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设计学科工作坊协同创新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文章首先界定了设计学科工作坊协同教学模式的内涵,并论证了设计学科工作坊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对设计学科工作坊协同创新模式进行了讨论,继而对设计学科工作坊协同创新教学体系进行了设计,认为设计学科工作坊模式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平台模块设计、教学项目设计、教学目标设计、背景分析、方案设计、项目执行和评估七个方面。
关键词:
工作坊;协同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中国制造业也在探索转型之路,其中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与设计等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选择之一。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实施创新驱动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品牌建设,设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将越来越突出,企业对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另一方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又面临毕业就业难的困境,导致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设计学科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缺陷,突出表现为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足,其深层次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型设计人才,高校设计学科教学应该改进教学模式,推进学科间的协同创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将实践融入日常教学。实践证明,“平台+模块”教育模式下工作坊式教学模式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基本能够满足专业学习与社会职业岗位无缝对接的需求,可作为高校设计学科教育改革的一条探索道路进一步发展下去。
一、设计学科工作坊协同创新教学模式界定
工作坊模式是由学院提供专业实验工作室环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开设可供不同阶段学生选择的课题,实现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化并进行针对性的加强。在设计学科背景下,对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进行选拔,选择进入工作坊的各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自由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工作坊中的课题项目。这些项目有的是指导教师真实承担的工程项目,由不同专业方向背景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工作;有的则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进程和实际工程情况为学生设定的模拟项目。所有的项目都需要运用各种不同专业和方向的知识才能完成,来自不同专业和方向的学生在参与工作坊项目的过程中各司其职,完成整个项目或项目中的某一个组成部分,在完成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做到资讯共享、团队分工,合力完成指定作品的设计。这样的训练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学生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获得了其他专业和方向的知识,并通过实践项目设计的机会,直接面对市场需求,有效地解决了设计教学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艺术设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实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依据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创造人类生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科学。设计艺术学理论家尹定邦教授说:“现代设计既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是多种学科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这表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不仅需要艺术思维,还要掌握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且具备团队合作、协同创新的精神,这样才能在专业化不断强化的时代设计出更好的产品。但随着专业分工的深化,知识爆炸性增长,一个人掌握的知识量越来越有限。设计专业的学生很难既掌握设计学科专业本方向的知识,又同时掌握大量其他专业的知识,尤其是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因此,现代社会对团队合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并认为这样可以带动协同创新。设计学科工作坊教学模式则正好满足这一要求,在工作坊模式下,设计学科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甚至是设计学科和其他自然学科或社会学科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特长,合力完成相关产品的设计,这样可以避免因学科单一性而导致的产品设计不合理的缺陷。
二、设计学科工作坊模式协同创新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设计学科工作坊模式的理论依据团体动力学是设计学科工作坊模式的理论依据,该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在1939年发表的著作《社会空间实验》中首次提出。勒温认为,团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分析单位,是有着联系的个体间的一组关系。其成员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而是被组织到一个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系统之中。虽然团体的行动要看构成团体的成员本身,但已经建立起来的团体,其个体成员动机与团体目标几乎混为一体,所以,通过引起社会团体变化而改变其个体要比直接改变个体容易得多。工作坊模式正是创造了团体这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团体具备了个体成员所没有的那种动力特性。在一种民主式的领导下,团体成员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探讨,建立起新的团体价值标准,进而改变自身的价值标准,优化个体成员的心理环境,改变个体行为。
2.现有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无法产生协同创新效果从现有各大高等院校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大多沿袭改革开放初期的教学课程模式,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现实发展。现有设计专业课程大都采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的教学,课程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具有专业性的应用型人才。第二,课程设计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现有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模式下更多的是理论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的设计多为纸上谈兵,以概念性设计为主,应用性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第三,未能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难以产生协同创新效果。传统教学模式仍以教为主,学生缺乏参与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创新意识不足,且各具体方向零碎化、分割化,割裂了学科之间的关联,阻碍协同创新。
