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教育论文(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对协同创新概念进行了简单分析,针对我国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效果等问题,从构建协同创新诚信教育平台、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协同创新
诚信这个古老的话题,当下仍面临着新的跳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社会上一些缺乏诚信的现象,已经渗透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处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不免受到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时有出现。目前高校通过各途径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但实际效果不理想。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其道德水准和品德素质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开展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对于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诚信观,构建未来诚信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协同创新概述
创新一词最早由奥地利经济学家雄彼德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这本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组合,包括开发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或者控制原料或者半成品一种新的来源,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他当时提出这五个新,都属于创新。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普里高金的耗散结构理论启发下提出来用以反映复杂系统的各要素或子系统间的协调合作关系。将协同定义为“各类系统的各部分之间互相协作,结果整个系统形成一些微观个体层次不存在的新结构和特征”。协同创新,可以理解为是“实现创新的组织方式”———通过加强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内外部的沟通、交流、合作,构建其有序架构,更为高效地实现创新。1992年10月,总书记在中共十四大的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创新”问题。尔后,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11年4月24日,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2012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2011计划”),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从而在我国欣起全民创新的高潮。
2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一直很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建立了一支能力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针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目前仍停留在理论探讨中,与现实结合并不紧密,其实效性不佳。
2.1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仍停留在诚信理论的原理分析上,与当下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并不紧密,不能很好回答现实中实际问题。如“老实人吃亏,老实人上当,老实人无用”,还有社会上出现的“讲大话办成了大事,讲假话谋到职位、造假发了财,失信骗取到钱”等与我们提倡的诚实做人相对立、相矛盾的现象,以及客观现实中出面的反面例子、消极素材对当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有很大的影响,学生更愿意相信客观现实。这些需要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如何紧密联系实际,回答社会上的这些现实问题,提高诚信教育的可操作性。
2.2重说理,轻管理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人才群体,仍有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出现。如考试舞弊、求职作假、拖欠国家助学贷款、评优评奖学金拉选票、申报贫困补助弄虚作假,甚至出现校园偷盗同学钱物等犯罪行为。更可怕的是周围的一些同学对这种现象表示默认,并不觉得羞耻。这就要求我国高职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在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典型案例时,还要对大学生出现的诚信缺失的现象跟踪教育,严加管理,约束学生中不诚信的行为。
2.3重形式,轻效果
目前针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两课”教育,表现为老师在课堂对诚信认识的“灌”,不问条件、不管对象、不讲实效,从而出现“你讲你的,我做我的”,“我讲你听、我讲你做、我令你止”,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目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和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诚信教育方法已显老化、单一,必须与时俱进,添加新的元素和内容,才能具有很好的实效性。
3高职学生诚信教育协同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3.1构建协同创新诚信教育平台
在当今信息时代,处在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已不是封闭、孤立的个体,当代大学生不断与社会进行着信息交流。社会上出现的许多负面效应,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思想已经渗透到我们的高校校园,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产生着强大冲出,严重恶化了当前高校诚信教育的社会环境。因此,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形成,不能仅靠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应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构建家庭———学校———企业———社会诚信教育体系,形成以学校诚信教育为核心,家庭、企业、社会紧密结合、互相支持的诚信教育体系,协同创新诚信教育平台,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3.2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
以协同论、创新系统理论、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构建诚信教育内容体系,运用现代高科技领域的新成果、新成就创新诚信教育的方法。结合社会经济的形式,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择业等方面,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增强诚信教育的多样性和实效性。以典型事件、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如结合当前出现的地沟油、假奶粉、毒大蒜等丑闻,融于诚信教学内容并进行分析人无诚信,必将付出巨大代价。如以“曾子杀猪”为例教育学生言而有信,必将为后人敬仰。
3.3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诚信教育的内在联系,将诚信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深度结合起来。如在讲授道德时用鲜活的现实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诚信是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讲授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理论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发展的基石,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是以信为本的,诚信亦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专业课教学中,如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和财务增设金融信用、信用管理和法规等“信用教育”的内容。要通过校报、广播、橱窗等校内媒体的正面宣传,传递正能量,营造浓厚的“重诚信、守诚信”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优势,利用微博、微信、QQ等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立体式的诚信教育;要广泛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精品活动,设立“诚信月”,营造浓厚的校园诚信环境,让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是做人之本,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校园风气,从而内化学生,让学生实现诚信品质升华。
参考文献:
1蔡斌.新时期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53~54
2田鑫鑫.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刘阳.浅谈国内外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比较[J].经济研究导刊,2012(33):315~316
