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学美育对高校生思政教育渗透范文

文学美育对高校生思政教育渗透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学美育对高校生思政教育渗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文学美育对高校生思政教育渗透

文学欣赏是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又能促进他们真正相信和接受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并自愿将社会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和行为依据。也就是说,文学审美在知、情、意等心理要素互相作用下使大学生产生的思想转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因此,从文学审美角度,探讨如何充分发挥文学美育的形象教育优势,在文学欣赏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应该作为新时期大学生德育的一个切入点,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研究的新课题。

一、文学美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借助生动形象的审美教育进行渗透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提出的“寓教于乐”的主张,说明了文学在发挥它的作用时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一般说来,读者阅读文学作品,首先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文学的认识作用、思想教育作用只有通过它的审美教育作用、娱乐作用才能实现。文学美育是一种把受教育者带入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情境之中,在艺术形象的感染下,产生情感共鸣,引发精神震撼,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于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方式。文学的思想教育作用只有通过它的审美娱乐作用才能实现,亦即思想和道德只有借助艺术审美才能深入人心。艺术形象是文学的灵魂,它具体、生动、可感,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文学艺术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以及综合描写的生活画面和抒情作品中的意境等。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思想道德内容蕴涵在艺术形象之中,二者浑然一体,水乳交融。“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文学与道德既各属不同的领域,又相互渗透、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文学是反映道德实践、推动道德进步的手段和形式,道德是文学得以灌注生气、获得价值的依据和内容”[1]。所以,文学审美是以真善美的艺术形象为先导,通过欣赏者对“美”的欣赏来领悟“真”与“善”的过程。在文学美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能使理性的灌输变成生动的形象,把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的陶冶,必定会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二)通过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进行渗透

文学艺术“不是用伦理规范直接进行评判,而是用典型形象和生动情节对道德进行形象的演绎和阐释;它不是干巴巴的说教和硬邦邦的灌输,而是在以情感人与以美愉人的过程中,让人欣然接受崇高道德和精神文明的浸润与洗礼”[1]。文学不是用大道理说服人,而是用艺术感染人。因此,文学艺术对人们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以隐性教育为特征的。与直接灌输思想观念、政治理论和道德意识的教育方式相比,文学欣赏的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因为在欣赏活动中激发出来的情感共鸣具有一种强烈的驱动力,它催促欣赏者在情感态度、行为方式上积极向榜样靠拢,并随之调整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自我完善。

二、文学美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古往今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文学艺术对修身养性乃至治国兴邦的重要价值。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指出:“艺术者,超于利害生死之上,而自成兴趣,故欲养成高尚、勇敢与舍己为群之思想者,非艺术不为功”[3]。同志在2000年春节出席“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欣赏会”时,也号召大家学一点古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由此足以说明文学美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意义和丰富内容。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主旋律,也是贯穿文学美育的一条主线。在优秀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作家们关爱他人、关心国家命运的伟大情怀。杜甫的“三吏”、“三别”等诗篇是他忧国忧民的历史见证;陆游“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中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怀;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饱含着为祖国和人民而献身的伟大民族精神。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表现了渴望祖国繁荣昌盛、“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爱国情感和积极乐观的民族自信心,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深厚真挚的感情与祖国历史命运紧密相连。这些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的优秀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思想情感。当然,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是各不相同的。在今天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求他们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实证明,通过文学审美培养教育对象的爱国主义精神,比空洞而直白的爱国主义说教更具体形象,也更有效果。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崇高理想信念的树立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学校园这方净土也被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所侵蚀,以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严重,缺乏执著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高扬着人类为追求崇高理想而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执著精神,为大学生理想教育提供了丰富形象的教育资源。读抒情长诗《离骚》,我们会被爱国诗人屈原的执著理想信念所震撼,为了振兴祖国,他不屈服于保守势力的淫威,尽管备受冤屈、屡遭排斥,但仍坚持操守,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铮铮誓言,已成为激励后人前仆后继的精神动力。在《我的信仰》中,我们能聆听到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心声:“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人要有高尚的理想,一定要为人类和社会尽力”[4]。屈原、爱因斯坦等以他们伟大的一生践行了他们的伟大理想,也启发着我们当代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要深刻反思、审视自我,要把自己的人生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走出狭小的自我天地,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

