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工程硕士专业实践的协同创新实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基于协同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是生产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目标,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以及人才培养而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牢固树立高校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工作意见》中也提出:“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因此,新形势下,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是最早实行产学研合作的国家之一,也是应用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从初期的校企合作,到标志性的《莫雷尔法案》出台;从影响深远的辛辛那提合作教育计划的提出,到举世闻名的“硅谷”成立;从《拜杜法案》出台,到《技术转让商业化法》实施,美国产学研合作一步步走向成熟。迄今为止,美国产学研合作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并在实践中探索出合作教育、合作研发与合作产业化三大模式。美国大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力量非常强大,一些研究型大学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为与政府、企业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积极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合作,参与科学研究与开发,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满足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技术、人才需求。美国大学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使其能够得到多方的资金支持,主要来源有:联邦政府、州政府设有专门基金,用于产学研联合项目;企业的捐赠与投入,许多大公司将其利润的一定比例捐助给大学,或每年定额划拨给合作大学;地方政府和社区的经费支持,用于地方和社区所需人才的培养与有关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产学研合作只有使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准确把握市场的技术需求,迅速整合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自身的科技资源,提高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率和效益,提升产业竞争力。美国企业在研发及产业化方面作用突出,但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大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领导者,研发力量雄厚,大多数拥有独立研发机构,形成了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商业化的完整创新体系。中小企业是最活跃的技术转移主体,尽管资金和研发能力相对较弱,但运行机制灵活,技术转移周期相对较短,转移成本相对较低,渴望从大学和研究机构得到相对成熟的创新成果。
一、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建设的措施
北京工业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围绕学校“立足北京,服务北京”的办学定位,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深入了解北京产业发展需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合作的机制和渠道,用实际行动将服务北京的科学定位转化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从体制、机制和政策上保障服务北京落到实处。学校在机械制造、机电控制、光电子信息通讯、生物制药、新功能材料、计算机技术、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规划、抗震减灾、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与首都经济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为首都经济建设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创新型高级人才,形成了依托北京、服务北京、适应北京地区经济建设需求的学科优势以及理论基础扎实、眼界开阔、思维敏捷、工程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点。“十二五”期间,学校提出继续坚持产学研创新工程人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模式,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导,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拓宽人才培养领域,建立新型产学研合作体系。目前,学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建立了市级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1个,合作企业30余家;建立了校级产学研基地18个,合作企业100余家。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主要面向经济社会的发展,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体系,以该体系为基础,探索能够显著增强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的教育教学改革模式。通过产学研的融合,形成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通过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进行科研实践,完成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吸引并帮助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队伍,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研究生。通过几年的建设,产学研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基地采取“四个共同”的具体举措,大力推进基地建设。第一,共同成立校企联合领导机构。校企联合领导机构就课题申请、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内容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沟通,对产学研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基地建设的目标和目的达成共识,并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和协议。第二,共同实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和培养计划。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就研究生培养的过程和培养计划及其实施环节进行沟通并达成共识,企业为研究生提供专业实践场地,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直接为工程硕士研究生授课,所培养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既具有较广泛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际经验。第三,共同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实行双导师制。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强化了企业导师在研究生开题、毕业答辩多个培养环节中的作用。第四,共同开展队伍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创新人才,使之既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能力,又具有专门的科研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又为高校培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对工程实际熟悉的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使青年教师深入了解企业技术的应用和需求,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有效改变教师队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升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能力。
