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毛派戏剧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毛派艺术创始人毛爱莲从艺70多年,先后演出剧目130多部,其中有传统剧目,也有现代剧目,有大型剧目,也有小戏和折子戏。在时跨两个世纪的舞台生涯中,她塑造出了众多栩栩如生、独一无二、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形象,其中有巾帼英雄,有革命女性,有大家闺秀,也有小家碧玉、农村妇女;按行当分,有青衣、花旦、彩旦、帅旦、闺门旦。毛爱莲的唱腔艺术独树一帜,其声腔细腻清脆,虽不高亢,却极具穿透力;她的演唱吐字清晰、准确、不混不浊,嗓音甜美、悦耳动听……在唱、念方面可谓达到甜、纯、清、巧、流畅、纤细……毛老师对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有丰富的经验,也有可贵的理论,更有仅属于自己的独门绝招,形成了被观众公认的毛派艺术,被国家收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要原汁原味地传承毛派艺术,最快捷的途径和最有效的方法是亲耳聆听毛老师的口传面授,亲眼看她示范表演;带着问题求老师传道,怀着疑虑请老师解惑,面对面请她授业。在毛老师的指导下发掘、整理她所演出的剧目,总结她积淀的丰富经验,升华她独创的宝贵理论,用文字、录音、摄像等手段把她的真腔真调、肢体动作,以至于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演,都记录下来,在传承的基础上固本而创新,由毛老师亲自带领弟子共同创新。
孔夫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喜,二则惧。毛爱莲老师已迈入耄耋之年,我们在庆幸老师身体健壮、精神矍铄地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在欣喜之余,亦有一个“惧”字警示着我们,时间紧迫,时不待我,必须抓紧分分秒秒,学习、总结、发掘、整理、开拓创新。任何一派戏剧艺术怕的都是——“失传”,这是最大的损失,担忧的是“先翁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追悔莫及。
传承和创新毛派艺术需要持之以恒的多方努力
我们通过分析一种现象,就可以知道传承和创新毛派艺术的艰难。在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所举办的戏曲演唱打擂活动中,无论是学习豫剧陈派、常派、崔派、闫派、马派的或是学习曲剧张派、越调申派的,都有学得的好明星擂主或新秀,唯独学毛派的艺术个性大于共性,特殊性大于一般性,学习难,学好更难。毛派艺术那像“撕绫罗、打茶盅、画眉叫、蜜蜂哼”的唱腔,那嘴不张、唇不动,轻松自然地念白,要学得惟妙惟肖可谓难上加难,更不要说如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要学好毛派艺术,除了后天的刻苦努力,还必须依靠学习者先天的良好自然条件,毕竟,毛派艺术唱腔中的“甜润,甜美”,仅靠演员的后天苦练、收效不会非常理想。
所以,要传承毛派艺术当下急需一大批专业人才,这就需要政府注重戏剧人才的引进,需制定特殊的政策或在政策方面向戏曲人才倾斜,比如编制问题可考虑特殊解决。据笔者所知,戏曲人才,导演、配器、作曲、舞美等人才青黄不接,出现断档,因此,创新人才是第一位的。其次,在舞台艺术实践中,现代科技,声、光、电的综合运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在剧团服装、道具、头盔、头饰以及灯光、音响、字幕等设备上需要一定的投入,并结合创新以整合现代舞台效果。
总之,毛爱莲老师经常激励我们:“只有用心学,才能出成果”。作为国家二级演员,笔者对毛派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深感担子重、责任大,而很多仍需要在专业上向毛爱莲学习,达到精益求精,在思想上学习她高尚的职业道德,争做一名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为传承创新毛派越调艺术做出不懈的努力。(本文作者:杨建才单位:许昌市越调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