论文和专利的发表上,不注重成果的推广和产业化,所以缺少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动力。
2.3政府关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主要是校-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低层次的合作。政府对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所制定的相关鼓励政策和保障机制较少,使得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用评价指标和资源配置达不到要求。许多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用的投入资金不足、涉及范围小也是导致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缓慢的原因。
3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的保障措施研究
3.1构建优惠政策与制度保障体系
我国在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活动过程中,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条文来保障合作的顺利运行。我国政府结合地区产学研合作的特点制定了适当的激励政策,如科学进步法、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相关政策等。这些政策出台虽然可以有效的促进产学研合作运行,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实施问题。因此,当地政府应该有效的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概况、科研技术创新和生产实践需求,提供产学研合作顺利运行的相关利好适宜的政策和法规。为了增强高职院校参与协同创新的动力和弥补资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建立共享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制度。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鼓励学校教师和企业积极参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工作中来,明确校-企之间的利益分配以及主体各方对利益分配的满意度等。
3.2完善管理技术与标准
产学研合作机构一般是由校、政、企三个主体组成,为了充分体现主体间的公平地位需要有完善的管理系统和技术。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运行中,主体之间都是紧密关联的,同时也各负其职,分工明确。企业主要负责提供生产环境和场所,承担设备、场地供给和技术实际应用,政府作为监管机构和政策实施,学校作为科学技术研究、创新主体。因此,每个主体承担的责任不同,缺一不可,只有保证合作内部每个主体的平等地位,产学研协作才能稳定运行和发展,每个主体才能发挥各自所长,资源才能共享,互帮互助,共同解决生产瓶颈问题,实现共同的目标。需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适应性标准,充分考虑主体各自的特点,选择既能发挥自身特点、适合自身发展,又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参与主体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是受社会很多因素影响的,所以要处于综合考量,以适合自身发展为基础恰当的选择适宜的运行机制和标准。建立效益性标准。效益性标准是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为参与主体带来最大化的效益,满足各自的目的和需要。效益可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如果这几种效益之间有冲突,参与主体应该以社会效益或长期效益为标准。如果参与主体只看重经济效益和眼前利益而无视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可能会使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动荡、产生分歧或损害,不利于主体间的统一和产学研协同发展。对于企业来说,需要解决实际生产难题,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同时要加强环保意识,节能减排力度,实现企业效益的绿色增长。对于学校而言,学校发展的根本和目的是人才的培养,科研人员要在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下进行技术研究和创新工作。对政府和社会组织来说,首要考虑的问题是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所以选择符合长远发展需求的效益标准。
3.3搭建社会广泛参与平台
面对市场的瞬息万变和激烈的竞争态势,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涌现和更新来满足产学研创新的需求,便于共同发展,需要搭建一个知识创新的共享资源平台,保障协同创新的主体对科研技术数量上和质量上的要求,这就需要社会专业人员的广泛参与。为了知识和技术的创新,需提供开放的环境和多样化的参与机构。企业高端人才和社会权威人士都能积极参与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中来,可以促进整个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提升,也保障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顺利运行。政府方面要积极宣传和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对发展良好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予以推广、支持和鼓励。需要构建科技创新的信息网络平台,将产业研协同创新的发展现状及时的呈现给社会各界,让社会更加了解。以政府为主导,媒体为依托,网络为平台的多元化服务机制能够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大蓉.职业院校产学研用、校企协同战略内涵研究[J].商业经济,2014(23).
[2]于新颖.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J].时代金融,2015(5).
[3]王章豹,韩依洲,洪天求.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及其优劣势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2).
[4]杨文志.湖南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J].职业教育,2015(2).
