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培养范文

文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培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文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培养

一、文学类课程群教学改革与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提出

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大环境相关。上世纪90年代,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大学的概念开始出现在教育界。199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新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增加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的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适应社会需求、动手能力强、基础宽的多面手”。它包括如下涵义:“(1)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以基础为主;(2)在知识结构上要求面比较宽;(3)在综合素质上要求实践能力强;(4)在培养方向上以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特征”。应用型人才的概念与应用型本科大学概念密切关联。1998年我国将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式列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近期发展目标。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接近15%。随后,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从现在的9%提高到15%。而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在长春召集了一批国内高等教育专家学者、大学校长专事研讨关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问题。2013年11月21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东莞理工学院调研后,指出高校应当把“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理念转化为实践过程,办出自己的特色。基于上述高校文学类课程群教学实际和国家教育大环境的转型,为促进本校中文专业建设,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学生文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概念,所谓“学生文学专业应用核心能力”具体内涵为:学生通过四年的大学本科文学专业学习,能获得一定的文学经典阅读面,掌握基本的文学批评能力,能熟练运用中文进行常见文体的写作,同时还能进行一定水准的演讲、朗诵等。

目前传统中文专业学生综合文学素养日益下降,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即文学阅读能力、批评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存在很大的不足。具体包括:或经典作品阅读太少,不喜欢阅读,不了解经典,文学审美体验钝化、审美想象能力不足;或常见文学文体如诗歌、散文以及应用文写作有困难;或毕业论文创新不足、质量堪忧等。经过调研,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一是文学类课程教学方法陈旧,满堂灌式讲授教学为主,教学效果不佳;二是文学类课程评价体系科学性不足,各文学课程对学生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缺乏针对性考核;三是学生受视觉文化影响太大,阅读视觉化倾向明显,喜欢电影电视、MTV,不喜欢经典读物;四是社会节奏加快,快餐文化盛行,学生很难静心阅读。与此同时,国内高校对文学类课程群教改研究深度和力度还有待拓展,特别是结合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进行的综合性教改相对较少。为此,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对文学类课程群教学改革与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对高校文学类课程群教学教改情况作分析,找出教改存在的不足;再如调查法,通过对文学专业学生文学素养进行调查,找出学生文学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再如讨论法,通过文学类课程群教师的广泛争鸣,探索培养学生文学核心能力的具体教改思路和策略等。教改实施两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反思和总结文学类课程目标设置及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并深入践行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实施策略。通过课题建设,本专业在重庆高校中率先确立文学类课程教学“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理念,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读研写演”教学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改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特色:一是理念的创新,提出文学类课程教学“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实践性教学”等理念;二是实践的创新,以学生文学核心能力培养为宗旨和“实践性教学”的新理念重构文学类课程体系,提出并实施“读研写演”实践教学模式;三是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研究中,既注重各文学学科对具体学科教育规律(特殊性)的研究,又注重超越学科的整体性(一般规律)的研究,从而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互补和融合。

二、“读研写演”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

围绕文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培养,精心打造“读研写演”四位一体课改培养模式,我们重点改造相关核心课程,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学概论课程。其核心专业能力是,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素养,具有一定的文学欣赏、文学批评能力。在课程教学实施时,课前开列必读文论、美学书目,布置阅读任务,学生结合个人兴趣广泛阅读文学理论专著、文学作品,让学生研读寻找理论问题,分小组讨论,形成观点,再撰写研究报告,每堂课前进行10分钟的读书报告演讲,教师随堂点评其理论性问题以及演讲技巧问题。古代汉语课程。其核心专业能力是,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其次,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中进行研究,在“研”中获取能力(非教师讲解后听懂的,而是自己研究后明白的)。比如在学习词类的活用一节,教师并不以概念化的讲解告诉学生什么叫词类活用,而是出示几个词类活用的例句,让学生研究讨论句子中哪些词的词性非常态化,发生了什么变化,总结发生这种变化的条件是什么。再次,写教案、写故事、写剧本、让学生当小老师等,锻炼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争取机会带领学生到中小学课堂观摩优秀示范课;依托重庆市儒学研究会的网络平台和国学院平台,带领学生参与古代文化的交流、研究和推广。

