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理论体系比较与评价范文

理论体系比较与评价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理论体系比较与评价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理论体系比较与评价

每一个理论体系,无论它的建立者自觉到与否,都有一个立场。

关于立场,我们见到两种解释。《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特指阶级立场。『1』场有哲学认为,场“就是事物的相对相关性的所在,也同时是此相对相关性之所以为可能的所在”。『2』由此来看,立场即在场中的位置。

从理论体系的比较评价的角度来看,立场是一个理论体系由以建立的出发点,也是它的整个体系赖以支撑的基本立足点。事物所处的层次也是立场的一个方面。立场不同,所建立的理论体系也必然不同。因为在同一时间,语言表达的线性序列特征决定了我们只能梳理出一套有条理的意义秩序,被广范接受的以三断论为特征的形式逻辑也决定了我们只能建立起一套逻辑严谨、一以贯之的理论体系。这就是说,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只能有一个立场。同一个理论体系如果有一个以上的立场,就必然会导致逻辑矛盾。

立场的选择要服务于我们预期的目的。以对中国古代美学的探讨为例,如果目的是旨在让现代人理解它的特质,则应该以现代观念为立场。如果目的是旨在呈现出中国古典美学的原生态运动的纵向、横向结构及其特征,则应该选择中国古典美学本身为立场。

立场的选择未必都是有意识的。但是,一旦你选择了某个问题,你同时就接受了某些预设,从而就在一定层次上取定了一个立场。

立场确定之後,就要确定审视方位,也即视角。这就好比我们站在一个地方向远方观望,总有一个观望的方向、方位,如上、下、左、右、前、後、东、西、南、北等等。立场好比坐标原点,审视方位好比在一个坐标体系中相对于X轴所能划出的各个不同度数的角度。也就是说,立场只能有一个,审视方位却可以有多个。

原则上说,同一立场可有无限个审视方位可供选择。但实际上,受时间、精力、能力、物力、财力等等的限制,从同一立场出发的审视方位只可能是有限的若干个。单一审视方位的理论体系也是有的,只是比较少,主要是那些研究对象属于简单性的、静止的事物的理论。对复杂性事物或运动变化的事物,为了从不同审视方位来全面、清晰地揭示事物,就需要从多个审视方位出发,单一的审视方位就显得不够用了。

立场的选择当然会影响到审视方位的选择与确定。虽然说同一立场可以有无限个审视方位,但这些审视方位实际上都是被这个立场所决定了的。立场一旦确定,也就同时确定了有哪些审视方位可供选择,虽然这些审视力方位很多甚至可能是无限的。

审视方位确定之後,还要确定视界。这就好比照相,在取景完毕后要调整焦距。视界过远,照片模糊;视界过近,也难以成像。摄影中当然有变焦镜头可供使用。理论体系的建立中自然也可以有类似的处理。但这显然比摄影复杂多了。之所以复杂是因为人的因素不可避免地渗透于其中,稍微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

在理论体系的建立中,视界的确定很重要。视界直接影响到视域。

从同一立场出发的若干个审视方位,根据视界横向串联起来所包括的事物和所形成的关系网络,就是视域。视域的大小首先由立场决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立场是在每一层楼上具体确定的。在高低不同的楼层上的立场决定了能看到的范围,即视域。视域的大小还由视界来确定。视界越深越远,视域就大;反之,视界越浅越近,视域就小。

视域的确定也很重要。视域过大过宽过广,看似无所不包,实则往往粗疏,犹如蜻蜓点水。视域过小过狭过窄,往往越往细处钻研越感到吃力,甚至有力不从心之感。这往往被讥笑为钻牛角尖或繁琐。

立场、审视方位、视界、视域确定后,对于理论体系的梳理或建立而言,余下的重要问题就是审视方法。

审视方法最基本的有两种:全释法和生态学方法。

诠释法是审视者以自己的“先入之见”和背景知识作为基础对既有的文本作出新的意义秩序的梳理。诠释法又有两种子方法:外构解释法和内构解释法。例如,用西方美学和现代各学科的知识作为解析中国古典美学的知识基础,这是外构解析法。此法的优点在于能从熟悉的现象中发现应该给予关注的陌生点,有利于作出新的发现和突破。但如果操作不当,也容易出现削足适履等等不太合适的情况。内构解析法的运用,以中国古典美学为例,就是运用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禅宗等各主要流派的美学思想作为基本模板来解析。内构解析法的优点是谨严、周密、平实、周遍畅达,但却难于作出新发现或突破。

