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现实主义雕塑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李占洋的作品一直充满争议,不论是对社会现状的描述或是雕塑的情色题材。就像李占洋的作品《租-出租院》的“租”一样,中国一直在租别人的艺术,李占洋在做中国特色雕塑,具有中国特色,描述的中国社会。他的作品有很强的现场感和故事感,因为它的作品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每个人的记忆,他默默的关注着社会。现在的很多作品往往会更注重作品的形式而忽略了它的本质和内容,而他的作品虽然,大多数从外表看起来不好看,很丑,但却让人能从镜子中看到了自己,都是生活中丑陋的一面。
关键词:
李占洋;泥塑;世俗;情色;现实主义
李占洋作为一个底层出身的人,作品也是带有很浓厚的“乡土味”,每到赶集时,熙熙攘攘的人群如潮涌,包括到后来的去上学和工作,在火车站那种人流窜涌的感觉,成为他早期作品的重要元素。他在研修期间,去看了大足石刻和“泥人张”的泥塑作品,对他的影响很大。不论它的哪一个时期,都是一直围绕着他的生活,与他自己息息相关,这也是他的作品的精神来源与灵魂。现在的很多作品往往会更注重作品的形式而忽略了它的本质和内容,而他的作品虽然,大多数从外表看起来不好看,很丑,但却让人能从镜子中看到了自己。不论是一群挤公交的人,还是满身横肉的中年妇女,等等,都是生活中丑陋的一面。
李占洋的作品受到了民俗彩塑的影响,在造型风格上将人物的局部进行细化或者夸张放大,颜色运用上,他也是采用了彩塑的敷彩方法。他的最早期作品,大多是一些比较写实的没有上色的玻璃钢作品。他的《大丽都》(图1)集中体现了他的早期作品的特点,人物体态粗放、挤成人山人海的一队,造型保留一定的泥塑感,这件作品和他以前的作品有他的作品《人间万象》(图2)《街景打架》《火车站》《车祸》《挤车》(图3)。李占洋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多体现世俗生活,包括妓女、火车站场景、街头以及理发店等,他后期虽然由世俗题材转向情色题材时,但他的作品依旧色彩艳丽,但作品的泥塑感已经没有那么强烈。
李占洋的作品从风格上看,基本上是具象为主,这些作品可以体现他非常的热爱生命,他注重体验,他的作品都来源于生活,无论是早期的《丽都》《第三候车厅》都是表现日常的生活场景,表现当时的物欲横流,对中国现实进行大胆的曝光,他总是窥探着这个世界。有人说,李占洋的作品存在有一种批判现实的感觉,但他自己说他不过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再现。在他的作品中总是感觉人超级多,到处都是人,充满拥挤的感觉,体态粗放,手舞足蹈的狂欢者挤成人山人海。这一时期作品,与贾樟柯的电影很相似都反映了社会底层生活和现实。诠释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改革进程中的小人物的坎坷,勾起了很多人的熟悉而又陌生的记忆。
另一类是他的情色题材,2004年开始,他对肉欲和情色题材的抓狂表现是他的创作激情进入到另一个高峰期。他开始走出微缩型雕塑的风格,在作品《金瓶梅》《和尚尼姑》《唐僧和妖精》和《武松杀嫂》中都大胆的而震撼的对性进行刻画和表现。改革开放下,人们开始解放天性。在传统人性与道德不可分割的关系又造成了性意识与道德的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占洋创作了像《武松杀嫂》和《金瓶梅》这样的作品。
李占洋以一套《租-收租院》复杂的群雕,开启了转型,这个“租”是因为他觉得中国的当代艺术其实都是“租”来的。就如一开始佛教不是中国的,但到了中国后,借鉴了别的方法,并在中国植根很深,变成了中国的一种文化,这是一个“嫁接过程”。也许就正如徐冰的作品《文化猪》一样,就在王府井大街的一间画廊里,印有拉丁字母的公猪与印有汉字“天书”的母猪现场交配徐冰利用动物的非理性思维和生理驱使,展示出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或排斥等复杂关系。他继《刘胡兰》之后不再刻意深入外在的城市生活,而是去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心,甚至通过了解析梦魇来挖掘自己的意识。初到北京的孤独和高昂的租金,但是对他打击最大的应该是2009年母亲的去世,母亲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看着母亲一直受着病痛,直到死去,李占洋经常被他的梦魇所困扰。
李占洋的作品在中国当代雕塑中有他的特色,描绘这我们所处的社会,具有中国的社会现实,记录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自己所处的每一个阶段中国社会状态息息相关,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从90年代后那种生活条件差,教育落后等各方面如其作品《理发店》《挤公交》《山城夜色》等,到随后条件好了,人们的物欲横流,对性欲的向往如《和尚尼姑》《唐僧和妖精》等,再到后来,当今社会的人们压力越来越大,以及一系列社会问题,渴望安静,又害怕寂寞,如李占洋的“梦魇系列”的《寂静》《黑天使》等。
李占洋在接受采访时说到,做艺术家就是要自由,不依附于哪一个体质,灵感来了就创作。他运用了中国的传统民间泥塑的表现手法,敏感的去感受这个世界,记录着这个世界,艺术家的责任就在于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现象。
中国的泥塑手法被李占洋发挥的很恰当,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发扬,也是为中国的雕塑转变一种新的方向,纵观李占洋历年的创作,在经历了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和心理宣泄后,他越来越转向了对具体现实问题的理性反思,语言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嬗变。而无论是观察、体验、宣泄还是反思,原动力是对自由、平等、安康的渴望。他在窥探社会,窥探历史和人性,也在窥探自己的内心。每一个时期,都是在对社会的现实的刻画,他的作品能唤醒人们去正视不愿或不敢提及的或羞于启齿的话题,会给人们另辟新径。
作者:王茹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