[5]李京晶.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6]易高峰.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
作者:林爱琴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信息工程系
第三篇:协同创新下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摘要:
“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在社会各个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共同整合教育资源、协同攻关,从而推动教育建设的一种创新活动。文章基于“协同创新”视角,分析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协同创新建设的必要性,并对建设路径进行了探讨:建立合作“区域联盟”,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学术“共同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管理制度,构建师资建设保障体系,以期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协同创新高职院校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宗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社会高等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以培养社会一线人才为核心任务的高职院校,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也比较高,只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完成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搞好师资队伍建设便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发展任务。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技能型师资人才紧缺,高精尖人才引进困难,师资队伍建设方式单一、陈旧等,都阻碍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在这种形势下,以协同的方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有利于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参与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提升,对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协同创新”的含义
1.内涵界定。“协同创新”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的彼得•葛洛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协同创新是拥有共同目标的人或组织组成的虚拟小组,并运用现代化的交流工具沟通意见和想法,共同实现目标。这是对于“协同创新”广义的定义。而我国学者宁滨从微观的角度给出了定义,他认为协同创新是多个独立的组织,以共同的目标为核心,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思想、技术层面的互补、配合并共享利益的一种创新型管理模式。这是对于“协同创新”的狭义定义,本文所指的“协同创新”便是狭义层面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主体,在共同的努力下,为了共同目标,共享资源与技术,从而实现建设模式的创新与师资队伍的增值。
2.主要特征。一是整体性。协同创新,顾名思义,就是要将所有要素组合在一起共同创新,协调是各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单纯的叠加,这需要各要素之间在协调的方式和目标上有一致性,既能相互合作,又能相互制约。协同创新并不是某个要素独立完成的,而需要各个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发挥整体效益,才能更好地实现共同目标。二是互动性。协同创新需要的是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共同合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整体效能而达成目标。协同创新强调的是各个要素之间的合作以及知识、资源和效益的共享,要求各个要素或子系统在协作时要充分打破各种壁垒,促进各种资源的流动与合理利用,围绕着共同的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产生协同效应,创造出最大的创新价值。三是多样性。协同创新并不是单一的一个要素或系统组成,它需要的是各个要素之间的密切配合与相互作用,这就决定了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要素或系统之间需要具有多样性。一方面需要协同创新的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需要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多元化,在复杂机制的作用下才会产生多元化的协同创新结果,从而达到创新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协同创新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教育面向的是全社会,培养的是社会一线的高层次专业技能型人才,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术性而言,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定向性与实践性更强,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也就更高。协同创新的整体性、互动性和多样性,使其产生的创新效果能够为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动力,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也将迎来教育改革的高潮。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这对于当前高职院校单一的教师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协同创新颠覆了传统培训主体单一的教师培养模式,而更加多元化,这使得高职院校在开展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可以向政府、社会组织和科研机构寻求支持与教育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效率。
2.我国教育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文化已经进入了多元化、普遍化的发展状态,办学服务质量和对教育的贡献程度已成为了社会衡量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建设能力、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才能赢得政府和社会机构的认可与大力支持。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与科研机构、社会组织或政府部门的合作较少,制约了高职院校人才的发展。协同创新恰好能够强化高职院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我国教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3.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需要。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院校人才资源培养的重要内容,涵盖了教师的准入、培训、考核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之间层层递进又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体系。这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运行机制,便于调动各种资源,共同发挥建设功效,协同创新便是这样一种机制。在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通过协同创新能够充分调动各个层面不同的教育资源,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统筹考虑,达到建设理念、目标、内容和方式上的统一,最大化地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效果。
4.提高高职院校办校质量的重要条件。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只有提高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效率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才能提升高职院校的办校质量。协同创新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既考虑到了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也考虑到了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律,在综合诸多因素下形成的建设主体,能够使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全方位的支持,更有利于实现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一体化发展。
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协同创新建设路径
