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常态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的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将更紧密服务地方经济,企业转型升级对于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也在提高,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碰撞融通加速。在分析两种文化的关联度和融通意义的基础上,针对校企文化融通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将企业文化精髓融入高校“三观”和“三风”教育、准确定位校企文化融通关键、明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线、拓展校企文化融合方式方法、以创新创业引领校企文化融通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校企文化融通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新常态;校企文化;融通;对策
“新常态”这一概念是2014年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的,同年的11月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演讲上,再提经济新常态的三大特征。其中,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其实质是宏观经济背景下经济结构重大调整和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走上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为了使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2015年国家三部门联合出台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的文件,明确提出高校要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广泛开展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强化对产业和专业结合程度、实验实习实训水平与专业教育的符合程度、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考察。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553所(含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独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219所。而在全国1200多所本科院校中,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占50%以上,转型将使高校大学生与企业的联系与学加强,整个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方面的碰撞将更加激烈。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的必要与可能
(一)新常态下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的意义
1.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有利于高校自身建设与发展。校园文化吸收企业文化的优势和长处,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为高校的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高校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1]。
2.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有利于培养符合现代企业用人标准的应用型人才。突破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大学生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引领经济新常态。
3.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有利于消除大学生踏入工作的适应期,实现从校园到企业的平稳过渡,调整大学生心理预期,降低用人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企业的软实力。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联度分析
企业文化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国家,是一种企业管理理论,企业文化具有激励凝聚、协调约束、节约成本、教育等功能。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分工的细致化,企业的竞争已经由资源、企业能力或人力资本要素转向制度和文化的竞争,在微观层次上企业文化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2]。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主体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大学的校园文化有规章制度、人文环境、专业体系特色和对外形象四个维度。在当前形势和新常态要求下,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和促进就业方面主动服务地方,在采用传统方式如校企合作办学、企业实习等模式和创新深化合作交流等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大学生传达的校园文化与企业环境下的企业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在所难免,两种文化在发挥目标导向、激励约束和创新创造等方面的关联度大大加强。
二、新常态下校企文化融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基本企业文化涵养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规范,特别是新常态下企业走“内涵式”质量化发展道路,所需人才要求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脚踏实地、乐观豁达、科学务实的生活态度;专业素质强,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高,整合资源能力强,团队合作能力强[3]。总之,新常态下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低层次的专业对口、工作踏实等,而是涵盖了大学生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精神风貌、人际交往、企业忠诚等方面的多元要求。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高校必须要主动适应企业所需。应用型高校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要素,将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人文素质教育模块内容贯穿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学习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增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针对性,为学生能顺利融入企业、减少适应期奠定基础。
(二)高校学生对优秀企业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问题
普通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首先教育模式要从重理论教学轻实际操作向教学和实习实践相结合转变;应该扩展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对学生毕业后专业从事的行业发展现状、文化理念等;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和行业优秀的企业文化的认识认同与互动,以便进入企业后能迅速了解企业追求的核心竞争力和目标,并潜移默化地成为企业文化的传承者,为达成企业绩效和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新常态下校企文化融通的具体对策
新常态将企业人力资源质量和高校人才培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反映学校和企业的软实力,而将两者更多地融合,则需要进一步探索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的路径。我们提出具体对策如下:
(一)将企业文化精髓融入高校
“三观”和“三风”教育中“三观”和“三风”是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校风、学风、教风。企业也有核心价值观和企业风尚,如创新、团队合作、责任心、以客户(人)为本等等。因此,找出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风尚相协调的企业文化,凝练与“三观”和“三风”相契合的精神,在学校的规章制度、治学理念、校园环境氛围、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活动中加以引导和训练,形成学校与企业互通的文化生态,在思想意识层面向学生传播有时代感和普遍意义的企业文化基本内涵。建立职业精神培育机制,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人文社科类课程、传统文化和国情类课程、人生与哲学类课程、文学艺术类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社交礼仪与大学语文等列为全院人文素质必修课程;积极推进学院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平台建设,增加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引入网络通识课程,通过大规模网络课程教学,实践探索翻转式课堂教学,实现人文科学素质课程教学普及化,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准确定位校企文化融通关键提升融通实效
