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校园文化探究(5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摘要:本文针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定位不准确,资源投入不足以及受到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高等院校;校园文化;问题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学校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行为以及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1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学习及生活,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其重要作用具体如下:首先,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不仅能够指导学生的思想行为,还能影响整个学校的价值取向,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在学校师生的共同认可下能够发挥其自身的正确导向作用,为高等院校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其次,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在无形之中会起到一种规范师生行为的作用,让师生在潜意识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尽管校园文化是无形的,但是其约束、规范作用不亚于校园制度对师生的规范作用。最后,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不仅有助于师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还能有效激发学校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竞争意识,培养组织成员的整体进取精神,最终提升学校的整体凝聚力。
2当前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
2.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
高校为了在快速发展的局势下获得成功,在对校园进行升级和改建的过程中,过度注重对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忽略了校园软文化的建设,这就导致“重硬文化建设,轻软文化建设”的现象产生。正是由于学校太过于注重硬件建设,导致校园文化的作用得不到全面的发挥。另外,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忽视了蕴藏在物质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设,没有结合校园的整体规划和建设理念进行创建。而且学校在对教师培训时只重视对其职业技能的培训,根本没有意识到职业素养与人文素养培训的重要意义,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也常常忽略了职业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没有意识到人才其实就是具备超强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综合体。
2.2对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不明确
我国大部分的高等院校都是从原本的基础学校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之后形成的,在教育教学模式上由于受传统形式的影响至今还没有做到全面的改变,这也就导致配套建设的校园文化出现定位过低的现象,根本不能将高等教育的独到之处体现出来。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一味按照普通本科院校的方式进行模仿和复制,根本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2.3政府以及高等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资源投入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各个高等院校都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张。可是由于政府部门没有意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投入力度上欠缺。由于经费有限,高等校园只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及教学科研工作中,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无法顺利实施。除此之外,在不断扩张招生范围的同时高等院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所以在管理上就有了一定的难度,这样就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受到相应的阻碍。还有部分高等院校在升级和发展过程中可能是由多所院校合并而成,在校园精神与办学理念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对新形成的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有着不同的抵触心理。
2.4校园文化建设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受到负面影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上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虽然信息化时代不仅能增长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与高等院校物质文化建设相结合,提高高等院校物质文化水平,但是信息化同样是把双刃剑,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局势下,西方价值观通过网络在我国各个大学校园内部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和渗透,很多高等院校学生在西方价值观与世界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发生了改变,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的位置产生了动摇;另外,还有很多的高等院校学生过分沉迷于网络带来的乐趣,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网络中,导致正常学习受到严重影响。受网络上各种反动、色情及暴力信息的影响,致使自制力差的大学生出现了情绪紧张、关系淡薄、不思进取等情况,更有甚者,会颠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所以,传统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不相吻合,需要创新思维,将网络文化背景下高等院校文化建设受到的冲击降低。
2.5校园文化建设进入“孤岛误区”校园文化建设重心过度
偏向内部文化建设,高等院校基于保障学生人身安全、降低资金支出、减少组织困难度等原因,导致院校文化建设参与人员主要是学生、教师、校园领导干部等,外部单位及校外人员很少参与进来,致使学生团体与社会环境接触过少,难以提早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环境。缺乏与外部单位的沟通及交流,使校园文化逐渐进入“孤岛误区”。一个高校在当地的文化建设本应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当地政府及企业对高校文化建设也起到帮扶作用,但是校园文化进入“孤岛误区”,长此以往,学校与外部沟通会愈加减少,校园文化外部认同感降低,对日后校园文化的建设造成阻碍,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2.6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主体性失衡
高等院校具有双主体特性,分别为教师队伍和学生团体,在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中侧重点均放在了学生团体身上,往往忽略了另一大群体“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其实教师队伍才是真正高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高等院校教师不仅起到教育学生文化水平的作用,也会对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未来人生道路产生深远影响。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在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校园文化生活还是教师队伍间的沟通均很匮乏。据统计,当今高校文化建设集中体现于校内各项具体活动,活动主体基本都是学生队伍,很少有教师队伍人员参与,导致教师队伍与学生团体沟通交流越来越少,很少有以教师为主体,针对学生开展的文化渲染、教书育人的教育活动。高等院校文化节建设主体性的失衡,不仅会对高等院校文化的建设产生阻碍,也会严重影响未来学生队伍的质量。
