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时期湖北文学述评概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一直延续至今,湖北新时期的文学评论走过了令人难忘的二十多年。1979年《上海文学》第四期刊载了一篇评论员专论:《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我省文学刊物《长江文艺》随后举办了文艺是否成为阶级斗争工具的讨论,我省文学评论工作者积极参与,由此掀开了湖北新时期的文学评论的崭新一页。“”结束后,在对“”的文艺思想进行揭露和批判、拨乱反正的历史时期,我省文学评论工作者积极参与,写了许多文章,清算极“左”文艺路线的余毒,对过去受到错误批判的优秀文艺作品如《洪湖赤卫队》,长篇小说《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等予以平反,在《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的讨论中,冲决长期禁锢的罗网,正本清源,解放思想,为我省文学评论起死回生、焕发青春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通过对老作家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二卷),老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和鄢国培的《长江三部曲》等作品的关注和评论,为湖北文学创作的繁荣唤醒了阵阵春风。同时,也向全国文坛展示了自己不俗的实力和清新稳健的形象。
从那以后,湖北文学评论工作者就始终以促进湖北文学创作繁荣为己任,将自己的工作与作家们的创作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共生互补,一方面重视文学评论基础理论的建设,以社会历史批评为主导,兼收并蓄各种批评方法,另一方面广泛开展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文学评论实践活动,不断加强文学评论队伍的建设,使评论与创作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以文学评论的活跃不断促进湖北文学创作的繁荣。湖北地区高等院校较多,有着较浓厚的学术空气。新时期的湖北文学评论界十分重视文学评论的基础理论建设,从美学的和社会历史的视角对有关文学评论的性质和功能、观念和方法、原则和标准、对象和类型等诸多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发表了一些颇有新意的学术论文,而且还出版了这个领域具有开启意义的学术专著,对湖北文学评论的发展起到水涨船高的重要促进作用。著名美学家刘纲纪的《艺术哲学》、《中国美学史》见解深邃,体系严密。不论其在思想探索还是艺术探索方面都可以说走在了时代前列。王先霈对文学批评学的研究也有着开拓性意义。继《文学评论教程》(与范明华合作)之后,他出版了《圆形批评论》一书,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西方现代文学批评两大批评理论症结的洞察,作者高屋建瓴的提出了“辩证的、感悟与理性融合的、适合文学审美特性的文学评论”──圆形批评。此书产生了较大反响,并荣获第三届屈原文艺创作奖。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发表的主要论文论著有:《中国文学批评中的解码方式》、《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兴论新释》、《孔子艺术心理学思想新释》、《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心理》、《文学美》等。他还主编过《小说大辞典》、《文学批评术语辞典》、《文艺学系列教材》。在担任湖北作协副主席、主席期间,为湖北文学评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陈美兰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论》是一部对中国当代数十年长篇小说作整体性研究的学术专著。作者以不懈探索艺术真谛的热情,从鉴赏出发,认真“研读”文本,力戒“误读”,使宏观论说建立在细致的实证分析基础上。首先将长篇小说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将长篇小说同其它文学体裁作比较,将当代的与古代和外国的长篇小说作比较,探讨长篇小说的审美特性。同时又将长篇小说看成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探寻文学内在的审美变迁同社会历史的大文化背景的相互作用,廓清了许多混沌的长篇小说创作现象,丰富了对长篇小说审美特性的认识,获得的好评如潮。该作获第二届屈原文艺创作奖。近年发表的主要论文有:《创作主体的精神性转换》、《关于“正面人物”的概念》、《寻找诠释的“阿基米德点”》、《价值重建:面对当下中国文学的思考》、《这个时代会写出什么样的长篇小说》、《行走的斜线》、《新古典主义的成熟与现代性的遗忘》、《“文学新时期”的意味》等。文学评论家俞汝捷的《小说24美》探幽寻胜,探讨小说之美的秘密,是将美学研究贯注入小说鉴赏的一次成功尝试。作者文笔清秀而又俊美,想象丰富而又生动,分析也比较切合实际,得到了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难能可贵”的评价。该书荣获屈原文学创作奖。
