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英美文学教育对全人培养的渗透及运用范文

英美文学教育对全人培养的渗透及运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英美文学教育对全人培养的渗透及运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英美文学教育对全人培养的渗透及运用

摘要:该文在当今后工业时期的新人文背景下,以高校全人教育培养为目的,致力于英美文学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的运用和渗透研究。结合中西文化的共同点和异同点,从美育教育、哲学教育和人生教育三个层面来探讨英美文学教育在高校全人培养中的作用。该文旨在培养学生的全人思想,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让学生注重生命的和谐与愉悦;培养学生体认人生,实现与自己和谐相处,与世界和谐相处,增进与他人之间的理解并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使之成为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和跨文化交际视野的高校大学生。

关键词:高校全人培养;英美文学教育;美育教育;哲学教育;人生教育

本课题的创新点在于将高校生态文化和英美文学融合在一起,以英美文学教育在课内的教学和课外校园活动中的渗透来促进全人教育的培养。全人教育把教育目标定位为: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简言之,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现代的全人教育理念由美国学者隆•米勒(RonMiller)在1988年提出,他在自己创办的全人教育出版社上发行了《全人教育评论》期刊。米勒主张教育应立足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应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素养的人才。全人教育理念逐步在北美、欧洲、亚洲等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加拿大的约翰•米勒(JohnMill⁃er)在安大略教育研究院(OISE)致力于全人教育研究,出版了其代表作《全人教育课程》。而实际,全人教育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兴起,并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为全新的教学理念。全人教育不仅适合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并为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态的建设服务。中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的发展期,高校教育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人文教育相对较弱。每个学校又因建校和学科背景不同,尤其是应用型高校的人文教育弱化及边缘化使得校园特色不明显。为了将全人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中,高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构成了全人教育的有力基石。高校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尤其是对于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除去学校硬件设施中的物质文化,在校园文化生态中共建的师生人文精神生态是建设高校人文生态的核心。本课题的立足点为英美文学教育在高校师生人文精神生态中的渗透和运用,从英美文学作品的美育功能、哲学功能、人生功能角度出发,探讨高校全人教育的建设。英美文学教育是一种终身学习教育,伴随大学自主化、校园民主化、教学多元化,培养学生的思考、批判能力。

1美育教育

英美文学中的诗歌、戏剧、小说等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体现着不同的审美形态,叔本华认为审美是解决痛苦的重要工具,艺术是人生的花朵。在高校全人教育中,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审美能起到净化心灵和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作用。其中,英语诗歌的语言美中体现了色、形、声三种形式美的要素,将审美感受中的自觉性、超越性和愉悦性体现了出来,净化人的内心,成为诗化的“心灵体操”。英美文学的诗句里体现着美感的直觉性、社会的功利性、超越性与愉悦性。英美小说中的道德审美从17世纪的约翰•班扬在《天路历程》中的道德宣扬到王尔德在19世纪写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人性善恶的分裂和回归,直至20世纪戈尔丁所著的《蝇王》中对人性恶的探讨,体现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人们开始注重自己的精神感受,开始强调道德审美的理解力和情感力,使得道德审美不断地得到深化和升华。而英美戏剧从莎士比亚的风俗喜剧和四大悲剧开始,既体现了西方人的幽默、豁达,又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和对社会黑暗面的深层思考。文学作品中的喜剧教育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豁达的人生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喜剧教育是也一种社会的协调教育,其社会功能在于对社会丑恶卑劣行为的预防。喜剧的审美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给人看,引起警觉。喜剧审美带来的道德情操美包括人格美、人情美和好的心理素质。而悲剧的审美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悲剧的美学特性是壮美与崇高,其审美价值是教化与解脱。在高校全人教育中,英美文学教育可以以校园诗歌朗诵比赛、英美文学作品配音比赛、英美文学戏剧表演、英美文学慕课等多样化形式贯穿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以实现文学作品中的美育教育价值。在英美文学的作品中贯穿美育教育,在不同的层面体现出中英文化的基本差异,如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等。通过美育教育,增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力量,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道德使命感。英美文学教育在这样的美育教育中,让高校大学生体验跨文化的民族融合,感受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整体性思维、德治思想与和谐观念,感受文化母体、文化异体与文化主体的文化整合,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校全人。

