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学社期刊界定范文

文学社期刊界定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学社期刊界定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文学社期刊界定

自晚清民初以来,报刊在启蒙宣传、文化建设、思想传播和社会变革中都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文学的产生、发展和建设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者陈平原指出:“整个二十世纪,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然后结集出版的。一个人从没有发表过诗,突然出了本诗集,这种情况有,但不多。这是第一。第二,所有的作家多多少少总跟报纸、杂志有关系,好多本人就介入了报刊的编辑业务。第三,报纸、杂志往往成为推动学术潮流和文学潮流的重要力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报刊适合于‘造势’。文学要革新,学术要进步,需要集合一些同道、提出一些口号,以推进文学及学术事业的发展,这时候,个人的著述的影响力,远不及报纸、杂志来得大。第四,报纸、杂志成为集结队伍、组织社团以交流思想的主要阵地。”“晚清以降的文学,则主要以报刊为中心来展开”。[1]可想而知,如果没有现代报刊的发达、现代传媒的高度发展,现代文学的产生、发展的历史会是一番什么景象。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出现了众多的文学社团,绝大多数文学社团都是依托一定的文学期刊而生,创办了具有风格各异的文学期刊,以不同的方式和作用参与新文学生产过程,也为新文学发展做出了大小不同的贡献。对现代文学期刊的研究有利于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深入,但选择进入研究的角度就成了关键的问题。对此,王晓明认为,今天重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就特别要注意那些文本以外的现象。也是重读《新青年》,却不仅读上面发表的那些文章,更要读这份刊物本身,读它的编辑方针,他的编辑部,它那个著名的同人圈子;……我想看清楚这份杂志和这个社团是如何出现,又如何发展;它们对文学文本的产生和流传,对整个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究竟又有些什么样的影响。[2]范泉在《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的序言中指出,“文学社团是作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文学或政治的目的而组建的集体或若干集体的组合”。又把文学社团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大致相同的文学主张为基础而组建的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二类是“以大致相同的政治信念为前提而组建的社团”,如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华北文艺协会、民族主义文学等;三类是“一些社团的联合体”[3],如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等。这里的分类标准是比较宽泛的,无法体现文学社团的特征,也显得很纷乱,只能说是广义的文学社团分类,更无法体现文学生产机制的特点。该著“总共收录辞目1082条,其中正目667条,参考目415条”[4],这里包含流派47条。从目录可见,既有文学社团,也有艺术社团;有文学群体,有文学社团,也有同人团体,形态比较复杂。但仅此也可判断出,现代文学时期文学社团也应有数百个之多。贾植芳在《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序里分析说:“这些文学社团和流派之所以成为文学社团或文学流派,又往往以一个刊物为中心而成名或得名。刊物在这里起了一种有力的组织作用。它们有发起人和若干成员,又有大量从读者中发掘出来的新生力量作补充,从而形成一种文学力量,在文坛上造成自己的大小影响和声势。

各类文学社团或文学流派在初始时期,大都各有明显的旗号,具有自己的思想倾向、文学观点和艺术追求,并以此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素质。”他认为,仅“五四”后第一个十年期间“就有一百五十四个大小文学社团和流派在全国各地涌现和活动”。[5]这里他强调了文学社团应具有刊物、成员、文学思想和观点等要素,值得本文研究时参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对文学社团期刊的界定都是比较笼统而模糊的,只是说明了社团期刊的一种大致形态和普遍感觉到的运作情况,可以说,是一种有意为之的策略,就是为了把尽可能多的文学期刊归之于社团期刊的界定范围之内。其实这种界定和划分的不足在于,它掩盖了真正意义上的社团期刊与同人期刊的界限,也忽略了两者之间的不同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的文学生产机制。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社团可分为‘刚性’和‘柔性’两种,像新潮社、文学研究会以及创造社均属于‘刚性’社团,而语丝社则因为没有明确的章程而属于‘柔性’社团。它是先有一份杂志,因为这份杂志而团结了一批人,自然而然地便形成了一个文学社团。”[6]实际上,这种“柔性”正是同人团体的特征,而非社团团体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刚性”和“柔性”无法说明这两类团体的内在运作机制。