二、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
产学研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是通过隶属于不同管理部门的独立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因此,为了把产学研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模式落到实处,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多年的建设,学校产学研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基地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第一,建立以学科群为基础的基地管理制度。例如:学校先进制造技术及信息工程学科群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参与建设的有机电、电控、材料、计算机、激光等五个学院。为了基地的有效运行,打破学院壁垒,建立了学院间的沟通和合作机制,构筑了统筹协调管理平台,集中各学院的相关优势学科,完成国家、北京市和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目前,基地完成的国家重大专项和科技支撑计划就达20余项。第二,改革与创新教师绩效考评机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激励机制,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已建立多元化的教师绩效考评体系,引导更多的教师投身基地的校企合作。例如:在教师科研考核中,不仅需要考核项目级别和经费额度,而且更注重对科研成果本身包括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方面的奖励。目前,产学研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基地中所有具有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研究生导师均已积极投入到产学研工作中。第三,建立校企双向的人才合作培养机制。一方面,产学研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基地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实习,了解工程实际需求,丰富工程实际经验。为此,学校建立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项目,资助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另一方面,企业选派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先进制造技术及信息工程学科群—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进行“订单式”深造,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学习。几年来,企业输送到学校深造的工程技术人才达10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探索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
学校以产学研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基地为依托,修订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以适应首都高度发达的现代制造业生产需求和技术创新实际的需要。构建模块化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着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实际能力。为了实现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合作培养,校企双方在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合作机制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第一,针对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新模式的需求。校企建立了双方对口的管理部门,联合制定研究生培养机制和管理制度,保持和加强校企间的联系和沟通,实现研究生的共同培养。第二,实现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度。选聘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的企业导师,改善研究生导师队伍。制定了企业导师的推荐选聘和考核的标准和制度,促进校企之间人才的联合培养,建立了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新模式。第三,强化研究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修订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健全与培养方案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管理制度。在新制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提出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掌握好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同时,应具有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先进制造技术及信息工程学科群—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已经完全实施了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到企业专业实践一年的制度,拓宽人才培养的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产学研合作中的典型案例
机械工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负责教师高立新教授,长期带领工程硕士研究生深入到首钢集团等炼钢企业的轧钢生产第一线,针对轧辊齿轮与轴承的断裂预报问题,开展了大量的轧机信号采集与分析研究工作。利用傅立叶变换、小波分析等一系列信号处理方法和手段,成功提取出轧机运行时可能产生的缺陷信号,积累了大量的设备故障信息数据库资料,并开发出一套轧辊运行条件下故障预报诊断系统,取得了比较高的预报精度,受到企业高度重视,并在企业得到应用。在首钢等32家大中型企业实施了50余套大型重载设备在线监测诊断系统,出具500多份诊断报告,预测各类故障隐患135次,为企业创经济效益2亿多元。仪器科学与技术产学研基地负责教师、北京市特聘教授李德胜带领工程硕士研究生长期深入北京齿轮总厂,开展永磁刹车缓速器的研究工作,先后设计出机械驱动式、液压驱动式、液冷式、变速箱前置式、后桥连接式等多种汽车刹车缓速器装置,在设计过程中,反复开展电磁场动力学分析与演算、机械结构优化设计,反复调整、改进永磁刹车缓速器结构与永磁铁布局,最后将永磁缓速器的输出力矩显著提高,达到了工程使用化程度。在这样的基础上,与北汽福田、北京齿轮厂联合,成功申报并获批北京市重大科技产业化落地工程项目,其研究生今后更有深入工厂开展科学研究的条件和契机。先进制造技术及信息工程学科群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焊接研究团队的带头人卢振洋和科研骨干陈树君教授通过与北京卫星厂等企业产学研合作,完成多项重大专项课题。通过与企业合作,在企业现场攻克诸多工艺技术难关,研制出专用的自动化焊接设备并应用于天宫一号的制造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总体部特别邀请他们前往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实地观看“神舟八号”飞船发射的全过程。通过多年来的校企合作,焊接研究团队不仅解决了我国亟需的关键科技难题,同时,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焊接团队的研究生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评选出多篇校优秀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得到了教师和企业的认可。北京工业大学产学研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基地建设,建立了稳定的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研究生合作培养机制,推进了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增强了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工程应用能力,达到了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具有复合型能力的要求。
作者:初旭新 单位: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