2.7高等院校文化建设未能充分发挥正确导向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高校大众化的普及,社会情况和校园文化均产生了多样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依旧怀着不良目的。随着中国高等院校的大众化,文化渗透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威胁中国的一大利器,所以在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根本上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绝大部分学生因为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在进入高等院校后,学习模式的转变让大部分学生学习动力降低,更多愿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当前社会各种思想混杂,没有正确的文化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最终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伴随着高等院校大众化的普及,教师队伍缺口增加,劳动力增强,工作质量难免降低,而随着扩招学生团体的综合素质降低,学习动力随之降低。此时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应增强对教师队伍和学生团体的文化导向作用,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新形势下完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3.1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同时注重软硬文化的建设,不能够让两者的发展失去平衡。通过加强硬文化建设能够为校园文化的创建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而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加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首先,教师应将自身的行为引导作用发挥出来,以身作则感染和教育学生;其次,要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每一位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除此之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正确认识到其全局性和重要意义,要知道校园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其关系到学校之后的发展,需要全校人员共同努力建设。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深厚,对于学校的发展也有益无害,而且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下能够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2]。所以,学校应该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整体规划中,创建相应的专人小组,对各个部门进行统筹规划,为校园文化的顺利建设打下牢固的基础保障。
3.2制定明确的发展方向,对校园文化建设准确定位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长时间发展过程中累积而成的,所以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情况进行,结合高等院校所树立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将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所以,在创建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时要以精神文化为中心,加大对学风、作风和校风的建设力度,将学校自身的特殊性体现出来,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校园内部的环境、管理机制及文化活动形式不断丰富,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精神,真正实现以环境育人、以文化育人、以行为和制度育人,保证高等院校能够健康长久发展。
3.3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高等院校现如今已经成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主要场所之一,所以需要各地的政府部门和各界人士提高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度,给予大力的支持与帮助。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如果资金短缺就会阻碍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虽然近几年高等院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在真正招生过程中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标准,这样才能够从根源上控制招生的质量,保证高等院校生源综合素质的良好性,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注入更多正面的力量。
3.4积极发现网络文化中的正面能量,不断扩展校园文化发展空间
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创建能够为教师队伍与学生团体提供良好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信息时代背景下可以在校园内创建网络信息平台,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对校园文化进行大力的宣传,让教师队伍与学生团体在这一平台上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与教师沟通的过程中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这样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另外,教师应对网络这一载体合理运用,充分利用其正面作用开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学校还应针对网络技术成立具备超强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管理团队,因为一旦网络技术运用不当,就会让学生接触到很多不好的信息资源,给学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最终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无法顺利进行。而通过成立网络技术管理团队对其进行妥善管理,不仅可以解决各种网络技术问题,还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干预。
3.5增强外部协调,避免“孤岛误区”
高等院校在文化建设中应将校园外部建设与校园内部建设齐头并进,不能顾此失彼。在校外文化建设中,高等院校应与外部单位勤加沟通,实地考察外部单位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密切与外部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优势,以技术、文化、宣传为出发点,协同外部单位对本校学生进行共同培养,同时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团体的安全教育,以保障学生安全为根本,拓展学生团体的社会视野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体现出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区域性,避免高等院校文化建设进入“孤岛误区”。
3.6高等院校文化建设要齐头并进,双主体共同发展
在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中,重点往往集中在学生团体上,而忽略了教师队伍的重要性。教师队伍作为高等院校双主体之一,不仅代表其所在高等院校文化水平的高低,更是会给学生团体起到先锋模范、培养教育的作用。在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中要齐头并进,将单一重视学生团体变为双管齐下,重视教师队伍在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将教师队伍作为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增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出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等才能。
3.7重视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
要将引导学生团体正确的政治方向与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正确认知高校本身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为祖国培养全方位人才。在培养全方位人才中,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在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中,要牢牢记住这一点,在不违反这一点下开展相关活动,例如,发挥党团的先进性,举办知识讲座、开展时事讨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通过教师队伍与学生团体的参与,增强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主体的政治素养和时代进步感,激发出教师队伍和学生团体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使高等院校文化建设走向正轨,充分发挥出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亮停,张峰.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9):74-76.
