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协同创新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协同创新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协同创新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协同创新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如何与素质教育合二为一、相得益彰,是一个新的课题和值得探讨的方向。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以及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个层面。协同创新更偏向于高科技、高水准、高效率、高管理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的深度合作。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协调好协同创新和素质教育关系,将是现代高校管理和教学科研面临的重大课题。

1协同创新与素质教育的共同点

协同创新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与研发,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协同创新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深化了教育改革和实践,加强高素质专业人才与团队的建设,推动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双服务能力。作为教育培养模式的起承转合以及战略高度的发展,协同创新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有着共同的意义与目标。

1.1协同合作是共同灵魂协同创新旨在打破横亘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使创新要素能沿着创新链自由流动。协同创新活动得以持续开展,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以大的科学技术问题为纽带,整合各层次、各类型创新主体的利益诉求,建立合理的制度安排,避免出现个体理性而群体非理性、个体利益最大化而群体利益最小化,体制机制创新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合作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也是现代社会要求的基本素质,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已是必需,包括合作意识的强化和合作能力的实践。以湖北省现代中成药物制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例,作为三峡大学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省级以上基地平台与湖北民康制药合作,公开遴选人才、建立专家级、团队式合作机制,实现合同化管理,建立强有力的研究合作伙伴,研究与开发新药品与新技术并培养拔尖型业务人才。而素质教育的合作贯穿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始终,以“次级代谢产物SecalonicacidA对H22荷瘤小鼠疗效及毒副作用的实验研究”本科毕业设计为例,涉及到不同分工,有实验材料的准备、仪器的调试、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荷瘤小鼠的制备、毒副性实验与分析等不同环节,都要因人而异进行指导,师生互相配合才能完成任务。

1.2创新提高是共同呼吸协同创新分为面向科学前沿创新、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创新和面向区域发展创新四种类型。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强强联合,发展并建立一批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和有国际影响的主力阵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创新对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创新的学习,才能迅速接收新知识,提高技能,创造新生活。从强调学会转向强调会学,从注重记忆转向注重思维,重点解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以三峡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科研三级实验室为例,研究发掘三峡库区和神农架林区的宝贵药物资源,培养中医药人才,重点研究中药多途径抗肿瘤药物筛选,在中药抗肿瘤药理、抗炎、镇痛药物研究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分析手段和仪器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而素质教育历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峡大学医学院学生除了在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获二等奖外,还在学校高水平足球队、大学生龙舟队、篮球队、大学生艺术团的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使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1.3服务社会是共同目标高校协同创新与素质教育注重实践与实效,服务社会是共同目标。协同创新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素质教育的第一个重点是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社会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加强实践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注重实效提高服务社会的品格和能力。以三峡大学中草药资源研究与开发研究所为例,有五个临床医院和一个公共卫生研究中心作为教学单位,不仅服务了当地的医疗医药,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外国留学生,将中医文化与地域特色输送到世界各地。而素质教育亦为广大用人单位提供了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中医学、护理学的优秀人才和骨干,不仅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也为社会主义和协社会增添光彩。

2协同创新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和深度合作,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实现各方优势互补,以政府为中介组织的创新平台和创新模式,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同创新是一种新事物,如此大规模通过机制改革提升创新能力的尝试没有先例,而素质教育则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人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长期进行素质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得到了广泛认可和重视,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对象和范围不一样、力度和模式不一样、难点与成效不一样。

2.1对象和范围不一样协同创新对象是高校和其他创新体,范围是各行业、国内外的资源整合与创新,各要素的有机融合和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与其他创新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协同创新以多个创新力量的协同合作为外在表现形式,以创新要素之间的有效聚集和有机融合为突出特点,充分汇聚国家、社会、行业等现有资源,积极吸纳地方、行业、企业以及国内外社会的支持和投入。素质教育以人为主体,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与和谐发展。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范围涉及到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生理和心理等方面。三峡大学医学院协同创新的范围涉及到中药药理、中成药物制备、类固醇类药物及衍生物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头孢类药物中间体研发、土家族医药研究、抗艾滋病药物与治疗策略研究、鄂西中草药资源品质优化及相关健康产品开发等医学、生物、制药、材料、化工等多学科领域,并拥有一批专深尖学术人才,研究人员涉及到校级领导与职能部门,形成素质很高、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而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范围涉及到德智体各方面,从寝室文化到防火防盗、从课程建设到实践环节培养、从音乐美术到图书馆运动场、从学科竞赛到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礼仪、品德和能力的培养。

2.2力度和模式不一样协同创新作为国内高教界的一项重大工程,各种创新平台与资源是有机集合而不是简单相加,并且不断动态变化,是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是当今科技创新与产业优化的新模式。素质教育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等方面的正面影响,因材施教,培养学习兴趣,通过教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与运用信息的能力。以三峡大学鄂西中草药资源品质优化及相关健康产品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形成区域、高校、企业、科研团队、研究生培养五位一体的模式,整合优秀人才与资源,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及企业研发创新实践,发挥协同体的实践优势,培养区域发展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而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重视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制订一系列有关临床教学管理制度,保证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的工作规范。并以大学生讲台为平台,借助先进的网络化模式,开展教与学互动的素质拓展,医学院现有14个社团,并建立了心理健康网站,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才。

2.3难点与成效不一样协同创新不同于过去之处在于更注重组织制度创新,特别是要解决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科研和国家创新需求脱节、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脱节等问题,破解制约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提高办学质量提供制度保证。通过有机融合放大创新功能,产生1+1>2效应,出实质性、高水平成果。素质教育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基础教育与创新实践之间的平衡是需要解决的难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卓有成效,仍在不断进步中。以抗艾滋病药物与治疗策略研究协同创新PI团队为例,需要完成的绩效有国家重大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省级获奖项目、硕士优秀论文、专利申报、国际学术会议交流、青年教师培养,难点是成果转化并取得经济效益100-200万元等。而素质教育重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形成了整套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量化测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3协同创新与素质教育的互相影响与促进

有了素质教育良好的基础,才有了协同创新战略的再创新高。协同创新是在特定的背景下提出的,科技创新空前活跃,学科之间、大学之间、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科技与经济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推动协同创新已是大势所趋。加强改革力度,更新观念、扬长避短,有效推进协同创新。像推行素质教育一样,国家层面大力推进协同创新,要求高校必须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解决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的问题,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因此,党和政府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之间开展协同创新是学科发展与融合的需要,也是促进科技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跨越原有体制、机制和环境中不利于协同创新的障碍,在促进协同与合作的同时,坚持特色化、个性化发展道路,开拓大学与各领域协同创新的新模式,让协同创新像素质教育一样深入人心,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王燕 单位:三峡大学 机械与动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