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职校专业协同创新的问题与策略范文

职校专业协同创新的问题与策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职校专业协同创新的问题与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职校专业协同创新的问题与策略

高校协同创新是党和国家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作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面向区域服务的高等职业院校要适应新形势对其提出的要求,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和服务模式,通过协同创新实现战略发展。

一、概念内涵及界定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Innovation)概念普遍认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PeterGloor最早提出,他认为“协同创新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应用网络交流合作实现共同目标”[1]。同志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时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2]。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协同创新理论进行论述。别敦荣认为协同创新是一种新型大学办学理念,大学基于集成、合作、融合与共享的价值准则,谋求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提高功能活动效率、水平与质量的思想观念[3]。林涛基于协同学理论,认为高校协同创新系统是由系统内的子系统(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和各要素(人才、知识、技术、信息、资金、设备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流所构成,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相互共生共享[4]。邵云飞等人则认为高校协同创新平台是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发展为目标,通过主体之间、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人力、知识、技术、基础设施、资本、信息及政策等创新资源的互动,形成具有前沿性、专业性、开放性、稳定性的组织系统。研究指出,高校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的模式包括面向学科前沿的学术协同、面向行业企业的技术协同、面向区域发展的区域协同、面向文化传承的文化协同四种[5]。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主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合作共赢的一种模式,其目的是发挥各自资源的优势作用,实现协同创新主体间的利益最大化。专业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内容,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区域内不同高职院校拥有各自专业的优质资源,为专业协同创新提供了基础。基于区域内高职教育资源开展专业协同创新是提升专业竞争力的另一种途径。专业协同创新是以专业为载体围绕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各个要素为协同内容开展的一系列的深度合作。所谓区域高职院校专业协同创新,是指区域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高职院校以各自相同或相近的专业为纽带,基于人才、知识、技术、信息、资金、设备等要素为内容的专业协同合作,成员院校之间虽有明显的院校界限,但相互信任,并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二、区域高职院校专业协同创新的优势与价值

高等教育必须为区域系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6]。作为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样肩负着这样的责任。区域高职院校是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开办相应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有效汇聚区域内各种资源和要素,打破彼此间的壁垒来提升自身的发展。区域高职院校间进行专业协同创新有其自身的优势。首先,院校间区域优势明显。区域内高职院校之间进行专业协同合作地域优势明显,同时能有效整合区域内高职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在强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方面,可以充分发挥资源聚集效应、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充分调动区域内优势明显且具有相同行业背景或专业的高职院校间进行相应的合作;其次,院校间可共享专业资源。专业是高职院校间协同创新的纽带,以专业为载体进行多种形式的协同合作。每个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并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专业。优势专业拥有优质的师资、课程资源、实训场所等条件。区域高职院校间进行专业协同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能形成专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学生层面可以实现师资、优质教学资源、实训基地等方面共享。从专业建设层面,可以在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培训、课程资源开发、实训场地建设、技术交流等方面实现突破。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而构建区域高职院校专业协同创新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协同创新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充分发挥创新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协同作用,为人们在复杂条件下提高创新的绩效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它始终把对象看成是一个有多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始终关注各方面的协调整合,成为人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协同创新过程中,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行双向创新的整合,提高创新的效率。区域高职院校间的专业协同创新的价值就在于能充分发挥“人才、知识、技术、信息、资金、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深度合作,从而达到协同双方的共赢。

三、区域高职院校专业协同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协同主体上,协同创新组织机构缺乏每个高职院校都是一个现实的独立利益主体,由于区域内高职院校相互之间存在同属于不同主管部门、相互不隶属,造成彼此之间的沟通缺失,造成专业间教学、科研等各方面资源的不协调。区域内缺失相应的公共教育平台,未能有效整合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以加强专业间的协同创新。组织是保障其内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机构。区域高职院校间在专业协同创新方面,缺乏必要的主体,未能形成有效的组织机构对其区域内的高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组织区域内各院校间进行专业的协同发展。高职院校间协同主体缺乏会造成彼此孤立,从而缺少必要的管理、组织与沟通协作。目前,区域内高职院校以专业为核心的协同创新组织机构还相对缺乏,这就需要成立必要的专业协同创新组织机构对其区域内资源进行整合,对其区域内高职院校进行协调,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协同创新成员间的关系。在校际之间以专业为载体开展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的协同合作。