[2]莲花.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作者:韩丹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第二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廉洁教育探究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廉洁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文化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载体,在推广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高教育的质量,加强思想教育在廉洁教育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并充分建立校园文化和大学生廉洁教育相融合的机制。
关键词:廉洁教育;校园文化;高校大学生
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国家对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新的指示。高校以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加大对大学生的廉洁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校园文化之中加入廉洁教育,为廉洁教育的推广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也落实了党和国家的指示要求。在校园文化中推广廉洁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更好的接受廉洁教育,并且了解廉洁教育的文化内涵,从而对廉洁教育形成更好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在功能和目标上有一致性。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是大学生储备知识阶段的重要来源,而廉洁教育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关键因素,是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许多现实意义。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储备军,所以接受廉洁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让其在进入社会之前,形成良好的反腐倡廉的观念,让其知道廉洁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对腐败现象有分辨和防范的能力,使其以后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反腐倡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关系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廉洁教育提供空间。高校为社会输送人才,而人才自身的价值观对社会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加强人才的思想教育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校园文化中的廉洁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也可以对社会廉洁文化的建设起示范作用,更能让廉洁教育在校园文化提供的空间里可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校园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因此把廉洁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更能提高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深度,从而更好地提升高校的实力。把高校文化建设和廉洁教育相结合,对高校大学生思想价值的提升大有裨益,并且还能丰富高校大学生思想的内涵,让每个高校大学生不仅学习到专业相关的知识,还能在良性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提升自己的思想价值。
2.加强廉洁教育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廉洁教育能在思想上指导高校大学生务实,脚踏实地的去做事情,所以加强廉洁教育来推动高校校园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贯彻党中央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指示。希望通过改变廉洁教育在校园文化中所占的比重,来使大学生在思想建设上的内涵得以提升,并希望可以摸索出一条廉洁教育带动素质教育的新道路。目前在我国教育的大背景下,廉洁教育还处在相对落后的水平,没有很好地培养机制和方式。但是目前德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价值不一致的问题已经显现出来,所以廉洁教育的建设尤为重要,把廉洁教育和校园文化相结合才能对大学生德育教育产生深刻影响,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结合
1.营造良好的校内教育环境。前苏联教育学家曾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营造良好的校内教育环境十分重要,因为廉洁教育的建设离不开校园文化这个良好的土壤。想要营造良好的校内教育环境,就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一些基础设施,比如在教学楼以及宿舍楼的墙上张贴有关反腐倡廉的海报、警示语以及反腐案件等,让学生可以处在这种反腐的氛围中;其次可以在校内开展一些和反腐有关的活动,例如拍摄和反腐有关的话剧、小品以及主题讲座等,使校园戏剧文化和廉洁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的课余生活里充满着反腐的味道;还可以加强互联网的规范,净化上网环境,营造出良好的反腐倡廉的网络舆论氛围。让学生处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才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廉洁教育。
