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艺学教学改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教材编写要考虑六个“面对”
我很高兴来参加这个会议。下面讲五点:
一、长期以来华中师范大学在文艺学教材上下了大功夫在全国的高校中走在了前列形成了一系列有系统有特色的教材。王先霈老师和范明华编写的《文学批评教程》是国内较早的一部这本教材很成熟也很有特色。从孙子威老师的《文艺学原理》开始华中师大为文艺学改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文学理论和文艺学教材建设非常重要。教材是学科知识的基本载体学科发展的程度、深度应该在教材上体现出来。而且教材又是教学的根据对教学影响很大。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术界对教材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一部分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新时期以来我花了很大力气编写文艺学方面的教材。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编写教材上?我认为学术专著与教材是不同的专著不能取代教材。学术创造转化为知识的普及是通过教材为形式来体现的教材可以反映和概括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我们有很多的学术大家就很重视教材。如王力先生就是先写论文再写专著最后是知识普及本即教材。黄药眠先生也是很重视教材的他在百忙中主编了新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教学大纲和文学理论学习的参考资料在当时影响很大。其实教材的发行量决定了它所产生的影响丝毫不会逊色于学术专著一部学术专著的发行量一般只有几千本阅读的人很有限而一部教材的发行量可能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它的读者很多在社会上影响是很大的。所以一个学者不能专搞提高式的研究参与教材搞一些普及的东西是对社会的贡献。或者也可以说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材是高校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三、这些年我们北师大文艺学学术群体在文艺学教材建设上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对教材编写都很重视。这个传统是从黄药眠先生开始的他率先编写了文艺学教学大纲。迄今为止北师大文艺学专业编写教材的成果有《文学理论要略》、《文学理论教程》和《文学理论新编》它们分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高教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自学考试的《文学概论》教材也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外还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美学》、《西方文论发展史》、《中华古文论选注》、《文艺心理学教程》等教材。我们编写的教材不但为我们自己所采用而且还为许多学校所采用获得了社会效益。当然我们编写的教材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将进行修订不断完善适应教学的新需要。
四、教材的编写与教学改革密切相关。教学内容当然不能一天一变要求有相对稳定性。但这稳定性不能变成“保守”。我们近几年搞了一个教育部文艺学教改项目叫“文学理论教学的双向拓展”这个教改项目已经完成。这里所说的双向拓展是指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拓展。从宏观方向拓展就是让学生始终关注学术前沿关注当前正在兴起的文化研究的思潮我们试图把文化研究中国化叫作“文化诗学”;从微观方向拓展就是强调文本的分析让学生有对作品的分析能力。比如上个世纪文化批评在西方兴起我们就应该将文化批评的理论和知识反映到文学理论的教学当中在教学中重视文化的维度如果不重视就会落后于时代。但是我们也不能照搬西方的文化批评他们是社会政治学批评是反诗性的批评而不是文学批评。我们文艺学倡导的批评是诗性的批评立足点是文学即采取文化的视角能看到文学更多的东西如政治、社会、历史等。我们不主张把文学看作是纯审美的东西而是认为它依存于社会、历史、文化。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在这方面走过了头现在我们要回到社会学批评上来。而今天的社会学批评也发生了变化应该透过作品的形式看到作品的文化意义。我们在教材中就有一章专门讲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就是力图通过文化的视野来讨论文学问题。就向微观拓展而言指的是文学作品的解析展示文学作品的分析实践过程。在这方面北师大和华中师大都有自己的方法北师大是帮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读同一部作品;华中师大王先霈教授在博士生中开设文学作品的细读课这是很好的。我们的目的都是要使学生在作品面前有切入点这不同于一般批评家的感受式的批评而是要有方法特别是进入作品、分析作品的形式的方法。我们正在编写关于文化研究的教材同时也在编写文本分析的教材培养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面对作品的能力。