4吴佳怡.新时期加强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9
5王茂莉.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协同创新的探索及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6):66~68
6唐阳.关于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2(07):14~16
作者:谭银元 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协同创新探析
摘要:
教务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能够衡量一个高职院校的教学秩序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那么,如何协同好高职院校各个方面的创新工作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的意义重大。在实施协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化的管理体系,才能使整个高职院校的管理达到规范化、科学化。
关键词:
教务管理;协同创新;高职院校
教务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教学工作能否正常进行的关键,更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务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教师和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并且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最大限度的为教学工作服务,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帮助高职院校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服务。
一、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协同创新的内涵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的进步,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需要不断的提高,因此,协同创新思路成为当今教务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核心的思路,协同创新这一理论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思路,其特点是参与者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与学校的各个进行多方位交流和多样化协作。教务管理工作如何进一步提高,我们如何做好管理工作,如何协同好与学校其他方面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研究方向,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改进。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职教育教学尚未成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来逐步的完善,教务管理工作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因此,建设高标准的高职院校需要不断的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与教务管理工作协同作用,以创新概念作为提升的突破口,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制度的优势,积极在学校内部开展协同创新,使院校教务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研究工作进行同步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协同创新的意义阐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效在学术研究、人才供给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之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因为高职院校是社会发展和企业成长的主要人才供给基地,在过去的几十年之中,我国高职院校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而在我国经济转型的今天,高职院校的作用同样也是极为关键。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在学科方面的优势,深度的建立与科研所和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协同创新基础,为企业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以企业发展的促进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而谈到创新,众所周知,任何一所高职院校的创新绝不是其某一个部门或者是某一个专业所能独立完成的工作,首先需要从体制上做出改变,将高职院校之中的各个部门协同起来,发挥各个部门在创新过程中的有机力量,整合教育资源,调动创新积极性,从而实现整个院校在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方面根本性的改变。教务管理作为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其在院校教学质量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以及整体竞争实力提高方面有着十分关键的基础性作用。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应该本着协同管理的管理理念,合理配备教育资源,将教务处与二级院系的教学管理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教务处为核心建立高职院校统一的教学组织和指挥系统,发挥各级院系在教育资源和教学管理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稳步提升。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着几个显著的问题,第一是教务工作较为繁重,日常工作节奏紧凑,但是普遍配备的人员经验明显不足,而且工作过程中明显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第二就是很多教务工作在计划制定的过程中缺乏实践性考虑,而且工作的要求不够具体,使得教务管理工作缺乏指导性。第三就是高职院校普遍对于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教务管理工作的研究和实践有待于加强。因此在协同管理的理念之下,高职院校应该有效的制定各项教务管理规章制度,做到每项管理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并且要制定有关于各项规章制度的审核和修订制度,确定审核和修订工作的各项基本内容,包括时间、参与人员等等,同时也要加强对于教务管理工作的他人监督工作,整合高职院校之中各个子系统之中的管理力量,严格依照协同理念办事,发挥各个部门对于教务管理工作积极作用。
三、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优化教务管理水平的策略
探索教务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负责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总协调和总调度,教务管理工作要将学校决策层所作出的指导性的决策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计划,协调各个部门参与完成。这就决定了教务管理工作本身具有复杂性和连续性,很多工作都是在重复的状态之下进行,这就极容易导致教务管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之中出现惰性,在思想上产生松动。而教务管理工作同时又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如果教务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和耐心,则很容在看似平凡的工作之中出现问题,从而导致整体教学工作出现偏差。因此在教务管理工作的创新之中要引入协同管理理念,既有效的整合校园之中的各项管理资源,同时又发挥他人监督的有效作用,全方位的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加强制度的建设
任何管理工作都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教务管理工作同样也是如此,首先要在规章制度方面进行完善,制定出既满足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又满足各个部门考核评定要求的管理制度,让每一项的教务管理工作都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其次要将教务工作分成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并且将两种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结合。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管理之中,教务管理工作的涉及范围非常广,涉及到的部门也非常多,所以教务管理的内容也就非常的繁杂,而面对这种繁杂的管理工作如果单纯的依靠制度管理这种静态的管理方式则难免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为毕竟教务管理工作所面对的是教师和学生,如果单纯的依靠制度进行管理,则很难处理一些实际发生的管理问题。因此为了有效的运用协同管理理念实施管理就应该有效的将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相结合,以制度管理这种静态管理模式为根本实施人性化和针对性强的动态管理,调动校园各个部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激发各个部门在教学管理主观能动性,减少教务管理部门教学管理的压力,提高整体的实效性。