2.加强思想教育的质量。在廉洁教育推进的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让廉洁教育和大学生基础教育相结合,不但可以引导和规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也可以加强学生对社会的公德心。想要加强思想教育的质量,就要把廉洁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能让廉洁教育只停留在表面上,要让廉洁教育停留在心里,表现在行动上。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主观接受力,让他们从心里不排斥,并能接受廉洁教育的意义;其次要把廉洁教育和大学生能接受的教育形式相结合,让他们得到的不是填鸭式的教育;最后就是要拓展廉洁教育的途径,可以增加一些必要的社会实践,让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
3.强化师德引导作用。在推进廉洁教育的进程中,教师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明白为人师表的重要性,避免自己的行为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加强师德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加强师德的影响,首先要让教师不断地学习党中央最新反腐倡廉的指示,让教师自身的思想得到提升,在行为上更加的规范,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知识教授给学生,才能更好地推进反腐倡廉在学生中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反腐倡廉提供自己的作用;其次为了发扬这种廉正之风,高校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例如评选优秀教师,让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使其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还可以让教师自编自导自演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反腐作品,这样可以更好的展示反腐的意义,也可以让大学生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反腐倡廉对社会的作用与意义。
4.注重教育方法的优化。在当代教育的大环境下,大多数的教育都属于应试教育,这样对廉洁教育的推广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所以注重教育方法的优化在如今显得十分重要。大学生的廉洁教育不能是应试教育,而应该是一种围绕在我们身边的风气,这样就应该把廉洁教育转向生活化,让我们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并让我们能够主动地思考其对我们的重要性,来提高我们对反腐倡廉教育的积极性。比如可以安排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反腐倡廉电影、参观一些文化馆来学习先辈的风骨,并写下观看后的感受,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分享彼此的看法;也可以让生活在反腐倡廉的一线工作者来做演讲,讲述一些他们亲身经历的事件,让学生有提问的环节,让他们了解自己最想要知道的事情,通过学生和他们互动接触,这样才不会让学生感觉到反腐离我们很遥远,我们在生活中其实就能感受的到,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反腐的重要性,这样教育才能达到深刻的效果。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对国家未来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能在高校文化中全面推广廉洁教育是很重要的课题。高校文化直接影响学生的三观建立,所以在高校文化中加入廉洁教育是必要的,只有不断的让高校文化与廉洁教育相互融合,才能加强大学生本身对廉洁的认识,才能提高大学生本身的思想品质,这样当大学生进入到社会之中,才能改善社会对反腐倡廉体系的不完善之处,才能更好的向社会传递正气之风,推动整个社会对反腐倡廉的进程,当高校文化和廉洁教育相融合的时候,教育的理念才完善,高校向社会输送的才是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超,王娟.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探析——以大学生廉洁教育为视角[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7,05(01):120-123.
[2]彭秀雪.以高校校园文化助推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6,08(06):42-45.
[3]徐新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07(18):25-26.
[4]马海军.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校园环境作用——以北京某高校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2,08(02):87-89.
[5]刘晓燕,吴金满.“和谐”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43-45.