生态学方法与经典自然科学的方法很接近,它是描述性的。审视者作为主体的因素应该有意识地最大限度地避免渗入到研究工作中去,把文本当作纯粹客观的对象来进行研究。

理论体系的比较和评价首先要把所涉及的理论的形式特征搞清楚。其中首先是立场。虽然出现于一个理论体系中的所有问题并非都能在同样的立场上获得解决,但立场既然是一个理论体系的立足点,则弄清楚理论体系的立场就好比进了一间屋子的门。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成熟过程来看。一个理论体系在精致化过程中,相对于反题而对正题进行进一步讨论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在本体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当我们试图通过占据不同层次的另一个立场来消除这一问题时,另外的问题又会出现并且出现逻辑矛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事实上不存在绝对的体系。所谓绝对的体系是指:A无所不包的体系;B体系的基础是完全可靠的;C体系内没有不可解决的问题。这样,找出这样的反题或矛盾,对理论体系的比较和评价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然,要真正解构或全盘否定一个理论体系也殊非易事,因为,不存在一个完全确定的理论体系。要把一个理论体系同另一个理论体系完全对立起来事实上同样是不可能的。当然,这里的困难也说明,分析一个理论体系的形式要素、特征虽然实属必要,但仅仅这一点也是不够的,还要分析它的其它方面的特征。

二理论体系的形成要素

进行理论体系的比较和评价,不仅要从静态上考察它的形式要素,而且要从动态上来考察它的形成要素,也就是从它形成的历史过程来看。影响理论体系形成的要素主要是:

其一,观察。观察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信息搜集。观察同样有立场的问题。一次特定的观察必然有一个特定的立场,不管观察者是否明确意识到,都是这样。观察还是有层次的。事物本来就是复杂的。对复杂的事物,观察时只能根据其层次特征,每一次观察取一个层次进行,这样有利于系统地、全面地、细致地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同时,观察又是有范围的,一次观察不可能包揽一切。另外,我们往往强调观察时要客观,但绝对的客观事实上既不存在也做不到。因为,任何观察,从我们开始制定观察计划、确定观察方案、步骤时起,就有观察者的既有知识、概念框架和心境等等人的因素渗透于其中。

观察的第二个阶段是自然解释,即第一阶段的信息进入观察者的思惟世界,在思惟世界的语义背景(既有知识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下进行解释。语义背景很显然会影响到这种自然解释,而不同的人,其语义背景是不同的。

观察的第三阶段是观察结果的陈述。这必须运用语言。确切地说,是用陈述者个人的人各有异的言语。

其二,理论的语言方面。如果理论体系使用的是规范的语言,把实在世界作为其摹本,那麽,理论的运用所使用的就是自然语言,而这是与使用这种语言的语境等等因素有关的。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英语、德语、汉语等等,不同的自然语言,对人的理论思惟的形式、内容、发展等多方面都有影响。如果理论体系所使用的是人工符号语言,则还要考虑这种人工符号语言所适宜的层次、范围、局限性,以及它所遵循的逻辑系统等等的不同。与自然语言相比,人工符号语言虽然有明晰、简洁等等优点,但它的局限性也比自然语言大得多、多得多。

其三,理论的逻辑方面。逻辑本质上是多元的。以自然语言逻辑为例,在西方有亚里士多德逻辑和斯多噶逻辑两大体系,在印度有因明逻辑,在中国有墨辩逻辑和《易经》逻辑两大体系。至于人工的符号语言逻辑,则在数理逻辑的发展历史中已经涌现得不可胜数。逻辑体系影响到理论的形成、构造和表达,并影响到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影响到它的说明能力和解释能力。

其四,理论的表达方面。每一个理论的表达都有特定的读者对象,这是理论的创立者在表述他的理论时不能回避的问题。通常,理论刚刚创立的开始阶段,读者对象是同行专家、学者,所用的专业术语很多,语言风格枯燥、晦涩。在得到同行专家学者的一定程度的认可后,就开始向更加广泛的读者对象传播、宣传,语言风格也相应地逐渐面向大众的口味,专业术语逐渐减少,更加生动、活泼。

其五,理论的说明功能。理论只可能是实在世界的局部的大概的抽象模型,也只可能近似地符合于实在世界。但是,说明则要针对具体的现象。这就有了抽象对具体的差距。而且,理论作为语义抽象模型,不可能完全按照某种模式说明具体现象。这就有了多样性对单一性的差距。另外,说明本身还要受说明者的人的因素的影响。这就有了主观对客观的差距。这三个差距的存在也说明,任何理论的说明功能都是有限的。既然这样,就要把每一个理论体系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比较和评价,超越历史地、求全责备地苛求前人、古人、他人是不应该的。

