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贫困生价值取向嬗变的影响因素范文

高校贫困生价值取向嬗变的影响因素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贫困生价值取向嬗变的影响因素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贫困生价值取向嬗变的影响因素

一、高校贫困生价值取向的涵义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经济发展迅速,信息化时代到来,价值取向多元化现象的出现,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生活;但这当中也不排除一些不良价值取向对高校贫困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功利性、世俗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等,在价值选择上是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因此我们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贫困生群体中存在的这一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二、高校贫困生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深入到自己所在的中北大学的贫困生群体当中,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走访调研。调研结果表明:目前高校贫困生的价值取向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一些高校贫困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上存在和社会主流不相符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

(一)注重金钱实惠,淡化理想追求。调研中,笔者发现部分贫困生在价值观取向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他们时时处处把金钱和实惠摆在第一位,而把老一辈的奉献精神抛在脑后,忘记了“重义轻利”和“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价值观。甚至有一部分贫困生刚一拿到国家发放的助学金,不是用它来缓解家庭和自身的经济压力,也不是把它用到促进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方面,而是急于购买高档手机、衣服等消费品,过于注重物质享受,现实主义倾向严重,忽视了自身的发展和理想追求。

(二)注重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现代社会纷繁复杂,各种社会思潮和观念都对大学生产生了直接影响,而高校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经济压力过大,自卑心理严重,这样的“双重压力”导致他们当中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重视个人利益的取得,忽视集体利益的维护。无利于自己的事情坚决不干,有利于集体的还要考虑是否会损害自身利益才决定干或不干,这直接反映了目前高校贫困生存在注重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的现象。

三、影响高校贫困生价值取向嬗变的五大因素

高校贫困生的价值观正处在形成和变化过程中,他们的价值取向除了自身因素外,还会受到来自家庭、网络、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冲击和影响,产生了比较多的冲突或矛盾。笔者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高校贫困生价值取向嬗变的原因:

(一)高校贫困生的自身特点。当前的高校贫困生绝大部分都是“90后”,年龄偏小,经历单纯。短暂的四年大学生活中要面对和处理学习、恋爱、择业、交往、金钱等多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他们心态开放,能够积极适应各种社会需求的变化,接受新鲜事物,能够通过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自身修养,服务自身发展;另一方面,高校贫困生自身的年龄和经济困难的现实压力又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和限制了他们去满足各种社会需求的变化,他们处理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缓解自身经济压力,改变经济窘迫的现实困境,这就会导致其在自身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产生波动和变化,进而出现价值取向的偏差。

(二)家庭教育落后。高校贫困生群体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我国偏远落后地区,家庭年收入都在2000元左右,有的甚至更少,经济十分困难;同时,由于地处偏远,文化落后,这些贫困生父母自身的文化程度低下,有的还未达到初中文化水平,个人认知能力有限,无法很好地教育子女。而家庭则是社会教育的最基本单位之一,那么从这个角度讲,高校贫困生所受的家庭层面的教育以及从家庭接受的对社会最基本的认知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就十分有限,更别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生活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取向选择了。

(三)互联网的影响。随着网络科技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贫困生作为大学生的一部分,他们自然而然也受到了来自网络的影响。这些影响当然有很大一部分是积极的、向上的,为贫困生提供了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的新渠道,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见闻,可以激励他们自立自强、奋发向上;但也有一些不良信息充斥其中,如一些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以及西方价值观在网络的传播,对贫困生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其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四)学校教育与现实的脱节。贫困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说与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高校教育偏重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应用,教育与现实出现脱节,未将理论与社会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并未真正了解贫困生的所思所想,也就不能在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实际作用,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贫困生在遇到困惑时不能及时解惑排难,对其价值取向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社会价值导向的失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同时,手机等电子媒体的迅速发展导致一些不良信息(如快速发财致富、高消费等)在社会蔓延和传播,“拜金主义”、“唯利是图”和“个人主义”倾向的出现,使得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产生矛盾,产生了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这也对高校贫困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如某些贫困生出现消极退缩、悲观厌世的情绪和心态。可见,社会价值导向的失衡对贫困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着很大的影响。

四、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稳步推进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价值取向的作用是帮助人们进行价值选择。“目标明确的行为正是在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价值取向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的自觉的、有目的的倾向性的结果。”[6]高校贫困生的价值取向问题不仅关系到贫困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和自我完善,更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高校必须下大功夫,努力构建适合新时代高校贫困生的价值取向教育体系。

(一)通过加强主流意识教育来强化高校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强化对贫困生的主流意识教育,一方面要坚守“两课”阵地,通过课堂来灌输“马列毛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我们还应立足于实际,要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要通过对现实社会中一些真实的案例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剖析,来使贫困生更加直观地思考和认识问题;另外,社会和高校都绝不应该忽视网络的作用,要倡导“网络文明进校园”活动,要通过一些讲座和宣传,以及对网络环境的管理和净化,趋利避害,给贫困生打造一个安全、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7]从而帮助他们确立符合自身发展和社会主流意识的价值取向。

(二)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贫困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人生。高校贫困生由于自身经济和家庭方面的特殊原因,把一部分重要的经历都用在了脱贫和学习方面,而往往忽视了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高校要建立完善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并定期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心理和精神压力,引导其采取正确积极的方法处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情感等各方面的问题,用健康、阳光的心态来看待人和事,积极生活。

(三)通过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来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李,报之以桃”这些都说明了感恩之心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缓解高校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国家和高校,以及社会各界都投入了大量的政策扶持和经济支持。作为管理者,高校应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如“感恩之心”主题交流会、感恩节活动等),来强化贫困生的感恩意识;高校德育工作者也应该教育作为受惠者的贫困生时刻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奋发努力,不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祖国,回馈社会。

(四)通过宣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1994年1月24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同志曾指出:“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舆论导向失误,后果严重。正反两方面经验告诉我们,引导舆论,至关重要”。[8]同样,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报纸、手机、电视等现代媒体,通过宣传一些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来引导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譬如,笔者所在的中北大学每年都会评选出十名“校长奖章”荣誉获得者和十位“十大校园人物”等一大批优秀学生典范,这其中不乏贫困生。我们要以此为依托,加大对他们先进事迹的宣传和弘扬,以激励和鼓舞广大贫困生自立自强,用阳光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五)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来为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高校要充分发挥宿舍、班级、学生会等群体组织的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健康、阳光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广大贫困生可以在学校找到归属感,能够放下“包袱”,缓解自身心理压力;同时,要加强对校风的正面引导,使广大贫困生在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中健康成长,要让他们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学会与他人交往,增强认知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本文作者:张鹏娟、李旭鹏单位:中北大学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