在当今重视创新型人才的时代下,要培养拔尖的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教师有更加广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学术氛围,而这样的综合型人才不是仅仅依靠条件单一、资源有限的院校培训就能够打造的,而是更加需要社会多种资源的共同协作。因此,协同创新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有利于创新师资队伍的建设理念和方式,实现优质培训资源的共享,促进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一体化发展。
1.建立合作“区域联盟”,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如今,我国已经形成了以高校为主、高职院校为辅的高等教育格局,这些学校承担着各自师资队伍建设的大部分工作,但在与政府和社会其他教育机构上衔接不足,导致师资队伍建设只停留在院校层面,培训效果也就十分有限。而通过协同创新的机制,参与师资队伍建设的主体多元化,需要高职院校加强与政府、社会机构、组织等的联系与沟通,建立起合作联盟,形成发展共同体,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一是要形成区域性联盟。高职院校相较于普通高校而言,所占有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社会支持力度也相对薄弱。因此,在开展师资队伍协调创新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发展特点,以区域为单位,和周边的教育机构、企业等形成区域性联盟,形成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验基地和研究基地,并逐渐向周边辐射,形成一个强大的教育合作发展共同体,共同参与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二是要强化教育机构互动。教育合作发展主体的区域性联盟建立之后,就需要强化各个主体之间的沟通、联系与互动,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与其他学校之间、与政府之间、与科研机构之间、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从而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并加强各资源的流动,共享专业化进程,最终推动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走向联合,以促进地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2.建立学术“共同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协同创新的视角下,参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体都是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其多元化的培训主体决定了高职院校需要在其内部结构上进一步完善。一般来说,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目前可以参与的协同创新主体主要包括了同类型的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等,这三个主体之间呈现出协调共生性,能够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和支持。这就使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的框架上,强化资源整合,建立起学术“共同体”,从而创新高职院校的师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对于建立的区域联盟,应充分整合其内部的优质教育资源,结合高职院师资建设校的发展特点,建立教育发展中心,根据本校师资的专业特点和发展优势,建立一支师资特色建设队伍,以起到对外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建立教学中心,促进不同学院、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的教师能够以组合课程代替传统的分类式课程,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为教师带来大量内容丰富、专业性突出、综合性强的知识,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促进师资队伍创新型人才的发展。二是建立核心人才智囊库。在协同创新机制下开展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其形成联盟的主体是多元的、复杂的,如果没有专业的人才智囊团,其机构的运行和辐射效能是有限的。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区域联盟为中心,建立起核心人才智囊库,通过引进专业教师、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教学实践培训、人才培养交流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组建学术交流共同体,以此建立核心人才智囊库,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三是深度合作交流与推广。强化高职院校同联盟各个主体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建立深度合作,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充分发挥区域教师培训基地的优势,广泛开展专业化培训,相互交流师资培养的有效方式与理念,进一步推广协同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的发展,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健全管理制度,构建师资建设保障体系。在现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协同创新的开展实际,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升级,以优化高职院校当前的制度环境,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一是建立定量定性结合式考评制度。在高职院校传统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其采用的考核机制通常都是以定性为主,即不注重考核的过程,以最终结果定胜负。而在协调创新的视角下,由于其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单独的定性考核显然是无法做到公平、公正的。因此,这就需要建立起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评制度,即制订相应的考核标准,同时更侧重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以此综合评估师资队伍的建设成果。二是建立协同创新激励制度。协同创新的实质是一种创新型的教研活动,而创新是有风险的,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为了避免打击学校的积极性,需要建立协同创新激励制度,对于创新成功的给予奖励,而对于失败的也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同时,对于教师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级别以定级的方式,明确不同的项目建设经费、时限、目标和方式等,以避免师资建设资源浪费。对于成功者应进行申报奖励或广泛宣传等方式,增强教师的荣誉感,以此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协同创新的活动。三是设立独立协同创新监督机制。高职院校应设立协同创新部门,并成立协同创新活动小组,专门开展协同创新活动。除此之外,还要设立独立的协同创新监督机制,建立专门的协同创新委员会,由专人负责监督和审核在师资队伍协同创新建设过程中的经费使用和活动开展情况,以充分确保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效。四是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培养优秀师资队伍。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将拥有更加多元的参与主体、更加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和更加专业的师资培养理念,而这些资源只有各个参与协同创新的主体共享,才能形成培养的合力。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教育培训系统,既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培训模式,还包括优质的自主学习资源,用以帮助教师自我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该系统还应有线上、线下灵活切换的功能,方便教师们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和效果反馈,以此培养更加优秀的师资队伍。
四、结语
综上所述,21世纪人才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要素,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因此,在强调发展创新的当下,高职院校也应积极顺应形势,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开展师资队伍建设,以充分确保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效,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燕.高职院校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4(10).
