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从心理学视角审视文学创作发展范文

从心理学视角审视文学创作发展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从心理学视角审视文学创作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从心理学视角审视文学创作发展

近年来,当今文学创作上的困境已引起文学评论界的关注与研究,但他们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伦理学、哲学等角度去阐释和探讨。笔者认为,“艺术是一种心灵的产物”。①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它所表达和抒写的就是创作主体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活动。为此,本文选取心理学这一更为内在、更为深层的视角,从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出发,应用当代心理学相关的最新的理论成果,去探索我国当今文学创作的现状及有力地推动其发展的心理学策略。

一、当今文学创作的困境与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文学是人类在审美领域的一种心理意识产物,它与心理学密不可分,且同质同构。文学最能体现本质的定义是“文学即人学”;而心理学的核心命题则是: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阿波罗神庙石碑上刻的那句话:“人啊,认识你自己。”这体现出文学与心理学所关注和涉足的均是人类自身这一共同的领域,它们以各自的范式,共同探索人类的心理与精神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肩负起寻找人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使命。但在当今社会这一大背景下,两者在高度繁荣与发展的同时,都出现了困境,面临着危机与挑战。

心理学自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起第一座心理实验室,标志着摆脱思辨的哲学心理学时代,宣告一个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至今已走过百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科学心理学带来的是把自然科学的科学观与方法论奉为圭臬,追求心理研究的客观化和精确性,重实证而轻思辨,从而导致主流心理学研究削足适履,重视物性,忽视人性中的精神层面。

再加上现代心理学学派林立,而各学派包括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格式塔、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均是从生物学、特质学、意识学、自由意志论、社会与环境、文化、认知等某方面探讨对人格的影响,每个流派形成各自的研究领域、研究取向及研究方法,造成对自我个体包括身心灵的完整人格结构的研究产生破碎与分裂,致使对人类丰富、复杂、多维的心理现象未能作出完整的解释与探讨,当今人类的各种精神困扰无法解决。为此,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当代心理学逐渐出现了自身发展中的困境,失去了蓬勃的生机,难以再肩负起应有的历史使命。

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所展示的就是一个人类对自我心理意识的认知发展历程。同样赖以人的心理为母体以及逻辑起点的文学,也会以审美的方式反映出这个历程。

我国以白话文形式写作的现代文学,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发展至今,也和科学心理学一样,有着百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华夏民族瑰丽的精神文化宝库,带来一个又一个传统文学创作的繁荣时期。但自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进入一个政治、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期,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勃兴了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当今文学。创作主体受人文社会环境因素及西方文化意识的影响,心理意识包括审美情感、审美价值和创作动机等,与传统作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在审美情感上,原来丰富、灵动的情感,备受物质挤压、科技理性的抽取,闪烁着人性精神的内涵被“风干”;但另一方面,在这开放时代,沉淀的“禁欲时代”的文化无意识却获得释放,为此,出现了欲望化的写作现象。像何顿的《我们像葵花》,朱文的《我爱美元》,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对金钱的物欲赤裸的崇拜与追逐;陈染、白林、卫慧、棉棉、海男等美女作家们的隐私写作、下半身写作,用铺陈式的手法抒写出对感官享乐的过度追求与放纵。这都观照出创作主体人性中自然本性的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的诉求与满足,而社会属性中的精神需要则隐退。为此,作品失却作为艺术应秉赋的诗性与人文精神。

其次,在审美价值和创作动机方面,作家们为了迎合大众文化的通俗化甚至媚俗化的审美趣味,满足大众的消遣娱乐的审美需求,从而赢取市场的青睐,而出现消费文学、商业文学,形成世俗化、平面化的写作现象,昔日传统文学所彰显的“精神”则被边缘化,被忽视,文学失却以往人文精神充盈的生命色彩。如,新写实代表作家池莉,她的“人生三部曲”《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烦恼人生》等,表现出对时下的世俗生活的贴近与亲和,赢得了图书和影视市场,但受众在备感亲切的同时,却深深感到缺乏一种对世俗超越的人生境界。

