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现实主义电影性别叙事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现实主义电影并非简单的对于现实的描述,而是带有强烈的现实感与针对性,对现实生活的理性分析。中国在80年代,文艺界便对现实主义有过激烈的探讨,从第三代导演作品便紧密与社会、历史相联系,并且在电影中,创作者对于性别叙事的分析也走上了探索之路。直到近几年,票房高居不下的几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都展现出了创作者对于当下时代背景下女性生活与地位等方面密切的关注,引发了受众对于女性问题的反思与追问,在电影叙事手法上增添了更多性别叙事元素。
【关键词】现实主义电影;性别叙事;女性主义
一、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中的性别叙事发展进程
(一)改革开放之初——现实主义电影中打破性别叙事禁锢的探寻在早期电影中有诸多表现女性形象为主的影片,尽管和现实有一定联系,但女性角色在影片中更多的是被当成一种视觉奇观,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展示,制造对观众具有吸引力和愉悦性的影像。“在20世纪20年代,绝大多数的电影人都将赚钱作为首要的拍片目的,他们把拍电影作为一种商业投资或投机的手段,相比电影的现实教化功能,电影人更重视影片的商业和娱乐效果。”[1]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国电影从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角度回顾,中国电影进入了一条从原本疏离再到贴近现实的探寻之路,现实主义电影美学便与中国早期电影相伴相生。以郑正秋、侯曜等人为代表的第一代导演认为拍电影不能仅仅为营业主义考虑,要在“营业主义上加一点良心主义的主张”。[2]“改革开放之初,时代之变让电影打破了话题路径的禁锢,第三代电影人迅速成为改革开放最早呼应时代革新的文化创造者。以谢晋为代表,他的《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等作品更多地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及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共鸣。”[3]这一阶段的电影从刚开始的时候就趋向于现实,或者说具有某种现实主义的追求,取材以及与观众的对话,具有某种现实主义的关怀。
(二)20世纪90年代——现实主义电影中性别叙事的回归在这个时期,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由于2003年中国电影市场化,电影产业发展受到票房诸多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依然涌现出了以许鞍华、贾樟柯、娄烨等编剧和导演为代表的、坚守现实主义精神及情怀的电影创作者们,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主动怀抱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从大多数普通女性的现实处境和情感世界出发进行思考。03年上映的由许鞍华指导的电影《玉观音》中讲述了一个外表平静如水,内心波涛汹涌的女缉毒警察安心与三个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电影在叙述故事中,将女人命运的改变者全部塑造成男人。男人是女人生命进程中的指路明灯或者改造者。“女性对于男性具有双重意义,男人,他们爱女人,男人,他们恐惧女人。”[4]在该影片的故事叙事中,男人的爱和恐惧,放纵着,改变了安心这个女人。
(三)新世纪以来——现实主义中性别叙事的转型近些年来,我国的现实主义电影进入又一个转型期。观众开始意识到,现实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国电影的内在呼唤,也一直存在于电影发展的过程之中。只不过在特定的时间段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中国电影人在坚持现实主义叙事美学特征下拍摄出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女性题材加上现实主义的创作意在再现社会现实中的女性生活与命运,塑造典型的女性形象,表达创作者对女性地位与女性问题的关切之情。所以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从关注现实主义出发,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市场之间的博弈,如今又再次回到公众视野,重新出发,更加注重了商业性与艺术型的结合,实现了一次较为成功的转型。
二、当下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中的性别叙事元素
(一)现实主义电影中性别叙事的典型形象在《嘉年华》这部电影中,女主人公小米所代表的便是由点到面的当下社会底层女性的典型形象。影片叙事借“梦露雕像”这个意象来象征女性的身体及性别。以及片中保安,流氓,医生等这些没有具象化的典型形象,都是这个社会下,男性对于性侵事件的缩影。主人公小米对“梦露”的窥探意指对女性身体和性别的探寻,也是对“自我”的发现与确认。小米以及被性侵的女孩,都是社会中大多数女性形象的典型化。作者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客观再现了这一真实的社会事件。并没有过多地去表现性侵过程,利用窥私心理而获得票房,反而只用了监控录像中一段在门外推搡的过程再现了性侵未成年少女这一沉重的社会事件。这种类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让更多的观众引起共鸣,发挥了剧中典型形象的影响作用。
