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现代诗歌基本结构讨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意象是现代诗歌语言的基本构件,张力是联结意象的筋架,诗人凭借它们建筑起现代诗的空间构架。”那么张力概念的涵义是什么?诗歌语言张力空间是如何建构的?本文试讨论之。
“张力”是现代诗歌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它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张力概念是从物理学中借用过来的,其涵义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同时包含有两种冲突因素,二者相反相成,微妙统一所形成的艺术魅力。但从张力概念的产生和应用来看,仅以此理解张力的涵义尚有未尽之处。张力概念所包含的内容要丰富得多。
现代诗学中的张力概念源于英美新批评学派,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艾伦·退特,他在《论诗的张力》②一文中说:
我提出张力(tension)这个名词,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我们所获得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无损于字面表述的外延作用,或者说我们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意:在每一步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意都是贯通一气的。
这就是张力概念的语源。我们对张力的理解和分析也必须以退特的这段话为基础。
首先,诗学中的张力与物理学中的张力不同,这一名词是退特自己创造的一个诗学新概念。退特明确说“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也就是说,他无意于用物理学上的张力比附于诗学中的张力。这一理论传入我国时,译者以物理学术语“张力”译之,结果造成许多误解。单纯以物理概念解释这一概念,显然有失偏狭。
其次,张力的构成要素是外延和内涵。外延和内涵原是形式逻辑中的两个概念,在形式逻辑中,外延是指适合某词的一切对象;内涵是指反映此词所包含对象属性的总和。但新批评派使用这两个术语时意义有所不同,退特把外延理解为文词的“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而把内涵理解为感情色彩或暗示意义,这样,在一句诗或一首诗中,外延和内涵就构成了两个平行的意义层面。这两个意义层面的存在激发了读者从外延义到内涵义深入探究诗歌语言潜在意味的审美兴趣,从而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意义,张力就存在于这两个平行的意义层面之间。这样,张力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就不止于诗句中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它甚至可以扩展为弥漫于整首诗结构中的审美兴味和艺术力量。
第三,张力呈现出多层次的空间结构。按照我们上面的理解,张力存在于诗歌语言的字面指称意义与内在暗示意义两个平行的意义层面之间。我们知道,诗歌语言一方面作为一种语言形态存在,另一方面又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存在,这种双重特性决定它所传递的意义也具有双重特性。而诗歌语言的这种双重特性就为张力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说:“我们一进人审美领域,我们的一切词语就好像经历了一个突变。它们不仅有抽象的意义,好像还熔化融合着自己的意义。”③他这里所说的“抽象意义”指的是语言的字面指称意义,或者说是“词典意义”,可理解为退特所谓“外延”;“自己的意义”即内在暗示意义,或者说是审美意义,可理解为退特所谓“内涵”。在诗歌作品中,语言一方面用来描摹、解说、陈述、阐发客观对象,这是一种确定意义上的信息,这种语意信息我们可以按照退特的说法称之为外延义;另一方面,语言在诗歌作品中更主要地用来表现、抒发、咏叹诗人的心绪、情思、意蕴,这是一种不确定的、诗人自己的意义,是审美意义上的信息,我们可以称之为内涵义。在这两个意义层面中,外延义是内涵义的基础和工具,内涵义依附于外延义而存在,又通过外延义寄寓丰富的意蕴,并以此唤起人们的联想,从而使人们得到感官与精神上的满足和理智上的启示。尽可能地增大诗歌语言内涵意义的蕴量是诗人的自觉追求。张力效应就在从外延义到内涵义的增值和超越的过程中得到实现。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艾表的《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这首诗的双层结构是很明显的。