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教育戏剧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了教育戏剧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包括确定主题,自主创编剧本;课堂表演,师生探讨总结;课后反思,感悟文化底蕴。
关键词:教育戏剧;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壮大,对于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党的报告中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底蕴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续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近几年来,教育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阵地,学校肩负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高校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教学,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内容建设,从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历史观、民族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教育戏剧起源于英国,现在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学校的课程内容和重要的教学方法。教育戏剧不以学习戏剧知识和表演技能为目标,而是运用戏剧方法和元素设计教学活动,通过角色扮演、虚拟情境等方式,让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与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目标。教育戏剧不是一门学科的学习,它能够将多门学科联系在一起,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2]。但由于国内教育戏剧进展缓慢,仅在一些开放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应用于教学,因此,将教育戏剧应用于中华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还需深入探讨。
一、教育戏剧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传承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当前,在文化多元、价值多元、思潮多元的大背景下,诸如戏曲、诗词、书法、国画、服饰等这些在历史发展中积淀许久的中华文化,千百年来一脉相传,但由于近几年受到全球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逐渐在国人的眼中淡化。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传统文化的课程,但部分大学生觉得传统文化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去深入学习。而教育戏剧是一种易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育戏剧与传统文化进行对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让当代大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提升对文化传承的热情,从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二)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创新意识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校应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指导思想。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下,需要的是具有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传统文化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几年各类高校轰轰烈烈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有些学校甚至将其列为必修课,但存在着时效性不足、缺少实践的问题。教育戏剧则是一种包括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的高度整合的教育。戏剧中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布景、服装、道具、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欲望,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3]。教育戏剧重视学生的直观感受和亲身体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通过教育戏剧表演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艺术表现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通过教育戏剧剧本的再创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协作意识传统文化在大多数大学生眼中显得枯燥乏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在多数高校这门公选课多以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这种传统的方式展开学习,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比较深奥,有些内容历史悠久,与现在所学知识跨度大,学生难以理解,仅靠听讲而不去亲身实践与体验是无法深入学习的。教育戏剧的本质是运用戏剧元素创设情景,进行游戏、角色扮演、舞台剧或话剧表演,不同于传统的戏剧,在教育戏剧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扮演角色,他们投射出的是自己的潜意识,他们是引领角色行动的主体[4]。教育戏剧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将这种教育形式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作为参与者共同创作剧本,在与同伴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育戏剧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目前我国高校传统文化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有些院校仅仅把传统文化列为选修课程,教师的讲授大都以“灌输式”“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而教育戏剧则是运用戏剧的元素,将其精华渗透教育,打破固有的教育和教学理念,通过角色扮演、歌舞剧表演等形式,增强课堂教学形式的全面性,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与传统的教学法是截不同的,以下是笔者针对教育戏剧在大学中华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出的可行性策略。
(一)确定主题,自主创编剧本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主要包含哲学、宗教、道德、文学、服饰习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在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主题,让学生通过查阅图书、网络媒介等手段提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及如何创编剧本,明确学习任务。班级内通过自行分组、自选主题、自行组织与讨论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讲述中华传统文化时,需注重学生发展的自主性,有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可引导学生借鉴传说故事、历史典故、人物、事件等去创编相关人物剧本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故事。三国故事中的每个人物身上都有着显著的性格特征,关羽义薄云天、诸葛亮足智多谋、刘备重情贵义、董卓残暴不仁、曹操雄才大略……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的主题,例如,教师在讲述中华传统美德中“礼”的相关内容时,选取典型的戏剧性事件,可以让学生围绕“礼”这一主题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进行剧本创编,在编排剧本时,将传统文化知识带入其中,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感悟剧本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故事剧本创编促使学生体会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礼贤下士、与人为善、君子怀德等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
(二)课堂表演,师生探讨总结学生通过前期的资料收集、剧本创编等准备工作,不仅巩固了传统文化课程的知识,还能对戏剧理论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先播放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欣赏视频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及语言表达,学习故事中人物的表演技巧及方式,观看完视频后,教师抽选部分小组,让小组成员自主选择扮演的角色进行课堂表演。例如,表演三顾茅庐时,学生要按戏剧表演的形式设置场景、分析人物特性、构建故事情节,在知晓所扮演的角色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个人情感通过演绎加强对传统文化“礼”的认识。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肢体表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能够得以提升。学生通过戏剧表演用肢体动作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表现出来,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演绎的角色对于语言、文化理解上的偏差,给予适当的指导,表演结束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评价,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学生主动参与表演,这与传统的教师讲述相比,更能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三)课后反思,感悟文化底蕴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学习中,学生通过课堂上的戏剧表演、鉴赏、评论等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同伴协作意识[5]。但在课堂教学环节,受时间因素的影响,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所以还需学生通过课后的小组探讨,对课堂上的表演进行总结反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在戏剧教育活动中更好地诠释故事内容。在进行课后反思时,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第一,分析教育戏剧是否合适。对于教育戏剧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要根据是否达成教学目标探讨教材内容是否分析到位,选定的教育戏剧是否合适,是否贴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第二,关注教学过程。要分析课堂实践中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各个环节的衔接是否合理,是否会影响教育戏剧的应用效果。第三,反思得失。对教育戏剧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应用的过程进行全方位回顾,梳理存在的疏漏、失误之处,提出建议,确保教育戏剧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达到最佳效果。
三、结语
将教育戏剧应用于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在教学中运用这种实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将语言无法表达的意境利用表演的方式表现出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教师应具备教育戏剧方面的理论知识,践行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推动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18(1).
[2]黄雁宁.教育戏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7):210-211
[3]郭梅君.小学戏剧教育两种模式的比较与思考[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08.
[4]马利文.运用教育戏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中国德育,2008(15):44-47.
[5]乐进.高等院校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大众文艺,2018(18):35.
作者:李俊丽 边琳琳 单位:陕西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