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学欣赏经典阅读应用范文

文学欣赏经典阅读应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学欣赏经典阅读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文学欣赏经典阅读应用

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经典阅读已经和大学生渐行渐远。在图书馆里,文、史、哲类的书少有人问津,快餐式的作品取代了曾经广为流行的经典文学作品。随着网络的普及,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业余时间基本被网络占领,许多学生对网络语言津津乐道的同时,对国内外经典却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一直在大力提倡阅读,鼓励年轻学子多阅读经典,学会欣赏经典,确实很有必要。但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经典阅读必须从实际出发,毕竟高职院校的学生和重点高校的学生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作为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人,一方面要做好“书”的工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人”的工作。

笔者认为提倡经典阅读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开小口,挖深井。一方面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大学生很难有大量的时间集中阅读经典,另一方面,开出一系列的阅读清单也会吓跑不少大学生读者。图书馆人不如因地制宜,从大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激活已学经典,从已知经典中发现闪光点,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经典不断加以发扬光大,或许能将大学生阅读中呈荒漠化的经典阅读变成一片绿洲。图书馆人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欣赏,从而在阅读中欣赏,在欣赏中不断疗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痼疾。因此经典阅读与欣赏就必须要注重融合,注重创新,而要融合与创新,首先在于激活读者的知识存储。激活就是在阅读欣赏中既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又坚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师生互动中运用的一种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鲜活的个体,教师根据不同的作品内容,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循循善诱,层层点拨,使学生善于发现和认识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实践证明,点拨、激活是可以利用多种阅读艺术,或曰点石成金,或曰画龙点睛,或曰触类旁通,或曰独辟蹊径,不一而足。教师要营造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意境,在潜移默化中,在教与学点点滴滴的积累中,夯实基础,总结提高,以求融会贯通,从而掌握基本规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热情,而且提升了文艺欣赏水平,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了全面的基础。具体探索如下:

1变教化为点化,助学生点石成金

经典阅读与欣赏忌通过说教来显示文学的教化功力,如执意去做,结果必定背道而驰。即生硬地通过作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或游离作品之外进行说教,都是不可取的。而纯文学阅读脱离当今时代与社会,一味地追求咬文嚼字,也同样不可取。现在学生知识面宽,头脑灵活,敏感性强,就必须营造外在的学习氛围,因势利导,进行点拨激活,在师生之间沟通,能够不经意地加深了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与上进心。启明书友会开展经典阅读,其中一位学生在体育课上与年轻的体育老师产生了矛盾,满脸委屈地向我倾诉。我就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一周后名著《西游记》阅读后讨论:师:《西游记》最讨读者喜欢的是谁?为什么?众生(异口同声):孙悟空。他天不怕,地不怕,脑子活,本领大。师:孙悟空的本领哪里来的?生:须菩提祖师教的。师:孙悟空是怎样向须菩提祖师学艺的?生:须菩提祖师讲了几种长生不老之法,而孙悟空不甘平庸,惹得须菩提祖师很生气,在孙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关上中门背着手生气地走了,孙悟空不顾别人的嘲笑,聪明地想到了须菩提祖师是在考验他的悟性,原来打他三下的含义是暗示他三更天去学艺,关上中门背着手意思是要他走后门。师:这证明你们有悟性。但你们知道孙悟空如何学艺的?生:说不清。师:孙悟空很聪明,可他学艺也得十年。有七年是打基础,有了悟性,才引起师傅的注意,后来又学了三年。你们看到孙悟空学有所成这个结果,忽视了他打基础,培养悟性的过程,他是七年积累,三年提高。没有积累就没有提高,就不会有创新,就不会有大家心目中的孙悟空。它告诉我们学习是没有捷径的!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急功近利。须菩提祖师的做法非常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尊重孙悟空的选择,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注重营造外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就能变教化为点化,化腐朽为神奇。该班有的学生有厌学情绪,有的甚至还与老师之间产生了不愉快,通过引导,启明书友会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感悟不断升华,经典作品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诉求,这就是经典阅读中的激活,这就是欣赏中的点石成金。