2.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虽然教务管理工作并不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但是这项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耐心,并且要具备很丰富的知识和和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就必然涉及到教务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因为教务管理工作虽然能够依托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是毕竟教务管理工作面对的是教师和学生,管理的对象具有很强的可变性。因此教务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对于整体教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要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让教务管理人员能够既具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同时又能够对于日常管理工作能够端正思想态度,认真负责的处理枯燥和繁杂的工作,做到事无巨细均能认真对待,面对复杂的管理工作时能够耐心应对,而面对简单问题的时候又能够认真处理。其次也要不断的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自我要求和自身修养,因为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本身就是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同时也是表率,如果教师不能够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那么在面对管理对象的时候,学生又如何能够按照管理要求来要求自己。因此只有高尚的人格和完善的自我修养才能够真正的做好教务管理工作。
四、结语
教务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是决定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性工作,而作为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力量,高职院校在面对经济转型的时候也要从自身做出调整,以协同管理理念为依托创新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质量,为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在协同管理理念之下,教务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整合校园之中各个部门的管理资源,调动校园各子系统的管理能动性,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实施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相结合,并不断的加强对于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为做好教务管理工作做出根本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照云,朱晓刚.深化师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现行业高校协同创新战略——基于江西财经大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3(2):10-14.
[2]唐芳,龙建佑,曹利.高职院校教务处协同创新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2).
作者:陈少娜 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协同创新问题分析
摘要:
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实现转型升级,谋划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面临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创新主体缺乏联动、行业企业参与程度不足、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通过抓准问题、理清目标思路、重塑体制机制、构建组织平台等方式,推动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
关键词: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问题;路径
高校协同创新是学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指引下,结合自身特点和办学优势,积极联系区域内其他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政府机关以及国境外相关机构,互补协作,以实现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创新性活动。①可以说,开展协同创新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也为高职院校实现转型升级,谋划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思路。
一、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困境
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情况看来,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基础还比较差,有效促进政校企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开放、紧密、高效的协作格局还没有形成,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高
职院校协同创新不是简单的校企合作,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更需要有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但是,目前政府对高职教育的外部软环境优化得还不够好,也还没有成立能有效促进协同创新的多方协调机构,造成高职院校在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过程中缺少支持和引导,很多协同创新项目难以得到协调和落实,行业、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难以组成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方面紧密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办学存在多部门管理现象,缺乏科学监管和考核约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发展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这些情况都需要政府尽快成立相应的协调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制度,加强监管。
(二)创新主体缺乏联动
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顺畅运作的关键在于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相互沟通协作的程度。目前,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创新主体比较分散,各组织之间缺少联动,资源信息共享不畅,导致资源重复投入和跨组织间的资源获取困难,重复研发现象严重,难以集聚优势专业、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和高水平科研项目,长期的系统合作和联合攻关不能有效开展,表现出创新规模小、缺乏辐射和示范效应等特征。此外,由于各组织薪酬体制、管理体制、考核机制的不同,人员成果共享、交流困难,难以在同一领域内形成精英团队,阻碍了协同创新的水平和层次的提高。
(三)行业企业参与程度不足
行业企业与高职教育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二者是共生共荣的,高职教育为行业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行业企业的发展;行业企业的发展又会促进对人才的需求,发哺高职教育的发展。但是,目前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在协同创新方面主要体现为:第一,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在组织目标、利益追求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不一致,又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大部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还没有形成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的机制,协同创新联盟无法建立,难以调动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第二,合作的深度不够。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存在错位发展,一方面企业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变现为毕业生就业难,这就表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两者协调融合的深度不够,不能实现无缝对接。第三,合作缺乏可持续性。目前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还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由于很多院校协同创新管理制度不完善,合作双方缺乏合同保护意识,当出现利益分配不公、信息沟通不畅时,容易出现冲突,合作的持续性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也阻碍了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首先,从组织管理上来看,很多院校体制机制不健全,没有出台支持协同创新的制度文件,也没有成立专门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不能有效推动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目前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过分重视论文和科研项目的数量,对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关注不够,学校在成果转化权益分配方面的政策不完善,导致教师对理论研究兴趣远远大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兴趣,参与行业企业科研开发的动力不足。其次,从运行机制上来看,很多院校教学体系落后,专业体系封闭,课程、资源、学生的渗透和共育有待加强,跟不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科研人员、企业技术人员联合开展协同创新的少,独自为战的多,很多全校性的创新规划得不到有效的落实。第三,从硬件条件上来看,限于财力或领导重视不够,高职院校对公共平台、共享资源等方面的建设投入不足,共享机制和公共服务平台有待建立。
