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史学研究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当代启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小说史学研究成就斐然。本文以其对明清小说的研究探讨为例,展示了鲁迅在小说史学研究中较为自觉的现实主义精神,也体现出鲁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治学方法,并给予当下的文学研究极为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鲁迅;小说史学;明清小说;现实主义精神
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小说史学研究成就斐然。其中展示的深刻思想,精辟论述,准确分类,典雅辞句及独到方法,至今令人叹赏。在其小说史学中,还可以读到诸多小说史学研究思想观念与科学精神,现实主义[1]682精神便有着广泛的体现。如鲁迅在探讨明清小说时,对于明清小说反映时代社会现实方面的关注,对于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实性的探讨,以及对于明清小说的细节描写是否细致逼真的注意等,这些特点都体现了鲁迅在对明清小说进行探讨时的现实主义精神要求,展示了鲁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治学方法。本文以此研究为例,对这一特点窥豹一斑。
一、注重明清小说对社会时代现实的反映
在对明清小说的研究中,鲁迅能够从反映现实社会的角度来审视小说内容,包括小说对于社会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反映演绎以及对于社会实际生活的叙述描摹,体现出对于明清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关注。
1.明清小说对社会历史人物、事件的多方反映
在对明清小说的探讨中,鲁迅注重对于小说反映展示社会历史的观照。如认为《隋唐演义》的事迹,多本正史,又夹以不同朝代的杂说,叙述多有来历,是对社会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多方面的反映。凡隋唐间英雄,如秦琼窦建德单雄信王伯当等事迹,皆于前七十回中穿插出之……此他事状,则多本正史纪传,且益以唐宋杂说,如隋事则《大业拾遗记》《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唐事则《隋唐嘉话》《明皇杂录》《常侍言旨》《开天传信记》《次柳氏旧闻》《长恨歌传》《开元天宝遗事》及《梅妃传》《太真外传》等,叙述多有来历,殆不亚于《三国演义》。[2]139指出其人物及故事来源类似于《三国演义》,多源于时代社会事件或正史纪传,实有其人,这也应该是鲁迅之所以将此类小说命名为讲史小说的缘由之一。但鲁迅同时也指出其事件或掺杂了唐宋杂说,并举出作品若干,进行分析论述。如对于《水浒传》反映的社会历史事实及人物进行的论述辨析,认为:《水浒》故事亦为南宋以来流行之传说,宋江亦实有其人……然擒方腊者盖韩世忠(《宋史》本传),于宋江辈无与……然宋江等啸聚梁山泊时,其势实甚盛……于是自有奇闻异说,生于民间,辗转繁变,以成故事,复经好事者掇拾粉饰,而文籍以出……然《宣和遗事》所谓“三路之寇”者,实指攻夺淮阳京西河北三路强人,皆宋江属,不知何人误读,遂以王庆田虎辈当之。然破辽故事虑亦非始作于明,宋代外敌凭陵,国政废弛,转思草泽,盖亦人情,故或造野语以自慰,复多异说,不能合符,于是后之小说,既以取舍不同而纷歧,所取者又以话本非一而违异,田虎王庆在百回本与百十七回本名同而文迥别,殆亦由此而已。[2]145-150既指出了《水浒传》描述的宋江实有其人,很多故事也属实,但也指出了其中某些故事的不合史实之处,并指出出现这种现象的社会历史时代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国家政治废弛,人们转思草泽,所以假造一些不符合历史的话语用以宽慰自己,这样的分析论述体现了鲁迅严谨的治学态度与现实主义精神的标准与视角。而对于讲史小说代表作《三国演义》,鲁迅认为其书叙事的缺点之一是:“容易招人误会。因为中间所叙的事情,有七分是实的,三分是虚的;唯其实多虚少,所以人们或不免并信虚者为真。”[2]333虽然说的是《三国演义》的缺点,却也同时指出了其七实三虚的特点,而正因为七实三虚,所以容易让人误会,即使是虚的,也不免被认为是实的,这同样体现了鲁迅对小说表现现实社会特点的关注,同时也对其做出中肯的评论。鲁迅对于中国古代小说评价最高的要数《红楼梦》,其标准也正是现实主义的。指出其与前代小说最大不同就是因为它是写实的,虽然是写的人的悲喜聚散,但叙述时注重本真,大部分是自己亲自的所见所闻,所以读来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2]241-242
2.明清小说对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描摹
明清小说反映描摹的生活内容也涉及了时代的诸多方面,如《镜花缘》:“载着诸子百家,人物花鸟,书画琴棋,医卜星相,音韵算法,无一不备。还有各样灯谜,诸般酒令,以及双陆马吊,射鹄蹴毬,斗草投壶,各种百戏之类。件件都可解得睡魔,也可令人喷饭。(二十三回)盖以为学术之汇流,文艺之列肆,然亦与《万宝全书》为邻比矣。”[2]260这一特点,说明其书包含的丰富广阔社会内容,对于社会现实的日常世界做了如上所列出的诸多事物的多侧面的描摹展示。具有“汇流”“列肆”的特点。与《镜花缘》相似但又不同的还有《海上花列传》:始实写妓家,暴其奸谲,谓“以过来人现身说法”,欲使阅者“按迹寻踪,心通其意,见当前之媚于西子,即可知背后之泼于夜叉,见今日之密于糟糠,即可卜他年之毒于蛇蝎”(第一回)……目光始终不离于赵,顾事迹则仅此,唯因赵又牵连租界商人及浪游子弟,杂述其沉湎征逐之状,并及烟花,自“长三”至“花烟间”具有……记载如实,绝少夸张……后半于所谓海上名流之雅集,记叙特详,但稍失实。[2]271-274指出其较为集中的对于当时的妓家、浪游子弟、海上名流等进行描述,并指出其优点是特详,其不足之处是稍微有失真实。