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协同创新理念的IT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协同创新理念的IT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协同创新理念的IT应用型人才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协同创新理念的IT应用型人才培养

摘要:针对IT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分析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普遍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协同创新思维融合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多主体协同的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对教学活动中诸多主体间协同创新的实施形式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1背景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概念和技术的提出与普及,为提升在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上的竞争力,我们提出“互联网+行运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信息战略计划。可以预见,无论是从技术发展层面还是从产业需求角度看,IT技术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仍会保持高速的发展态势,对人才储备的需求也将继续扩大。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均开设计算机科学相关专业,高校教学本身存在知识和技能的滞后性,而相对于IT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大多数高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愈发不能适应行业、企业对IT人才的培养需求。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周期短,理论和实践需要深度结合,只有多方教学主、客体的共同努力和协同,才能切实提高办学质量,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IT人才。协同创新这一新的概念是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即“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1]。这一概念突出团队协作的本质,强调配合协同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而在全球范围内,开放、合作、共享的创新模式也被实践证明是有效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2]。将协同创新理念引入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旨在重构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办学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设计切实可行的协同模式,调动各方积极性,产生合作协同的聚力效用。

2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

2.1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普遍问题(1)IT行业创新范例和创新需求巨大,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创新型应用的不断涌现和融合,加大了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的难度。(2)依托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专业培养模式效果欠佳,导致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流向分散,IT行业就业率低,难以形成社会影响,不利于提升专业竞争力。(3)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无法发挥双方优势资源的聚合力;在单一层面的合作过程中并没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真正融合。(4)教师依托于所承担的专业课各自为战,缺少合作动机和合作渠道,导致专业课程群建设徒有其表,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专业课教学及专业技能培养过程。(5)跨专业乃至本专业跨年级学生之间、毕业生与在校生之间的沟通合作较少,无法形成“传、帮、带”的学生课外自主创新实践机制。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突破传统培养模式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束缚的角度出发,还是为培养计划能够行之有效的落实提供生态平台和可操作性,乃至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执行层面的可行性,实施协同创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均势在必行。

2.2相关研究近年来,各高校和学者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上作出大量尝试[3]。文献[4]提出以特色课程体系为基础,以ACM竞赛结合、强化实践环节为具体改革措施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文献[5]则确定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是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然后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明确2条编程主线和4个训练途径,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随着人才模式改革实践的推进,大量学者认识到协同创新理念的指导作用。文献[6]提出以协同创新思想指导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但并没有提及具体切实可行的操作方式。文献[7]则重点阐述校企协同在计算机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实施方法。上述研究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协同创新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既需完善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多元化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

3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思路

3.1融合思路协同创新IT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令各个创新主体要素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创新互惠、知识共享。将协同创新这一理念引入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就是围绕计算机专业教学这一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地完成专业学生的培养。创新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内涵是构建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涉及的各主、客体协同创新的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并为这一模式定义和设计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法、手段及平台,使其成为整合各类资源的新范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涉及的各方主体包括专业学生、专业教师、合作企业、行业组织及校内学生组织,而专业学生又包括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校生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3.2可行性分析目前,各高校均设置多种类型的学生能力建设、课堂及实践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等项目,结合校区整体搬迁过程完成硬件资源建设,可以说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力保障,而培养模式的建设和优化是长效工程,在学院后续的不断投入下,该项目具有经济可行性;同时,各地各单位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策略,IT又是最具创新潜力和创新土壤的专业,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企业之间均在寻求广泛的合作创新机会和平台,因此该项目具备政策可行性。合理的专业课程群模块划分以及知识点技能考核指标分解与分配,使得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有据可依;不同专业学生、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活力;毕业生反哺机制既使得毕业生具有成就感,又令在校生提升归属感;学校对行业软、硬资源的需求与企业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双方互惠互利的空间,网络应用安全离开软件设计与实施是无源之水,而离开安全的软件项目则成为无根之木,两个方向交融互补,多方合作互不冲突。综上所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4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操作内容