孙子威的《孙子威文艺学论集》敢于接触和提出人们未曾提及的问题,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超越。这本近40万字的文艺论集,不论是文笔优美的美学随笔,还是万字长文,都具有说理透彻,读来轻松,耐人咀嚼的特点。邹贤敏的《真实性──美学的范畴》紧密结合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的现状,对马列文论进行别开生面的“注经”和反思,有独立的见地,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古远清在湖北文学评论与研究中十分活跃。他研究的范围极广,文学批评史,文艺新学科,诗歌理论,朦胧诗鉴赏,大陆当代文学,台湾暨海外华文学等领域均有涉足,且收获甚丰。他的《中国诗论五十家》、《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等力作,以其较高的学术价值受到海内外读者好评。黎山尧的《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眼光开阔,笔力纵横,作者把中国20世纪文学潮流以“人的解放”为实质一以贯之,立论新颖独到。刘森辉论小说艺术的《小说探骊》在探讨文艺创作规律时,表现了敏锐的审美感受力。李希贤的《文艺典型系统引论》用系统的典型论取代简化原则的典型研究,带有筚路蓝缕的性质。对文学评论基础理论的卓有成效的建设为湖北文学评论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湖北文学评论善于将深入的文学理论研究和鲜活的文学评论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在这方面,能相继出版评论专集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评论家,当推於可训、李运抟,他们都十分关注新时期小说创作。
继《小说的新变》之后,於可训先后出版了《批评的视界》等,李运抟继《当代小说世界面面观》之后,有《追踪与批评》等著作问世。在文学理论研究方面,於可训更着眼于对文学批评学建设的思考,对文学本质实现的呼唤。李运抟则更表现出对文学本质、文体结构功能,尤其是报告文学等体裁研究的痴迷。在文学批评实践方面,於可训以亲切但决不粉饰的笔力,对湖北地区的小说创作作出了及时的追踪和准确的判断;而李运抟的评论兴趣更广泛,在评论湖北的文学创作的同时,常在国内出现的一些新文学现象中披沙淘金,流连忘返。两人的评论风格也有所不同。於可训更顾及理论的周全、缜密,较浓的书卷气和学院派气度;李运抟则更具艺术敏感,思想敏捷,文字更潇洒捭阖。湖北文学评论界近年产生的重要成果之一当推王又平的《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该书力求把新时期纷繁复杂的小说创作潮流与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整合在一起,通过对一些概念、现象的梳理和个人研究心得的阐述,为读者了解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潮流及西方现代批评理论提供了清晰的指南,富于思辨色彩,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湖北评论界的后起之秀樊星的评论集《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是作者近年来系统研究当代文学创作与地域文化相互关系的重要成果。由于中国幅原辽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形成了各个地域独特的民俗风情和语言习惯,这就必然使文学带上了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因此,本书的研究角度在探索新的研究领域上富有新意。作者掌握材料较为全面,对创作有较强的艺术感受力,对创作现象的梳理与描述能切合创作实际,语言流畅、优美,给人以启发。该书荣获湖北省第四届屈原文艺创作奖。昌切虽然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但时常涉足新时期小说评论,他的文章很有个性,见解不俗,文风在恣肆中见锋芒,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其代表作《先锋小说一解》、《姚雪垠小说与中国现代小说》受到关注。近作在对熊召政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解读中贯注了对人与历史、人与自身的形而上层面的探究,不同凡响。江岳的《江岳文艺美学论集》从文艺实践中提升美学理论,注重“原创性”,决不就事论事,努力提高文艺评论的理论层次,且可读性甚强,以理论的创新和青春的激情,使作家和读者心悦诚服。湖北大学湖北作家研究室对湖北新时期小说评论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作出了突出贡献。2000年11月推出了《当代湖北作家研究丛书》(第一辑)共7本,凡200万字,分别为:李俊国论方方的《在绝望中涅盘》,刘川鄂论池莉的《小市民名作家》,程世州论刘醒龙的《血脉在乡村一侧》,蔚蓝论邓一光的《血脉父亲英雄》,聂运伟论陈应松的《最后的守望者》,梁艳萍论叶大春的《古典诗意赤子情怀》,葛红兵论刘继明的《颓废者及其对应物》。《丛书》在对单个作家作出翔实而严谨的个案研究基础上,提炼、贯穿着某种学术界及文坛所感遇到的焦灼性话题。如《方方论》从方方创作研究中,研究知识者写作问题。《池莉论》聚焦于池莉的市民书写,既研究其市民书写的美学意义,又研究市民题材、市民意识、市民写作成为当下文坛火爆的文学现象的多重原因。《邓一光论》则以草原意象、童话心理、浪漫情怀研究邓一光,探究其浪漫崇高的成因及背底下的某种虚幻与脆弱。丛书首开全国学术界区域性群体作家研究的先例,体现出严谨的学风和求实求真的学者立场,对提高湖北文学评论的学术水准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湖北新时期文学评论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小说评论上,也体现在散文报告文学和诗歌的评论上。尹均生的《报告文学纵横谈》(与杨如鹏合作)是建国以来第一部报告文学理论专著。后来,他又出版了《国际报告文学研究》,开启了“国际报告文学研究”这门新兴学科。碧野在该书序言中说,“尹均生同志是一位有真知灼见的学者。他善于思考,立论精辟。他除了称誉报告文学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并盛赞中国报告文学队伍成长及其光辉贡献之外,还十分重视国际报告文学的发展及其进步影响。这种治学的态度既是胸怀高尚的革命情操,又是合乎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涂怀章是一位在散文理论和报告文学理论研究的双重领域齐头并进、纵横驰骋并收获丰硕的学者。他的第一部专著《碧野的创作道路》史料丰富,别具一格,侧重从创作角度描述、评析作家的成长过程、文学技巧。第二部专著《报告文学概论》更能显示作者的理论功底和稳中求新的学术品位及追求。第三部专著《散文创作技巧论》不落教科书“文牍式”的俗套,从全新的视角来总结散文创作技巧,笔带感情,文采斑斓。龚举善是我省近年崭露头角的报告文学研究方面的新锐学者。