字面意义层面是对海岸边屹立的礁石形象,海浪无休止地扑打它,但礁石依然坚定从容地挺立着。这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是诗的字面外延义提供给我们的语义信息。但诗的意义又绝不会到此为止,诗的语义层面下面,隐含着深层审美意蕴(内涵义)。礁石实际上象征着诗人自己,无数次的历史风浪给他的身心留下了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伤痕,如刀劈斧凿的一般,但他仍然微笑着面对生活施加给他的一切苦难和打击,那么坚忍不拔,无畏无惧!从字面意义到审美意义,在这两个层面,蒸腾的是丰富而回味无穷的内涵义:诗人从平凡的自然景物中,体验到一种超自然的东西,这种东西与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相契合,于是诗人移情自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作为诗的外延义的确定形象明朗纯净,而内涵义则深邃丰厚,可引起人们丰富的感受和思考。丰厚的内蕴使得这首诗具有了丰厚的张力。
退特进一步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意:在每一步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意都是贯通一气的。”这也就是说,在诗美内部结构上,张力呈现多层次的空间结构。
新批评派理论家瑞恰兹,在其《实用批评·意义的四大种类》④中认为,一首诗中起码可分出下列四种意义:第一是意思,亦即文义。第二是感情,指作者对语言的表达的问题的态度、倾向或强调的兴趣。第三是语气,指音调或口气。第四是目的,指作者通过意思、感情、语气所表达出来的效果。意象派诗人庞德认为一首诗有三个层次:音乐的层次、意象的层次、“思理的舞跃”@。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将庞德的三层说比拟于《文心雕龙》中的“声文、形文、情文”。综合各家见解,我们可以对诗歌张力审美层次作如下分析:
第一层;语义层,指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所提供的信息。
第二层;形象层,指诗歌语言所描绘的形象画面。
第三层:情感层,指透过语言形象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
第四层:意蕴层,指通过诗境画面所深蕴的哲理内涵。
前两层可统称为外延层,后两层可统称为内涵层。张力的空间结构即建立在各个层次之间。
我们举卞之琳的《断章》分析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第一层是语义层,我们读到的是诗中词语和句子提供给我们的字面信息,这是张力赖以产生的基础。
第二层是形象层,诗中以极富国粹色彩的语象:小桥、风景、楼、明月、窗子、梦对照映衬,构成一幅清丽幽雅、令人神往的丹青小品。
第三层是情感层,我们可以设想诗中的“你”是一位绝代佳人,桥上看风景的“你”作为“风景”的一部分却又成为楼上“看风景的人”如痴如醉的渴慕对象;他日思夜想,可望而不可及,他的渴慕只能在“梦”中实现。诗中溶溶的月色更映衬了抒情主人公因求之不得而暗结的忧怨和感伤。这是诗中抒情的内在。
第四层是意蕴层,我们追寻这首诗背后的象征意义时,会惊讶地发现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诗中的“你”、“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等都是相对而存在,并相互转换的。而人生也不过如此,在宇宙万物乃至人生历程中,一切也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互相转换的,绝对的事物是没有的。我们一旦洞悉了这一道理,也就不会被一些世俗观念所束缚,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荣辱,从而获得灵魂的自由与超越。
在整首诗中,正是张力构成了诗的立体结构,使诗的内蕴得以扩展和丰富。
一般来说,散文是单向线性结构,诗的内在结构则是立体的。张力在一首诗中,是联系各组成部分的筋架,诗中的意象、句子、章节乃至情感和多层次意蕴,都依靠张力来联结,从而形成艺术的整体感。所以诗质稀薄,只在外延层面打转,或脱离外延层面,仅空泛地抒情或抽象地说理,都是很难增加诗的张力强度的。在诗歌创作中,过分着重对感性形象的描摹,则诗质浅白;过分着重事理的阐发,则又显得抽象、空泛。总之,外延和内涵缺少任何一个层面,便不能产生张力,也无从表现诗美。
诗负有提高语言的使命。新批评派张力概念的提出,为我们对诗歌语言的创造和研究提供了可以借用的方法。我们认识到,张力往往与内蕴的隐寓深浅相联系,张力愈大的诗歌寄寓的精神内容和审美意义愈多,也愈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样,运用各种的语言手段,营造诗歌语言的张力结构,就成为诗人们自觉的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