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析高职校园文化育人路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从文化内涵的探索、文化具有的特点、价值和发展过程视角,深入探索高职校园文化发展过程所需要的职业发展、职业观、工匠精神等要素,进一步构建高职校园文化所需的要素,即校园文化需要从包容、处于动态、需要专门研究和建设队伍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职;文化;校园;育人
一直以来对文化一词都很难给以准确定义,目前学者较为认同的解释为: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的总和。虽然文化难以解释,但却有迹可循,文化与群体或是相对人数众多的覆盖面相关,文化是具有智慧的人或团队传承、创造和发展的总和效应。校园文化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且又必须重视发展的一部分,校园文化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受到特殊育人功能的影响。探索校园文化的育人能力,可以在促进文化育人的全面发展、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提升学生持续发展的育人效果三个方面增强认识、改进方法、提升水平。
一、文化的内涵及属性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积淀物。所以,文化是形成与人、物以及他们之间作用关系的产物,兼具包容、分析、理解、记录、表达、传承、发展等要素。
1.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形成推动力和载体前进的动力源泉皆源自人类,同时人类的重要活动、思想、精神、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形成过程也是文化丰富多彩推进的过程。文化被学者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文化却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物质的感觉、描述和复写,是集成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哲学范畴中的精神内涵是对过去事和物的记录以及记录的重演,精神文化在对事和物记录以及记录重演过程中可以继承,并且不断继续动态丰富和完善,是推进物质文化发展的内核动力,是意识形态作用的体现。制度是社会运作中的一种规范模式,运行过程中规范个体秩序,体现着人们有目的的构建。制度文化是将有目的构建进行体系化,是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智慧,人类智慧的体现形式之一也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文化是群体内在的认同文化是人类智慧群体活动的表象和内在精神的整体,其中蕴含着获得、传承、创造、发展等过程,包含着人类社会发展中涉及的多种要素,涉及个体在整体之中的认同。个体认同文化层次之中的物质角色,个体处于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之中,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自主思维意志和自我发展价值,当然也是个体角色认同的标志。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独特社会现象,其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群体,是由人创造、被人拥有和继承发展,凸显出人群社会性的交织和相互作用的特点,其中蕴含着社会结构之中的组织认同。文化既包含着人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意识形态部分,也包含着自然、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痕迹等非意识形态部分,文化在人类发展中是被普遍认同的,可以被传承和发展的,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感性认识上的升华,符合社会认同的标志。所以,文化认同既是个体发展的动力,也是融入群体需要的组织和社会认同的基础条件。
3.文化是在实践中的发展文化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既有认识、认同,又有运用、创新,其核心是人,只有人才会进行主观创造、继承和发展文化。不同部落、不同民族的人创造着不同的文化,有时人也会被文化所约束,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所受的物质、制度等约束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存在,最终仍会被改变、突破、创造的新文化所部分或整体替代,在此过程中人是处于主动的地位,即使个体或部分表面看起来是处于被动的角色,对于文化的发展演变仍是处于主动改造的角色,只是处境、氛围等表象的被动;文化对人类的力量具有导向、整合的作用,使得文化在不同族群的人之间产生相互交流、认同、借鉴、传播和发展的现象。所以,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的发展推动着文化的演变,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变,从简单的表现方式向复杂的形式变迁。文化是人类进行创造发展的载体,是人类创新的工具,更是人类进行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充分体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文化是在人的智慧基础上传承和发展,需要人的个体、群体和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共同作用,既需要个体的文化认同,也需要为之不断贡献智慧;个体人极其群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的事物、现象和意识形态。因此,文化也是出于动态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人类予以创新动力源泉。
二、以文化人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校园文化是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具有特殊功能的部分。高职校园文化的源泉来自于文化,特别是受区域文化和来自五湖四海学生带来的文化因子影响,使得高职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受学生的流动性变化而不断变化。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二者既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又不断推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二者既有影响结果的区别,又彼此紧密联系;二者的职业发展目标趋于相同,皆是为提升大学生的发展能力进而贡献社会发挥作用。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科学的职业观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科学的职业观才能培养优秀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提升职业育人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1]。
1.文化提升职业发展动力职业发展的基础是维持基本生活的需要,人的生活需要既包括基本的物质条件,也要有精神的满足。基本物质条件也有等级之分,需要供应能量以满足言行和工作;精神的满足既可以提升物质满足,还可以提升继续努力的需求;文化既可以供给物质的满足和审核度,还可以提升精神满足度,进而提升职业发展的动力。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对于维持生活的物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一定的物质具有疲劳性,所以需要更加丰富多彩,不断进行变换,这将为价值观和审美观不断提供元素。对于精神文化发展的形式和内容,需要不断进行变化或升级,不断提升人的辨别能力和满意度。文化可以提供动力和价值判断标准,通过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进而形成积极进取的动力,进而为职业发展提供动力以及在职业观树立过程中提供动力。高职学生的职业动力来源于校园中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需要校园文化中的物质具有育人影响、厚物载道,需要校园文化中的精神具有育人导向、潜精研思,需要校园文化之中的制度文化具有育人标准、尊师重道[2]。