作者:胡虹 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创业教育探讨
摘要:当今是大众创业教育时代,现在国家非常重视创业教育,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本论文主要从在校园文化中实施创业教育的战略意义、校园文化在创业教育实施中的优势作用及创业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具体建议阐述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创业教育研究,希望为研究创业教育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校园文化;创业教育;研究培养
大学生创业能力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现在高校都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积极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我国的经济现在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业教育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平台,在校园文化中的创业教育的应用,克服了理论课程的枯燥无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让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高校的创业教育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有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现代企业用人的需要。
1在校园文化中实施创业教育的战略意义
1.1推进学校转型与变革的重要突破口
现在国家非常需要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高校都在积极开设创业教育,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进行有效的转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变革,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与高校转型与变革休戚相关,同为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共同承担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与使命。在全面普及和推广创业教育的同时,不同类型高校的转型与变革,应该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实行方式,以创业教育为重要突破口,紧密结合学校发展、根据企业的需要,不同专业采用不同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1.2推动人才培养与开发的重要渠道
国家需要大量创新人才的背景下,高校中都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适合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发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在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
2校园文化在创业教育实施中的优势作用
2.1有利于扩大创业教育的覆盖面
在全民创业的时代,创业不分层次,创业者没有学历、年龄等限制,但最近几年,创业都在转型,只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合理的进行创业,才能保证创业成功。校园文化打破院系之间的独立性,为不同专业背景、学科专长、创业需求的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载体和平台,文理融合,避免同质,重塑着校园文化创业教育的边界,推动着复合型人才培养。创业人员需要一名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必须有效的扩大创业教育的覆盖面。
2.2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搭建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在创业过程中,能有效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校教育与创业教育的主体都是学生,校园文化中的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学生自身特点来看,学生自我认识趋向成熟,自我体验更加丰富深刻,自觉性和独立性也都显著增强,校园文化为学生参与实践体验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3创业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具体建议
3.1制度文化—————完善创业教育制度
制度文化是确保校园文化规范高效的重要基础,相较于第一课堂而言,创业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制度体系尚未形成,因而在制度未曾建立或正在建立之时,校园文化的作用更加重要。
3.2行为文化—————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如果创业教育只停留在观念、思想、精神层面,而未转化为行动和结果,那么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行为文化是高校组织实施,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行为,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动态的表现。总之,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更加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校园文化开展的过程中,打破学生班级、专业的限制,更加有效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创业人员需要一个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在开展校园文化过程中,能更加有效提高学生能力,为其进行创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亳州学院:依托地方传统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品牌[J].党史纵览,2017(07).
[2]杨琪源.基于UTAUT模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微信公众号大学生接受意愿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3).
作者;卢彩虹 单位: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第四篇: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的原则及策略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的内涵及当前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的意义,提出了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的原则与策略。其基本策略是:依托多种载体,积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组织学生参与涉外志愿服务,着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结合专业特色,持续推进国际交流的有序开展;调动留学生积极参与,深入营造国际化氛围。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原则与策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了:“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1]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特殊的育人载体”,[2]如何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的界定
1932年美国学者华勒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把与之类似的“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3]在美国,部分专家认为“校园文化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校的历史使命、物质环境、价值观念、价值信仰和办学理念等”。校园文化的作用则在于“它能够对学生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和观念进行引导和提供参考框架”。[4]在国内,校园文化的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才被学界提出:所谓校园文化即是指“在大学生社区成员中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以及此种价值观在物质和意识层面上的具体文化形态”,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它是一种“隐性而独特的亚文化形态”。[5]面对全球教育的国际化趋势,高校校园文化的国际化也受到了学界的关注,但目前尚未有对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的确切界定,应用理论及对策研究也几乎为空白。我们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就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个独特的历史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在国内文化同国外文化的有机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和系统,它是一种“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社会亚文化,它是在弘扬本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汲取外来先进文化,既体现历史文化积淀的独特性,又彰显时代气息的鲜明性。