3.学科交叉已成为趋势,设计学科工作坊教学模式逐渐流行从国外的教育经验来看,为了提高国际创新竞争力,美国政府重构了大学、产业与政府之间新型协同创新联盟,创造出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产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I/UCRC)。日本与韩国的技术研究组合和产学研结合,芬兰、爱尔兰、瑞典等国的协同创新网络联盟等,以产业链为基础,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标准联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引导和支持各类主体的协同创新活动。从学科体系设置方面来看,路甬祥院士在为《21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一书作的序言中指出:“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交叉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数学科学和哲学等大门类科学之间发生的外部交叉以及本门类科学内部众多学科之间发生的内部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因而有利于有效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全球性的复杂问题。这是交叉科学所能发挥的社会功能。”学科交叉有助于学科的协同创新发展,虽然不同学科交叉组建新学科有一定难度,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有助于产生新的创新,设计学科工作坊模式则有助于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产生更多有创意的作品。近几年,受国外优秀教学成果的影响,国内部分院校认识到这种授课方法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并完成了从以往的灌输型教学向互动教学及实战设计教学方面的转化,开始推广并使用“workshop”理念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现部分具有学科特色的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如广州美院新创办的“创新学院”、中央美院和浙江大学实行的“工作室制”、香港理工大学实行“Outcome-basedEducation(基于成果教育)”,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4.基于工作坊模式的交叉融合培养有助于推动设计学科产生前瞻性、创新性成果设计学科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设计学科的本质来看,它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横跨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学科。在“设计”这个大学科下,聚集着众多的子学科:人体测量学、解剖学、人机工学、行为科学、材料、结构、工艺技术、价值工程、系统工程、环境学科、包装、广告、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及围绕设计象征功能的哲学、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在我国,现代设计学科教育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学科体系尚不成熟。与世界其他高校的设计学科作品成果相比,我们的设计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稍显不足,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各大高校设计学科单链条的教育培养模式,各个专业方向知识单一与市场需求的局限性。要做好设计工作,设计出好的作品,不仅要有好的创意,会在电脑上作图,还需要设计师掌握设计发展趋势和动向,了解市场需求,熟悉制作工艺、科技、人文等多方面的信息。这就要求在校生不能仅仅学习设计学科本专业的知识,也不能仅仅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广泛接触外界,捕捉市场需求信息。这就要求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学科工作坊教学模式可以打破原有的教与学的单向教学模式,建立起一个合作的平台,让师生相互交流,充分参与其中;还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身的实践摸索,使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通过交叉性的研究思维与方法的介入,可以深入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产生具有前瞻性的创新成果。同时,从产业背景与社会需求出发,与相关产业技术协会联盟,以工作坊这一实践平台作为契合点,有助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协同创新设计人才,获取互补性研究成果,进入新技术领域,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开发新产品。
三、设计学科工作坊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探析
工作坊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根据其涉及的学科及涉及的学生范围可以有不同的模式,总体而言,可以有以下四种模式。
1.同一专业内部工作坊模式该模式是由设计学科下设各子专业在各自特色基础上组建工作坊,这是目前很多工作坊模式采取的组建模式。在该模式下,工作坊教学中参与的学生仅为同一专业的学生,教学单位可以根据不同子专业设置不同的工作坊,如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工作坊。该工作坊教改模式的优势在于涉及专业少,教学课程体系设计较为容易,易于实施;其劣势在于,该工作坊模式下难以发挥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的优势,不利于复杂型人才的培养。
2.同一学科下不同专业工作坊模式该模式是在设计学科内跨专业组建工作坊,在该模式下,工作坊教学中参与的学生为同一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该模式适用于具体项目研究,如针对椅子设计,可以组建由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视觉设计等相关专业学生组成的工作坊团队。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思维碰撞,设计出更有创意的产品,有利于复杂型人才的培养;其劣势在于未能吸引其他学科学生参与,产品设计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可能存在不足。
3.跨学科工作坊模式该模式是在设计学科的基础上,引入其他学科的学生共同参与的跨学科工作坊。该模式适用于针对某一项目的研究,目前高校挑战赛学生的参与方式类似于这一模式,不同学科的学生组建成团队,完成某一项目的研究工作。如,针对老年人桌椅的设计项目,可以吸纳设计学、经济学、材料学等不同学科的学生参与组建工作坊,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负责市场需求调研,设计学专业的学生负责产品外观、功能等设计,材料学专业的学生负责材料选择。该模式下设计出来的产品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创意性更高,不足之处在于该模式下的教改涉及部门多,需要学校层面的支持,需要跨学科的不同学院之间在学生培养模式上达成一致。
4.项目式跨校工作坊模式该模式针对某个具体的项目,如国际合作项目或暑期夏令营式的项目,或针对某个比赛而组织的项目,以本专业学生为主,向社会信息,吸纳本校其他学科、其他学校的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某一项目。前三种模式可以作为设计学科日常教学常用工作坊模式,而项目式跨校工作坊模式可以作为前三种模式的补充和提升,该模式的协同创新效果最好,但涉及面太广,不能作为日常教学常用模式,需要学校在相关方面给予支持。