文学的审美取向是多维度的:有历史维度、人文维度、娱乐维度、宣泄维度、艺术维度等,真正艺术家的眼光,应该是多种维度多种价值取向的辩证统一。②但从以上可见,当今文学更多地在具体的作品中仅体现出娱乐维度、宣泄维度较为单一的审美价值取向,而未能关注到人在精神层面上的审美诉求,失却传统文学的那种情感的感染和心灵的净化甚至震撼的作用。这观照出创作主体“自我破碎”的心理现状,因而所创作出的作品无法满足受众的身心灵的多维审美需要,更无法起到很好地整合受众的身心灵,探索和塑造读者的和谐的自我人格的功能。当今文学在艺术的世界里由于失却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本质性的东西,而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以上可见,人类在心理学上对自我心理意识的认知达到怎样水平,就会形成怎样的人格结构水平,就会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相应的创作情感、创作审美和创作动机。而忽视人性精神,未能对人格做出完整性、实质性的探讨,已成为心理学与文学共同遭遇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也成为它们共同的突围之所。在世界物质高度文明而社会传统文化失落、大众精神滑坡、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当今时代,在更高的一个层面上回归传统的人性精神,整合自我的心理意识,乃是当今心理学科与文学艺术共同寻找的新路向与发展的主题。

二、当代文学创作突围的心理学策略

面对困境,如何突围?如何出路?当代心理学以一种开放宏大的气度,以整合的姿态成功地找到了突围的途径与正确的出路,就是一条站在人文学科基础上的以理解经验世界为基本目标的多元化科学模式。③即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古代心理学,从重视人性的精神领域出发,开展完整人格的研究,实现心理学上的整合,走一条致力于对人类心理意识及精神的完整性多维度的研究之路。为此,在当代心理学上出现了多个更能体现人文学科色彩的富于整合性的新范式、新流派。如,超个人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等。其中超个人和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些具体的理论精髓,为当今文学的突围与出路提供了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的创作策略。

(一)完善创作主体的人格结构,重构当今文学的精神

在当今文坛,有不少秉承传统作家精神品格的作家、诗人;但也确有不少创作者,表现出对世俗世界的认同甚至迎合,面对现实人生缺乏艺术家应有的立场、整体的把握及超越精神,甚至失却艺术的良知。典型的有被列为禁书的卫慧《上海宝贝》,展示一位现代女小资倪可畸形的情感生活历程,她一方面与有生理缺陷的青年天天同居,另一方面又与外商马克演绎放荡不羁的情爱;被称作“为大众树起一面意乱情迷的欲望旗帜”的棉棉的《糖》,不厌其烦地重复展示“我”与赛宁的坠落及性事。作品采用过多的大胆、裸露、甚至刺激的描写,表达出一种对本能欲望的疯狂追求和恣意的满足。此外,还有网络文学少年作家江南的《此间少年》、张韬《理工大风流往事》等,他们的作品均表现出对精神分析学人格结构中体现本能欲望的“本我”的关注较多,而体现道德原则的“超我”往往被边缘化,奉行现实原则的“自我”,也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起到整合和引导作用。作品由于缺乏对人的精神维度的关注,泯灭了文学独有的诗意,文学精神变得黯然失色。超个人心理学家弗兰克认为,“人是由生理、心理和精神三方面需求满足的交互作用统合而成的整体;生理需求的满足使人存在,心理需求的满足使人快乐,精神需求的满足使人有价值感。”④可见,人类存在的最深层动机是精神的追求,精神处于首要地位,正是精神为自我提供支撑性的架构,精神领域是每一种文化贯穿历史的核心所在。⑤由此可见,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文学创作,要具有文学的真正魅力,就无论是有意识抑或是无意识都离不开精神的追求。从王实甫的《西厢记》,到曹雪芹的《红楼梦》,再到巴金的《家》、《春》、《秋》等历代经典文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文学感染力,那就是在作品中关注人类的身心多种审美需求的同时,闪烁着作家对爱情这一人类永恒主题的珍视与把握,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对变化万千的世界的探求与思辨,体现出精神在创作中的统领地位。其实,就是娱乐搞笑的传统戏剧、小品、相声等通俗作品,也都在作品中蕴涵着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或辛辣的反讽意味,同样体现出传统的文学精神。写作活动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表达问题,写作成品中折射着人格倾向;同时,写作活动又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实践方式。当今文学创作主体只有承传传统作家的修身之道,善于不断完善自身的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大结构的人格,才能令精神缺失的当今文学,站在时代的立足点上获得真正的发展与繁荣。