二、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的意义
1、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开放式国际化办学已经成为当代大学发展的制高点。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或寻求强强联合,或寻求资源互补,开拓合作关系,是当代大学顺应形势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国际化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学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特别是校园文化国际化的建设,能有效增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能促使更多的中外学生在世界的舞台上诠释与传播好“中国梦”,提升中国教育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
2、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6]人才培养国际化已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国际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要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开放、多元、和谐、包容的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
3、满足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当代大学生对于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有迫切的内在需求。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独特历史背景下,成为一名具有全球意识、国际视野、人文情怀、创新精神、能进行畅达跨文化沟通的高端国际型人才,是广大学生努力的方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赴海外高校交流学习,亲身感受不同地域的大学学术文化。国际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感受海外文化和氛围,为出国学习做好准备,也可以为没有机会出国学习的学生提供接触国际优质资源的平台。
三、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的原则
当前众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成效初现。但在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方向性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促进中外大学生发展成才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用的人才。因此不仅要注重国际化校园文化的建设,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国际化的氛围中形成世界意识和广阔的胸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既具有国际竞争力,又能在世界的舞台上说好“中国故事”的中外优秀青年为目标,形成一套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实现国际交流广泛开展,中外文化和谐发展的国际化校园文化体系。
2、结合性原则:扎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本土和国际化相融合的道路高校在借鉴学习国外优秀办学理念、办学方法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要对西方的文化渗透保持警惕,辩证地学习。立足于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正确对待并合理吸收外国文化,走本土和国际化相融合的道路,强化中外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在葆有民族思想精华的同时融进外来文化的典范,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理念,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作出贡献。
3、时代性原则:借助互联网+平台,创新校园文化国际化路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必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运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交互性、资源共享等优势,推进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于此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挥高校文化底蕴与语言的优势,加强双语或多语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强线上与线下的互动交流,促进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真正搭建互联网+平台,创新校园文化国际化的途径。
四、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的基本策略
为了适应国际化发展的时代背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有效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持续推进国际交流的有序开展,积极营造校园文化的国际化氛围。
1、依托多种载体,积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校园文化,一方面受制于社会文化,一方面又是社会文化中层次较高的文化,具有选择和创造文化的功能”。[7]通过举行一些与当前国际趋势接轨、贴近世界发展实际的活动,能很好地引导大学生关注世界,思考现实。如国际时事学习讨论会、模拟联合国大会、模拟APEC等活动,能有效拓展学生看待国际问题的视野与角度。通过学校的外语文化节、国际时尚文化节、国外知名高校宣讲等活动,可以促进中外学生的互动交流,增进多元文化的理解与交流。
2、组织学生参与涉外志愿服务,着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国际化的校园文化建设,除了校园内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应充分抓住机遇,让学生们参与到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活动中。近年来,国际化志愿服务团队成了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杭州作为国际知名的旅游文化城市,更是成为了众多外籍人士学习生活的首选。在杭高校大学生广泛参与涉外志愿项目的服务,如为重要交通枢纽、景区提供双语咨询服务,重要景点的双语讲解等,大大提高了杭州的城市文化形象,更让大学生们通过实践提升了自身的语言应用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世界互联网大会、G20杭州峰会等大型国际会议的召开,给学生提供了近距离接触世界的平台。
3、结合专业特色,持续推进国际交流的有序开展据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年度报告指出:“2015年,浙江省高校派出的交流生总数7865人,比上年增加了6.73%;交换生总数7465人,比上年增加了19.38%。”目前,浙江省高校已同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院校、教育机构建立并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包括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师生互派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还积极开拓社会渠道,将国外文化的先进元素带回本国,邀请国外专家到学校进行工作访问、学术交流、艺术展演等,不断增加学生接触国际文化的机会。
4、调动留学生积极参与,深入营造国际化氛围
2014年的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来华留学与出国留学并重”,“来华留学”成为中国大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浙江高校的外国留学生总数已达25964人,与上年相比增加了9.0%。”[8]留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的重要群体。国际化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需要广大中国学生的努力,也需要充分调动留学生们的积极性,营造文化多元、中西合璧校园氛围。如为留学生和外教开设春节派对、留学生中华才艺大赛等,让广大留学生感受强大的中国文化魅力;组织“外文歌曲大赛”、“外语风采大赛”等,中外学生同台献艺,增进不同文化的理解与交融。大学生书法协会、戏曲协会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社团也吸引了许多留学生加入,更有留学生参与了青年志愿服务的行列,更深层次地融入中国的文化与生活,中外文明的交融程度逐渐加深,国际教育的辐射效应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R].2017.2.27.
[2]张彦.超越历史与自发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90.
[4]孟可心.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比较与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
[5]程利.浅议高校校园文化内涵[J].管理之窗,2003.05.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光明日报,2010-07-29.
[7]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年度报告(2015年)[R].浙江省教育厅网站文件导读.
