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明清戏剧艺术的涵义范文

明清戏剧艺术的涵义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明清戏剧艺术的涵义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明清戏剧艺术的涵义

作者:冯建志单位: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南阳

一、戏曲碑文的文化背景

明清两代,戏曲是河南民众最为欢迎的文艺形式,从城市到乡村,从民间到宫廷,宴集之时,休闲之暇,常以演剧助娱遣兴。庙会神台,府邸氍毹,市肆戏园,山野草棚,弦歌不断,竞夸技艺。而观者云集,兴致如狂,每睹一剧,归来称道,浃旬未已。所演戏曲,形态多样,既有前代流传下来的对戏、院本、杂剧、南戏,也有这一时期才出现的传奇和各种各样、富有特色的地方戏。由于戏曲与民俗文化广泛而紧密地结合,戏曲得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去。例如它通过参与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融为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戏曲对于下层民众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文化性格的塑造,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他们的教科书和启蒙物。因此,戏曲受到普通民众的普遍爱戴就不奇怪了。

宋元以后,神庙祭祀就和戏曲文化结合起来。由于众多的中小城镇及广大乡村并不具备建造瓦舍勾栏的条件,因此神庙就成为游艺场所的替代场所。中原民间巫神小庙的祭祀娱乐活动更是普遍。民间的神祠数量极多,凡有忠义贤良、灵异奇变,皆随处立庙,供奉香火。历代统治者多视之为“淫祠”,一再下令拆除。然而,民间巫神小庙的数量却仍旧在迅速增长。神庙祭祀与演戏娱乐合为一体的社会状况,向神庙建筑群体结构提出了要求,从而使神庙的附属建筑———戏台得到相应的确立。明清以来,中原地区土神小庙中几乎都有戏台建筑,有相当部分保存到了今天。随着各地经济能力的增强和戏曲的普及,神庙戏楼越建越恢宏。在乡间,神庙与集市是公众的社交场所。通俗小说、通俗曲艺、通俗戏曲多半与“庙市文化”有关。在都市里商业性的勾栏瓦肆时生时灭、无迹可寻的情况下,恢宏的神庙戏楼至今不乏遗存。

民间戏曲除了活跃于庙会,也已充斥于瓦舍勾栏,意即戏曲已有作戏院的演出。社火、戏曲之所以与民间信仰有密切的联系,关键在于庙会所具有的娱乐功能使庙会形成巨大的文化向心力。庙会的组织管理者,用各种民间艺术的演出为庙会增添了热闹的气氛,表面上看来是为娱神,而事实上是在娱人。舞狮、舞龙、高跷、旱船、杂技、神戏及社火各阵头等民间艺术,无论是演出者还是观众,都在精彩的表演中得到愉悦,除去了日常劳动的辛苦及积郁在心中的苦痛,得到了心灵的放松。在庙会中,人们敬仰神灵、祈福禳灾,这是敬神求神方面。而更重要的一面是在于愉悦身心,通过观赏社火和神戏,放松自己,融入集体欢娱的氛围。在这里,宗教艺术与世俗艺术共存,共放异彩,集中了地方民间艺术的精华,形成庙会文化的兴奋点。尤以庙会的教谕,是建立在文化的娱乐行为与传播过程之中,即寓教于乐。透过戏曲等娱乐功能传递着忠孝理念即具有劝人为善的社教功能。这种教谕是潜移默化、世代相传的。明清时期的商业、手工业活动十分活跃,戏曲也随之而兴。商业的发达,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各地商人的交流,带来了各地商业会馆的建立。这一时期的会馆戏楼、神庙戏楼多为商人、地方士绅集资兴建,很多戏楼在修建过程中立下石碑戏碑。一般戏碑碑文都记述了修建戏楼的始末经过、何人筹建以及迎神赛社、春祈秋报等内容。明清时期的戏碑碑文忠实地记录了当时戏曲文化发展的盛况,也反映了当时戏曲文化的实质内容。所以,明清时期的戏碑碑文是这一时期戏曲发展时代产物,更是戏曲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