(二)整合创作主体的自我意识,再现文学重审美功能

对于创作主体来说,往往会因为不同的心理冲突而引发不同的创作动机、创作感知、创作审美,从而形成体现出不同心理意识层次上的多元创作。超个人心理学维尔伯认为,人类的心理意识,是由浅到深,形成四大意识层次:角色层、自我层、存在层、心灵层,这如同物理学中的光谱或频谱概念,构成了意识谱。⑥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的文学创作都会体现出这四大意识层次。

总体上看,在当今文坛上,甚少有体现心灵层的作品,出现有一些在创作的某一阶段体现或接近这一意识层感知的作家作品,如,生态文学于坚的诗作,李保荐、苇岸、徐刚的系列散文等。而更多的是体现出角色层、自我层、存在层的作品。⑦体现在角色层上的创作,主要是彰显创作主体个体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欲望化写作;处在自我层上的创作,主要是凸显创作主体灵肉冲突的个人化写作;存在层上的创作主要是表现个体与生存环境的矛盾的世俗化写作。这几个层次上的创作,往往在创作过程中没有较好地体现出一种写作治疗的过程,没有对在不同层次上的矛盾与冲突加以引导、整合与超越。为此,作品的审美价值及品位不高。就是一些严肃作家也出现世俗甚至媚俗的倾向。如,由中国社科院调入北京作协的学者型女作家徐坤的《爱你两周半》,虽然不能与时下的欲望化文本相提并论,可以说是以恣肆泼辣的文笔,对伦理秩序和道德面貌发生巨变的当今生活中,人们消费化面具化身体化的倾向都展开了辛辣的嘲讽;但明显看出行文中的商业化、娱乐化、甚至媚俗化的倾向。包括一些名作家作品,如贾平凹的《废都》、余华的《红粉》、莫言的《丰乳肥臀》等,主人公那种放荡的追求,作品对性的细腻、露骨甚至粗俗的描写,凸显出创作主体在角色层上个体意识与文化无意识的冲突与交锋,明显地颠覆了传统文化的爱情观及审美准则,作品凸显的是宣泄功能、展示功能和娱乐功能。但在传统文学中,无论是处于某一意识层面,表现出不同意识水平上的各种冲突,都能在写作中引导自我,化解意识层面上的不同冲突,整合破碎的意识内容,体现出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境界的超越和精神的升华。如,侧重表现创作主体在角色层上个体意识与本我潜意识的冲突的作品,无论是明清小说的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现代作家郁达夫的《沉沦》,抑或是文学新时期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这些作品都有较多对主人公的情爱与的描写,但均能体现出对人的身心灵的多维度的关注,对的描写能采取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喻意式的写法,写出某种人生的喻意与哲理内涵,体现出一定的文学诗性,带给受众多种维度的审美,不仅是宣泄和娱乐,更体现出历史、人文、艺术等维度的审美取向。

为此,有识之士倡导当今文学要弘扬传统文学的生命写作、灵魂写作、宏大写作、深度写作。“写作是一种富于个性化的精神劳动,作者的精神气质和人格品位必然对写作成品产生巨大影响。”⑧当今文学要在立足时代的同时回归传统的精英式写作,关键是创作主体要善于“沉思”,即善于将自我引入内心世界,摈弃日常心理聒燥的干扰,去体现无边无际的心灵本质,以追求一种最佳的意识心理健康状态。⑨一方面,在创作中善于化解整合不同意识层面上的矛盾与冲突,真正体现出一种写作治疗,实现“文艺的升华”;另一方面,要善于不断拓展意识领域,提升意识水平,从而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三)培养创作主体的健康心理,重建健康的文学生态