高校教师之于大学生文化养成具有示范作用。打造“双能型”师资队伍,应确定为校企文化融通的关键之一。“双能型”师资是指教育教学及实践能力强,既具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又具有科技创新、开展产学研合作能力的师资队伍。高校要采取“引、聘、送、下、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方法,坚持"校企共建"原则,建立校企双方互兼工作岗位、互派专业人才、互聘技术职务、共同培育教师、共同解决教学课题和生产技术难题的“互派共育”机制。通过“国培”、“省培”项目,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加大教师赴国内外重点高校进修、访学力度,为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访学研修机会。选派教学、科研骨干教师到国内重点高校和大型先进企业进行合作研究和深造,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激发“双能型”师资队伍整体活力。企业评价人才的标准就是视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果。企业都希望大学生能够零距离就业,尽量缩短适应期。因此,校企文化融通的另一关键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自觉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文化,注重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加入实践服务团队,深入各地企业开展专题调研、社会实践和专业见习活动,通过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熟悉提升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载体,积极提升自身社会适应和社会实践能力、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以便进入企业后能迅速与企业融为一体,形成融洽的合作氛围。
(三)明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线推进高校校企文化融通
在学院现有校内外办学资源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设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一是试点现代学徒制。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高校要依托集团化办学企业资源,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遴选优势专业与知名企业试行现代学徒制。校企双方共同研制招工招生、培养、就业方案,实行工学交替下的弹性学制,建立校企共同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职业精神培育机制,学徒班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不断提高学徒班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参与集团化办学或组建高校联盟。高校应立足地方产业发展规划,面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联合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科研机构、中高职及应用性本科院校,参与集团化办学或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医学教育联盟、高师联盟等,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合作过程中,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充分挖掘校企合作内在契合点,建立“校企共融、文化共育、价值趋同”的文化交流平台和基于“情感和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促进彼此间沟通和理解。高校院系按照各行业、各专业的不同职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如“走进企业活动日”等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借鉴企业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学生宿舍6S管理制度并加以推广。组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研中心、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皖江名家讲堂、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皖浙校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等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构筑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高地。三是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高校要依托集团化办学或高校联盟,校企共同改建、扩建集生产、教学功能于一体的嵌入式“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共同培育学生的职业操守。同时与知名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将企业文化带进课堂,全方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4]。
(四)拓展校企文化融通方式方法提高企业文化认知度和认同感
一是探索校内实训+技能竞赛实战+校外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实训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使职业技能提高与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的主线更清晰。校企合作编写实训规章制度,规章制度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和企业核心精神并悬挂在实训室墙上,使学生在校内实训过程中就受到企业文化熏陶。汇聚教授、技能大师的力量,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制定激励性教学酬金制度,鼓励一流师资积极参与校内实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将各类技能大赛引入教学环节,实施弹性学分制,鼓励以赛代教、赛教一体、以赛代考、赛考一体、进行学分折算。通过承办和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如大学生国际贸易技能大赛、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计算机设计大赛、原创动漫大赛等,使大学生感受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提升高校专业特色和知名度。校外实习分每学期的校外短期实训和毕业前的顶岗实习两类,能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校外实习考核以学生工作岗位绩效和职业素养为主,通过全面详细地了解企业现状,使学生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理性就业。二是积极拓展精品文化载体。丰富校园文化育人载体,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中彰显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融入行业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发挥企业文化育人功能,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实现大学生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5]。打造校园精品文化融合载体,依托专利大赛等创新活动,形成学技能、练技能、比技能的“技能文化”。以校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各类讲坛等精品活动为载体,采集知名校友资料、征集和整理实物文献、拍摄纪录片等方式讲述校史、学校发展和励志故事等,让广大师生关注学院办学理念、文化特色、发展脉络以及核心价值观等,形成多元繁荣的“社团文化”。依托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打造融合自然美、人文美、艺术美的“景观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多措并举,形成具有生命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独特校园文化。促进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引导学生树立立足岗位培训、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的职业精神。
(五)以创新创业引领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
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将奇思妙想、创新创意和“金点子”转化为创业行动。要深入探析高等教育对企业文化的需求,着力营造企业育人情境和氛围,积淀丰富的创新创业文化,组建由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以及企业、专家组成的创新创业导师团参与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指导,设立“讲堂班”、“沙龙班”、“体验班”等教育项目,开发“模拟班”、“特训班”、“深造班”和“游学班”等独具特色的创业班,培养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成为创业“种子选手”和“创业引领者”。以创业带就业,完善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科技园建设,强化孵化器功能,吸引各类创业投资,引导和推动创业孵化与教科研技术成果转化相结合,完善技术支撑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并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创客空间、创新工场,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硬件保障,推进专业实训室等各类创新资源向学生免费开放,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左莉.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研究[D].燕山大学,2006.
[2]张开云,叶为真.企业文化再认识内涵、功能及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2).
[3]范小波,张春香.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2).
[4]华文健.企业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对接研究[D].青岛大学,2011.
[5]徐建平.融入企业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
作者:王荣才 吴红 单位: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