(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高尚人格风范的塑造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利益纷争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加上长期以来基础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大学生普遍存在诸如心理脆弱、诚信丧失、自私自利等人格缺陷。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青年大学生修身养性、修己爱人、自省慎独的人格风范的培养,对于至善至美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都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儒家经典《大学》里的“大学之道”就是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为我们展示了儒学的人生进修阶梯,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直到今天,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孔子把那些人格高尚的人称为“志士仁人”,在对待荣辱富贵上,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倡导“大丈夫”人格,强调在艰苦环境中锻炼人格,“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不断锤炼打造,塑造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人格,显示了刚正不阿的人格理想。读李白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能够感受到诗人不随波逐流,不与奸诈当权小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谭嗣同的“去留肝胆两昆仑”都是高尚人格的写照;当代文学作品《林海雪原》、《红岩》、《红旗谱》、《关汉卿》等,新时期长篇小说《我是太阳》、《中国制造》、《至高利益》、《抉择》等,主人公身上无不闪烁着无私无畏的崇高人格的光辉,无不具有鲜明而积极的思想力量、时代精神和道德底蕴,无不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形象建构和艺术弘扬。所以,这类作品都是对大学生进行高尚人格培养的优秀素材。

(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积极人生态度的引导

在逆境中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人格健康的一个方面。文学作品中,身处逆境而又自信、旷达、有所作为的例子俯拾皆是,司马迁虽遭宫刑之辱却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史记》的写作,并为我们列举了历史上身处逆境而奋发有为的例证:“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5]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逆境中的自信乐观,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体现了不如意时的洒脱旷达。史铁生在轮椅上写就了《我与地坛》、《命若琴弦》等优秀作品,为人们揭示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锲而不舍的追求过程;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中却给人类带来光明,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给无望的世界送来希望。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那位勇于面对生命厄运的“硬汉”形象告诉我们:“人可以被消灭,但是不可以被打败。”读了作品之后会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坚强、勇敢、执著和睿智的人性之美,欣赏到人类永不言败,至死维护生命尊严的人性光辉。这些优秀作品为世人奉献了一首首永恒的生命之歌,营造了一个个巨大无垠的精神空间,让无数的人们得到心灵的洗涤和精神的锤炼。运用这类优秀文学作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勇敢地直面社会和人生,培养他们不畏困难、乐观豁达、勇往直前的积极心态。

三、文学美育中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方法指导,借助文学审美实现渗透

优秀的文学作品融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为一体,它具有生动的形象、完整的意境、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文学审美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再创造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欣赏者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生活知识,运用联想和想象去补充丰富欣赏对象,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分析鉴别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其社会意义,这样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美学享受的目的,这也是文学教育不同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欣赏应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如欣赏诗歌,要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把握诗歌的形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才能产生思想感情的强烈共鸣;而欣赏小说,则要抓住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剖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才能沉浸于小说所描绘的广阔生活画面之中,深受熏陶和感染。对于散文、戏剧文学、电影文学来说,也应从各自不同的基本特点出发进行阅读与欣赏。因此,在实际欣赏活动中,欣赏者必须具备基本的艺术感受和理解能力,必须具备基本的文学欣赏水平。这就要求高校应加强文学欣赏方法的指导,促进大学生文学欣赏水平的提高,真正实现文学美育在提升人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追求人生意义和理想方面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加强引导推荐,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加以渗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文学作品可谓林林总总、鱼龙混杂,大学生如果不加以鉴别地全盘吸收,必然会对其自身造成消极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网上文学作品,品种繁多,内容缤纷芜杂,由于其开放性和自由性,造成了文字垃圾的大量存在,使得许多网络文章成为精神、黄色垃圾。在网络文学充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今天,如果不能以正确的审美理念进行引导,势必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危及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所以,除了推荐经典作品,还应注意选择那些富有时代气息的在题材上与大学生思想接近的作品,以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同时要严加监督引导,杜绝不健康作品的传播;并对有争议作品展开讨论,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优劣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三)创新交流形式,通过激发欣赏兴趣促进渗透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求新思变,因此,通过对文学美育的交流形式的创新,能够激发他们的欣赏兴趣,从而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例如,可以成立大学生文学社团,通过文学欣赏讲座、读书研讨会、征文比赛、辩论赛、影视欣赏(欣赏根据优秀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以及戏剧作品)等形式,围绕一些特定的优秀文学作品组织交流活动,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情感等展开讨论,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还可以组织大学生针对优秀作品进行戏剧表演、“我拍电影”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些丰富有趣的交流活动具有情真意切、潜移默化的优越性,避免了简单生硬的理性说教,还能够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来促使其对道德的更高追求。

(四)结合社会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强化渗透

文学美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作用往往是隐性的、滞后的,因此,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它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在现实生活中进一步加以强化渗透。例如,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与贫困地区学生“结对子”活动、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参加支援西部计划活动、观摩优秀电影、听英模事迹报告、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促使大学生把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结合起来,加深感受的强度和力度,增强爱国意识、民族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从行动上真正实现文学美育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