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文学社建设路径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据2006年6月新华网黑龙江频道报道,有记者在鞍山师范学院了解到,该校有院级学生社团37个,校级学生社团上百个,社团活动覆盖的学生数超过3000人,但相当一部分社团除负责人是高年级学生外,参加活动的大多是大一学生。该校“大地文学社”社长刘元元介绍说,该社每年在新生入学时招收会员,目前共有会员600多人,其中大一学生350多人,大二、大三学生很少参加活动。大一时,学生纷纷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志愿,积极参加学生社团,但参加过几次社团活动后,兴趣便锐减,一般一年以后就不再参与社团活动了。哈尔滨师范大学一位学生说:“一年级刚入学,我一下子就加入了四五个社团,当时只是感到新奇,根本没有考虑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热情没有保持太久,交了会费也懒得参加活动,有些社团的活动甚至连一次都没参加过就自动退出了。到了二三年级,自己才有所‘领悟’,社团活动不过是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罢了。”[1]
这种现象是高校社团普遍存在的状况,文学社也是如此,至今没有多大改观。除了普遍存在的这种“大一、大二”现象,高校文学社还存在着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缺乏长远规划,文学社活动没有周密安排,往往是盲目进行,有些活动与文学根本搭不上关系。大多数文学社都是临时搭一个班子,社长拉上几个人就算正式成立。等这批学生毕业了,一切又推倒重来。没有形成优良传统,更没有科学的管理模式,不能给文学社的后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另外,由于参加文学社的成员水平参差不齐,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抱着好玩的态度来参加的,缺乏具体的教师指导,他们的写作水平进步甚微,久而久之便会对文学社失去兴趣,很多人会选择自动退出。他们认为参加文学社起不了什么作用,不如去参加一些别的活动,甚至还不如自由自在地歇着更好。所以,越到后来文学社的人就会越少。
面对大学文学社的这种状况,文学社的主管部门或相关院系应当加强监管。江西某高校一个校级文学社,名义上是归学校学工处管理,但主管部门没对该文学社进行有效监管,从未聘请这方面有经验的教师加以指导,放任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结果他们活动开展得非常自由,也非常盲目,他们创编的一期刊物,不但有上百处错别字和其他错误,还存在政治倾向上的问题,其中一篇文字涉及到对鲁迅的过激评价,一篇文章含有对的不当言辞。由此可见,加强对文学社监管的重要性。在加强对文学社监管的同时,还要指派专门教师在各方面加强对他们的业务指导。刚进大学的一些学生审美能力不强,有的人写出的东西甚至格调低下,如果不加以引导他们会走很多弯路。实践证明,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显得非常重要。笔者在担任本系“红杏花”文学社指导教师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初学写作的学生,对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和对文学创作的一些基本要求,都不是很了解。从内容上看,学生习作也存在较大问题,有的美丑不分,有的格调低下,有的观点不正确。如2008级一女生的习作《妓女》,写一个40多岁的女人,为了一对儿女读书去做了娼妓。还有一个学生写科幻作品,其中写到中国第七特种部队到国外执行暗杀任务,作品中一位主人公还说“下辈子我们不要做中国人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引导指正,学生的思想和创作必然走向歧途。
专业院系中把文学社办成实训教学基地
有的高校不但有学校的文学社,学校下属的院系也成立了文学社和记者团。对文学社来说,高校的文学院或中国语言文学系属于专业院系,成立文学社是情理之中的事。非专业院系的文学社更多地把目标定在提高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上,专业院系除了这一相同目标之外,还应当把文学社办成实训教学的基地。
1.参加各种写作比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更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例如《文学概论》、《写作》两门课,都会从理论上谈到一些创作上的知识。文学的叙事方式与其他文体叙事方式的不同,这些理论许多学生都懂,但写作时却不会加以运用。通过文学社的写作训练,许多学生开始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他们的写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历来较为重视竞技比赛,把它当作实训教学的重要途径加以实施。江西省写作学会每两年要举行一次“大学生写作大赛”,系里指派作家祝春亭教授担任这项赛事的指导老师。除2002年的首届比赛没参加之外,其余的比赛中文系都组织学生参加了。从过去参加这项比赛的成绩来看,文学社的学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数十名学生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其中获得一等奖的第二届6人,第三届、第四届都是10人。由“红杏花”第四任文学社社长、中文系08级专科一班杨高海编剧的《爱在苗乡》,在学校演出获一等奖,该剧参加江西省高校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获得了三等奖。
2.经常开展研讨活动