[2]陈正学.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机制改革的分析与探索[J].经济师,2015(5).
[3]谷朝众.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4(17).
[4]居长志.产学协同创新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5]李晶.协同创新:地方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实践路径的选择[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
[6]刘延金,温思涵.分类、协同创新培养:我国教师职前教育发展的方向[J].当代教育科学,2015(3).
[7]栾兆云.大学教师参与协同创新的现实困境及路径探索[J].临沂大学学报,2014(5).
[8]杨彦.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多元化建设与协同创新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
作者:李卫华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第四篇: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摘要: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为适应新形势加快了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而此种战略决策也必然对产业工人的重要输出源——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能否适应新要求,能否顺利转型升级是其未来生存发展的关键。文章从高职教育转型升级的背景及意义出发,利用SWOT分析工具探索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从协同创新的视角来探讨我国高职教育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即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创建协同技术研发平台、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以期为高职教育进一步优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教育协同创新转型升级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转型升级面临诸多问题,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发展转型尤为困难。近几年,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制造业不景气,订单减少,工厂减产,进出口持续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以及经济转型艰难,造成大量的产业工人失业或隐形失业。同时,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培育发展阶段,对旧产业工人吸纳有限,因此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产业工人的供需失调问题。针对这一重大问题,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输出源——高职院校该如何应对,如何适时调整自身发展策略与方式,以适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的培育发展对新型产业工人的需求,应该引起相关政府部门和高职院校的足够重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动高职教育变革发展,新的发展理念为高职教育转型提供思路。当下,协同创新发展理念已经被逐步应用于经济社会变革的诸多方面,显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那么,对于与产业发展有重大关联的高职教育,能否通过引进协同创新理念,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完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德国高职教育体系发展历程和状况的了解,我国可以借鉴德国高职教育发展经验,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及国际相关组织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发挥协同创新优势,进而实现我国高职教育的顺利转型升级发展。
一、我国高职教育转型升级所面临的挑战和战略机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腾飞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对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面临着内忧外困的现实压力,必须寻求转型升级之路,方能突破现有桎梏。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我国高职教育应主动接纳新理念,适应新形势,通过协同创新来寻求更好的发展之路。现利用SWOT分析工具对我国高职教育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外部威胁与机会、自身优劣势进行概要分析,为下文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依据。
(一)新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外部威胁和自身劣势
1.外部威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产业大扩容、大发展导致对产业工人的需求急剧增加,也使得我国高职教育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实现了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张和质量的提升。但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各产业发展均面临不同的转型和下行压力,我国在寻求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也逐步在培育新兴产业,这就使得传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面临较大的挑战。一是产业转型升级及新产业培育对产业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逐步降低,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比重逐步提高,这就间接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的高职教育培养体系和模式来看,主要是理论授课外加形式上的实践方式,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实际需求脱节,进而引发劳动力市场产业工人的供求失衡。二是国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呈现V形结构。从国家科研经费各投入指标来看,处于倒V形高等教育底部的高等职业教育,却只占有V形底部的经费投入,这在根本上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进程,影响了高职教育与各产业的互动融合,间接导致培养目标与实体产业需求脱离。三是国家在政策上保障不力。尽管从整体上看国家大力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与本科及以上的高等教育以及与国外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相比,明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国家相关部门虽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措施,但在执行中却存在诸多漏洞,且监管也不完善,导致高职教育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四是社会不良文化氛围的影响。在我国,虚荣和浮躁的气氛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高职高专无用论”直接导致高职教育生源减少和质量下降。