作者:许丽芬;裴学进;韩晶晶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第五篇:新常态下高校工会家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探析
【摘要】新常态下加强高校工会“家”文化建设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需求。通过实践研究厘清高校工会和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创新建立甘于奉献的“家长”队伍、建立温馨之家、打造欢乐之家、搭建“线上”之家、业务提升之家和创建关爱之家等机制建立高校工会“家”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工会;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研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提出“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更为重要和紧迫,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在经济发展动态向前推进的新常态下,高校工会组织对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是新形势的必然要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文化是高校发展的有机载体,高校工会组织在传承和弘扬校园文化有着不可复制的重要作用。俗话说“人管人气死人,制度管人管死人,文化育人管住魂”,因此在高校中发挥工会群众组织作用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一、新常态下高校工会“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要机遇期,高校系统也融入改革的“新常态”加快发展。当前高校是高学历高素质知识分子云集之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社会使命。高校工会是在党领导下教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群众组织,是联系教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代表着最广大教职工利益的群众组织。“新常态”下的高校工会作为教职工的“家”,是教职工希望的起点和奋斗的支撑点,是心灵的港湾,其作用只能加强不得削弱。新形势下高校工会急需围绕教职工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为中心,激发教职工工作热情,以“家”文化的建设为载体,坚持科学发展将维护教职工的各类权益及主人翁地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新常态下继续做大做强高校工会“家”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厘清高校工会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高校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等学校教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性组织,是党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国工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界最重要的群众组织。[1]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它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涵盖校园内的大学生、教职工二大群体;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等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它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2]高校工会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从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上来看都是相互交叉依存同时又相互作用影响。在工作目标上来看:高校工会工作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心全意为广大教职工服务;校园文化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设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在工作内容上来看:高校工会工作是组织教职工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和开展有益教职工身心健康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等;校园文化建设是即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涵盖了显性文化(物质环境)与隐性文化(传承校风学风等)。高校工会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在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上有着共同的服务对象和载体就是教职工和学校,工会服务工作做好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反之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高校工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者、组织者和践行者。高校工会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者,能够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各类教职工活动形式中,引领校园文化整体活动的精神需求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工会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者,能够号召所有教职工积极投入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融入指导学生课外社团活动中。高校工会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能够通过形式多元化的各类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质。
三、高校工会“家”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机制
