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态人理论蕴涵与价值范文

生态人理论蕴涵与价值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生态人理论蕴涵与价值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生态人理论蕴涵与价值

摘要:本文分析了“经济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思维缺陷,论述了“生态人”产生的现实可能性,界定了“生态人”概念的内涵与特征,阐述了“生态人”理论提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人;生态人;生态文明

Abstract:Thepaperanalyzesthelimitationofthetheoryabouteconomicpersoninenvironmentprotection,andpointsouttherealisticpossibilityofecologicalperson.Itdefinestheconnotationsandcharacteristicsofecologicalpersonanddiscussesthetheoreticalandrealisticimplicationsofthetheoryofecologicalperson.

Keywords:economicperson;ecologicalperson;ecologicalcivilization

一部人类史既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不断进步的历史,也是人的存在内涵、范式不断深化、丰富和演变的历史。因此人类历史的进步发展阶段既可以用狩猎、农业、工业的科技发展形态或原始的、奴隶的、封建的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来概括,也可以从人本身的生存状态来规定,对应于社会形态的演变,我们可以把已经有过的人的存在类型也相继分为“自然人”、“道德人”和“经济人”三种不同阶段。

“自然人”是史前时代处于原始状态中的人,此时的人既无独立的意识,也无独立的个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个人完全臣服于自然。“道德人”是农耕时代依靠自然血缘和封建宗法等级观念维系的人,这一时代生产的目的不是发财致富,而是自给自足,立身做人是根本的,追求利益被看作是不道德的,主张“连同肉体的邪情私欲,通通钉到十字架上”,利益的淡漠使人与自然基本上保持了一种和谐状态,但同时这种重义轻利的思维方式弱化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两种人性也为历史的发展所淹没。工业文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是“经济人”,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一下“经济人”的人性特征,为解决当代人的生存危机寻找一条出路。

一、“经济人”的人格透视

“经济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而出现的。17、18世纪的西欧,封建的地租制逐渐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易所取代,决定人们地位的不再是门第、出身,而是看拥有财富的多寡,社会已经最大限度地围绕着利益来运转。1776年,亚当•斯密撰写了《国富论》一书,在书中他描绘了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自身动机的“经济人”形象,并阐述了其思想特质、行为类型等,由此“经济人”形象获得了广泛传播,并成为人格塑造的重要依据。

“经济人”假设的提出确实有它积极的社会功能,如:它深刻揭示了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弱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但“经济人”本身是存在缺陷的,也正是这种缺陷引发了今天的生态危机和当代人的生存困境。

首先,“经济人”的思维方式是“最小—最大”式的,即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是其行为的根本目标。在他的头脑中思考的只是物质利益、财富和利润,“经济人”成为了一个完全的经济动物,一个精于算计的逐利机器,这必然驱动着“经济人”在生产过程中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毫无节制地掠夺资源和原材料,把自然界当成原料库和垃圾场,而毫不顾及他人、社会、子孙后代的利益。而且“自然界是公共的、免费的资源,如果我不开采别人也会去开采”这样的思想也在“经济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这些必然引发哈丁所描绘的“公有地的悲剧”。

其次,“经济人”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错位,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但在“经济人”身上我们很难发现其自然属性,马克思所强调的“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的观点更是无从体现,这种自然属性的缺失也使得“经济人”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片面地归结为“利用与被利用、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将“作为人类生命之源和价值之源的自然界”视为人类的奴仆和奴隶,在“经济人”的视野中人才是“万物的主人”和“自然界的立法者”,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人类毫不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蔑视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最终将人类推向了生态危机的困境中。

最后,“经济人”的主体性过度膨胀,轻视生命过程,只看结果,只重物质享受。“经济人”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和物质欲望的满足,削弱人在其他方面的价值追求,导致了人性被泯灭,丰富的感性丧失,引起了人类价值世界的分化和迷失,人成了“工具人”、“单面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说:“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时,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却成为动物的东西。”

[1]

上述“经济人”的人性缺陷及其所造成的生存困境都表明,工业文明及其人性标准都已不合时代的发展,历史呼唤着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需要新的人格模式的确立。

二、生态人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对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文明时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托马斯•伯里将其称为追求生态文明的“生态时代”。而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可见,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当今全社会的共识。与工业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尖锐的对立不同,生态文明强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协调、良性循环,并以此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和全面发展。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类型,生态文明也需要一种新的主体承担者,一种新的主体形态,以此表征、创造和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将这种人类存在的新形态称为“生态人”。[2]

(一)“生态人”概念的界定

“生态人”是与“经济人”相对应的,与“经济人”相比,它是一种更加符合人类本质的理论设定。“生态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人”不仅追求人与自然的共生,还追求人与他人、与自身的和谐,这是一种理想中的人,一种完人;狭义的“生态人”是特指单纯的环境保护人士。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我们所指的“生态人”主要是对“人与自然平衡的向往”,对生态文明充满憧憬的人们。毕竟生态危机是当代社会所有危机当中最为根本性的,同时也应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自身的完善,因为“对自然的解放与人的解放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可以将“生态人”定义为具备生态意识,并在经济与社会活动中能够做到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约束个人与集体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个人或群体。“生态人”既可以指国家,也可以指政府、企业和个人。

(二)“生态人”的价值观

“生态人”并不是从纯粹的功利角度来阐述人对自然的依赖性,而是更加强调从人的本质内涵来诠释。在“生态人”的观念中,生态问题的解决不是一种人类生存的某一特定阶段上用来应付特殊生存境遇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种根本的生存原则,因此“生态人”除了具备关爱自然、生态平衡等生态意识外,还应具有以下价值观念:

(1)具有整体论世界观或生态世界观范式。与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人对自然的掠夺观不同,“生态人”抛弃了近代以来机械论世界观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以有机系统论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人—自然—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系统整体,其中的每一部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普遍的联系中,认为人和其他生命一样,只是生态系统这个有机网络上的一个网络点,人类生命的维持与发展要依赖于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人与自然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2)树立生态安全观。“经济人”只注重经济利益,无所顾忌地掠夺资源,而“生态人”将生态安全放于首位。生态安全是生态学上的概念,它是指在地球几十亿年漫长的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任何生物必需的特定气候、温度、湿度、光照通量等生态参数处于稳态时的状况。“生态人”能够意识到失去生态安全的最大效益是虚假的,因而在决策时将生态安全置于首位,如果其行为危及到生态安全即使利益再大也要放弃。

(3)拥有生态善恶观。生态善恶观是“生态人”的核心,生态善恶也即生态道德,它扩展了传统道德的界限,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使人们以道德理念去维系生态平衡,树立人们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因而对人类具有更大的约束力。当有了这种善恶观时,“生态人”就会把保持生态平衡作为个人的一种人生责任,当其行为有利于生态平衡时就感到高兴,而对破坏生态、伤害生物的行为则感到悲哀。

(4)主张环境公平、正义观。环境公平是针对环境伦理的缺陷而提出的,但它也同样是“生态人”坚持的一个准则。环境公平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尽管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但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环境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不同的阶级、群体对环境会有不同的诉求,因而其利用自然的权利、履行环保的义务也应有所差别。环境正义理论要求我们必须实现环境资源所有权与享有权分配方面的公正,应承担环境责任方面的公正,最终达到环境权利、环境责任和环境义务的统一。

(5)推崇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相协调的发展观。“经济人”以高耗费、高污染的方式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生态价值、生态效益和社会和谐,是片面的、不可持续的发展;“生态人”则不然,“生态人”是以全面的、整体的视角来审视问题,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的统一,追求包括经济持续增长、自然生态平衡、社会和谐有序在内的综合效益。

以上只是对“生态人”价值观的一个简要陈述,并不能表明其全部内容,而且在不同的社会状况下,出于不同的立场和主体利益的差异,对“生态人”的内涵及其特征的理解也会有差异,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重视生态观念和生态保护是共同的。

(三)“生态人”何以可能

从上面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态人”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人性假设,但它并没有违背人的本性和客观现实,因此它并不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或空中楼阁,而是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性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一个社会范畴、历史范畴。马克思将其表述为“人的本质并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382。而社会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变化发展的,因而人的本质也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生态人”就是在社会历史条件发生变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情形下逐渐萌芽的,“生态人”取代“经济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本能或需求,一种是沿着生物谱系方向逐渐变弱的生理需求,另一种是随着生物进化而逐渐增强的心理需求。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已使得物质财富在满足人类需求和欲望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人类社会的、心理的、感官的、环境的、生态的等非物质需求则越来越强烈,旅游、休闲、景观享受、闲暇生活、绿色消费已逐渐为人们推崇。伴随着消费需要的变化,生产者也把降低环境成本、标榜绿色生产作为自己追求的利益目标,可见在人的本性中蕴涵着生态因素、生态因子,这些就为“生态人”的塑造提供了现实可能。

第三,当代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大大拓展了人们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联系,一国的生产和消费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各种文化间的交流、碰撞、融合日益频繁,生存方式、生存境遇日益公共化,各种主体间的差异不再明显,这些都为“生态人”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和可能。同时生态问题的跨区域性以及本身的复杂性,也决定了生态问题并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事情,而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它需要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努力。

三、“生态人”理论的当代价值

“生态人”假设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经济发展遭遇“环境瓶颈”的时刻,对于我们走出发展的困境具有极好的启示。

第一,“生态人”价值观对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维护和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代的生态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工具理性、技术理性膨胀,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调所引起的。而“生态人”坚持一种人地和谐的自然观、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荣衰与共,要求在不危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谋取个人利益,力求实现自然、社会、生态的互动平衡、协调发展,因而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同时“生态人”的观念也有利于平息环境伦理学内各个流派的争论,像“动物权利论”、“生态中心论”在“自然的价值”、“自然的权利”等问题上展开的论辩。而“生态人”并不在某些问题上过多地纠缠,它从人的本性出发,提倡一些更易于理解的观念与普遍的价值观,更容易为社会所接受和传播。

第二,“生态人”的观念深化和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是人的发展中的一个更高层次。马克思在论述“人的发展三阶段”时并没有具体展开,只是抽象地将其描述为“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3]294。“生态人”理论恰好弥补了这一缺失,是对人性的更为具体的描述,而它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公平与正义”、“重视人的需要的满足”,也为引导人们如何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维方向。

第三,“生态人”理论的确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表现。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要求我们实现从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到产业结构、经济方式的转变,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摈弃铺张浪费的现象,坚持实用节约的原则,要求社会的经济生活以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为基础,坚持可持续发展,力求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共赢。而这一切恰好是“生态人”的利益目标和价值取向,是“生态人”应有之义。因此,“生态人”的理论建构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大有裨益的。

第四,“生态人”的观念有利于推动当代的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当前我国的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沿袭多年的单纯用GDP的数据来考核干部政绩方式;按行政区划管理生态,破坏了生态本身的统一性,造成自己利益优先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因此,假如政府成为了“生态人”主体,它必须推进体制改革,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建立生态管理制度;将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的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依法保障公众在在环境事务上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力求对极具整体性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统一而有效的保护、管理,努力构建“生态型政府”。

总之,“生态人”理论作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在当代具有重要的功能,但它本身还不完善。如何实现从“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过渡,还需要靠理论界、知识界的共同努力克服种种障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4.

[2]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41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