呈现出多元化的当今文学,从主题内容层面看,讴歌时代,表现英雄主义和崇高理想的力作较少,更多的是侧重于当下社会现实人生中“消极性”内容的抒写。刘震云《手机》中的电视名嘴严守一,由于手机这一高科技通讯工具的挤压,失却了爱,失却了家,更要命的还丢了事业,成了一个典型的被物所累的废人;余华《兄弟》中的这对虽异父异母却情同手足的兄弟,在当今这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也终因恩怨交集而自食其果。⑩此外,王安忆的《我爱比尔》、邱华栋的《哭泣海戏》、慕容雪村的《原谅我红尘颠倒》等,均展现出作品主人公被物挤压、被欲望扩张所致的精神扭曲与断裂,最后导致命运的悲剧结局。

当然,这样的作品具有面对审丑的胆量,直面人性弱点的勇气,显示出一种内在的批判力量,这也是读者、观众所需要的;但受众更需要更多一些肯定和弘扬正面精神的文学力量,因为这是一个民族的文学支柱性的需要。“生活的创伤和悲剧往往提供了进入精神世界的动力。在黑暗中,心灵最痛苦之处可能会出现一抹补偿的光芒,一种安慰、康复和新的成长可能由此开始。”

这句很能体现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与体验的理论观点的经典名句,启示作为人学的文学,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艺术,需要更多一些积极的心理视野和充满阳光的抒写。当然,批判精神和建构精神不是对立的,而应是统一的。作家是文学精神的担当者,为此,在创作中要体现出对既精彩又无奈的现实人生的深刻体认与整体把握,对既有丰富的物质享受而又承受精神上重压的时代生活的积极拥抱,成为社会精神的引导者,公众灵魂的塑造者。在新世纪的文学中,逐渐出现有体现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理念的创作,昭示出传统文学精神的复苏和一种新的文学精神的生长。如,曾一度“颓废”式创作的贾平凹,通过调查、观察中学时代的同学刘高兴等一群由农村涌向都市的底层人群的生活与人生,毅然挥毫书写了成为某一地域或群体精神重建的励志小说《高兴》;还有,一心要重铸华夏民族灵魂的姜戎的《狼图腾》,以一种积极的心理视野,看待内蒙古草原上的人与狼的共舞,思索今昔辽阔草原的巨变。像这些作家作品,都体现出积极、乐观的创作心态以及思辨的逻辑,体现出对人类身心灵的关注以及人性精神的彰显。

积极心理学以一种跨文化的多种心理治疗流派的理论与方法的整合模式,輰輥訛指引人们以积极、乐观、进取的心态和品质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它在个体层面上注重培养和塑造健全人格。这一理论精髓,也对当今文学的突围与发展有着极大的启示。所谓“文如其人”,当今文学要涌现出更多富有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精神品位的作品,关键在于创作主体有意识地培养和塑造自我健康统合的人格,实现自我内部的统合、自我与社会的统合、自我与自己的实践活动的统合,从而提升自我的心理品质、超越意识、精神境界和艺术使命感。这样,才能使当今文学重建健康的文学生态,为塑造当今民族的精神风貌,推动和谐社会的共建创造一批批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

综上所述,当代心理学为适应时展以及不断完善学科自身所做的突围与出路,昭示出与心理学一脉相通的文学发展之路,带给了当今文学创作突围的多种心理学策略:我国当今文学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寻找出一个新的生长点与价值根基,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在创作中关注人类的身心灵的多维审美的需要,并肯定精神性的统领地位;整合多种审美取向,构筑健康的文学生态,提升文学的艺术品位。而这关键在于创作主体有意识地提升自我的心理意识水平和健康人格水平,从而提升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这样,才能抒写出既洋溢着时代的生活气息,又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内涵的心灵艺术,让新世纪的文学充分展现出崭新的风貌和迷人的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