我们确立了各方创新主体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角色和定位,围绕特色专业建设所确定的路线和方针为开展各类主体间的交叉协同,明确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和手段。各协同创新主体的落实情况大致如图1所示,其中,师生之间的协同主要落实为“教学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之间的协同主要落实于专业课程群建设;学校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协同主要着手于多元化校企合作;学生之间的协同主要着眼于形成以老带新、毕业生反哺的“传、帮、带”机制。

4.1师生协同师生协同又称为教学一体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调研和讨论,划分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不同难度和应用层次的实践性模块,让学生分组自主完成学习和讲解,营造一种面对快速发展的IT技术,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氛围,既有利于过程性学习的实施,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遴选若干专业技能实践类课程(如数据库应用、移动互联网开发)进行上述工作的试点和示范,并申报若干院级、校级课程实践类教学改革项目。另一方面是由校企联合共建IT协同创新中心并由师生共同参与创新中心的工作,承接企业项目或自主创新性项目的开发,既有利于校企的深入合作,又有利于学科竞赛的开展。

4.2校企多元合作协同我们围绕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应用安全两个方向,错位开展多元校企合作,包括与浙江安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网络应用安全学院以及专业课程企业资源植入与师资培训;联合安恒信息与浙江电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实习基地,建立IT协同创新中心、企业文化周等校企合作范式,形成多方合作上的广度与深度双向扩展。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合理地将企业文化和资源持续性地引入4年制本科教学的各阶段,切忌集中式、高强度的技能和文化输入。结合计算机专业这方面的实践过程,校企多元合作可以将大一的始业教育、大二结束时的专业认知实习、大三结束时的专项技能培养夏令营与传统的工程师讲堂、校聘企业专家授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分年实施。

4.3课程群建设根据专业学生培养计划,划分专业课程群,明确各课程群的实施教师团队(可人员交叉),按课程分配知识点和技能模块,明确学生专业技能考核指标,在达成一致共识的前提下,课程群负责教师完成资源共建和教学互补,定义可引入的企业资源(人力资源、项目案例等软资源),实现课程群内容建设的多方协同。为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协同效用,教师应以课程群为模块,明确课程群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识别模块中各知识点生成树,然后按拓扑关系落实于各专业课讲授过程;定制每个能力模块(课程群)的技能考核目标和考核方法,倒逼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知识点和能力培养的落实。

4.4课外学习机制建立学生之间的协同主要是建立灵活的课外学习机制和组织形式,一方面需要营造良好的社团文化氛围,设计切实可行的社团活动;另一方面要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引导学生跨专业合作完成企业或自主项目的设计,进入IT协同创新中心下设的IT创新工作室(可以是逻辑概念)进行项目培育。教师可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工作激发学生课外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定期邀请在该行业就业的毕业生返校进行技术指导,增进各年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构建有引导、有帮助、有支持的闭环模式学生自主专业成长体系。

4.5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模型构建经过上述4方面内容的建设,教师可逐步定义协同工作落脚点,使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各主体形成图2所示纵横交错的又具备可行性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组织模型。

5结语

笔者以协同创新为视角,设计了IT人才培养过程中主、客体对象的协同方式,提出符合IT人才培养需求的多元化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于2013年开始在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实践,学生的专业应用课程学习兴趣明显提升,专业课程平均绩点由2.8分提高至3.2分,提高了14个百分点。由20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5名学生组成的团队获得2015年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企业类命题)全国1等奖,表明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加强一对多的校企合作模式建设,构建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的人才培养流程。

参考文献:

[1]杨静.协同创新理念应用于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1):152-154.

[2]菅利荣.国际典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2,6(5):6-11.

[3]段利华,顾应龙,左国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分析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2):82-84.

[4]俞鹤伟,牟艳华.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增刊2):1-5.

[5]陈志泊,张海燕,王春玲,等.以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为主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5(7):94-98.

[6]应祥岳,王晓东,陈芬,等.以协同创新思想为指导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5(2):5-7.

[7]彭剑,戴经国,袁辉勇,等.市场导向、校企协同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4(19):98-100.

作者:苗春雨陈丽娜叶安新杜巧连赵建民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工学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