(二)现实主义电影中性别叙事的女性意识2018年国庆档五部主力影片中,唯一一部具有现实主义作品风格的是作品《找到你》曾作为竞赛片参加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但是该片并未延续暑期档《我不是药神》30亿票房的热度,观众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的内需是没有降低的,但《找到你》票房却不甚理想。女性形象应有强烈的女性意识。有论者称,“女性意识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女性眼光洞察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
(三)现实主义电影中性别叙事的裂痕近几年,导演虽有意识地将性别叙事与现实主义题材相融合,力求在商业性与艺术性中寻求到相对平衡。但近期上映的电影中在性别叙事上仍存在着性别孤绝带来的性别叙事的裂痕。就《找到你》而言,姚晨扮演的李婕经历了丢失孩子又重新找回的一路心酸坎坷后,在法庭上当场反水帮助了自己辩护人的前妻朱敏。在这个结局中,可以看出导演这样的安排是有悖于真正的女性意识的。这样的做法,使得李婕这一女性形象的母性意识远大于她的社会意识。朱敏可以通过其他手段获取孩子的抚养权,但是通过李婕的反水行为,未免有些过于主观的理想化。朱敏自杀未遂博得了同为母亲的李婕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女性弱者的地位以及社会形象。
三、我国现实主义电影性别叙事存在问题及反思
(一)女性从业人员的边缘化我们关注到女性从业人员在电影行业的存在度的问题,2018年,我国女视行业(幕后)占比不足5%。从普遍来看,影视行业形成“弱势群体”“干不了重活,又总是很麻烦”的既定性别认知。女性从业者存在现状被带有有色眼镜的男性视角的审视条件下污化和局限化。诚然,女性从业者从体力和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生理局限,这也导致了鲜有女性从业者进入核心工作层,从事创意核心领导。当下,得以展露一定知名度的女性从业者屈指可数:例如,香港导演许鞍华、香港导演黄真真、纪录片导演甘露等。在这种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女性从业人员很难通过其手段和话语权表达其观点和诉求从类型从业来看,虽然女性缺乏生理优势,尤其体现在主流影视类型中,例如战争、悬疑、喜剧等类型,摄影师潘雪雪曾表示,女性从业者还有在某些类型的电影方面比较吃亏,例如武侠、战争、车、枪、打斗戏这些方面基本是“绝缘体”。但在“都市言情”等类型化叙事中,话语权明显。因此,从现实主义类型的视域审视女性的从业现状,其现状是悲观的。
(二)电影教育辅导的缺失行业对于女性电影辅导教育存在明显缺失。从“学院派”的视角下,各类形式院校导演系的女性录取率不足男性十分之一,部分院校导演系甚至多年没有女性考生报考,而平行的摄影系,情况依旧如此。相对于女性考生青睐的“表演系”、“播音系”和从业前景宽泛的“广播电视编导系”,女性的积极程度“门可罗雀”。现对于美国数次发起的女权运动,我们注意到好莱坞的女性从业者也受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中国国内视角下,电影教育缺乏对于女性的独特审视。2009年-2018年,根据论文库数据,对于女性相关话题的学术关注度在“电影”关键词搜索数据下,不足2%,其现状不容乐观。
(三)当下特定社会环境的决定性影响2016年—2017年,中国电影发展势头迅猛,虽然2019年发展速度放缓,但是出现了以《我不是药神》为标志性的优秀的现实主义影片,我们有理由期待市场会给予现实主义电影更高的宽容度,市场也会给予其资金及资源更多的支持,这对现实主义电影的女性叙事来说,是一件好事。其发展前景是乐观的。我们对此提出如下几点策略:首先,我们可以从政策方面鼓励女性从业,优化女性从业环境,给予女性更多适合岗位。其次,提升创作内容中对于女性的关注度,据我们了解,相当多的导演对于言情及女性主义的电影还是很有兴趣的,但是受制于市场环境,制片方更关注于喜剧、动作等题材,对此,可以借助电影论坛等,给与女性更多的发声渠道。最后,优化电影教育模式,在注重技术等男性优势从业专业的同时,注重内容教育的培养,让女性在编剧,导演等领域发挥作用。同时注重电影理念教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引路灯,注重女性的电影教育理念也有助于社会公平及性别分工的科学优化。
参考文献:
[1]姜庆丽.中国电影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论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发展流变[J].新锐理论.
[2]郑正秋.中国影戏的取材问题[J].明星特.
[3]李道新口述.
[4]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03年版.
[5]转引自董鑫.70后女导演女性题材电影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乔以钢.中国女性与文学——乔以钢自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05.
作者:鹿璐 吴永健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