2化感性为理性,让学生画龙点睛

经典阅读要求在阅读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培养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提升。在阅读与欣赏中,通过阅读指导给学生具体作品上的点化,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将知识激活。在欣赏《荷塘月色》时,通过指导,学生读后感觉意味深长,意犹未尽,有学生竟然玩味文字的味道。问:老师,《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写月光下的荷塘,却一字未提月光,可是却让人觉得这只能是月光下的荷塘,这是为什么呢?师:你们各抒己见,求得答案。众生:朱自清文学功底深厚,又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朱自清有驾驭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师:大家开始体味到了文章的妙处了。这个问题可以用唐代诗歌理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含蓄》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你们能领会这话的意思吗?众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笑)是用衬托方法,不直接写事物的本身……在经典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不少学生都认为蔺相如智勇双全,能顾全大局,是一个目光长远的人,而廉颇作为一个“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名将能负荆请罪,实属难得。在讨论中我觉得蔺相如的“勇”是“智者之勇”,而廉颇的表现是“勇者之智”,我们在阅读中欣赏他们的精彩表现,我们也分析出廉颇蔺相如之争的症结所在。廉颇需要疗愈的是心中对蔺相如的出身低贱,重军功而轻外交谋略的心理痼疾。蔺相如以宽广的胸襟作了退让,“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情操彻底疗愈了廉颇的心理痼疾,也给我们以深沉的思考:赵国有了文能治国的蔺相如与武能安邦的廉颇,国力自然提升了一大截,上下齐心,其利断金,秦国能奈赵国何?通过点化,学生的认识得到了质的飞跃。即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理解抽象的文学理论,这样来调控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培养兴趣,然后主动提出问题。教师问有所指,含而不露;学生则急于解惑,渴求根源。这就是经典阅读中的激活,这就是欣赏中的画龙点睛。

3转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触类旁通

经典阅读与欣赏不仅仅是阅读目的的集中体现,而阅读疗愈的内容主要由学生在阅读中消化,即“功夫在诗外”。学生阅读《劝学》,教师点拨。师:请就“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利足”在古今作品中举出例子。生:历史上有许多飞人。比如夸父追日啦,《水浒》中的神行太保戴宗,日行八百……师:我也来说一个民间传说。关羽骑着赤兔马日行一千,夜行八百,周仓跟随。关羽想周仓天天跑来跑去太辛苦了,想给周仓买匹千里马,却未能如愿,只好挑了一匹日行八百的骏马。三天下来,周仓急了,这样下去岂不是要耽误关羽的行程吗?第四天周仓要关羽尽管纵马扬鞭,他保证跟上。于是关羽策马飞奔,而周仓却将马的四蹄捆起来,用枪挑在肩上,甩开大步,追上关羽,周仓可算一个“利足”了吧。生:(笑)十足的“利足”!翌日《劝学》阅读与欣赏。很多学生已经成诵,。课下辅导课。生:老师,能不能再讲讲“利足”?师:好吧,再讲一个。“《说岳全传》中讲岳飞一次在打败金兵后带张保奉诏回京,途中收留了企图打劫他和的王横,并让张保与王横和自己的胯下骏马赛跑,结果张保跑到马头的位置,王横跑到马尾的位置,从此岳飞身边就有了‘马前张保,马后王横’,这两个人也是‘利足’。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抗金豪情使王横也由拦路打劫的小人最终成为抗金的英雄。”……以上是《劝学》阅读与欣赏的片段,包括阅读指导、集中点拨、延伸补充,但其中都贯彻了一个“激活”法。即以自主阅读为主,老师点拨欣赏为辅,学生与老师相辅相成,注重阅读欣赏的融会贯通,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拓宽了经典阅读欣与赏的内容。在课堂,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哲学、历史、地理、神话、宗教等等熔于一炉,教学生以方法,给学生以启迪,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心灵也在师生交流中感受了震撼,受到了涤荡。这就是阅读中的激活,这就是欣赏中触类旁通。