五、教材编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要比写一部专著还难。我认为目前文艺学的教材编写中存在若干问题如内容狭窄的问题、文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如何转化为教材的问题、教材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的问题、中西古今文论如何进入教材等等。
根据我们编写教材的经验教材编写中要有几个“面对”。
一是要面对学生。过去我们的有些教材太简单学生一读就懂自己读懂了就不想听老师讲了不爱上课。我的经验是教材不能太简单太容易要给学生留下学习的空间留下思考的空间。我们编写的《文学理论教程》时候有的地方就故意不下明确的定义而用描述的语言使学生读下来基本能懂但又不能完全弄懂关键问题要由老师去讲最后的定义由老师和学生自己去下。就是说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思考才能完全弄清楚。
二是要面对教师。教师拿到教材之后经过钻研是否可以把握教材的脉络和全部细节?比如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我们提出了文学形象系统问题认为文学形象是人的知情意心理功能的充分展开因此文学的类型有写实的、抒情的和表意的三大类与此相对应文学形象应该是典型、意境和意象三种。有的老师对于我们教材中的“意象”概念不理解这里就存在一个如何面对教师的问题。我们应该把这个问题的学术背景通过各种形式告诉教师。如在教学辅导材料中更详细地讲解这个问题提供有关的学术资料等。在培训教师的时候我们就不仅讲解作为现实主义的形象(写实的)的典型、作为浪漫主义形象的意境(抒情的)和作为现代主义的象征意象还结合中国古代文论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比如意象我们在书中经过分析后提出“意象”最早见于王充《论衡》的“乱龙”篇它的内涵接近于明清以来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观而不是刘勰所说的“窥意象而运斤”的意象。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水平不一有的程度很高有的较低;有的有经验有的没有经验所以我们编教材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还要不断组织对教师的培训。
三是面向学术界。就是如何比较客观公正地面对学术界的成果哪些吸收和哪些不吸收的问题。我的经验是既要照顾学术界已经取得的成果又要考虑到认定一项学术成果能否经受考验是需要时间的。采纳一项成果要看它经过多年沉淀后能不能站得住否则不予纳入。教材的编写应该比学术研究晚一步。不能只考虑照顾学术界某个人有权威就一定要吸收更不能讲关系。如果贸然吸收某种观点有可能排斥与之相对的观点这样不但会引起矛盾而且也不公平。
四是面对创作界。文学创作的实际在不断的变动和发展文学理论应该不断总结这些新的创作经验与教训。20多年来中国当代文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还在变化中我们的文学概论教材不能不反映这种变化。
五是面对社会。例如谈到作品的言、象、意的关系问题我们的描述受到哲学界的质疑认为谈得太直接是对古代哲学的简单搬用缺少中介环节。编写教材要考虑社会的各种各样的意见毕竟社会很大会有不同的看法。
六是面对领导。这十分重要也是中国特色。比如我们的《文学理论教程》专设一章讲社会主义的文艺运动有些同志认为这一章没有必要但我们认为是必要的。我们的确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但要讲物质文明建设也要讲精神文明建设。文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我们要讲清这一点让群众理解也让领导放心。
在我看来编写教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是几种力量在编。学术界认可我们的教材因为我们的教材里有文学活动论有艺术生产论有文化批评。在领导看来也不错。在教师看来也很好没有让学生一眼看到底。而且不增加教材的篇幅,30万字左右。
下面我谈谈观念的问题。所谓文学的观念就是人们对文学的看法观念是不断发展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不讲文学的本质只讲文学的观念但是对观念也要有选择。要有很深的基础。贯穿我们教材的两个观念一个是文学活动论它扎根于心理学等;另一个是文学生产论是马克思提出的。所以观念的选择要有依据不要无根。当然上海大学葛红兵的《文学通论》也是一种写法。
最后谈谈内容、范围和体系的问题。不要过分追求体系不要规定太严密的系统这是难以达到的。我们大致设定一个框架将文学知识包含在其中。教材的内容要涉及文学的整体文学各方面的复杂关系都应该关注宁可宽不可窄。过去文学理论只关注现实主义不关注现代主义。实际上现代、后现代都要关注各个方面都要照顾到这样才完整。
有关方法的选择的问题。陶东风说我的教材定义太多是有“本质主义”的倾向。他认为只要介绍几种观念无须概括;只要描述性不需判断。但是陶东风自己在编写教材时认为最后还是要给文学下定义。所谓本质主义是将事物看作是僵死的、不变的东西不同于本质。事物是有本质的还是需要一定程度的概括的。教材必须下定义只是不应该下死。还要告诉读者这种定义只是对文学的一种理解不是终极的完全不要定义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多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但最后还是要有本教材的看法并加以阐述。
总之教材应该是开放的各个学校都可以有自己的教材以适应多层次和不同专业的需要。
