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探析范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探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探析

提要:

马克思另辟蹊径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开辟了批判资本主义的新视野,尤其在工业角度,马克思生态批判理论深入浅出,淋漓尽致地展示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中的现实风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生态批判也必将指导我国工业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态批判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生态批判的时代背景

1.工业革命先声夺人

众所周知,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火如荼地开展进行。这场工业革命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各类废弃物不经处理堆积、废水任意排放、大气严重污染等现象使得环境日益脆弱,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也给工人阶级带来了灾难,环境污染也深深刺痛了马克思,这也促使马克思开始对资本主义环境状况给予关注并进行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生态思想最早得到体现的著作,马克思犀利而不失敏锐地发现了问题的本质,针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他这样论述:“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1]“既然人具有能动性,那么人与自然之间必然会发生交流与影响,也就是说人与自然有着互动性,是一种交互关系。因此,由人与人组成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2]这一论断也初步奠定了马克思生态批判理论的理论基础。

2.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除从人与自然关系探究外,马克思还从人与人的关系层面对资本主义背景下的生态问题进行了反思。马克思有着这样精辟的分析:“以往落后制度灭亡后产生的新型社会不可能消灭阶级对立,并有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只是形式发生了以旧代替新,并逐渐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3]马克思别具一格地认识到阶级对立,矛盾加剧的现实。资本主义异化导致人们之间乃至阶层之间异化甚至两极化。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背后伴随着社会环境的愈加恶劣和工人生活环境的困苦,暗无天日是对其最恰当的形容。

3.世界市场已然形成

随着工业改革的深入,交通运输越来越方便,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交流与接触也不断频繁。“世界市场”概念最早被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马克思不仅仅察觉到欧洲市场的融合,还发现了世界市场的产生。结合当时社会状况,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自身利益不断进行资本扩张,殖民地划分和争夺也造就了火拼局面,甚至引发了两次世界性规模的战争。现今,世界市场的主要特征早已不仅仅局限对外贸易,资本的流动,跨国企业的产生,工厂的向外转移,金融市场日趋国际化等都是世界市场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就生态领域讲,比较典型的便是污染由发达富裕国家向落后发展中国家的转移。

二、马克思主义工业角度下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1.现象批判

第一个典型的现象便是大气污染的严峻情况和严重危害。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便是工业用煤的排放,伴随着废弃物的堆积和臭水沟的排污,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当时的大气环境是令人震撼的。仅1846年,英国伦敦的耗煤量就超过同年德国320万吨的煤产量。这一数据不可谓不惊人。在1873年、1880年和1892年,煤烟污染公害事件屡次发生,伦敦雾都的“称号”也是在那时得名。其次是河流水体的重度污染。饮水在任何年代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工业和生活所带来的污水直接排放至河流中,带来的便是水体洁净度的严重污染,河水又黑又臭,用污浊不堪形容再合适不过。与工人们的生活环境比起来,他们的工作环境更加恐怖。其中包括磨工面对的粉尘污染及其危害,陶器工人面对的铅、砷污染及其危害,玻璃制品工人面对的高温环境及其危害,采矿业工人面对的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纺织和服装业工人面对的污染及其危害,工人食品的污染状况及其危害。

2.本质批判

(1)诘问人类思想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激发了人类征服自然的野心。由于受认识和实践的限制,人们没有真正认识到人类和大自然应该保持的关系,人定胜天仿佛成为当时的口号。不尊重自然,对自然界没有敬畏之心,把地球盘剥得支离破碎,这么做的后果便是受到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和制裁。马克思曾明确地告诫人类:“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能带来灾难。”[4]

(2)挖掘资产阶级本质

资本主义工业通过自身运行方式创造大量财富,无形中造成生态危机。马克思一直都是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研究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一规律揭示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内在本质。基于劳动者完全的人生自由的剥削方式,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资本家所占有的就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的由劳动者直接生产的那部分生产资料。资本家拥有劳动力的购买权,劳动力成为商品后,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榨取剩余价值,整个过程中,资本家处于绝对的支配和领导地位,不断集中资本,扩大再生产。劳动者付出自己的劳动却不拥有财产权,日益贫困的格局最终导致了无产阶级的形成,消极的劳动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探析社会生产方式

马克思曾犀利地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对立性,不仅牺牲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压榨他们的剩余劳动,而且想尽各种方法节约资本提高利润率。要达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目的,追求公平正义和自由民主的脚步就不能停歇。如果站在工业属性的角度,则更多凸显的是人与自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工业生产虽然可以带来巨大收益,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但是这些都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自然资源损耗为依托,我们追求GDP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这既是人与人之间的背离,也是人与自然背道而驰的体现。生态危机不是凭空产生的,其根源还是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科学性和不尊重自然规律,要对资本主生产方式实现治标治本,解除弊病,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是唯一出路。

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业生态批判的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生态批判理论益处多多,我们要了解资本主义社会本质,明晰生态危机的原因和内涵,就必须加深对这一理论的学习和领悟。我国工业化起步晚,速度也有所放缓,显然我们也可能重复西方当年走的工业化道路,但是我们决不能重蹈覆辙,走危害生态环境这条老路,我们可以吸取经验教训,实现跨越式发展。在马克思的生态批判理论的指导下,在避免生态危机的同时,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与此同时,我们一方面要警惕和对抗诸如生态殖民新的侵略方式,另一方面要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总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生态批判理论还有待深入探究,其内含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我国工业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黄超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