文学社团往往因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学主张和认识,有共同的愿望,在环境的触发下聚到一起,有结社的需求,进而寻求办刊来实现其文学梦想和目标,并以之介入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因之与不同的社团派别产生矛盾、冲突进而卷入范围不等、激烈程度不同的文学论争,为不同的文学思想、主张的传播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所以,文学社团因对一定的文学主张形成共识而结社,依一定的刊物而聚人倡导之。在文学社团的运作中骨干成员发挥了领导、主导以及聚合作用,是群体中其他成员无法替代的。当然,文学社团借期刊等传媒传播自己的文学思想和主张,塑造自身的形象,也必然与出版媒介合作、共谋思想文化的发展,并有利于自身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当然这个过程是复杂的,是合作、龃龉、妥协、分裂、对话、对抗等俱存的过程。如果把《新潮》与《新青年》进行简单的比较,把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文学期刊与《语丝》、《人间世》、《论语》、《文学季刊》、《文学》等文学期刊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新潮》、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期刊具有明显的社团特征,而《新青年》、《语丝》、《人间世》、《论语》、《文学季刊》、《文学》等期刊则具有同人团体的特征。有人认为:“根据社会学原理,集团是指为一定的目的而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社会团体。一般说来,一个集团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一个实体组织;第二,集团的每个成员应具有共同的社会活动的目标;第三,集团中的成员必须有鲜明、强烈的集团意识。”[7]本文认为,从文学社团运作的角度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团期刊是基于社团活动而产生,其运作思路是先有社团后有期刊。

大都是一部分有相同或相近的思想、主张以及办刊宗旨,也有对社会、时展的共同认识、判断,表达集体的诉求和目标追求者,形成一个小的团体,意识、意图明确,目标较为清晰,然后,策划办刊,以实现自己的集体愿望,参与社会变革,推动时代进步。如早期新潮社,后来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都是如此。而同人期刊的运作思路是先有期刊,然后以这个期刊聚集一群,形成社团,这种社团准确地说是一种依托期刊而产生的一定群体,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社团。如早期的《新青年》,后来郑振铎、巴金主编的《文学季刊》、傅东华主编的《文学》,林语堂等编辑的《人间世》、《宇宙风》等大都如此。第二,社团期刊是社团集体商议的思想、主张的具体实践载体。因此,该期刊的发刊词等都体现着他们共同的思想、主张,是这个社团群体的一致的、共同的观点、见解,具有强烈而鲜明的团体意识,并自觉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实现期刊的宗旨、主张。而同人期刊因期刊在前,期刊的办刊宗旨、主张只能反映办刊者的思想、主张和宗旨,就是期刊的具体宗旨,群体成员往往是后来陆续加入的,其思想、主张就无法体现在期刊办刊宗旨中,因此,同人期刊只是创刊者的某些诉求,为同人群体提供一种传达自己的言论、声音,发表自己对社会发展的见解、看法的平台,形成一个共同的言论空间,以此影响社会进程。如《新青年》同人包括了当时激进的陈独秀等知识分子和胡适等保守倾向的知识分子,也有大量的中间立场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政治理想、社会目标都未必一致或相同,但他们都认同《新青年》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所以认同意识远胜于集体思想、主张的同一性。第三,社团刊物往往意在经营其文学思想、主张的传播和实现。因此,更会投入精力培养、推出与其思想、主张一致的作者、作品,形成广泛的文学诉求和社会影响,吸引更多的作者加入其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和声势,提升自己在文学场中的话语权。而同人期刊更重视同人声音的传达,甚至以自己群体的稿件为主,具有一定的封闭倾向。第四,在期刊的编辑上,社团期刊往往不会因编辑人员的变动而改变其办刊宗旨、主张。尽管不同的编辑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并能反映在具体的编辑实践中,对共同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的维护是一致的、始终的。而同人期刊则不同,因为期刊的办刊宗旨是创办者的,而非同人的共同的,是期刊的宗旨、主张,就会出现不同的编辑体现的办刊宗旨、思想截然不同的情形,甚至明显的龃龉,形成不和谐的声音,因此,主编、编辑的更替对同人期刊命运的影响是最为关键的。第五,社团期刊与出版人、发行人的合作是社团团体与出版、发行方的合作,而非单个人与出版、发行者的关系。

同人期刊则是期刊本身、主编、创办者个人与出版、发行者的合作关系。所以,对外,前者具有突出的团体意识,而后者体现出个体对个体的交往关系。当然,这里的区分未必是十分严格的明确的界定,事实上,在期刊运作过程中社团期刊和同人期刊是有相同或交叉之处的,不同编者的个性化更会导致期刊的独特性,所以,每一个期刊都具有其个性的特征。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研究逐步深入的一个标志就是对文学社团、文学期刊研究的重视,很多文学社团、文学期刊研究不断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也出现了一批相关研究成果,这是现代文学研究开疆扩土的时代,也是把现代文学置于现代传媒理论之下予以观照的新的研究视角,是力求还原新文学产生、文学生产的初始环境的一种努力,也是人们为了厘清文学生产机制的内在机理的尝试,寄寓着研究者极大的心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