2.自身劣势。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较低层次的教育类型,在我国多层次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改革发展的局限性以及自身定位的狭隘性等原因,造成其发展先天不足,后天乏力。一是高职教育办学理念较为落后、封闭。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三十多年中,高教事业发展采取的基本上是量的扩张方式,即扩充硬件设施、扩大招生规模等,但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仍采用传统的课本授课形式,在管理上仍沿用行政指令的方式,在发展模式上故步自封、停滞不前,也没有探索新方式、新模式的动力。这些弊端归根结底是先进教学理念的缺失、与时俱进观念的淡薄,若不加以引导和改变,将继续阻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的顺利发展。二是高等职业教育激励机制不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得到的各种资源相对较少,物质上的相对匮乏造成激励不足,发展动力不足,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教师再培养问题。相对来说,大专院校教师得到的研究项目较少,培训和提升的机会较少,流动渠道有限且流动率非常低,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大专教师职位固化较为严重,缺乏合理流动和学习的机会,也缺乏与企业和同类院校等的沟通合作渠道和交流平台。三是不少高职院校定位模糊,发展目标不明确。表面看来,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成绩十分喜人,但深入了解就能明显观察到高职院校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作为服务行业、服务区域的高职教育,其发展模式及方式同质化严重,发展目标模糊。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所应把握的外部机会和应突出的自身优势
1.外部机会。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深度转型和升级的阶段,高职教育应借助改革的春风,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地推进自身的转型升级发展。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势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有利于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谁能更快更好地抓住这种机会,谁将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优势。首先,各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我国已进入各细分产业深度调整、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对新型产业工人的需求必将大大增加,这为高职教育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在这一阶段若能很好地顺应形势,大力发展符合产业需要的职业教育,必将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对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增强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教育资源配备逐渐趋于合理。国家相关产业部门逐渐认识到高职教育对于我国产业转型尤其是人才转型的重大意义,已开始重视职业教育,并逐步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投入,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高职教育向前发展,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职教氛围,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产业基地等的合作、交流。最后,国家深化教育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使我国高职教育能够更好地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合作和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一直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高职教育本身起源于外国,通过借鉴学习,消化吸收后据为己用,能够大大加快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进程,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水平。
2.自身优势。在剖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足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优势,弥补不足,发展才能不断上新台阶。我国高职教育所具有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高职教育基础较为雄厚,高职院校分布较为均衡。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使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至少在量上达到一个新的级别,为下一阶段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奠定了基础。同时,根据相关高职教育发展研究报告,我国各省都有一定数量的高职院校,且发达地区分布稍多,这在整体上与地区经济发展实力及需求是相平衡的,有利于促进各地区各产业的协调发展。二是高职教育数十年探索积累的经验是其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寻求转型升级之路,在充分考虑自身现实基础之上,应深入认知和反思已有的经验与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身,逐步取得新的发展和成就。三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可替代性。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各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尤其在当前深化产业结构改革的背景下,这种地位越发凸显。我国高职院校一般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能够将其所学应用于实践,并且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协同创新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
协同创新是我国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之后的又一种创新模式,在当前新常态背景下,这种模式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在被引入高职教育领域中后,正逐步渗透和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在高职教育领域中,笔者认为其中的协同创新并不单单是一种“实用+创新”的新模式,更应该是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及国际相关单位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是一种协同与创新的平台和机制,这种新范式能够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实现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的同步提升,有效推动各种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大大减少资源的浪费,提升效率和质量。也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协同创新是促进高职教育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能够有效促进高职院校明确发展目标,建立以技术应用、技能培养和开发创新为导向的培养体系,进而转变高职教育发展方式,实现高职教育顺利转型升级。