文学研讨活动形式要开放,研讨会要走出课堂,甚至走出校园,让这一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效。文学社要提高学生的文学兴趣,让更多的学生来参与,研讨会就要扩大范围。例如,可以由文学社的研讨活动进而扩大到全系学生参与的研讨活动。2010年3月中旬,我系“红杏花”文学社举办了“长篇小说《大清商埠》研讨会”。由于作品是本系老师祝春亭教授创作的,他又给学生上写作课,并且是文学社的指导老师,所以大家对此很感兴趣,参加研讨会的师生很多。系里两位主任和当代文学教师都撰写了论文参加,学生踊跃上台发言。研讨会上,小说作者介绍了《大清商埠》创作经过,还签名送小说集给参加发言的学生。研讨会后,把师生的发言稿汇集在一起,出了一期研讨会墙报。通过研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再如2011年3月,“红杏花”文学社举行了路遥《平凡的世界》研讨会,2012年3月,“红杏花”文学社举行了方方的长篇小说《水在时间之下》研讨会,这两次研讨会学校的教学督导都亲自到场观摩。
3.组织文学经典表演
诗歌朗诵会,是文学社经常举办的一项活动。我系“红杏花”文学社成立后,每年4月都举行大型诗歌朗诵会。如2009年4月,文学社举办了成立三周年诗歌朗诵会,部分兄弟院校的文学社应邀派代表参加了此次诗会。参加诗歌朗诵会的同学作了精心准备,有朗诵中外名家诗作的,也有朗诵自己创作的新诗的。这次诗歌朗诵会最有创意的是将杜甫的诗歌串联在一起,由四个学生同时上台分成不同角色进行朗诵,展现了杜诗的“诗史”特征。戏剧表演,也是促进学习的途径之一。文学社可以成立学生戏剧社团,现在的高校剧团也经常开展表演活动,如笔者担任指导教师的“红杏花”文学社为庆祝成立一周年,当时准备了丰富的文艺节目,其中就有话剧《雷雨》片断的表演。在此之前,学生曾将《简•爱》的精彩片段,以话剧的形式搬上舞台。学生还自编、自导、自演过话剧《爱在苗乡》。通过演出,学生演员巩固了所学的文学知识,对具体作品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鉴于不少学生对此感兴趣,我系决定以文学社为依托,不定期组织全系的戏剧表演比赛,同时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类似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社对延伸文学课的教学起了积极的作用。文学表演使众多的参与者加深了对原著的理解,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到主动去感悟作品,再从表层的感悟转向深层次的理解。如对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许多学生都较熟悉,但缺乏深刻理解。文学社戏剧兴趣小组在将其改编成话剧进行排练的过程中,学生再次认真体会其中的角色,对阿Q个性特征及“精神胜利法”感悟得更深,体会更真切。
提供平台:参与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许多学校都创办有内部报刊,为文学社学生提供写作实训平台。例如,湖北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开设有必修实践、实训课,专业实习即综合性实践训练课。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运用,该校中文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曾先后创办了《汉水学坛》、《武当文化》、《圣风文学》和《中文系学习报》等“三刊一报”。[2]广西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陆续在广西日报社、玉林日报社、玉林广播电视局等单位进行了实践基地挂牌仪式,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平台。[3]新闻采编工作,与读写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笔者系里的文学社,鼓励社员同时参加院报学生记者团,通过院报记者团活动让学生得到锻炼。我系每学期安排老师给本系文学社和学生记者做讲座,笔者曾当过十年的编辑记者,先后给他们讲过《记者采访技巧》、《报刊编辑常识》、《投稿技巧》等。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新闻工作的热情,也提高了学生采访和撰稿的水平。本系学生在《江西教院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新闻稿和文学稿,在全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此可见,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是十分必要的。笔者担任顾问的“红杏花”文学社,从社长的产生到杂志的编辑,有一套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从文学社长到各体裁组组长都由学生担任,系里每学期都安排专业老师给文学社成员开创作讲座。如文学社成立周年之际,请了中国作协会员、江西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程维来讲诗歌创作。后来还请了原南昌市文联秘书长、作家、诗人董本祺来给学生介绍创作经验。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也大大提高了学生文学创作的水平。文学社成员写作水平的进步有目共睹,在学院报纸的副刊上,曾多次刊发过“红杏花文学社作品专版”。此外他们还经常出墙报,并建立了网上交流平台。