如此褒贬的初衷也是现实主义的。在对于清末之谴责小说的探讨中,鲁迅认为,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官场现形记》……凡神禹所不能铸之于鼎,温峤所不能烛之以犀者,无不毕备也。故凡所叙述,皆迎合,钻营,朦混,罗掘,倾轧等故事,兼及士人之热心于作吏,及官吏闺中之隐情……然臆说颇多,难云实录……况所搜罗,又仅“话柄”,联缀此等,以成类书;官场伎俩,本小异大同,汇为长编,即千篇一律。[2]291-293其对于官场丑态世态的各种描述,兼及士人与官吏闺中,不能说不全面,但鲁迅认为其:臆说颇多,难云实录,而其搜罗的又仅是“话柄”。如此评判,出发点仍是现实主义的。对于《儒林外史》,鲁迅认为:凡所有叙述,皆能在纸上见其声态;而写儒者之奇形怪状,为独多而独详。……明季底遗风,尚留存于士流中,八股而外,一无所知,也一无所事……其暴露丑态,就能格外详细。[2]344-345可见对于小说应该细致真实的表现社会特点的关注与认可,其标准同样是现实主义的。
二、关注明清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典型
对于明清小说的人物塑造的成功形象,鲁迅多有褒扬,而对于塑造得比较片面、单一的人物形象,鲁迅也多有批评。不论是褒扬还是批评,都是给予一种现实主义任务塑造的标准。
1.对明清小说中成功人物形象的肯定赞赏
对于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的明清小说,鲁迅赞扬有加,如对于《三国志演义》中关羽的形象,认为其对于关羽的音容相貌,举止神态,及其温酒斩华雄的勇力描写,简练却又栩栩如生,绘声绘色,深为称赞: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如叙羽之出身丰采及勇力云:“见其人身长九尺五寸,髯长一尺八寸,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似巨钟”……关某曰,“如不胜,请斩我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某饮了上马。关某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2]136在《聊斋志异》中,对于狐魅花妖及常人形象的塑造,鲁迅认为具有同样特点,指出其对于狐女,花精及悍妇形象的描写,既详尽又不觉得怪异,甚至使花妖狐魅与常人无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黄英》记马子才得陶氏黄英为妇,实乃菊精,居积取盈,与人无异,然其弟醉倒,忽化菊花,则变怪即骤现也。……又其叙人间事,亦尚不过为形容,致失常度,如《马介甫》一篇述杨氏有悍妇,虐遇其翁,又慢客,而兄弟祗畏,至对客皆失措云。[2]216-218对于《儒林外史》,一方面指出其人物大都实有其人,另又举出马二先生游西湖、王玉辉对于女儿殉节种种表现等情节,论述其塑造人物形象的迂儒本色和刻划伪妄又极深刻的特点,其标准同样为现实主义。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或瘦词隐语寓其姓名,若参以雍乾间诸家文集,往往十得八九(详见本书上元金和跋)。此马二先生字纯上,处州人,实即全椒冯粹中,为著者挚友,其言真率,又尚上知春秋汉唐,在“时文士”中实犹属诚笃博通之士,但其议论,则不特尽揭当时对于学问之见解,且洞见所谓儒者之心肝者也。至于性行,乃亦君子,例如西湖之游,虽全无会心,颇杀风景,而茫茫然大嚼而归,迂儒之本色固在……此外刻划伪妄之处尚多,掊击习俗者亦屡见。其述王玉辉之女既殉夫,玉辉大喜,而当入祠建坊之际,“转觉心伤,辞了不肯来”,后又自言“在家日日看见老妻悲恸,心中不忍”(第四十八回),则描写良心与礼教之冲突,殊极刻深。[2]230-232指出《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人物,大都是实有其人,作者在写入书中时,用象形谐声隐语等,暗寓其姓名,而真人在雍乾年间诸家文集中去寻找,往往十之八九都可以找到。以一种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为参照,指出其以真实的任务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与提炼的特点。
2.对明清小说中塑造不成功人物形象的评判
对于《三国志演义》的不同人物描写,鲁迅有相应的评价,既有对于塑造成功的如关羽的褒扬,也有对比较概念化的人物的批评。如认为其:
(二)描写过实。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但是作者并不管它,只是任主观方面写去,往往成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
(三)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这就是说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像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要写孔明之智,而结果倒像狡猾。然而究竟它有很好的地方,像写关云长斩华雄一节,真是有声有色;写华容道上放曹操一节,则义勇之气可掬,如见其人。[2]333-334鲁迅在此指出其人物描写的缺点。其写人过于绝对主观因而显得不合情理和事实,另一方面则是叙述与意图表达的不符合。由此可见,鲁迅对于《三国志演义》的评价既褒扬其在人物形象的具体刻画中的细节描写,又对其整体的人物塑造特点指出批评,不论褒贬,都是以一种现实主义的艺术标准。同样,在《儿女英雄传评话》中,认为对于十三妹的描写同样做出现实主义标准的评述:当纯出作者意造,缘欲使英雄儿女之概,备于一身,遂致性格失常,言动绝异,矫揉之态,触目皆是矣。如叙安骥初遇何于旅舍,虑其入室,呼人抬石杜门,众不能动,而何反为之运以入。[2]279鲁迅对其根据自己目的臆造形象“致性格失常”的不真实性加以批评。而这些不足之处的批评标准,同样是现实主义的,体现出鲁迅小说史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三、褒扬明清小说情节描述中的详尽细致