2哲学教育

英美文学作品以《圣经》和希腊神话为两大发源主体,不仅体现了欧洲文化,也体现了西方的哲学思想。哲学探索人生智慧,提高人生境界,不仅对于整个人类有意义,对于个人人生的引导也极具价值。英美文学作品中反射出的哲学思辨力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看待社会和洞察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学生毕业以后还会持续地发挥作用。哲学不仅仅是对生活的思考,同时也是对哲学自身的一种反思,高校学生可以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感悟出不同的哲学思想以便认识自己。古希腊特尔斐神庙前有一块石碑,最著名的一条箴言为:认识你自己。这体现了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的重要性。在全人教育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学会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学会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关系如果有任意一方没处理好,将会令自己焦虑不安,会形成很大的精神负担,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学业,也会对今后人格的塑造形成影响。塑造身心健康的人格在高校全人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英国作家哈代的《无明的裘德》和美国作家德莱赛的《嘉莉妹妹》都体现了环境对人性的压抑和迫害,体现了个体和环境的冲突、个体和他人间的对立,以及在无法改变的命运里上演着最终的悲剧。由学习经典名著可以引发对生活的思考,调整自己和外部环境的关系,从而减轻环境给自己带来的身心压力,以一种健康愉快的身心状态投入学生生活。对经典名著的赏析还可以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进行,实现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内在关系,达到身心和谐与统一。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尼采提出了西方哲学思想上的“精神三变”:从忍辱负重的“骆驼”,到批判传统而获得创造自由的“狮子”,再到新价值的创造者“赤子”,体现出人生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是“骆驼”阶段;从学校毕业后,经过一定的经验积累,达到能够独当一面,自由创造的“狮子”阶段;最后,清空自己,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学习和累积,到达“赤子”阶段。人生的境界和平台在这三个阶段的循环中不断地提高,人也逐渐成熟。高校的全人培养首先要让学生成为一位身心健康的人,人不能失去自我,相反要悦纳自我和欣赏自我。法国的思想家卢梭认为,人们总在寻找实现幸福的条件而忘了幸福本身。要让学生们明白,考试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使人达到自我实现,从而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而不是纯粹职业训练课程中的,使人成为某一类别的人。大学生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会遇到欲望和现实的碰撞,培根认为逻各斯帮助人们获得知识以实现欲望,这是基于古希腊经典哲学中认为人是由逻各斯和非逻各斯部分组成的这一理论的,该理论认为非逻各斯部分要屈从于逻各斯部分。但现代的哲学思想体现的是,在现实人生价值规则中,当各种快乐不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追求一切快乐。如果一个人的快乐和幸福多于痛苦和不幸,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借鉴西方的哲学思想,让自己和自己关系的处理以及自己和外界关系处理达到最优化,实现高校教育中的全人教育理想。

