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石油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动机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石油企业文化和石油校园文化的内涵
本文中提到的石油企业文化,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祖国的石油战线逐渐产生、发展、积淀下来的,能够反映石油企业先进本质,代表石油企业精神风貌,彰显石油企业内涵特色的诸多物质和精神要素的总和。石油校园文化,特指那些石油行业办学的、以石油类专业为特色主干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二、建立、健全和完善互动融通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提出的“中国梦”,给了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继续奋勇拼搏的前进动力和精神支撑。对于中国当代石油人来说,在继承和巩固老一辈石油人的光荣传统和奋斗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后备力量,继续创新发展,“扩大战果”,进而帮助国家和民族在“两个一百年”的时间节点上,实现国人的“石油梦”,就成了新一代石油人必须要面对的“当务之急”。建立石油企业文化和石油校园文化两种文化的互动融通机制意义重大。石油企业肩负了国家和民族赋予的实现“石油梦”的光荣神圣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而石油院校在某种意义上说,又是石油企业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是帮助石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因而,加强石油企业与石油院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和完善石油企业文化与石油校园文化的互动融通机制,将更好地实现国人的“石油梦”,开创石油企业和石油院校的“双赢格局”。
三、现有的石油企业和石油院校的交流合作方式概述及评价
从石油院校的角度看,现有的与石油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方式主要包括:聘请石油企业的一线技术专家作为“客座教授”或“外聘教师”,入校办讲座、讲课。把在校生送到石油企业进行认识实习或顶岗实习。在毕业季、就业季,邀请包括石油企业人事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入校招聘。校内教师通过科研处的“牵线搭桥”,承担或参与由石油企业牵头组织的科研课题等等。现有的交流合作模式在加强校企合作育人,帮助石油院校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增强石油企业的科研实力等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不错的效益。但现有的交流合作方式还有其不足之处。首先,石油企业和石油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以“技术层面”为主,较少“文化层面”的深入交流。其次,现有的交流合作模式缺乏“顶层设计”,其合作呈现出“层级不高”、自发为主的特点。最后,大多数相关从业人员已经对现有的合作方式“习以为常”,绝少自觉主动地大胆创新和尝试新的合作模式。
四、对建立健全石油企业文化和石油校园文化互动融通机制的思考
1.国外的先进经验纵观国际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国家,都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双元教育背景下,形成了校企合作、以企业为主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日本将“企业文化”纳入职业教育,其教学形式既通过企业严格组织进行的课堂教学和车间教学,也包括企业文化的上岗培训及日常潜移默化的教育。美国职业教育具有广泛融合性,包括与企业联手制定教学计划、撰写教学大纲及设计课程。职业学校每年都派出自己的教师到企业进修锻炼,企业也定期把员工送到职业学校再培训。校企之间的良性合作,为学生创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条件,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推动力,形成了校企之间“双赢互惠”的良性发展循环。
2.国内的成功做法(1)将企业施工现场“搬”进课堂。前不久,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多媒体教室内上演了精彩生动的“直播课堂”。当时,施工人员正在海河边,对天津紫竹林教堂进行修复施工。古建筑专家褚俊明在施工现场,通过同步传输的卫星画面,向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现场授课和答疑交流。“如何在修复中实现修旧如旧?”“如何在施工中不损坏古迹?”……同学们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褚俊明教授在现场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这样的授课方式,与把学生送去现场听课相比,既节约了成本,还降低了安全风险,起到了直观生动、“事半功倍”的教学授课效果。对学生来说,是接受了一次企业文化的视觉冲击和心灵洗礼。此种做法,非常值得石油企业与石油院校共同借鉴、尝试,并在实践过程中推陈出新、逐步完善。(2)以完善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打造校企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新机制。