4任思想穿越时空,引学生独辟蹊径

高等教育要求教师不拘一格,在教与学中取长补短,因此采用师生换位,以学生为老师,教师为学生,既可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又能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相长。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交流时有人将“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中“计未定”后面的逗号写成了冒号。学生的无心插柳让教师眼前一亮。师:你们能不能将“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这句话重新标点?生:“计未定”后面的逗号改成冒号。师:为什么?生:说不出。师:赵王知道不知道怎样处理和氏璧?生:赵王要么答应秦王把和氏璧拿去换十五座城池,要么把和氏璧留下来看秦王怎么反应。但是,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因为害怕秦兵来攻,赵王根本上就只有一条路:答应秦王把和氏璧拿去换十五座城池,但去了又怕受骗上当。师:要不受骗上当,什么最关键?生:(恍然大悟)选择使者最为关键。在这里从上下文来看“计未定”的根本原因没有好计策。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去贯彻赵王的意图:要么把十五座城池拿回来,要么完璧归赵。找这样的人正所谓千金易得,人才难寻。用上冒号,正可以突出‘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要点在于寻找一个‘可使报秦者’。找不到这样一个人,一切想法都是空想,在这里,选好使者后的关键是无论是完璧归赵还是以璧易城,都是要维护赵国的尊严,要让秦国国承担理亏的责任。蔺相如的谋定而后动与包括廉颇在内的“肉食者”的束手无策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说这句话可以标点成:“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生:(掌声雷动)好!后来有读者读《战国策》时问我《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冯谖不也是一个很有创意的人吗?为什么除了一个狡兔三窟的故事之外再也看不到冯谖有所建树呢?在启明书友会交流时,我对书友们说,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以蔺相如与冯谖为例,两个人的起步应当是差不多,甚至冯谖的“高度”超过蔺相如。为什么?因为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又身为齐相,位极人臣,相当于今天世界知名的大企业,能得到孟尝君这样的人赏识固然可喜,但这样的平台显然也制约了冯谖的进一步发展。反观蔺相如,他投靠的是“宦者令缪贤”,一般人是看不起的,廉颇与他的矛盾就是一例。但正因为缪贤是赵王的“宦者令”,而缪贤又有知恩图报的情结在,蔺相如作为一个“勇士”,又有“智谋”才得到缪贤的推荐,脱颖而出,从而成就了一番事业,青史留名。蔺相如的思路与众不同,独辟蹊径,他的出路显然比冯谖宽了很多,关键是他看到了透过缪贤可以更好地将自己的主张表达给赵王。赵王与孟尝君相比,其中的差距不言自明。而冯谖的几个“长铗归来乎”表明冯谖剑走偏锋,他那持才傲物的态度,客观上也制约了自身的发展。阅读与欣赏中独辟蹊径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即变空间的“左思右想”为变时间的“思前想后”,进行换位思考,提出问题,进行探索研讨,通过总结来让师生共同提高。这也是现在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发展方向。“完璧归赵”成为师生交流中的亮点。毕业多年后,学生见了还是念念不忘,说是老师激发了他对文学阅读的兴趣。这就是激活,这就是独辟蹊径。

总之,不论是变教化为点化,教学生点石成金,还是化感性为理性,教学生画龙点睛;也不管是转被动为主动教学生触类旁通,还是让思维穿越时空,教学生独辟蹊径,它都要求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注意在阅读与欣赏整个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点拨激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以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师生互动中不断提高自己,促使学生拓宽新知识,了解新思想,掌握新方法,把握规律,张扬个性,使其真正具有创新能力。我校启明书友会的发展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