这也说明,理论体系的比较和评价,只考虑了它的形式要素、形成要素还是不够的,还要考虑比较和评价这种行为所发生的具体的现实的因素。

三理论体系的比较和评价的现实要素

理论只可能近似地符合实在世界。我们对意义世界中的某一个理论体系进行论证,对它进行评价和辩护时,可以把它看作真和假,但实际存在于思惟世界中的不是实在世界而是意义世界,我们关注的焦点也只是功夫论的操作层面,因而理论的真值问题,很大程度上不是就它与实在世界相契合与否而言的,而是就它符合于预期目的的操作需要而作出的真值指派。例如对史学理论,著名的德国史学大师兰克在他的名著《拉丁和条顿民族史》中就说过:“历史向来把为了将来的利益而评价过去、教导现在作为它的任务。”科学技术自然不用说。就是最玄虚的哲学也是这样。以中国儒家哲学为例,哲学也就是使生存技术、艺术渐臻化境、圣境的指南。小学之道是礼、乐、射、御、书、数和洒扫应对进退这样的生存技能;大学之道乃内圣外王的“提高心灵境界”的生活艺术。西方哲学大体上可划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流派。科学主义实质上要解决的是如何发展科学技术的问题,人文主义要解决的是人在自然、社会中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同样也是以人为中心,以解决人的实际问题为己任的。中外哲学几千年的发展,归结起来,基本问题就那麽几个,之所以有那麽多的哲学流派和哲学体系,无非是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根据自己时代的需要所重新提出的新的解决方案罢了。

这样看来,理论体系的比较和评价还得从比较和评价的功能,即比较者和评价者进行比较和评价的目的来探讨。理论体系的比较和评价的功能主要有五种:显示性功能、信息性功能、咨询性功能、试探性功能、导向性功能。『3』显示性功能是比较者和评价者通过结论表达而传递自己的见解、感情、态度,以寻求他人的理解、了解和认同。信息性功能是比较者和评价者通过比较和评价弄清前人做了什麽工作、用什麽方法做、问题解决到了什麽程度、还有哪些工作没有做,从而规划自己工作的努力方向。咨询性功能是比较者和评价者在与其它比较者和评价者进行理性的对话过程中,将他人的结论和自己的结论进行对比,以明了自己作出的结论的可信性和可行性。试探性功能是比较者和评价者将自己的结论表达出来,以试探他人的反应,从而预测自己如果将结论付诸于行动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导向性功能是比较者和评价者期望通过结论的表达而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诱导或引导他人按照结论表达的目的而行动。

根据理论体系比较和评价的功能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大体上划分为三类:纯学术的比较与评价、功利性的比较和评价、感情性的比较和评价。前两者比较单纯。感情性的比较和评价,可以划分为酸葡萄心理、老好人心理、嫉妒心理三种亚类。需要说明的是,这三类中的每一类都不会是绝对的,往往是三种性质兼而有之,只是比例有所不同罢了。这是因为比较与评价是在实际的、具体的、特定的社会情景中展开的。这些情景主要是:

社会情景。这主要是指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社会思潮等等因素对理论的比较和评价的影响。例如,对传统文化的评价,往往在一个国家国力强盛、在世界上的地位上升时,给予肯定性评价的占据主导地位,反之,在一个国家国力衰弱、在世界中的地位下降或不高时,给予否定性评价的占据主导地位。一般而言,社会情景对自然科学理论体系的比较和评价的影响要比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小一些。

学科共同体情景。这主要有学术规范和理论传播状况两类因素。一种理论体系是否、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该学科的占据主导地位的学术规范,比较者和评价者对这种学术规范的态度,都会影响到对该理论体系的比较和评价的结论。理论传播状况主要指学科范围内信服某一种理论的人数的多少、是学术权威还是青年人、赞成与反对双方的力量对比及演变趋势等等。显然,这也是对理论体系的比较和评价的结论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因素。

人际关系情景。比较者、评价者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赞成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是亲密还是疏远,如果疏远,是相互制约的还是非制约的,都会影响到对理论体系的比较和评价。在自然科学中,由于标准比较客观,这个问题虽然存在,但不太突出。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由于没有完全客观的标准,这个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

摘要

本文从思惟哲学的角度初步探讨了理论体系的比较和评价的问题。这涉及到理论体系的形式要素、形成要素和现实要素。

关键词:理论、立场、审视方位、视界、视域、审视方法、形式要素、形成要素、现实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