(一)建立一支甘于奉献的“家长”队伍。高校工会“家”文化能否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能否最广泛地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能否促进高校事业的全面改革创新,需要一支甘于奉献的“家长”队伍即工会干部队伍。但是当前许多高校工会干部队伍,存在着专兼职干部结构不合理,基层工会干部数量少、职级待遇补贴少,加之兼职干部忙于本职工作,稳定性差、创新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限制了高校工会工作的实效性。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因此加强高校工会干部(“家长”)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建立一支在高校党委行政领导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高校工会工作队伍。高校工会工作必须围绕和服务于党委行政的中心工作,把握时代特点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发展氛围和人才保障。二是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工会干部队伍,充分将教职工中能够积极为大家服务的作家、诗人、书画家和歌唱家等文体特长的中青年人员作为工会骨干干部培养,提高高校工会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提高工会干部的学习能力。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高地,他们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要层次高,因此高校工会工作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工会干部必须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教职工。四是提高工会干部的职级和经济待遇,在提倡奉献的同时组织上主动确定工会干部的职级和经济待遇,如给予基层工会兼职干部必要的工作补贴和工作认可,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认可度。
(二)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温馨之家。在工会“家”文化建设中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教职工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软硬件上下功夫。“家”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温馨”,它的前提条件就是具备“一体多翼”家的环境的物质基础,而“家”文化的升华是让每位教职工感受“家”亲人的陪伴,工会的“家长”们在每位教职工生日时送去一份生日的问候和亲情的蛋糕,在教职工职工生病住院送上精神的慰藉和物质的慰问。笔者所在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根据航空行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教职工的需求从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入手提升和改善与教职工学习科研工作紧密相关的设施场所,提出了“一体多翼”“航院之家”文化建设工程,以两“家”(“教工之家”和“妇女小家”)为中心,休闲驿站、乒乓球活动室、体能锻炼室等为多翼的教职工活动场所建设。在注重场所建设的同时,还为每个专业系室配备了大型绿植和多肉盆栽,既美化工作环境又吸收电脑辐射保护教职工身体健康提升工作舒适度。
(三)开展文体活动打造欢乐之家。工会组织如果没有活动就缺少生命力,因此在加强工会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需积极开展教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积极向上的各类文体活动既可以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可以让他们身心放松,工会组织通过打造品牌文体活动将所有教职工凝聚在“家”的周围,让所有成员展示个人魅力。通过组建多类教职工社团并给予项目和物资经费支持如瑜伽社、骑行社、乒乓球社、羽毛球社和登山社等社团,教职工在各项活动中陶冶情操,放松心情,凝结友谊,增进“家”的归属感。活动组织中需兼顾青年运动型,中老年养生型,还需兼顾妇女半边天型策划活动。同时结合教职工的实际困难组织教职工的亲子活动,如组织教职工子女才艺大赛,教职工子女暑期夏令营和暑托、晚托班等活动强调家的温馨。通过努力工会活动做到品牌活动届次化,小型活动经常化,社团活动日常化,做到月月有大活动,周周有小活动,通过活动全力打造教职工的“欢乐之家”。
(四)创新服务载体搭建“线上”之家。随着即时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网络和数字媒体技术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同时也影响着高校教职工的生活方式。当前高校教职工工作时忙于上课和科研,生活时忙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再加之城市边界扩大上班途中时间的延长,教职工聚聚一堂的机会相对较少。高校工会工作者应创新工作服务模式主动而为,运用“互联网+”平台创建网络“线上”之家,积极为广大教职工服务。工会工作者可以将网上教工之家建设成为:美好分享的空间、信息互动的平台、心灵畅想的驿站和维权便捷的渠道。网络教工之家是“教工之家”和“妇女小家”的网络延伸和扩展。教职工可以更便捷通过网上教工之家舒缓精神压力,增强了教师的归属感,提升了职业幸福。
(五)营造发展环境形成业务提升之家。工会“家”环境的营造让全体教职工将学校当做了情感的港湾,在工作中更激发起“比、学、赶、帮、超”的工人阶级工作热情。工会组织通过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搭建起教职工成长和创先争优提升的平台。一是围绕学校学院的党政中心工作开展教学科研等系列活动,如“优秀主讲教师”技能大赛,科技创新能力大赛和实践操作技能大赛等活动全面提升教职工的教学科研能力。二是构建工会“学习型”组织,营造阅读的氛围,积极向教职工推荐“心灵鸡汤”,组织教职工学习身边的榜样和标杆,提升教职工的整体素质。三是营造传承文化的氛围,一个组织的文化氛围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参与。组织中形成了风清气正、环境高雅的学习提升氛围能够激励着所有教职工昂扬向上。
(六)工建促团建创建关爱之家。高校校园文化涵盖校园内的大学生、教职工二大群体,校园文化的建设需服务于这两大群体。在实践过程中,工会组织能够更好地促进共青团工作发展创建成关爱学生之家。如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社团活动,因大学生社团涵盖科技、文化、艺术、理论和体育等方方面面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严重缺乏,特别是理论类、文艺类和创新类社团,直接导致社团活动层次低,效果差。而教职工中有很多专业能力强的热心学生发展的老师,他们的加入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社团活动的水平和影响力。
四、结语
新常态下通过一系列有效机制加强高校工会“家”文化的建设对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鸣起.校工会工作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13.
[2]卢兵.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J].学习月刊,2015(18):69-70.
作者:邱峰;周雪婷;罗志成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