二、当前我国文艺学教学与教材建设值得思考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对教育、对文学提出的要求国外文学理论教材的翻译介绍以及人们日渐增多的对国外大学教学理念与方式的了解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文艺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20多年来文艺学专业已经涌现了许多的教学成果、出版了许多有特色的文艺学教材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客观形势的需要。在我们的会议上希望能交流已有的成果研讨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想到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我们过去文学理论的基础是很狭窄的主要是建立在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基础之上。而今天怎样把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各种各色文学纳入文学理论研究的视野把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把纯文学和杂文学都纳入文学理论研究的视野使我们的理论体系有足够的覆盖力又不使文学理论成为碎片的聚合而能构成理论的自足的体系性构成教材的叙述的体系性。这实在是一个大难题。
其次文艺学教材与理工类教材不一样那些学科可以直接把国外优秀教材原样引进可以不用翻译而用原文版没有政治上意识形态上的障碍也没有文化上的障碍。文艺学是人文学科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里面蕴含着民族文化的根基文学总是具有民族性的文学理论不能不带有本土性。一百年来创建具有本土性的文学理论收效不如人们的预期。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西方古典的文学理论西方现代的文学理论各成系统光是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就已经是五花八门要在一本基础理论教材里完整描述那是很难很难的。但是本科一二年级基础课的文学概论只介绍其中一种或几种让学生以为某一种两种才是最科学的、基本的文学理论那又是否合适呢?
第三应该说,20年来文艺学研究有了巨大的进展但文艺学研究成果向教学领域、教材编写领域的转化的速度和效率却不如人意。这种转化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稳定性的关系的处理教材包含的学术的新颖创见与教材综合国内外学术进展所达到的全面性、准确性所达到的深度与广度这两者关系的处理也就是教材的编写者的学术个性和教材涵盖当代学术进展的客观性的关系的处理这是教材编写中很困难、很能考验编写者功力的问题。
第四从教材的适用性来说教材的叙述方式应该与学术专著有明显区别它应该给教师留下发挥的空间应该对学生进一步的阅读钻研作出提示具有启悟性。一本教材不可能告诉学生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全部只能是给学生的学习竖立路标。它的形式、编排格式也应该活泼可亲而不应该是一口气讲到底的高头讲章。这一方面西方的某些教材值得借鉴。
第五大学教材的影响和功能不只是在校园之内。如今是每个人终身学习的时代。社会对普及科学的文学思想、文学知识有迫切需求。在20世纪50年代在受过基础教育的人群中当时文学的基础常识是有一定普及程度的。大批干部都“学一点文学”。今天大学理工医农学科的学生乃至于中高级研究人员政府官员面对当今纷繁的文艺现象和多元的文学理论也常常显得不知所措更不要说一般平民百姓了。甚至宣传文化部门的主管人员也缺乏对现代文学理论的初级的知识而且不知道怎样才能获取这些知识。视觉传播帝国的不断扩张帝王戏、警匪片、流行曲、大话王它们对社会审美观念的影响专业人士如何应对?对一篇作品、一种文学艺术现象的迥然相异、相反的态度有时是由知识结构的巨大差异造成的。文学理论工作者高等学校专业教师有责任向社会提供具有可信度和科学性的文本这其中很重要的、具有权威性的就是经过实践检验而被文艺学同行认可的好的教材。
第六除了单本的教材之外还有课程体系问题相应地就有教材体系问题。许多年来先后比较普遍开设的文艺学课程有文学概论、马列文论、文艺美学、古代文论这种课程结构是不是需要做些改变有加有减、有增有删?如果要变又怎样改变?近年来有一些新的探索还需要更大一点的动作。这里有文艺科学的体系的严谨性问题也有当今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的结构、接受水平问题还有在中文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的可能性问题最尖锐的是教学时数问题。教育部倡导教材配套立体化开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针对多层次教学辅导书、参考书的编写其中有不小的出版资源。
教育部印发《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的“通知”说“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必须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快速发展‘十五’期间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但是在高校的评估体系中对教材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致高水平的学者不太愿意在教材编写上下大力气当局应该有更切实的措施。
我们作为主办单位对文艺学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有着持久的兴趣也有许多的困惑期望这次规模不大的会议上能学习各位同行的宝贵经验能引发进一步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