鲁迅对于明清小说的观照,不但注重小说内容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展示,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符合社会现实和具有典型意义,对于小说情节叙述的详尽细致也十分注意。如认为《金瓶梅》对于世情的描写:盖诚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随在显见,同时说部,无以上之……故就文辞与意象以观《金瓶梅》,则不外描写世情,尽其情伪。[2]187-189指出《金瓶梅》“刻露而尽相”,“描写世情,尽其情伪”的特点,“同时说部,无以上之”,可见鲁迅在细节描写上对其评价极高,这体现出鲁迅对于明清小说细节描写的基于现实主义标准的重视。鲁迅同样也十分褒扬《聊斋志异》的人物描写: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2]216认为其“描写委曲”的细致叙述,“变幻之状,如在目前”的惟妙惟肖,其“出于幻域,顿入人间”的故事效果,同样无不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清末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鲁迅更是多所赞誉:士流盖尚有明季遗风,制艺而外,百不经意,但为矫饰,云希圣贤。敬梓之所描写者即是此曹,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唯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2]229《儒林外史》能够“烛幽索隐,物无遁形”,事物描写详尽细致。而书中描写的所有人物“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更显得栩栩如生,其“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展示了其时间描写的自然流畅,因此鲁迅给予极高评价。
鲁迅在明清小说史学的研究中,秉持一种现实主义的原则精神,对明清小说的诸多方面进行观照,不仅得出的论断能够切实体现明清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其成就,对于当下的研究亦具有十分有益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种文学研究视角的再次强化。作为文学极为重要的创作手法之一的现实主义,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富于文学创作鲜明独特的特点,在文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这一创作方法运用的观照,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与阐释作品的深刻内涵与丰富思想,进一步有效甄别文学作品的高下优劣,值得研究者借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于诸多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镜花缘》《海上花列传》及《聊斋志异》与《红楼梦》的情节叙述,人物形象塑造、细节的描摹展现等的论述,以及其优劣的比较,通过现实主义这一视角的观照,结论不言自明。
其次,这一视角十分注重文学、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论思想还是艺术上,都能够使学术研究与时代社会及其塑造的艺术世界有机联系,将文学创作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彼此呈现更加细致的予以阐发,使文学研究具有更深远的现实意义,提高学术研究的时效性,使学术研究能够对当下的社会文化建设有所助益。如在《中国小说史略》明清小说的论述中,鲁迅对于《水浒传》故事与《三国演义》的虚实以及《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原型的追溯等,使读者对于这些小说展现出的特点有了更为深入的体会与了解。对于文学对于社会的意义有更加深入的体会。
最后,以现实主义的原则精神观照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能够进一步提请读者在文学的阅读中,联系形象和现实社会,反观自身,引起深入地思考,能够更为深入理解优秀经典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基因,以及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潜藏的民族心理思想文化特质,能够更好的认识自身与社会,最大意义的呈现文学的现实意义,将文学创作与个体阅读的意义与作用更好地予以发挥。
文学是人学,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明清小说广泛的反映社会现实与世态人情,体现出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如《聊斋志异》等作品,鲁迅指出其出于幻域又顿入人间的特点,让人能够深切体会当时的社会世态人情,就像一面镜子,烛照后世,让人警醒,发人深思。综上所述,鲁迅在明清小说史学研究中,基于现实主义标准的这一关注视角,既使其在中国古代小说史学研究中能够科学有效的阐释其思想及艺术特点,又能为当下的文学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借鉴,是鲁迅的明清小说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重要特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鲁迅.鲁迅全集(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作者:吴金梅 单位:大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