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意义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能,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增强校园文化对师生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熏陶,是当前高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三全育人”工作的重点。文章根据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基本任务方针及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相关建议,以更好地实现高校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特色;校园文化
党的顺利召开,标志着我国迈进了全新发展阶段。我国文化建设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进而在文化层面不断提升中华人民的创造力,最终实现文化强国战略。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针对文化建设的全新使命,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任务与挑战。现阶段,高等教育正蓬勃发展,校园规模逐渐扩大,对应的基础设施也越来越齐全。但与此同时,高校文化软实力也成为衡量高校综合水平的重要因素,文化内涵与底蕴的缺失成为了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用独特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引领人、塑造人,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意义重大。
一、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与自身建设,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当前,各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校园文化建设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些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经验与时展要求,打造出既别具一格又顺应新时展要求的校园文化,为高校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发展提供了平台。这些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高校,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所以说,对于高校校园文化而言,实质上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代表着高校的教学理念与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2]建设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对于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增强高校实力与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2.推动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人才高校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发展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独特的校园文化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回应学生的需求,让其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增强其对所属校园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同时,优秀的文化能够发展人、引领人,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对于净化校园环境、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思想品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广大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建设特色高校校园文化,无论是在创新能力还是创造力方面,都将得到极大提升,[3]进而实现全方位的发展。3.推动社会文化进步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校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独特的校园文化也代表了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在优秀的校园文化基础上,大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对整体社会风貌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4]高校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平台,担负着推动社会文化进步与发展的重要责任。一方面,高校既要结合自身经验,利用多种优势,使大学生越来越多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迎合时代要求,与社会发展相契合,达到与社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状态。因此,建设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将使社会文化得到有力提升,进而使无论是文化整体风貌,还是社会文化水平都将增强,为实现文化强国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方针
党的之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文化建设加以概括:中国文化发展必须具有中国特色,需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来实施,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在三个不同方面实施发展,坚定不移的发扬中华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复兴。1.根本方向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此前提下,社会制度和时代环境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有着显著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全新理论,那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挥棒。2.根本任务是坚持立德树人高校承担着育人功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高校育人功能的实现与校园文化建设息息相关。为社会培养人才,并使之服务于社会,这是现代大学的发展初衷。关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式和培养目的等问题的答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予以了明确的指引。针对我国高等院校实际情况,在召开的思想政治会议中,首次明确“四个服务”,[5]强调高校教育应该全面落实人才培养任务,同时应该将培养的侧重点放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方面,其思想道德修养应该随着他们文化素养的提升而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可以获取全方位的发展,最终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3.根本目标是助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加快“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报告对此做了特别要求。因此,高校今后的发展应该遵循新的要求,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需要加大对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从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出发。首先,为了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学校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将“两个阶段”发展战略[6]融会贯通,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念逐步渗透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引领师生的个人发展。在此基础上,为社会发展创造价值,服务于广大人民,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另外,加强师风师德,提升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帮助教师成为“四有”教师。督促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实现有效教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引导并激励他们开展自主管理和学习,通过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实践促成其内生动力的达成,由此促进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即为建设校园文化的核心目的。4.根本使命是坚持传承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努力奋斗,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革,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都深深地融入到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所以说,建设校园文化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加以实施,坚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掌握先进的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两个方面实现深层次探索。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完美体现,无论是人文精神,还是哲学思想,都不容忽视。因此,新时代的高校文化教育应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协调融合。[7]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同时需要不断发扬,并且需持之以恒,在社会主义文化得以创造性发展基础上,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增添动力。