(一)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实现高职教育组织的先进性、决策的科学性、执行的有效性
我国传统高职教育组织模式积弊已深,已越来越无法适应产业变革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以革新和发展。通过以协同创新理念为引导,建立有利于高职教育协同创新的组织架构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首先,应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适当引进和建立董事会制度,破除国家财政的全面掌管制度,实现高职教育决策机构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其次,应注重引进和吸收外部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可以与若干有实力的企业探索建立校企联盟,加强外部高级技术人才对校内学生的指导和校内学生到企业的见习训练;可以引进外部董事,包括企业、协会、政府、科研院所及国际同行单位,参与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但应注意以学校为主,企业行业、政府、科研院所等参与为辅,这样可以使学校相对独立且高效地运转;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与相关兄弟单位、行业协会和公益组织等建立职教联盟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最后,新常态下,必须摈弃高职院校固有的体制机制,引入新的管理体系,这就要求从内部打破组织固化,按照科学有效的原则重构组织体系,争取逐步发挥各组成单位的协同优势,从而提升内部效率和服务质量;从外部按照上述思路建立董事会制度,真正建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创建协同技术研发平台,借助社会各方力量发展高职教育事业
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下,逐步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转化能力和产品产业化能力,应该得到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那么,如何推动高职院校提高自身的科技研发和转化能力?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来看,构建协同技术研发平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建立协同技术研发平台,既能够促进技术人才的培养,也能够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但是,建立协同技术研发平台需要寻找合适的机会,而这种机会通常在与其他社会主体尤其是龙头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交流互动中才能发现。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地与大型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建立定期交流合作机制,找准适当时机,通过协商建立协同技术研发平台来进行双方或多方合作的技术研发、技术转化、产品试制、工艺改进等项目,促进各方的互动和交流。例如,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广东高效热泵技术应用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与周边部分知名的热泵等生产企业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协作,在技术研发、实训基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最终实现了各方共赢。此外,建立协同技术研发平台还应得到政府、社会团体、中介服务机构等的支持。政府在构建协同技术研发平台中通常扮演重要的角色,起到支持、引导和保障作用。高职院校应借助社会各界力量来发展高职教育事业,构建协同技术创新平台,发挥其作为从技术到产业的强大转化体的作用,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进而带动整个高职教育事业的转型升级。
(三)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高职教育已探索出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这是比较典型的“理论+实践”的方式,但这种方式较为简单,随着产业的变革和发展,越来越无法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现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应围绕复合型、创新型和发展型来进行构建和完善。第一,在专业设置上要适时扩大专业面向,改变单一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并且要避免空洞的理论讲授,合理设置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重。第二,在考查考核过程中,应改变过去单一依照分数的形式,采取注重实践和个人能力的考核方式,并且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注意考核方式的灵活和创新。第三,在构建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主要由三方(协同创新平台作为研发方,高职院校作为教学方,企业作为产业化方)来进行协同培养,不仅能发挥创新平台的科技研发作用,而且能促进高职院校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和知识教学,激发和带动相关企业进行技术转化,促进其产业化发展,实现产学研的有效对接,提高培养效率和质量水平。第四,应建立健全以创新实践、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为导向,以创新协同项目为依托,以若干企业为实习基地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高职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事业中最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和升级的重大保障。第五,注重师资培养。由于课程设计、项目主导、教学、科研等基本都需要高职教师来完成,他们对于高职教育的培养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师资力量的再培训、再教育,鼓励他们通过到高校或科研院所深造来提升理论素养,或是进入大企业进行实践来提升实践水平。同时,应注重教师与学生、与社会的协同作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热情。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探索高职教育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与机制,是当前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并加以实践的重点问题。高职院校只有及时有效地进行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也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陈燕舞,肖坤.协同创新引领高职教育转型升级研究[J].理论与应用研究,2014(11).
[2]曹丽曼.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1).
[3]朱合猛.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OL].保定:河北大学,2015[2016-03-22].
[4]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作者:刘苍 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