2.文化培育工匠精神源泉大学生在职业观树立过程中既要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又要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工匠精神可以为高职学生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提供源泉。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工匠对自己作品进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蕴涵的具体理念包含:其一为对己提出、附在己身,随己作品被展出,具有主观性;其二为对细节的孜孜以求,不断追逐,具有延续性;其三为精神的升华,对己有益、对他人也有利,具有传播性;其四为熔铸在作品中,不断推陈出新,具备传承性。工匠精神的传承包含五种途径: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师徒关系、行会磋商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其中任一传承方式,皆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工匠精神需要文化源泉,需要从文化中汲取养分。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可以密切联系专业文化、区域文化、校园文化以及相对应的企业文化进行交织共振起作用。交织共振的场所需要予以文化营造,将专业教室、实训实验场所、校园物质融入文化元素,将区域红色文化精神、非物质文化内涵引入校园专门传承场所,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建、互融,形成合力提高校园文化育人水平[3]。
三、高职校园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
高职师生成长成才分多个阶段,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高职的校园文化对其影响是人生道路中的一部分,当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学生从一名高中毕业生被培养成为具有高水平知识和技能的职场人,教师从一名高校毕业生或企事业骨干转变角色成为高职院校育人主力,兼具培育有社会责任感、可以为社会担当的过程。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影响应是承前启后,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和发展路径。
1.定位包容性的校园文化理念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来自不同的大学或企事业单位,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各自带着原有的文化基因聚集于高职院校,在融入新的校园文化、新的校园建设时,势必会产生冲突、认可、认同、继承和发展的变化过程,所以,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需要包容,校园文化也应具有包容性。包容既是容纳,还是吸收、发展的体现。校园文化需要不断吸收新的建设元素,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要素进行总结和归纳,将有利于校园师生发展的文化元素发挥作用。校园文化的包容也是气魄、度量的体现。高职是智慧的聚集地,虽有专业、学科界限,但是汇集的人仍需要智慧并为之不懈努力,需要不断吸收新鲜元素,有利于师生成长的元素,也必须被校园文化不断吸收,否则,所谓的校园文化效应必不会保持长久。校园文化的容纳应是公平对待,遵循客观规律,遵循选择法则,有效有用必被容纳,否则将进行改变,影响校园文化影响力的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包容既有物质也要有精神层面,将校园文化建设成“中外共存以中长、内外共生以校强”的状态。
2.构建动态化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校园文化的初识状态仍是接触、了解、内化的过程;校园内师生的发展是动态,校园外的发展是动态,师生的智慧增长是动态,主体学生群体发展需要是动态,因此,校园文化育人的阵地、内容、形式、内涵等都处于动态中。动态意味着变化和发展,变化又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变化应是遵循校园发展的需要、师生正能量发展的方向。校园的育人功能需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观[4]。校园文化的发展不是模糊和盲目,是基于校园内师生的发展需要、师生的道德品质、学校的社会责任,且需要不竭动力。校园文化的动态应予以定期的诊断、修正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的良莠不齐、社会思潮的影响使师生对自身、团队和校园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变化。优秀的校园文化案例、光芒辐射的影响都是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师生对校园环境、氛围、物质和精神多重层面的审美、认同和提升都处于动态之中;师生对文化既需要彰显民族性,又需要体现时代性。所以,高职校园文化的发展应是因师生而制宜,因校园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发展的责任而制宜。
3.组建校园文化育人的专门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在师生专业学习和研究、道德品质和学风、成人成才和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仍需要予以不断吸收、容纳、丰富和提升,这势必需要一支专业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门队伍。文化自信是每一位公民拥有的强大精神力量,师生通过学习、感受、内化进而提高文化自信,所需要的载体、平台、渠道等都需要予以诊断和建设。发展和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要做到方向不能错、阵地不能丢,要更加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校园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转化、继承和发展,遵循“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增长本来、面向未来”的道路前进,更好地构建大学精神、大学价值和智慧力量,更好地指引师生发展,打造一支具有传统文化元素、拥有开放眼界和开拓精神且具有判断、研究、务实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
参考文献:
[1]侯锡铭.校园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4):70—72.
[2]马春来,吴健.基于耦合效应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6):80—81.
[3]黄春梅.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7):75—78.
[4]詹志博,罗陈娟.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的协调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6):131—133.
作者:张继中 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