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众媒介对文学产业内容的设定的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内容摘要:
文学在产业时代的表达主题并没有跳出传统藩篱,然而,文学的产业化必须依赖大众媒介的传播,接受媒介标准对文学表达内容的设定。与大众媒介具有的图像性、平面性、虚拟性特征相适应,大众媒介对产业文学表达的设定主要体现在内容的实像性、即时消耗性和生活陌生性方面上。由此导致媒介尺度对文学表达的僭越,鼓励肤浅、无个性、远离真情的文艺作品生产。媒介在文学产业化道路中可能会为文学重新招来观众,但其提供的精神新物是匮乏的。
关键词:
媒介;文学产业;内容
文学作为对表征世界的语言叙事艺术,从分别在中西文艺史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诗言志”和摹仿说观点来看,媒介信息并不是文学表达要首先考虑的问题。文学表达始终围绕生死、灵肉、现世与超越等主题,进行形式和内容的探索和革新,文学借助大众媒介进行生产和传播时代的到来则改变了这一状态。本质上讲,文学表达的内容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而戏剧意味的是,文学如欲在产业时代获得发展则须遵从大众媒介对表达内容的设定。这是因为产业文学是拒绝“抽屉文学”的,文学创作只有获得媒介传播带来的曝光度和知名度才能开始其存在合法性的自证说明。
一.大众媒介的特征
对于媒介特征的理解有助于揭示这种设定关系的发生。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论述道:“媒介即是讯息”[1],“任何媒介的使用或人的延伸都改变着人际依存模式,正如它改变我们的各种感觉的比率一样。”[2]因此,“今天,我们生活在信息和传播的时代,因为电力媒介迅速而经常地造成一个相互作用的事件的整体场,所有的人都必须参与其间。”[3]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特征可通过图像性、平面性、虚拟性三个方面进行把握,媒介的产业文学内容设定正是由此延伸出来的。所谓媒介的图像性是指大众媒介在传递信息时主要以视觉形象呈现为主,视觉形象的突出预示着图像时代的到来。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在《图像时代》一书中曾将我们生活的当代社会概括为“图像时代”:“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自身在当今都已处于视觉成为社会现实主导形式的社会。无论在约克郡或纽约市,甚至希腊、俄罗斯或马来群岛,只要当下的晚期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的地方,这一‘图像社会’就都如影随形地得到发展。”[4]所谓媒介的平面性是指电子处理器作为大众媒介的信息载体,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信息的意义及其理解日益浅表化,从而取代传统媒介时代凝神关照对深度意义和深度理解的追求。对此,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平面化:“后现代文化给人一种缺乏深度的全新感觉,这种‘无深度感’不但能在当前社会以‘形象’及‘摹拟体’(或译为‘类象’)为主导的新文化形式中经验到,甚至可以在当代‘理论’的论述本身里找到。”[5]所谓媒介的虚拟性是指媒介以其超强的技术性模拟了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而又让人感觉逼真的虚幻、仿真世界。即美化现实,制造文本幻象,拒绝说出众多受挫乃至失意人们的心里话。“文化工业只承认利益,它破坏了文艺作品的反叛性,而从属于代替作品的格式。它使整体和部分都同样地从属于格式。整体与细节严格地对立和没有关系,就像一个成绩卓著、飞黄腾达的人,他把一切都看成自己的图像和证明,而实际上这些只不过是愚蠢事迹的记录。”[6]在媒介世界和现实世界模糊的界限中,媒介重新组织了人们的生活。产业文本在文学增值脚本的存在定位中,表现出文化工业的审美形态,不能不作为发展文学产业的一种警惕。
二.媒介设定下的文学产业内容
媒介的图像性、平面性、虚拟性作用到文学产业化过程中,就要求作为产业文学的内容须呈现出实像性、即时消耗性、生活陌生性的特点。质言之,只有那些宜于视觉感知、内容表达即看即得、与真实生活有陌生表现的内容是产业时代大众媒介希望从文学那里获得的。客观说来,文学作为一种注重审美形象塑造的语言艺术,适当的图像化、感性化、陌生化与文学审美并不矛盾,文学的审美、教育、娱乐等功能也确可提供一定消遣功能,文学也以构建超脱现实束缚的想象世界见长,然而,在消费时代,这种可与文学艺术特点互补的契合可能正在被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媒介主导思维下的审核设定。
1.内容的实像性