四、设计学科工作坊模式协同创新教学模式体系构建
教学体系的设计对工作坊协同创新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工作坊模式教学体系的设计主要包括平台模块设计、教学项目设计、教学目标设计、背景分析、方案设计、项目执行和评估七个方面。工作坊的整个教学模式提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工作能力。导师在此起辅助作用,除了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帮助、引导、组织、评估学生对整个项目的完成情况。这样,学生在工作坊的学习过程中能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也能为以后毕业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平台模块设计平台模块设计和其他六个方面的地位并不等同,其他六个方面是在平台模块设计基础上,针对某个具体平台模块工作坊的教学执行而设计的。设计学科工作坊模式教学改革应根据学校培养计划、专业定位,针对培养不同的能力设计对应的平台模块,如专业知识学习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
2.教学项目设计工作坊教学模式主要就是项目式教学,依托的是项目,所以项目设计是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基础。工作坊的项目可以来自教师设计的模拟项目、各种比赛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产学研结合的项目等。工作坊教学模式改革中,应注重项目库的建设,不断丰富项目库。工作坊教学项目可以来自导师承担的课题,也可以是导师根据相关理论设计的模拟课题,还有部分来自各种比赛的项目。在项目选取时,应兼顾理论、实践和比赛,各种项目都应包括在项目库中。如,为了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应尽量选择源于现实企业需求的项目,这样的项目最终产品是需要提交给企业,由市场来检验效果的,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如,为了提升学生对某种理论的掌握水平,并将这种理论应用于设计,既可以运用模拟项目,也可以针对某一产业过去某种产品的设计,运用理论探讨如何提升。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项目,都必须主题明确,能够通过项目的设计解决具体问题。
3.教学目标设计前面平台模块设计中已表明,不同的平台模块针对的是不同能力的培养,但那是总体能力的培养,具体的项目教学中,培养的能力将更加具体。因此,应根据不同的项目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清晰、明确、客观,既要有一定的高度,还要切合实际,以确保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必须具体、细化,以表格的形式,针对具体的项目将考察的能力与期望达到的目标逐条列出来,以便于评估。
4.背景分析导师介绍项目背景,如,来自企业的项目,需要将需求方的需求向学生介绍清楚;如果是比赛性质的项目,应将比赛的要求和主题向学生介绍清楚;若是针对某种理论学习而设计的项目,则需要将该理论介绍清楚。学生在导师的引导和介绍下,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讨论,挖掘项目深层次的问题,并通过阅读资料、查找文献的方式,做好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思考采用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解决该问题。
5.方案设计在了解项目背景和做好理论方法准备后,学生要进行市场调研,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组织小组讨论,制订具体的工作方案,包括工作进度计划、职责分工等,其核心是设计方案设计。学生首先要确定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分层制订细节计划,方案设计完成后应进行多次讨论,确定成稿计划后应交给导师,属于企业类项目,则应交给企业过目,由项目组与企业之间进行多轮沟通之后确定最终设计方案;属于竞赛类或模拟类项目,则通过项目组与导师进行多轮沟通,形成最终设计方案。
6.项目执行最终方案确定之后,项目组根据分工,按照设计方案进行项目实施,学生要在此阶段完成项目的所有设计工作,并在工作中进一步修改方案,使之更加合理,导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给予指导,并现场验收成果。
7.评估评估是工作坊模式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评估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导师评估,部分项目还需要请企业专家评估。在教学目标设计的能力目标体系基础上,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导师在学生自我评估后,对学生的整体流程进行综合性评估,对设计作品给出修改意见。产学研项目还需要请企业专家对最终成果进行评估,做得好的设计,在企业专家评估通过后就可以正式运行了。
五、结语
针对设计学科固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国内高校设计学科开始探索采取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学科交叉性已成为国际趋势、复合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校重要职责的背景下,设计学科教学中广泛采用工作坊协同创新教学很有必要。设计学科工作坊协同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同一专业内部工作坊模式、同一学科下不同专业工作坊模式、跨学科工作坊模式和项目式跨校工作坊模式四种模式。工作坊模式教学体系的设计主要包括平台模块设计、教学项目设计、教学目标设计、背景分析、方案设计、项目执行和评估七个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工作坊协同创新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加强项目库的建设,以学生为中心,导师重在引导,不仅要有个体独立完成的项目,更多的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任务,通过协作学习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促使学生消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这对于学生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陈劲.协同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门德来,胡小平.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基础教学体系新架构.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门德来.对英国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培养的观察与思考.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4]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科学学研究,2012(2).
[5]邱志涛,张静伟.艺术设计学科“工作坊式”精英教学模式研究.包装世界,2012(5).
[6]张典兵.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启示.高等农业教育,2015(3).
[7]王雪华.工作坊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8).
[8]王冠雅.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工作坊式”教学体系规划与整合研究.美与时代(上),2013(12).
[9]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0]李喜先.21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胡小平 陈乔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