(二)组织落实上,协同创新政策缺失区域内高职院校间,彼此在合作形式上往往呈现松散式的合作,彼此不存在相互的约束。院校间往往是以互相访问的方式和其他各校进行专业上的交流,未形成以专业为纽带专业协同合作。政策和制度的出台是具体事项得以开展的基础。目前,教育主管部门未能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保障院校间以专业为载体的协同创新。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从政策上明确专业协同创新的组织形式、管理机制、资源共享、资金来源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打通彼此间合作的通道。同时,院校内部和院校间缺乏制度以支撑这种以专业为载体的协同合作。只有出台有效的政策和制度来支撑专业协同创新,在招生、师资培养、基地共享、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才能保证区域内高职院校间专业协同创新的顺利实施。

(三)系统规划上,协同创新缺少有效布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间在进行专业布局和规划的时候,往往以本地区或本校为出发点未统筹考虑区域内各院校之间相同或相近专业之间的协同创新。这势必会造成相同或相近专业间彼此互动性较差。在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过程中,专业趋同性越来越接近。区域内很多高职院校尽管规模有限,但都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实训室,资金投入巨大,资源重复浪费现象严重。同时,由于部分专业重复设置,存在无序竞争现象,必然会引起各高职院校间的生源大战、教育资源的浪费,并导致学校办学失去特色,办学质量下降。所以,应充分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积极推动高职院校合作与协同创新,区域内高职院校间可以共享师资、实验中心、实训基地等资源;区域内高职院校可以共建精品课、教学资源库,共同培养师资。通过资源的协同创新,用相对较少的投入,就相关相近专业建成一个较完整、较先进、较稳定的资源体系,以实现共同发展、良性互动的目标。

四、培育区域高职院校专业协同创新基因的主要策略

(一)搭建平台促进专业协同创新由于专业协同平台的缺失制约了专业协同创新的发展,成立相应的机构就成为一种必然。政府作为办学主体,应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对区域内高职院校进行统筹规划,出台政策支持。以院校为主体,成立专业协同创新组织机构,组建区域教育联合体或专业发展联盟,联合区域内高职院校和相关行业企业,充分调动各自优势资源,出台项目管理、资源共享、资金等方面的制度,深化运行机制管理。教育联合体或联盟应从专业协同的实际和需要出发,以签订协议或备忘录等方式明确合作成员的权利、义务,形成成员之间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稳定专业合作关系。以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等方式成立目标明确、机构精简和运行高效的管理办公室,合理设置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决策、监督、执行、协商、调解等工作机制。完善组织章程、工作程序和各项管理制度,建立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机制。科学规划,制定完善各项制度。研究、细化协同专业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制定下一阶段的具体工作计划,制定完善专业协同实施的各项管理制度、运行机制、评价体系,确保在专业协同发展实施过程中,任务到部门,责任到人员,从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上为专业协同创新做好有力支撑。

(二)校校联合推进专业协同创新区域高职院校专业协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由各个院校间以各个专业为载体实施的创新过程。专业协同院校应认清发展现状,合理系统地进行专业协同的顶层设计。专业协同创新实施的关键是校校之间的联合,依托各自学校的资源优势,建设并完善专业公共资源平台,以各自专业为载体,有效实现课程互选、师资互聘、基地共享,最大程度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校校间加强专业的就业市场合作,互通有无,相互链接,共建就业信息平台,共享需求信息,共同培育就业基地。校校间通过专业协同建设,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加强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进行师资培养,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同时并依托院校间的合作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院校间协同专业的选取上可以各校品牌特色专业或优势专业为协同合作重点,通过这些专业的合作为引领,带动本专业和校内其他专业的发展。校校间进行专业协同创新过程中可以从师资、教材、设施上实行内部有偿和协商,以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共享和配置[7]。校校间通过协同实现院校资源的交换和互补,获得开展相关功能活动所欠缺的资源或条件,如共享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师资培养与共享等。校校间还可以协同专业开发特色课程编写特色教材。校校间可开展区域内的专项技能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三)校企合作深化专业协同创新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与企业联系最直接的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具有必然的需求和天然的优势[8]。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协同创新能力可以从产学研深度合作和创新课程体系等方面开展。探索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可从以下诸方面考虑。首先,区域内高职院校间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政策法规、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大力推行行业准入制度。基次,区域内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组建相关科研攻关和技术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再次,区域内高职院校间可以成立联合培训基地,为行业企业提供员工职后转岗、技术提升培训等。最后,区域内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审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同时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为学生进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提供保障。专业协同院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参与专业建设,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提升专业的竞争力与社会认可度。

作者:张大伟 冉磊 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