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协同创新视角下经济转型的实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战略意义
(一)高校与企业各尽所能、各取所需高校通过协同创新从企业获得科研教育所需资金,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水平;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制定更为实际、更有针对性的研发计划,培养与社会需求对口的人才;与企业形成对接,加快技术转移;更加明确自身发展地位,更加突显自身特色和优势。而企业也能在与各高校合作的过程中及时获取最新科研成果,走在科技创新的最前端;提高研发、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研发周期的“短平快”;发现企业所需人才,减少人才流失率。
(二)有利于科学技术及经济的发展创新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而作为协同创新的参与者,高校与企业相辅相成,相互依赖,实现了资源共享、人才集中、信息有效汇聚,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及经济的发展。调查显示,正是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使得德国比其他国家更好地克服了经济与金融危机。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阶段,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将从根本上解决创新动力不足、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从而加快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迈进的步伐。
二、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与企业缺乏沟通了解在协同创新模式提出之前,高校和企业被看作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和了解,从而导致高校相对于企业和市场需求的转变具有相对滞后性,忽视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也使得高校自身办学定位不明,对协同创新的认识不到位。比如高校学科建设滞后于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延缓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专业设置未能有效加强学科群的合理交叉与融合,与地方发展脱节;高校因为缺乏对企业需求的了解,无法培养与其需求对应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次高校出于对自身科研实力的担忧和对企业要求的不了解,认为其难以满足大企业对技术的需要。而企业在选择合作方时,对高校的科研成果和实力缺乏了解,受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因素的限制,会优先和国家重点高校进行合作,而其选择的国家重点高校可能在某一方面并不具备研究的优势和特色,难以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二)高校与企业协同模式单一高校和企业由于缺乏对双方工作方式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往往会造成协同模式单一的问题。如高校和企业的合作短期多,而长期少。企业有技术需求,向高校购买,而不愿花时间与高校建立长期稳定而多层次的协同,从而无法与高校形成紧密的伙伴关系。其次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大多局限于“点对点”的线性协同创新形式,网络状的多主体协同模式并不多。多方合作主体联合少,单方合作多,更常见的是企业有技术需求,地方高校有研究成果,然后对接并开展产学研合作。这种合作模式导致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企业也不能掌握最新的咨询信息来促进改进自身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进程。
(三)高校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滞后高校和企业分属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两者自成立体,各自为政,资源利用率低,且信息交流相对封闭,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资本化程度不高,而目前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体制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缺少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机制。高校与企业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和价值诉求,如果利益分配不当将会影响协同创新的稳定性;并且协同创新本身存在一定风险,迫切需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一个较为完善的风险承担机制来确保万一协同创新失败后不会出现利益纠纷。
三、应对之策
(一)高校应明确办学定位,拓宽与企业沟通合作的渠道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了解。只有协同双方相互了解,才能根据对方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开展科研,提供资金。高校和企业可以进行短期的人员交流,高校里的科学家去企业生产部门工作或实践一段时间,而企业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人员也到高校去从事某个项目的研究工作。互派其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将导致新知识、新技术的转移和促进协同双方的相互了解。高校要把自身发展置于区域经济社会整体环境中,在与各协同方合作时发挥自身优势。
(二)高校应与企业建立全面的、长期的、全方位的战略协同模式现有的短期的“点对点”的协同模式难以满足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必须加快建立全面的、长期的、全方位的协同模式。高校与企业必须基于长期的协同才能把握市场脉搏,才能建设有特色的学科和科研方向。高校应与其他协同单位建立交流合作平台,建立一个覆盖所有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术转移中心网络和数据库,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技术转移方式和渠道。高校也应与企业展开多种方式的合作,如具体的项目合作,短期人员交流,高校与企业共同创办衍生公司,扩充基金教授职位等。与企业联合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全面服务行业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需求,以联盟为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联合开展技术升级与攻关,提升区域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高校应加快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基于现今协同创新管理体制、风险承担机制等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打破与企业之间存在的体制壁垒、行业壁垒。协同创新在本质上是管理的创新。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包括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机制、风险承担机制、科研绩效评价机制、科研组织模式等方面的改革。
南京工业大学建立了人员评聘、人才选拔、学生培养、科研组织与管理等新模式,形成了以原始创新的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体系,构建了多元、融合、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营造出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文化。其协同创新中心实行“双聘制”,进入中心的专业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一律纳入中心编制,中心负责录用聘任,考核管理、业绩奖励,中心根据业务需要自主决定兼职与双聘人员的聘用管理,并有权独立进行职称评聘。独创“股权制”+薪酬激励模式,90%的知识产权股权归完成人所有;并且对科技管理者进行激励;对公司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贡献进行绩效考核。实行聘任合同制,对受聘人员实行绩效考核管理。中心主任、平台主任、首席科学家岗位委托第三方进行业务岗位任务完成情况考评。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传统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存量见底且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高校必须通过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加快协同创新模式创新、实行体制机制改革等措施,成为服务区域经济转型的主力军!
作者:张宁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