在采编实践中,应当对学生采取全开放政策,为了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可以让他们自已采访,自己编辑与出版内部刊物。2008年4月,我系文学社《红杏花》第一期出刊,同年11月下旬,文学社社刊《红杏花》第二期杂志出版,都是由学生唱主角。这本学生自写、自编的期刊,第二期杂志与上半年的第一期相比,文章整体水平明显有提高。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他们出版了第三期《红杏花》杂志,这期杂志与前两期相比水平又有提升。现在杂志已出版6期,质量一期比一期更好。学生编辑在编审内刊的过程中,要接触到同学交来的作品,这些作品包括学友的文学创作,也包括他们对经典作品写的文学评论。既有对古代文学作品新的探索,也有对现代文学作品以及当代新人作品的评论。通过自写自编自己出版,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新闻采编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所学的文学理论知识也得到进一步巩固。给文学社成员提供锻练平台的目的,是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一个文学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管理得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锻炼机会。一般情况下,文学社有一个领导班子,设社长、副社长、宣传部、策划部,分有小说组、诗歌组、散文组和戏剧组,还有自办内部刊物,设主编、副主编、编委等。要充分利用这个团体,让学生的协调、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为了让更多的文学社成员能有锻炼机会,可让社员轮流出任内刊主编,每一期可组织不同的编委会。在这个过程中,会使更多学生的采编写能力得到锻炼。
开放管理:面向社会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提升文学社成员的综合素质,目的是为了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后有更强的竞争力,为他们的就业创造一定的条件。因此,文学社的活动不能仅限于学校内部进行,要多与社会联系,实行开放性管理。可以将有经验的指导教师从外面请进来,也可以让学生到外面的实际岗位上进行锻炼,这样收获会更大。鞍山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顾海川建议,大学生社团应该更多地走出校园。“他表示,社团活动局限于校内,会削弱社团成员积极性,也使社团发展的空间日趋狭小。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可以使社团成员拓展自我发展空间,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社团在社会上的认同度。”[1]文学社活动与实训教学结合,实践证明,开放性实习能够取得更佳效果。在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实施实训教学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中文系陆续在广西日报社、玉林日报社、玉林广播电视局等单位进行了实践基地挂牌仪式,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平台。目前,该系齐集了校内部分写作能手,近100名同学先后在各级各类媒体和刊物上发表了文章,总数超过1500篇。在2006年12月,中文系组织举办了首届‘学子文化节’,对该系实施实训教学一年来取得的成效进行全面的检阅,共有800多人次参与,300多人次获奖,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实训的兴趣,也扎实了他们职业技能。”[3]2007年2月份,该系被《玉林日报》社评为通讯报道工作二等奖,杨红叶、黄俊两位同学被该报社评为十佳通讯员称号。这些成功的经验,高校文学社完全可以加以借鉴。成立文学社,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在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也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对文学社应当采取开放式性管理,加强与社会上各种相关单位的联系。
现在的新闻媒体招聘工作人员,往往强调有一定的本行业方面的工作经历。在校大学生为将来找工作,往往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或到某单位进行短暂实习。新闻媒体与其他行业不同,不太接受短期的学生实习。但如果以文学社的名义与有关报刊联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派学生到媒体实习就容易得多。一方面,文学社可以在高校帮媒体做宣传以扩大其影响,另一方面将来想从事媒体工作的大学生都有到媒体实习的愿望。到媒体实习,可以接触社会,得到更有益的锻炼,收获自然比在学校内部的报刊实训收获会更大。基于这一考虑,文学社可以在高年级社员中选拔一些较为优秀的学生到报刊去实习。这样既可以缓解“大一、大二”现象,让高年级学生对文学社的兴趣有增无减,同时也可为学生将来到新闻媒体和出版部门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前面说过,到新闻媒体找工作,从业经验非常重要。由文学社派往报刊实习,学校主管部门应当和媒体单位加强沟通,让报刊指定专门的编辑记者一对一地对实习学生进行“传帮带”,教他们审稿、编版,带他们去采访。尤其是要在版面编辑和发表的稿件上,写上实习生的名字,这样他们将来找工作就有了“从业经验”的凭证,竞争力得到提高。事实上,这种实习方法是很有效果的,我系文学社学生毕业后,有不少被省内媒体招聘为采编人员,还有的则进入了东南沿海省份的企业内部报刊工作。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能找到一份媒体工作是非常不错的。通过调查了解到,一些学生在媒体锻炼一两年后,会跳槽到更大的媒体单位工作,并成为新闻单位的骨干。谈起工作方面的事,有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在文学社打下的基础,并祝愿学校的文学社越办越好。
总之,社团是高校的一个文化窗口,必须努力建设好学校文学社。2010年11月,笔者所指导的系“红杏花”文学社获得江西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同时被共青团江西省委、省教育厅、省学联评为江西省首届“大学生优秀社团”。实践证明,只要加强对文学社的监管和指导,不断探索科学的管理模式,文学社一定会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就业能力之间架起一座成功的桥梁。(本文作者:韩春萌单位: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