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汽车工程协同创新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重大需求分析
1.应用型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紧密围绕学校提出的“建成一所特色鲜明且以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品牌大学”的办学目标,坚持“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互动发展”。基于近年常熟周边汽车产业迅速发展、汽车行业人才缺口巨大的现状,满足区域内对汽车行业相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校与常熟市人民政府、汽车行业相关企业共同建设汽车工程学院,为区域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教学与科研的密切结合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2]。我们认为,应该积极促进教学与科研整体化的实现,一方面使教学科研化,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形式开展教学工作;一方面使科研教学化,把科研工作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并实现。汽车相关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系统的综合技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界化,提高学生的技术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汽车及外围专业科研创新的需要。汽车产业具有产品应用面广、产业跨度宽、资金技术密集等特点。以我校为例,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学院包括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和计算机学院,涉及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机械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仪器与测控,卓越工程师计划,复合专业人才培养等专业。目前我校汽车工程类专业已初步建立了汽车结构原理教学模块、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模块、汽车商务模块、汽车试验与测控模块、车载嵌入式系统模块和大学生汽车创新模块等实践教学平台,满足了基本的教学需要。每个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对产业技术服务能力的提升,对于提高该专业的办学水平,提升专业学科知名度,延伸专业办学内涵,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依托汽车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汇聚校内外汽车、机械、物电、自动化、化工等领域的优质资源,紧密结合区域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在兄弟学院优质科研方向上向汽车延伸,积极创新研究方向,构建人才高地,推进与加强汽车专业内涵建设,提升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拓展学术视野。
二、开展协同创新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依托“汽车绿色拆解智能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校级“汽车工程研究中心”及“常熟理工-天银机电联合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教学平台,汽车工程系专业教师围绕混合动力汽车、汽车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汽车怠速起停系统、汽车智能悬架、代用燃料等行业发展热点进行理论和应用研究,先后申报和承担了江苏省人事厅“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苏州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纵向课题。近年来,学院先后引进35岁以下青年教师7名,科研背景涵盖车辆NVH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混合动力汽车、汽车尾气净化处理等领域,发表或录用核心及以上学术论文11篇,申报发明专利3项,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6人/次,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理论扎实,具备一定科研潜力的青年教师队伍。为了尽快构建一支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有必要通过学校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充分借助校内优势学科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应用协同创新的理念,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开展的大跨度整合创新,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协作开展技术创新。
三、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开展不同学科、不同院系之间协同创新仍面临机制体制问题。主要包括:从科研管理体制来看,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学科自成体系独立运行,导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相互脱节,难以形成完整的创新体系,难以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难以在前沿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从科技投入渠道来看,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重复立项、多头申请、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科技投入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从科研组织方式来看,散兵游勇、师傅带徒弟的小作坊方式大量存在,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活动复杂化、交叉化、综合化、现代化趋势,产学研各环节间缺乏有效链接,科技资源使用效率难以提高,科技创新的整体效率难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所大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不论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必须通过多学科、多方面的协同创新才能实现,提高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学科之间、院系之间、校企之间的协同创新。
四、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与运行机制
汽车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实行理事会决策制,采取理事会主导,学校学院两级管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理事会秘书长由理事会确定。中心主任是中心的第一责任人,教务处、科技处等教学科研管理部门对中心工作实施宏观指导,以确保中心的正常运行。其运行机制如下:(1)中心的运行机制为主任负责制,主任负责中心的全面管理工作,主要负责汽车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设计与建设工作,负责中心建设经费的筹措、管理和人事管理工作。(2)中心的资源由学校统一调配,中心做到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基本实现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网络化。(3)中心对机械工程学院各专业、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各专业、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各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开放,并面向社会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及企业技术人员培训提供服务。
五、结束语
依托汽车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汇聚校内外汽车、机械、物电、自动化、化工等领域的优质资源,紧密结合区域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在兄弟学院优质科研方向上向汽车延伸,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攻关、协同创新”的原则,积极创新研究方向,有助于早日构建人才高地,推进与加强汽车专业内涵建设,提升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研水平,拓展学术视野。
作者:李铭迪,戴国洪 陈庆樟 徐雪 许广举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汽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