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学作品氛围感染力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有一类作品,读过之后,我们或许还没有完全明白作品中到底潜孕了些什么,但明确感到有一种运动着的力量、复杂的韵味和一种难以言传的深层意蕴,雾状般弥漫在整个作品中,也萦绕在我们的心头,强烈地感染着我们,让人经久不忘,这类作品就是有氛围而且较浓的作品。
何立伟的《百色鸟》剖开来看,写两个孩子在一个宁静和平的自然环境里玩耍,似乎并无多大意义,然而,那富有象征意义的洁白如雪的百色鸟,在空旷静寂的河滩自由自在的浮游,空气清新,无一丝杂质,世界似乎像玻璃一样透明,它展示给我们的简直是一块净土,一块仙境。同时,孩子的纯洁,天真无邪,又展示给我们两个透明的稚童的心灵世界。它们的自然融合,太纯太净中,自有一股飞动的灵气。但作品在煞尾时,这种宁静和平的理想世界在瞬间被无情地粉碎了,于是,我们心中形成一种强烈反差,我们的审美期待陡然失落。这种反差失落又导致我们审美期待的回归,这种回归却又高于既已形成的审美定势。也就是说,那无情的锣声,不但没有破坏原来那纯净飞动的灵气,反而强化了它。原来宁静和平的环境在读者的心中不是被破坏了,而是还增加一种耐人寻味的意蕴。这种运动的气韵,摄人的力量,就是作品艺术氛围的体现。
所谓氛围,是指弥漫于作品局部或全部的特定气氛,能够体现作家的价值取向,凸现作家所描绘的不同艺术形象的特点,给读者一种浓烈的美感。具有浓郁氛围的作品,不仅是为了作品主题和情节的需要,而更主要是让读者从中享受到一种情调,一种韵味,一种阅读快感,领悟到一种深层的意蕴。让读者从中对世界有新的或更进一步的认识。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们不能不为文中弥漫着的沉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的澄明的智慧之光所震撼。作者笔下的地坛,沉寂冷落,萧瑟幽深,“荒芜但并不衰败”,一种浓烈的氛围,萦绕在我们的心间,挥之而不去,由此折射出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氛围是作品的一种表现。意境是心中之“意”和心中之“境”的独特形态的结合,在意与境的和谐统一中,产生了一种新的“东西”,艺术氛围是其中之一。有强烈氛围的作品离不开意境的创造。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通过情与景的高妙设置创造出意境,意境中腾蒸出一种美的氛围,这种意境所创造出来的艺术效果便是当读者还没有仔细评味作品时,就已感受到作品中有一种强烈的摄人心脾的气韵在不由自主地流动着。孙犁的《荷花淀》就是一篇创造了独特意境而又生成了强烈氛围的佳作。文章开篇渲染环境的清新宁静就令人神往;中间描绘清香四溢的荷花淀,景中寓情,令人回味;结尾写日常生活,情景交融,真切感人。很明显作者在有意无意中酿造了一种独特的让人流连忘返的气氛。文中明月清风,薄雾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日常生活的情趣……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完美,简直像神话世界一般。由此文章形成了一种氛围,即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和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文章的意蕴——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对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歌颂,在这种氛围的笼罩下显得更加含蓄、深邃有加。
氛围也可以说是就是作品中洋溢着的一种气。我国古代文论家都喜欢以“气”论文,有“文以气为主”“气韵生动”之说。“文气”指作品的一种内在之气,它有其自身的节律感和韵味感,对作品具有决定作用,是作品成功的必要条件。所谓“有气则文章活,无气则文章死”。有氛围气的作品自有一种内在的“气韵”、“文气”,而景物、场面、环境等的烘托渲染有利于氛围气的生成。好的作品不一定都具有强烈的氛围气,而有浓郁氛围气的作品则一定是感人至深的好文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能成为名篇,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情景交融,委婉细腻地营造了一种渺茫、隐约、恬静、朦胧的氛围;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能让人回味无穷,就是因为作者“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自然地融为一体,渲染了一种清静、悲凉的浓烈氛围;黄河浪《故乡的榕树》一举夺魁,就是因为作者借助有形的具体形象表现无形的主观感情,披露挚诚的精神世界,创造了一种似仙似梦的审美氛围;粟良华的《一碗阳春面》能感人泪下,就是因为作者通过一个个动人的场面酿造出一种团结向上、充满温情的氛围……
“氛围气”作为一种较高的美学规范,历来受到重视。不少作家都自觉不自觉的追求作品中氛围美的创造,何立伟说他的作品“不拘文章成法,既不重情节,亦不重人物塑造。只重那么一股意绪,一股淡淡的土墨意境”,他所说的“意绪”、“土墨意境”也就是作品的氛围气。汪曾祺也说:“写文章就要讲究文气”,而且提出“气氛即人物”的论断。早在汪、何以前的郁达夫则把氛围气的有无作为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他说:“历来我持以批评作品的标准是‘情调’两字,只教一篇作品,能够酿出一种‘情调’来,使读者受了这‘情调’的感染,能够很切实感到作品的‘氛围气’的时候,那么不管它的文字美不美,前后意思连续不连续,我就能承认,这是一个好作品。”国外的史蒂文森则说得更为彻底:“先有一定的氛围气,然后再去找出可以表现或实现这氛围的行为和人物来”,他把氛围提到了至高地位。
作品中的氛围创造或者说氛围生成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情感是艺术的血液。作品中的氛围气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情感烘托与渲染,所以重“情”是作品氛围生成的根本因素。当然,这不是让情感直接的倾泻和剖白,也不是直露浅显的抒情写意。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却倾向于节制和规束,讲求艺术表现的含蓄意境,也就是说作家是借助一定的物象“境”的选择。另外,一些艺术技巧也是探讨氛围生成不可回避的问题,具有氛围气的作品,是很注重空白的设置,构成一种含蓄的美,形成一种氛围。同时又特别重情于某一点大力渲染,让它浸透于整个作品中,给读者造成一种强烈的印象,由此弥散成氛围,氛围就成了作品中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引领读者与作者站在同一视角,同一立场,完成对作品的欣赏及再创造活动。而在讲究这一切时,又极力让读者看不出一点雕饰之处,追求那种自然天成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