二、戏曲碑文的文化内涵

戏碑具有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汇聚和传播功能,它既是某个地区的经济形态的集中表现,又是文化的表现。多种社会现象共存于戏碑碑文之中,成为宗教、艺术、道德说教的载体,气象万千,百花齐放。正是作为不同的载体,各种文化现象借助于戏碑这个特殊的“场合”而向四周辐射,起到文体的传播作用。戏碑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是人们的感情交流是以道德伦理的稳定机制为基础而进行的。劝善惩恶理念、传统的社会规范,都在戏曲碑文中显现,起到推动社会树立新风尚的重要作用。戏碑碑文大致可分类如下。

1.简述戏曲的起源及戏楼的产生的。如:“粤稽古昔祭祀燕享,工歌乐章,本无所谓戏也。自唐开元间,梨园之教既兴,子弟之演日夥,取往右之事迹,作当前之观听,嗣是凡迎神报赛,辄用俳优侏儒,而且构舞殿,造歌台。戏之名以起,而戏楼之制以兴,即如斯村……”(巩县卢医庙《重修戏楼碑记》)“昔先王之作乐也,有声有容。声歌也,舞容也。古之歌舞曰乐,今之歌舞曰戏,虽雅俗不同,所以和平神听其致一也。第歌,必有歌之地,非其地则声不收;舞,必有舞之场,非其场则容不著。况作乐于神圣之前,而野合之,尤非所以示体统、明尊敬也。乐之建楼顾不要欤?……楼成而乐作,于斯歌,歌声亮焉;于斯舞,舞容灿焉。诗曰,‘神之听之,中和且平’。其斯之谓乎?或曰:‘斯楼也,所以演戏,非所以作乐,以戏名之可,以乐名之不可。’不知乐主于和,和原于敬,不和不敬虽乐亦戏;能敬且和,虽戏亦乐。今之戏由古之乐也,又何分焉?然则建斯楼而名曰乐,固曰和平听神亦未忘先制作之遗意也夫。”(新安县江屯村《创修关帝庙乐楼碑记》,清嘉庆十年二月十五日立石。)

2.简述修建戏楼目的、用途的。如:“从古春祈谷秋报赛,鼓钲铙用以神祇,迎神庥甚盛兴也。降及梨园兴而傀儡作,笙歌燕享,胥天下而一辙,此戏楼之建所自来欤。”并严令:“戏楼上不许钜木解板,编筐打篓,如有犯者,罚大钱五百文。”(安阳县东水村《创修戏楼碑记》,清代嘉庆二十年)。“春祈秋报,演唱舞歌休明,赖以鼓吹太平,用以点缀。”(安阳县东水后庄《创修戏楼碑记》)“舞台之修,虽由募义之真心,实为报之舞地……吾人修楼,亦欲借褒忠贬奸、赏善罚恶,使我竹里智者有所磨励,愚者有所矜式。”(安阳县南庄《修舞楼碑记》,光绪二十八年)

3.重修、移修戏楼缘故及过程和首事募捐、撰文书丹、刻碑人姓名等。此类内容几乎每碑皆载。如:“马王、牛王、青苗、土地、山神祠祠前,旧有舞楼一座,乃规模狭小,风雨难蔽,每岁享赛献戏,多嫌其隘,因而扩之。讵非善事。于是本村信士介君讳治表等慨然动念,欲嵩其墙垣,广其辕题,变从前之旧制,新后来之观瞻,遂募化合村善人捐助共勷善事……”(新安县滩于沟《重修舞楼碑记》,康熙五十七年)

4.关于修建戏房的。如:“……每遇赛场,无处安寓,以致优入夜间杂处庙中,白昼口看口口往来,非惟亵神,且有伤乎风化,此亦众社人之所大憾也。时有任持王复禄,不安于心,延请功德主某某化主某某相与共议,慨然以修置戏房为己任,于是各捐己货,募化四方,不一年间而此功告成……”(洛宁《商山庙修改戏房碑记》,嘉庆二年)