3人生教育

文学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人生成长的教育。校园精神中的文学教育指文学教育起到的滋养人生的作用。教养、智慧、文化和学历并无直接关系。人生教育包含了道德伦理和人生未来的追求;全人教育除了是学生的全人教育,更是教师的全人教育。成长的真理是自我教育,教育是心智成长过程的主人;放弃这个主人,任凭成长受外界因素支配,是对成长真理的背离。英美文学对人生的教育体现在不同的时期,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到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期(包含自然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和后现代主义时期,英美文学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流派的发展史,更是一部英美国家社会文明和思想进步的发展史。大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解读可从历史、人文、文化、道德和伦理等层面进行思考,以体验不同社会时期的精神面貌、人文思想和价值观。在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读成长小说对整个大学生的成长生涯极具意义和帮助。在全人教育的培养中,也需要考虑到大学生性别的差异和今后人生中扮演的社会角色,对男生和女生采取推荐不同的文学选读作品。如在女性的成长小说中,首选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萊辛的《金色笔记》,该小说对女性分裂的自我分别用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种色彩进行代表,这七个分裂的自我最终走向了一个完整的自我,这对女生个体的在校生涯以及今后的成长历程都有很好的参照作用。对于其他的英美文学作品的荐读和讲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类,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让同学们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感悟中互相交流和分享各自的体会。在男性的成长经历小说中,推荐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和《雾都孤儿》等作品,狄更斯的作品体现了环境、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的艰难成长。也可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该小说挖掘了一个现代文明人在物质繁荣的后工业时期中,心灵成长的历程,体现了在物质生活极大富足之后对精神理想的寻找。培根说过人是由欲望组成的,而叔本华认为人生处在各种自身限制和欲望中的矛盾中,以感官限制、情感限制、思维限制来约束自我的欲望。在全人教育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摆脱不利的欲望,更新自我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将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调整,给自己一个宁静的港湾和一个人生的平衡点,解除各种各样的烦躁、压力和恐慌。文明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带来人性的脆弱,精神的空虚和心灵的呆滞。崇高的形态是理性思维和伦理思维交流的产物,帮助人告别自私和庸俗。英美文学活动和课程的开展帮助学生品味人生的心酸苦辣,领悟斗争的艰难曲折,分享理性升腾、超越死亡的欢乐愉悦,体现出人文关怀的六个层次:生命关怀、生存关怀、权力关怀、道德关怀、终极关怀和自然环境关怀。其中,权力关怀实现了人的自由和平等,道德关怀体现了人本质的发展,终极关怀展现了人生最高的意义和最高的价值,是精神家园的支撑点。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是一种终生教育,不仅是在校期间,也包括了毕业之后人生道路的选择,实现自我身心的健康调整和与外界的和谐融合。

4结语

高校全人教育中的英美文学教育旨在体现西方的人文底色和伦理道德、涉及生命的内涵、个人存在的价值、个人对社会的意义、个体的发展和环境融合等。本文从英美文学的美育教育、哲学教育、人生教育三个方面,结合中国本土特点,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取舍和整合,将西方的全人思想和中国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方针进行有机的融合,使学生立足于中国伦理道德的文化根基,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化思维、素养和视野的“全人”。人文素质中的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文化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以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在全人教育中起到丰富人的内心,滋养人的灵魂,使灵魂得以安放的作用。文学教育是终生制教育,文本是文学的载体,是人生价值的参考。文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体认人生、延展人生和滋养人生的三个方面。“体认人生”着重于感受、体验和直觉,意味着文学可以帮助人们立体地感知已逝的人生,全息般地体验过往人生,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对社会、人生、和历史做感性的还原。全人教育中的英美文学作品的渗透,能让学生体验人生,指导学生今后的生活,以及成长的道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在其著作《教育是什么》中认为,继承文化遗产在于引导学生在认知已有的人类经验的同时,能够触碰到自身个体的天然心性,从“心性”层面唤起自身灵魂的觉醒和自由的成长。英美文学作品是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全人教育中贯穿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在校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生命体认得以完整,从而形成素养教育。英美文学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同时,使得大学生个体内在的心灵完整和融合,并同外部的生活、学习以及环境达到和谐。全人教育是终身性的教育,英美文学作品的教育在全人教育中发挥的美育、哲学、人生教育的作用从高校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到大学毕业之后会持续给予鼓舞的精神给养,使人生得以丰盈,构建自己的全人人生。

参考文献:

[4]陈坤华,彭拥军,夏永庚.现代教育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8.

[5]高旭东.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简评刘小枫以基督教对中国人的归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侯敏.现代新儒家美学论衡[M].济南:齐鲁书社,2010.

[7]贾馥茗.人格教育学[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

[8]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9]李引进.通识教育的裂变与重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10]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11]倪胜利.教育文化论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12]曾繁仁.美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3]张景彪.素养教育——以养为道的生命修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4]张和龙.英国文学研究在中国:英国作家研究(上下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

[15]易健.人的诗化与自然人化[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

作者:张菁华 单位:武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