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述大学生就业难及应对方案范文

浅述大学生就业难及应对方案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述大学生就业难及应对方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述大学生就业难及应对方案

摘要: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很复杂,有客观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本文试着从客观及个体自身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指导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困难 指导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高校办学模式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家计划部门不再安排大学生就业,而是实行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不包分配”的新的就业模式。在这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模式下,大学生一方面获得了职业选择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同时也因此失去了就业保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伴随着近年来众多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的毕业,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日趋严峻,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及困难。本文试着从客观及个体自身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指导对策。

1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1客观原因

从客观上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总量矛盾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大量的人口已经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而随着近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急剧攀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用人单位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得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矛盾更加突出。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而就业率却逐年下降。

1.1.2高校专业调整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许多学校仍沉溺于计划经济的惯性之中,很少考虑到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造成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严重脱节,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此外,高校的人才观及相应的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过去几十年,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定误区,往往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和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大多脱离实际,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和训练。部分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产生了很多新需求,而高校培养不出来,或者等到培养出来,社会已经不需要或者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高校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调整方面明显滞后于社会需求。

1.1.3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接收大学毕业生的标准越来越高。他们不仅挑选名校的大学毕业生,而且非常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如政治思想素质、学习成绩、道德品性、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操作能力等等。三好学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以及诚实可信、踏实肯干、具有强烈事业心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受到欢迎;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以及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毕业生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已经成为许多用人单位考核的内容;获得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证书也成为一些地区和单位接收毕业生的基本条件之一。总之,现在的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更加注重的是素质、能力和品德。

1.2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2.1就业能力不强,缺乏就业过程中必要的应对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除了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各种不同类型的职业素质,如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创新精神、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等等。而现实是,很多大学生虽具备了较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但在职业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很欠缺,缺乏就业过程中必要的竞争力。

1.2.2择业观念定位不准,存在误区

有的大学生自身的需求比较高,一些苦累脏的艰苦岗位不愿意干;有的大学生爱慕虚荣,盲目攀比,往往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对照自己;有的大学生不能准确评价自己的综合素质,单向追求就业理想,对用人单位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要求过高;有的大学生择业标准很笼统,只把薪水、福利等当作选择标准,而没有从长远的职业发展角度来寻找真正适合自身的岗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少必要的规划,从而陷入求职的误区。

1.2.3缺乏“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意识淡薄

中国人向来视稳定为生活的重要条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经过历史的积淀便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就业心理。有的毕业生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从而导致迟迟无法就业。此外,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意识淡薄。

1.2.4缺乏到西部及边远地区就业的思想

在就业地域方面,多数大学生向往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的中心城市,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好,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多。部分大学生认为小城镇特别是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缺乏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和机遇,因而不愿下到基层就业。

2 指导对策

针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及困难,国家要继续加强各项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的实施;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以及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工作,想方设法扩大毕业生就业的门路;大学生自身则要注重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及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争取早日就业。

2.1国家层面

目前我国已经在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国家要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支持和倾斜。加大公务员招聘制度、国家劳动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环境。要继续加强优惠政策的实施,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其他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去工作,鼓励大学生到第三产业企事业单位和乡镇企业工作。

大力发展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据统计,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多提供100万个就业岗位。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保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无疑将促进国家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从而缓解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2.2高校层面

目前,造成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是,部分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是受制于学校的既有师资,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学校要面向市场设置专业和制定招生计划,认真研究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积极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加强就业信息网站建设,构建就业信息平台,积极开展网上双选活动,开拓网上就业市场,努力实现多渠道、立体化网上就业信息的收集及,积极开展与大型人才网站及有关地区人才网站的链接与实质性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毕业生快捷择业与就业;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用人单位广泛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创造条件;通过举办毕业生就业供需洽谈会,根据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需求举办校内专场招聘会,促进毕业生就业;做好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对困难毕业生给予“一对一”的重点帮扶,优先为其提供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就业推荐和信息服务。

2.3个体自身层面

2.3.1提升个人就业能力

大学生自身要积极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等;掌握良好的面试技巧,提高面试能力。

2.3.2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毕业生虽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但对自己的职业素质、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还不能作出完全清晰的界定,对职业缺乏了解、认识,求职时盲然不知所措。因此,大学生要在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及指导人员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准确地分析自我、了解自我,并结合客观实际需求,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学习计划、发展计划,并采取积极的具体行动去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2.3.3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大学毕业生要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观。过去大学生总是要到大中城市,到国家机关找“铁饭碗”、“吃皇粮”,认为这样才是就业,但现在要把这个观念转变过来。大学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为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条件。毕业生毕业时可以将户口迁回生源地,把档案托管在工作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哪里找到岗位就在哪里就业。

2.3.4树立到农村、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就业的观念

农村是广阔的天地,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迫切需要大量优秀毕业生投身于农村的广阔天地,发展农村经济。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求职,更有可能成为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行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广大毕业生要依托西部大开发重点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提供的广阔舞台,树立到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基层工作的观念,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

2.3.5增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意识

大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单干、合伙等方式自主创业、创办公司。自主创业给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新之路。自主创业虽然具有一定的风险,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自主创业将是一个必然趋势,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之一的毕业生更是应该成为自主创业、努力创造就业岗位的领头羊。

2.3.6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决定着求职者能否客观正确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对择业的过程有着重大影响。大学生在择业中,将会遇到自荐、面试、笔试、竞争等一系列考验,也会遇到职业兴趣、职业前景、就业地域、经济因素、家庭因素等方面的抉择,能否顺利经受这些考验,正确地进行抉择,心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要了解心理素质的有关问题,进而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要客观地认识社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提高自我调适的能力,克服择业自卑感、焦虑情绪、嫉妒心理、怕苦心理,提高自己应对挫折的抗压能力。可以通过参加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开展的心理测验、心理讲座、心理辅导沙龙、团队训练等方式,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尽管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也有很多促进就业的有利因素,如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支持和倾斜、我国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毕业生就业市场与就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建立与完善,给大学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高校毕业生既要克服就业中存在的诸多困难、不利因素,又要积极利用当前就业的有利因素,正视现实,抓住机遇,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