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区域音乐文化民歌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临县的文化区域
“区域”是指用某项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单位,区域划分以地理和经济特征为基础。对于“区域音乐”的概念理解,孟凡玉老师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的解释,狭义层面的、一般意义层面的、广义层面。根据三个不同的层面的概念解释将本区域内的音乐进行了清晰的划分。临县,位于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吕梁山西侧,东屏吕梁山连接方山,西临黄河与陕西佳县、吴堡县隔河相望,北靠兴县,南接离石、柳林。由于临县封闭的地理位置:东北部为土石山区,中部大面积为黄土丘陵沟壑区,西部黄河沿岸为丘陵基岩裸露区,所以形成了本区域内独特的区域文化。其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临县人口众多,老百姓常年以务农谋生,交通不便导致与外界的交流甚少,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基础之上存活着多种处于活态的民间艺术,比如临县伞头秧歌、临县大唢呐、临县道情、临县三弦书、临县民歌等等。
二、临县民歌的音乐特征
(一)临县民歌的体裁民歌是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最能反映老百姓的情感愿望的一种艺术体裁。1979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收集整理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共搜集了山西民歌1374首。本集成按照民歌的体裁划分为山歌、号子、小调、秧歌、套曲五大类,临县民歌在山歌类当中占2首,秧歌类当中占8首,小调类当中占51首,共计61首。
(二)临县民歌的音乐本体分析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野外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抒情小曲,不经过任何的修饰加工,随口张开就唱。临县的山歌短小精炼,一般为8小节上下两句的乐段结构,唱词韵律都比较自由,使用方言俚语表达自己心中的真实情感,山歌的旋律跳进居多而临县的山歌较为平稳,曲式大多为同头异尾的写作手法,调式为徵调式和商调式,内容多表现为抒发对心爱的人的爱慕之情与牵挂。比如《吊线线》《煮了圪堵钱钱下了圪堵米》。秧歌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用来娱乐的一种艺术形式,临县伞头秧歌可分为扭秧歌和唱秧歌两种,扭秧歌属于一种歌舞音乐类,而唱秧歌则属于民歌类。民间艺人的演唱根据其自身的嗓音条件和师徒传承的关系,演唱的秧歌则体现出不同的旋律腔调。临县秧歌的旋律曲调又与临县的行政区域划分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临县县城为中心,县城以北为上川区、以南为下川区、以西为西首区,大致可以划分为这三个行政区。临县秧歌的曲调可分为上川调、下川调、西首调、小川调、招贤调这四大类,句式均为四句体的乐段结构,体现着“起、承、转、合”的规律,调式为徵调式和商调式,由于秧歌的演唱为即兴性编唱,所以唱词不固定,但要求四句式的尾音押韵。小调是老百姓在农闲、日常生活中时哼唱的一种小曲,小调的题材涉及面较为广泛。有表现男女爱意之情类《情郎哥哥又来了》《割韭菜》等;夸赞人物类《冯彩云》《李爱珍》;有宣扬政治思想类《自由结婚》《翻身小唱》等。临县小调均为一曲多段词,唱词大多为预先编好的,即兴性少,结构比较规整,句式均为体现“起、承、转、合”四句体的乐段,演唱方式有独唱、男女对唱,调式多为徵调式,有少数为商调式和宫调式。民歌演唱使用的是各地方言俚语,由于临县民歌的演唱使用临县方言,所以本区域的民歌具有独特的地方韵味,临县占地面积大,地理位置的划分不同,临县方言至少有六种,文的够文,土的够土。临县人按照语感把临县方言按地理划分成了三小片,上川片、下川片、西首片,三片方言的主要差别表现在有无儿化音、有无尖音、白读音的不同等几个方面。
(三)区域民歌的研究层次划分现如今,老百姓以及部分民间艺人对于临县民歌的传唱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为什么说是一种模糊的状态呢?因为老百姓没有经过专业的音乐理论培训,针对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民歌呈现出一种兼收并蓄的现象,认为只要是在临县流传的民歌均为临县民歌。对此笔者将临县民歌的区域音乐研究也做三个层面的研究划分。狭义层面的研究:指在临县这一特定的区域之内,与本地的人文、方言、风俗等因素联系,共同构成了临县独特的区域文化并孕育产生的临县民歌,比如《刮野鬼》《无事出城东》《纳实纳》等。这一层面的民歌为纯正的临县民歌,没有经过外来文化的渲染,此类民歌被称为原生性的区域民歌。一般意义层面的研究。指传唱于临县,且与临县的区域文化有着深刻联系的民歌,此类型民歌有经过一定的文化扩散、文化变迁从而在临县得以传唱的,比如《挂红灯》《打金钱》《拜大年》等,这些民歌本不属于临县民歌,但由于这些民歌传播在临县,并与临县的区域文化紧密结合,打上了临县文化的烙印,所以老百姓将这些外来移植的民歌归属于临县民歌。这一层面的民歌包括原生性区域民歌和外来移植的民歌,将这部分外来移植的民歌称之为次生性的区域民歌。广义层面的研究。指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传唱的所有民歌,除了以上两种原生性区域民歌、次生性区域民歌之外,还有一些新民歌的产生,比如《拉手手亲口口》《眊妹妹》等,这类型民歌被称之为新生性区域民歌。综上,狭义层面土生土长的原生性区域民歌,最能够真实体现临县的区域文化特征。若对本区域的音乐文化做更深层次研究,区域性民歌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临县民歌与其他民间音乐的联系
临县民歌与其它民间音乐是互相影响和吸收的关系,但从基本的方面来看,临县民歌又是其它几类民间音乐的基础。临县伞头秧歌所演唱的曲调均来自于临县民歌,根据艺人的嗓音和师傅的传承体系,使用不同的民歌曲调;临县大唢呐的演奏,除演奏传统的曲牌之外,其余演奏曲目都是在临县民歌的基础之上进行改编;临县三弦书的表演,在开正本之前,往往有一段小调的演唱,用来调节现场气氛、稳定观众情绪,这段小调来自于临县民歌,且可以即兴性编唱;临县道情戏的演唱,使用不同的民歌曲调,串联在一起形成一种联曲体的唱腔结构,再加上戏曲的舞台表演。综上,临县民歌是其它民间音乐的基础,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临县独特的区域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音乐文化中的临县民间音乐种类繁多,且临县民歌又是其它民间音乐的基础,独特地理位置、文化、风俗习惯蕴含了临县独特的区域音乐文化内涵。目前对于区域音乐文化中的临县民歌研究甚为稀少,希望笔者的研究能为家乡的民间音乐发展贡献微薄之力,使临县民歌早日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推动临县的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作者:郭泽琪 单位:山西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