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探讨范文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探讨

摘要:

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给国家安全带来的挑战,作为军队院校,应当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强军,本文首先分析了军队院校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现状,之后从建立组织、完善制度、激励人才三个角度提出建议,最后从我校现状出发探讨了开展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发展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

军队院校;军民融合;协同创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也是主席科技思想的内涵和实质。军队院校肩负着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创新的重任,随着军队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发展,国家尖端武器装备发展策略由引进、模仿向自主创新转移,在面临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这一新课题时,应充分发挥人才、科研优势,主动融入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1军队院校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现状

(1)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有待完善。2013年主席视察我校时指出“要搞好科研力量和资源整合,健全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的协同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各方面优势,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对军队院校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提出了要求。近年来,在军委、总部的领导下,军队院校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军地协调机制还不是很健全,军队和地方都没有专职部门,负责统一组织,优化资源配置,开展各方合作。

(2)相应的法规制度还不够健全。针对我国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方面仍没有系统的法规条例,已有的政策措施还不配套健全,无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现有技术市场对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缺乏权威性,监管力度还不够,技术价值难以得到公平体现,军民技术交易也难以通过市场实现,成果转化率偏低。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从制度机制上加以解决。

(3)缺乏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目前,军队针对院校科研人员的有效激励措施还没有完善,军队科技成果转化规定还未正式颁布,在激发军队科技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方面还存在机制性障碍。国家已颁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人员的报酬不得少于收益的20%,上不封顶,近两年来多个省市(如北京、湖北等)出台的相关规定中该比例甚至超过70%,相比而言军队院校激励人才的有效措施还很有限。

2推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意见建议

(1)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领导体制。设立总部层面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领导机制,统一协调,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权责对称、运转顺畅、激励有效、惩罚有力的运行机制,提升科技组织动员能力和协同集成能力,提高融合式发展的运行效率。通过总部机关协调建立完善军队单位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专利补偿等政策,调动各方积极性,使军地双方在国家一些战略方向性和关键共性领域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重点突破,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协同创新、深度融合。

(2)推进军队院校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制度建设。建议面向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重点领域,依托军队院校现有基础,对照国家“2011计划”,建立一批军队院校协同创新中心,汇聚军内外优质资源,突破制约军队院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充分激发全军院校的科技创新活力。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的有益经验,通过总部机关协调,搭建公平公正的技术交易平台,培育构建良好技术市场环境,让更多军队院校的科技成果得到转化。

(3)完善人才激励制度、确立军队院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法律主体地位。军队院校从事着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基础性、前沿性和战略性研究,承担着大量“市场失灵”领域中长线研发任务和特色技术研究,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重要领域。作为军队单位中的特殊团队,军队院校有别于作战部队,两者所担负的使命任务各有特点,军队院校的战斗力表现形式包括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我们应当健全军队院校人才激励机制,给予军队院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法律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军队院校人才和科研优势,将军民两用科技成果充分转化,为武器装备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3以我校为例探索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具体措施

我校近年来不断探索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发展道路,目前在国家“2011”计划、与地方政府合作、与优势企业军工集团协同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充分发挥学校综合优势,积极参与国家“2011计划”的实施。我校以国家实施“2011计划”为契机,着眼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重大战略需求,以培育组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抓手,不断探索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健全完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制协调发展的科研体系,促进面向多学科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学科与科研相结合的持续创新。2012年,根据国家“2011计划”有关政策精神,我校迅速制定了《关于实施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培育组建了高性能计算、先进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等4个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的意见》,从人才培养、人事管理、科研组织等8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协同创新的具体意见。2014年高性能计算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教育部认定,成为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由军队院校牵头的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先进卫星导航定位协同创新中心”、“快速响应空间系统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大功率光纤激光协同创新中心”为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我校参与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信息感知技术”成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先进激光技术与新兴产业”成为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

(2)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政策资源优势,不断强化学校与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我校充分利用地方政府、企业集团的政策、资金等优势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先后与湖南省、广东省、广州市、天津市滨海新区、吕梁市等地方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了全方面多领域合作。与湖南省建立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积极参与论证湖南省军民结合卫星应用产业园建设,促进湖南省区域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地方政府共建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天津中心、广州中心。与吕梁市成立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促进科技资源和能源资源的有效结合,推动革命老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充分发挥优势企业的资金和市场优势,不断加强学校与优势企业的互补合作。联合地方优势企业共同成立了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其中3个已升级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成为我校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为推进军民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我校与北控集团合作,积极推进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实现工程化、产业化,国内首条中低速磁浮交通运营示范线已在北京启动建设;与湖南时代新材、南车集团合作,共同开展风力发电叶片、列车头罩模具、桥梁快速修复、输电电缆线芯等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与一汽集团合作研发的HQ3自主车在京珠高速公路上完成了“长沙-武汉”全程286千米的自主驾驶试验。

参考文献:

[1]刘文霞,宋琳.科学技术元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284).

[2]李军,苏卫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技观与“科教兴国”战略[J].发展论坛,2002(01).

作者:李翼鹏 鲁赢 张昆仑 单位:湖南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 湖南国防科大九院军教系 湖南国防科大九院教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