媒介的图像性特点要求,借助大众媒介表达的文学内容必须能够以视觉图像表现出来。一般说来,文学是以语言为依托的艺术,它不能直接以某种物质形象直接显现在创造者、接受者的面前和文本之中,必须存在于作家、读者和文本的想象沟通之中,文学意象才成为现实可能。作家创作和读者审美均需凭借语言文字,文本也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出现。在此意义上说,文学意象不可能像绘画、雕塑、摄影那样直接呈现在创造者、接受者和文本之中,也不能像戏剧、电影、电视、舞蹈等综合性表演艺术那样直接演示在创造者、接受者和文本之中。[7]大众媒介成为文学的进一步载体后,媒介简化文学保留在作者、文本和读者那里的想象可能,要求以一种特定的实像产物代替其他,从而使审美“空白”以特定的能指确定下来。文学为了能够在文字到图像的转化中以特定的视觉形象呈现出来,就须在内容创造上遵从实像原则,为实像而实像,规避实像空间不足的形而上叙事。以对话为例,在完整的文学艺术表达中,对话只是叙述手段的一种,在传递感情上有时并不高明,正所谓美学上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诉求,而文学在由文字转换成电视电影中则必须依赖对话的叙事功能,要求文本提供足够多的对话条件。而在早期文学探索中,诸如蒙太奇、快闪、慢镜头一类的电影表现手法,是被作家作为客体借鉴到文学表达中,文学是主体,而现代文本为了能够转化为实像性图像生产,则有意创作电影表现画面。读图时代的到来,与媒介对内容的实像性要求不无关系。
2.内容的即时消耗性
媒介的平面性特点体现的是一种即看即得的思维,作用到文学上就是取消内容深度,即快餐化消费。过分强调深度容易导致文学“赋魅”的发生,剥夺一般受众审美,大众媒介在文学“祛魅”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毫无疑问,审美有雅俗之分,文学审美要求受众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积累,新的阅读解码建立在从前的解码基础上,主体须有所投入。而媒介下的文学产业生产则有效规避了受众的审美准备,取消内容的深度设定,将审美活动变成一种即时获得。“我们都熟知这条规律:任何一个新闻机构甚或一种表达方式,越是希望触及广大的公众,就越要磨去棱角,摒弃一切具有分化力、排斥性的内容。”[8]我们无法想象媒介失去大众后的存在合法,也很难定义调和众口后的个性和趣味。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大众媒介对艺术个性和深度的规避乃至取消,体现的并不是审美平等,而是拉低人的主体意志,削平一切的俯就,制造没有理论点缀的笑声。
3.内容的生活陌生性
媒介的虚拟性特点提倡作为产业表达内容的文学须对立于真实生活体验,从大众媒介对文学产业内容的表达来看,这种区别于人们真实生活体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虚幻性。这种远离真实生活体验的虚幻性可从两种内容表达极端上窥其一斑:一种是架空现实的叙事内容,诸如武侠、穿越、玄幻等与现实保有距离的叙事策略,叙事内容远离当下,价值世界却取自一些最为传统普遍的基本的人生准则,如正邪不两立、忠孝不分家等原则。玄幻作品虽有在现有文明体系之外构建史诗的冲动,体系庞大,想象惊人,但其哲学构成鲜有发明,且其价值支撑往往正是些最为一般性的思考模式;另一种是紧贴社会现实的叙事内容,如校园小说、官场小说、职场小说等类型,这类文本叙事并不回避社会问题,甚有迎头赶上的做法,但这种内容呈现重在抢占话题,并不注重艺术打磨、本质探索,而是淡化矛盾,借助想象的浪漫触角化解困难,回避深层矛盾,缺乏必要的理性反思。以上两种内容选择都与人们真实生活的世界有陌生化体现,带有做梦的逻辑稚嫩和直面现实的行动无力,但这种陌生性表现在消费社会都拥有庞大的受众。
三.结语
通过对大众媒介特征与媒介作用下的文学产业化内容进行初步梳理,我们并不旨在揭示这种条理的对应关系,况这种看似清楚分明的照应并不能一一揭示媒介与文学表达合作又疏离的错杂关系,而是强调文学寻求产业化发展道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媒介标准依赖,这种依赖随着主客关系的颠倒可能转变为一种媒介决定,这与文学的本位立场是冲突的。媒介在文学产业化趋势中所呈现的内容设定,与文学产业化通常采用“图书———影视———网游”的发展模式密不可分,即为产业链预设发掘空间。当文学按媒介要求迎合产业发展模式来规范自身时,媒介尺度就内化为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尺度,鼓励生产肤浅、无个性、远离真情的文艺作品。由此而论,新媒介可能在产业化过程中为文学招致来更多观众,挽救文学惨淡的市场局面,但它为精神生产带来的崭新之物是贫乏的,可疑的。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M].胡菊兰、张云鹏,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5]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6]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7]张玉能,张弓.大众媒介与话语生产和文学生产[J].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8]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钧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艾春霞 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