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该校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探索出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如,眼视光技术专业的“课证融合‘准技师’”人才培养模式,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的“校会合作2+0.5+0.5”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基于教学工厂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的“以企业项目为载体,基于系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的“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课证相融,训赛相通”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全程式嵌入,三阶段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官、产、学三方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等。在参考天津职业大学等学校成功经验办法的基础上,石油院校完全可以和石油企业联手打造比现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和先进的,将石油企业文化和石油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现为石油企业培养更优秀、更实用的接班人的同时,逐步构建石油企业文化和石油校园文化互动融通的新机制。(3)企业在学校建立“校中厂”,学校在企业建立“厂中校”,以“科技合作”带动和助推“文化交流”。无锡技师学院(无锡市高级技术学校)作为国家示范校,非常注重企业与学校的“相互渗透”。该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技术研发中心”,中心以服务教学为基础,以项目开发、成果转化为依托,肩负学校的师资培养、竞赛训练、教学研究与示范功能。实现“教—学—研—产”四位一体。同时,该校还积极倡导“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企业在学校建立了17个校企项目工作室,学校在企业建立5个技能工作站。企业和学校中的科技人才都属于各自的“精英”群体。石油企业和石油院校通过效仿无锡技师学院等学校的成功经验办法,建立石油企业精英和石油院校精英的长期合作机制和无障碍交流平台,必将有效带动和助推两种文化的互动融通。(4)通过优秀毕业生这座桥梁,在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起长效互动的沟通渠道。河北北方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注重利用毕业生这一“桥梁纽带”,让毕业生所在单位直接到学院招聘,已成为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实践证明,这一做法使学生就业率远远高于传统医学和IT专业,医学信息类学生连续几年实现全部就业。其实,毕业生的“桥梁纽带”作用还远不止于提高就业率这么简单,还可以在与企业沟通协调的基础上,让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定期回学校举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方面的专题讲座,以“现身说法”的鲜活方式,让在校生明白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性质和未来入职的企业文化。
3.未来石油企业文化与石油校园文化互动融通的模式设想(1)由石油企业员工和石油院校教师共同编订用于石油企业员工培训和石油院校选修课教学的《石油企业文化》教科书,建立起统一思想、统一标准、统一口径的培训和教学新模式。现有的以石油企业文化为主题的书籍大都注重企业内部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较少考虑教学方面的设计要求,不太适宜直接作为石油院校教学的教科书。从事石油企业思想宣传工作的人员了解石油企业的内涵和特色,石油院校教师熟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综合两类人群各自专长,编一本简明扼要的既适于石油企业员工培训,又可用于石油院校选修课教学的《石油企业文化》教材,将是建立健全石油企业文化与石油校园文化互动融通机制的基础和前提。(2)以各类协会和社团为依托,以文艺演出为载体,加强石油企业文化和石油校园文化的互动交流。石油企业多下设书法家协会、戏曲家协会、歌唱家协会、楹联协会等文化协会组织。石油院校的年轻人在学校团委的指挥带动下,也建立起了诸如书法学会、健美操队、歌舞协会、武术学会、校园广播站等学生文化社团。石油企业的文化协会经常在企业内部进行文艺演出和文化交流,石油院校的学生文化社团亦频繁现身于各类校园文艺演出中。以组团互访和文艺慰问演出等多种方式,建立石油企业文化协会和石油校园文化社团的长期交流、合作机制,将是实现石油企业文化和石油校园文化互动融通的又一有力抓手。(3)以捐资助学、帮困扶贫等公益事业为载体,由石油企业建立公益基金,由石油院校输出优质教育资源,共同打造公益事业的新模式,在加强石油企业和石油院校文化交流的同时,亦可逐步增强二者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可度。多年来,石油企业一直将社会公益事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在捐资助学、帮困扶贫、赈济灾民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在石油院校中,也有很多师生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有的学校专门组建了公益环保社团,每年利用寒暑假时间,赴边远地区中小学支教助学。将石油企业的资金优势和石油院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强强联合”,必能推动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分配,并掀起社会公益事业的新篇章,进而在整个社会刮起一股“石油文化之风”,进一步增强石油企业和石油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可度。有效实现石油企业文化与石油校园文化互动融通,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和相关从业人员的自觉自愿、密切协作,以稳步推进。
作者:段宏滨 单位: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