基础写作课程。其核心专业能力是,具备一定的写作素养,具有独立表达自己的写作能力。在教学实施时,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加强对文史哲多种知识的积累,强调课外阅读,要求学生收集写作资料,向名家名著学习写作方法,并写出高质量的读书笔记,先在小组交流,再在辅导课时推荐优秀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教学中特别针对应试弊端,强化写作理论知识学习,提出“用心写作,抒写个性”的写作宗旨,加强逻辑思辨能力训练,提高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写作能力。教学中还特别注意把写作与生活实际结合。强调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积累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有经历才有觉悟,有觉悟才有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多途径发表自己的文章,把写作当成学习的必须。现代汉语课程。其核心专业能力是,系统掌握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形成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教研能力。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向学生传授语言理论,更重视训练学生掌握语言规范,并在训练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素质。实际教学操作中,强化听、说、写、思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达到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内化融合。教学中进行了分组学习。小组长成为老师的助教,利用辅导课组织各组同学复习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各小组每学期有一次教师指导下的语言现象分析汇报,学以致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分析、表达能力。在内容的选择上,现代汉语课程和相关课程相互照应,相辅相成,努力把各门课所教授的知识和能力融成一个整体,提倡交叉,防止重复,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如“语音”部分的教学与普通话、教师口语、口才训练、语言学概论等课程相关知识点整合;语音训练与现当代文学、大学语文等文学类课程的精选篇目相结合;“文字”部分的教学与书法课程相关内容相衔接;“词汇”、“语法”部分的教学与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写作课程内容衔接;“修辞”部分与写作课相衔接等。通过现代汉语课程内容改革和大量的语言实训,切实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三、教研结合互动模式的形成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核心能力,我们实行教学、科研双向互动模式,提倡课程教学与科研的有机链接。如文学概论课程,推荐学生阅读《白夜行》《朗读者》等经典书目,让学生阅读、思考、写作读书报告,课堂前即兴演讲,老师最后点评。老师将点评及思考整理延伸,系统梳理形成论文,《白夜行中雪穗形象的精神分析》,再反馈课堂展示给学生,促进学生文学批评能力的提升,形成良好的教研互动。如古代文学教学中以《红楼梦》作为经典作品,教学时引入教师红学科研成果《论〈红楼梦〉中的戏曲及曹雪芹的文学观念和悲剧精神》,对教学大有裨益。再如:将唐宋文学教学与唐诗研究结合,将论文《唐代“诗史”思想探微》对唐代的“诗史”思想的研讨融入等等,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四、以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的教改项目的实施

“文学类课程群与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与研究”教改项目提出“读研写演”四位一体实践培养模式,形成专业教师教学共识;精心打造文学概论这一课程作为核心示范课程,实行“读研写演”四位一体实践培养模式,辐射整个文学类课程群。“古代汉语课程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育接轨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作为经典学科课程群教改实施的典范,实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以及现代汉语课程群改革,打破课程间藩篱,实现学科有效沟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古代汉语课程教改实施过程中,明确了三个关键点。其一,学生今日之“学”和明日之“工”结合的思考;其二,关于跨学科结合的思考;其三,借助行业协会等平台,发挥传统文化积极因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条件下,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研究古代汉语应注重如何将其积极因素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通过行业协会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宣传工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建设服务。“机测背景下师范生普通话分层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普通话课程分层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深入探索分层合作的实训内容、实训平台等,强调学生合作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调动学生积极性,以期根本上解决普通话学习氛围不佳、教学针对性不强、学习课堂内外脱节、教学效果不佳以及学生普通话过级难、计算机智能测试后学生普通话过级更难的问题。教改过程中体现了三大特色:1.教学内容更新;2.师生主体地位变化;3.学习空间、时间被拓展。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分层合作完成任务,任务形式开放化、时间开放化、地点开放化,任务贯穿在学习整个过程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的同时,学习时间空间均被拓展,不局限于教室、课内。这一教改项目在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中重点解决演的问题,学生在其他文学学科读研写的文学积淀基础上,运用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及合理的演说技巧,予以展示。

总之,在这些教改项目的推进实施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核心能力理念日益清晰,“读研写演”的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

五、学生文学核心能力有效提升

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我们精心打造文学核心能力第二课堂:依托团组织、依托学生社团,通过学生文学语言类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建构第二课堂,进一步实现文学应用能力的提升。如举办多种有助于提升文学核心能力的活动,如好书分享沙龙、读书心得征集、征文比赛等,搭建学生表现的舞台。此外,在学生进行见习、实习时,教师关注学生对文学知识的运用情况;精心指导毕业论文写作,积极推荐与文学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等等。通过第二课堂的打造促进文学核心能力的提升,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办公室、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语文建设》编辑部共同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语言基本功大赛”中,本系学子斩获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第二届读书活动月“享悦读、溢书香”读书心得比赛中,本系学子收获一等奖两个,二、三等奖各三个;在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主办的“人生需要正能量”四校联合演讲比赛中,本系高钰娟、潘夷同学获得三等奖,姜静同学获得优秀奖;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2013年“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中国精神”新生演讲比赛中,本系学子潘东立获得第一名;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第二届读书月“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中,本系学子荣获三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在本校第一届、第二届辩论赛中本系学子均夺冠;本系创办的太阳雨文学社被校团委评为甲级社团,演讲与口才协会被评为乙级社团。由于对文学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视,许多毕业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多名毕业生成功考取研究生,多名毕业生进入重庆名校(人民小学、谢家湾小学等)执教,多名毕业生因文字表达能力优异,成功考取公务员。学生工作能力增强,就业率提高。众多成绩已充分说明,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学生文学核心能力方面已初见成效。

六、结语

坚持科学的专业发展观,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提升文学应用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以资料和设备为保障,积极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断发展,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将成长为本校乃至重庆市高校具有较大影响的示范专业、标志专业。

作者:金华 张亚婷 陈静 李蕾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