三、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社会整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1.价值观念冲突社会结构及相关经济体制的变革与社会变化发展密切相关,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会受到影响。现阶段,我国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的特征,这对高校师生的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一种挑战。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明显,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稍显懈怠,部分教师对教学不重视,其工作重心在科研工作上,此现象和学校的考核机制有很大的关系。也正是在这种机制下,教师没有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师生思想的交流方面,更不会将教学重点放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发展中部分不良文化思想,如“佛系文化”“丧文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人士,如“毕业失业论”“读书无用论”等无一不制约良好校风学风形成,[8]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2.理想信念动摇当前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冲击着人们思想的发展,多元化的利益诉求造成了人们思想的多样化。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受到各种各样思想影响,理想信念有所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会不深入,认识不到位,思想不坚定等。3.人文氛围缺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货币崇拜,导致拜金主义思想的产生,这种思想对个体的行为选择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这种思想会影响到高校基础学科的学习,尤其是文史哲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再有,高校重视物质环境建设轻人文环境建设的思想也严重影响到校园文化建设,导致校园文化建设规章制度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难以发挥有效作用,校园特色与内涵无法有效凸显。某些校园活动虽体现“时尚”,但是与学校的教育主题和初衷却没有太大关联。4.网络互动虚拟化互联网的发展将新媒体技术渗透到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使校园文化建设空间得以开拓和丰富,但也冲击着传统校园主流媒体的传播。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和平等性,多元性的价值取向和话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再有,新媒体的开放性与隐蔽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自我表达平台,[9]但是部分平台的准入门槛较低,学生在表达自我的同时缺乏相关法律与道德观念的约束,会产生一定“偏差”或“越轨”行为。其中,不乏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及社交网站,严重影响自身的社交能力,他们当中一些人甚至完全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对正常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四、完善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不仅承担着教育、导向和约束的功能,同时也肩负着创新、凝聚的责任,新时代的高校发展应侧重文化育人,在把握好方向性原则的基础上,实施全方位的文化建设。1.促进思想认识共识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而言尤为重要。要借助各种途径,延伸到课堂内外,让青年们在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大力宣传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开展“三进”工作。其次,应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指出,美好家园的构建是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成果,这其中包括民族精神的培育,[10]同时也包括共同理想信念的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其创造性地发展过程中被有效保存。最后,应继续发扬革命文化。指出,中国人骨气和底气的提升需要从加强人们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入手。[11]通过开展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提升学生文化观念的同时,提升民族观和国家观;在创建校园文化时,渗透民族精神,传播革命文化,利用红色资源;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国家利益的关系。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也应该在其中渗透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生是主要参与者,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主体意识予以培养和尊重,是高校育人功能的任务体现。一是应该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活动设计的真正受益者,设计主题应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息息相关。二是校园活动开展过程中,无论是策划者,还是组织者,或者是实施者,都必须是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三是需要发挥学生群体的中坚力量,打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同时发挥学生中骨干分子的示范带头作用,创建精品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典型,引导学生成为优秀校园文化的创建者。3.营造浓厚人文氛围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校园特色是必不可少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打造多样性的文化特征,在丰富校园文化、保持特色的同时,使两者呈现相互促进的态势。第一,需要建立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无论是社会科学的探索,还是哲学的研究,都需要不断强化,在保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上,身肩使命,为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力量。[12]第二,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这是基本的政治要求。第三,高校还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对学校的优良传统予以挖掘,从总体上提升校园人文素养。第四,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与制度,在师德师风层面持续开展建设。4.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对于高校校园文化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由此建设校园网络文化也需要不断强化。第一,在健全信息文化基础设施基础上,对校园网络文化安全予以提升,立足于师生的实际需要,不断完善教育资源,进而推进融媒体建设。第二,应积极引进各种媒体技术,打造具有针对性的校园网络文化,建立优秀网络文化认证激励机制,对社会正能量予以弘扬。第三,应加强舆情管控,通过探索舆论引导方法,提高“把关”意识,[9]分析正确舆论导向,构建网络正面舆论场。第四,应提高主体媒介素养。校园网络文化的开展,应该坚持趋利避害的原则,教师需要准确认识新媒体,还需要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作为校园网络文化的接受者,学生首先应该提升自身运用网络媒体的法律法规意识,对自身的网络行为予以规范,提升自身网络资源运用能力。同时,也要提升自身运用网络的道德素养,保证能够身心健康地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刘茜 周静 单位:宿州学院 上海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