5.献戏碑。如:“王皇阁……于丙寅年,幸逢乐岁,同心协力,告厥成功,越二年于戊辰秋,献戏开光……”(安阳县五华山《玉皇阁重修碑记》)

6.村约劝戒演戏的。如:“我邢家铺地处山峡,石厚土过多,连遭荒歉,人民困之,用度维艰。在安分守己、敦本奉法者,亦惟顺天听命,而游手好闲、不安于义命,而有兴贩引窃为匪不法等情。劝时救急之举,不可不亟明也。于是合街公议:凡害农酿祸之人,或被访闻鸣官惩治外,理合以为劝戒,又演戏三日,岁以为常,俗厚而务本之道行矣。”(申明条约略)(登封邢家铺《邢家铺公议劝戒申明条约碑记》,道光十三年)

7.为庙会演戏而修路的。如:“自雪花洞建庙以来,每年新正月十二日演戏,敬神焚香叩首者,集合成会,此岭为往来要途,然虎踞羊肠,步陟艰难。……终不免有崎岖之叹……嗣村众观望,同心协力,助财帮工纷纷不一,开山凿岭,掘土垫石,不惮烦劳。朝山进香之人,行由此径,莫不称便……”(安阳《双峰岭修路碑记》,民国十七年)。

8.庙会演戏规碑。如:“阙门旧有乐王圣会,起自康熙五十八年(1719)……戏均以五计,但庙前与东西两处,各有首事经管之人,独南河滩献戏……起骡马大会,每临会期,阁镇公议十数余人赴会作合,所抽税用以(大会)……已十有余年。继而牙行集首茹起信,约阁镇士庶言曰:‘骡马会期……献戏,牙行独写。’镇人许之。自此,牙行年年献戏赶会起,至今二十余年。……王耀宗等推诿军需,抗阻不戏。阁镇士庶口口口牙行射利公具禀……批仍照旧观行事。阁镇公议,赶会牙行又央首事曰:‘已届会期……(以)后,年年献戏,倘不献戏,便不许赶会。’今先出钱一千,立石传后,为允诺遂从厥由来,以志不朽。”(新安《重整南河滩献戏碑》,乾隆二十一年)另,灵宝县《孟村中社公议演戏规式》碑文等,亦属此类。

9.指出戏台位置地界的。如:“大士观音庙前戏台告成。戏台下座地一段,台前荒石滩一段,东至秦,西至申,南至河边路,北至路,山后河南地二段,共地四段,俱系河北村杨家平黑玉村合社人筑,各施己财,置买地业,以备社中公用,勒石流芳,千古不朽。”(安阳《小南海》碑,乾隆二十七年)

10.供奉郎神明皇(唐玄宗李隆基)及记载戏曲班社、戏曲改良等情况的。如:“赏闻;阿子欢闻,俱祭乐府。孟珠金镜,并入篇章。大舜迎薫而解愠,汉高思土而歌风。迭至大唐时代,别开生面,踵事增华,而歌舞词曲,悉臻美备,尤为超前绝后,开千古赏心娱目之伟观。懿欤休哉!仰维唐玄宗皇帝,史谥明皇,聪赐天亶,风流妙趣,培梨园之子弟,类瑶池之神仙,悠扬绿水,缭绕青霄,迄今历宋、元、明、清数代,相传千有余年,而演剧班中,谁不知饮水思泉……凡属豫省各班,同心集议,共输金钱,就昔日之旧基,成百年之美举,重修……(明皇)开创剧部之功,岂浅鲜哉!”(开封朱仙镇《重修明皇宫碑记》,民国五年)

11.民间戏剧家墓碑。为纪念人物,宣传其成就,歌颂其功德而立碑。如:“先生张文灿,字焕章,儒林之杰士……嫉世态奸险,恶人情机变,无以泄胸中愤恨,万本善恶因果之说,巧创曲调,新编戏文。乘佳节寒社,令伶俐少年,装点表演,四方观看,无不欣欣而喜,不觉感动天良也,其用心世教也……”(偃师《大教铎大国手张文灿字焕章没思碑》,民国三十五年)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