二、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的路径
(一)理清协同创新的目标思路
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要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技术的革新要求相适应,要主动联合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这一核心任务,以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协同能力和服务能力,促进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让人才结构与区域产业无缝对接。
(二)重塑高职协同创新体制机制
1.优化协同创新政策。政府要尽快制定和出台有关政策,加强顶层设计,认真做好区域协同创新的规划、组织、培育和保障工作。如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规划,对协同创新的各类项目建设在规划、用地、财税、技术改造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和保障;要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人才、设备、资金、平台等各类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政策协同保障体系;要深化职业教育机制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高职院校人事管理、资源配置、科研组织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建立并形成更加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等等。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内部要创新体制机制,一方面积极推行学分制和选课制,鼓励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课,培育学生不同的专业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促进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搭建跨院系、跨专业的研究中心、实训中心、教学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平台,组织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师生组成研究小组和学习小组,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为学生提供跨专业的教育培养,打牢创新所需要的知识结构。高职院校外部要探索校校、校所、校企、校地间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整合不同创新主体的专家、技术、设备等资源,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
3.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开展协同创新的多方主体要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务评聘办法和以创新贡献和服务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形成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评聘和组织创新机制。②高职院校要出台相关制度,加大企业技术人员、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力度,建设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资源库,促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间的人员交流,形成多元、融合、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和专兼职教师组成团队为行业企业开展项目研发的新型管理制度和奖励机制,努力打造一支集教学、科研、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4.营造协同创新环境。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包括政府的政策导向、鼓励创新的社会舆论氛围、开拓创新的教风学风、协同创新的教师队伍等等,这对学校协同创新育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构建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要做到:一是政府要成立多方联合的专门机构,服务和支持师生开展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的组织效应。二是要加强典型宣传,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利用网络、媒体等各种宣传方式,积极宣传协同创新的典型事例和成功经验,产生示范效应。三是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及活动,对具有市场前景的获奖项目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在校师生积极参加,通过比赛和活动不断丰富协同创新知识,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三)成立协同创新联盟
高职协同创新联盟是指“由政府及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共同体”③。联盟要正确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围绕建设目标,引导联盟成员建立紧密的协同发展关系,有效实现联盟各成员多元、多向、集群式协同创新。联盟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促进各成员共享联盟内的各类资源,避免成员在软硬件资源建设、科研等方面的短期行为和分散重复建设,提升协同创新质量和效益。协同创新联盟要建立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理事会,负责宏观决策和管理,牵头制定《章程》以及实效性强的工作方案和制度,明确联盟的性质和任务,确定联盟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在牵头单位建立秘书处,全面负责日常事务的协调和组织;成立管理工作委员会等专门机构,负责落实具体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汇报工作进展,研究重点工作任务,促进成员间的沟通联系;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适时对联盟运行情况开展评估,形成工作绩效报告,加强事中事后管理,不断提高运行质量和协作效益。联盟要引导高职院校主动参与企业成员的协同创新工作,推进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对接,建立与企业合作举办专业、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就业的长效机制,根据企业成员的需求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还要引导高职院校。
紧密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企业实际需求,选择明确的协同创新方向,开展具有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研究和开发;建立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转移机制,实现资源和成果共建共享,积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扩散。企业要联合联盟内高职院校共建科研应用开发中心、教学企业和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和发挥高职院校专业学科优势,组建“双师型”专业教师、行业领军人物、企业技术骨干的联合科研团队,共同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并要积极选派学生参与产品的开发设计与生产。行业协会成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预测创新型技能人才的中长期发展供需数据,为制定人才规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引导人才流向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高健,周志刚.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2):54-58.
[2]鲍桂楠.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产教融合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61-62.
[3]王迎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2-04-23.
[4]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作者:罗丹菁 梁煜锟 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纪检监察审计处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党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