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他连续发表了数十篇中外报告文学方面的研究论文,相继出版了《走过世纪门》、《文坛边上的搜索》、《中国文学的现代风度》等学术专著。特别是《走过世纪门》的出版,得到了谢冕、李炳银、尹均生、张永健、涂怀章等人的好评。该著主要探讨了20世纪中外报告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因与演进路线,比较深入地考辨了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人文蕴涵、美学品格和文化身份,在比较文化视野中审视了以埃德加•斯诺和海伦•福斯特•斯诺为代表的国际报告文学创作,并就跨世纪全球化趋势中的纪实理念与发展前景作出宏观描述和乐观展望。谢冕在序言中认为,“龚举善对报告文学的研究是全方位的,他的研究视野非常开阔,论述的范围也相当地广泛深入,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和历史感。”尹均生评价说,“龚举善的文章有着独特的表达,宏观和微观、朴实与绚丽、热烈抒情和深刻论述有机地融为一体,很快受到学界重视。”
在诗歌评论方面,张永健的代表作有《当代诗坛掠影》、《郭小川、贺敬之诗歌欣赏》、《艾青的艺术世界》、《诗神与现实》等。他的最大特点是把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当代诗歌的创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注意诗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其新时期以来的论文结集《诗神与现实》既关注当代新诗历史的、哲学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探索,也关注新诗在艺术上的变迁与创新。他在1998年出版的《艾青的艺术世界》是他十几年心血的结晶,也是在艾青研究领域最具分量的著作。从中可见其治学的严谨、理论阐释的精辟,还可使我们看到湖北诗歌理论界坚实的发展足迹。古远清在诗歌评论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中国当代诗论五十家》、《诗歌分类学》、《诗歌修辞学》等,为诗歌的理论建设和创作技巧的探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程光炜的《朦胧诗实验诗艺术论》把新时期以来十年的诗歌艺术的流变作了一个深刻的归纳和论述,视野开阔、立论大胆,且不乏理论的新颖。邹建军是新时期崛起的青年诗评家,他出版了《台湾现代诗论十二家》、《中国新诗理论研究》、《大中华诗学》,在诗坛有一定影响。回顾湖北新时期文学评论,不能忽略湖北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湖北组织出版的评论集。王庆生主编的全国通用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全书百万余字,编写者能充分吸纳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最新研究成果,材料丰富,持论公正,博采众长又不乏新意。而熊忠武主编的《湖北当代文学史概观》填补了我国缺乏以省为地域范围的文学史的空白,对湖北的当代文学研究作出了别有洞天的贡献。湖北的文学评论选集,最重要的有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主编的《回顾与选择──新时期湖北中青年作家创作研究》(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和湖北作协理论研究室江岳主编的《湖北新时期文学评论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前者是组织我省部分文学评论工作者编写而成,系省管研究课题的完成形式;后者则是湖北文学评论的一个选本,而且是我省的第一个选本。它们不仅对繁荣我省的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本身也是我省文学评论力量的一次充分展示。
在组织和推动我省新时期文学评论蓬勃开展方面,省市作协等有关组织机构也作了大量工作。第一个方面是召开各种形式的作家作品研讨会。新时期开始那几年,省文联理论组在追踪研究我省文学创作新情况新问题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省作协1985年独立建制后,成立了理论研究室,以单独组织和与有关单位联合主办的方式组织召开了几十次作家作品研讨会。被研讨的既有产生了相当影响的代表性作家,又有成长中的新秀;既有在省会武汉采用“请进来”方式召开的,又有到北京或地县采用“走出去”方式召开的,既有小说研讨,又有散文、诗歌研讨,既有一部作品一个作家的专题研讨,又有整体性研究;如“90年代湖北文学研讨会”,“大别山革命历史题材研讨会”,“湖北长篇小说创作研讨会”等。这些研讨活动,不仅直接促进了文学创作,而且对活跃我省文学评论空气,加强文学评论队伍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1988年10月省作协理论研究室在蒲圻市雪峰山庄召开的“困惑中的选择:湖北中青年作家创作现状研究”;1991年12月省作协理论研究室与《长江文艺》、《小说月报》联合举办的方方、池莉作品研讨会;1997年10月省作协理论研究室召开的邓一光长篇小说《我是太阳》研讨会;2001年6月与教育学院在木兰湖畔联合召开的题为“实话直说──关于湖北文学批评的批评”恳谈会。在这次恳谈会上,与会者围绕实话直说问题,湖北文学研究的批评立场问题,批评空间的拓展问题等展开了热烈讨论,对湖北文学批评的现状作了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估。2005年11月湖北省作家协会与湖北大学文学院联合召开的“湖北青年文学评论家座谈会”,这次湖北新时期以来首次召开的青年文学评论家座谈会对于改变我省文学评论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与时俱进,推动我省文学事业更上一层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湖北文学评论与研究的格局中,省内期刊是一个重要的阵地。《通俗文学评论》曾对我省通俗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提升我省通俗文学在全国的地位产生了重要作用。武汉市文联主办的《文艺论丛》面对武汉地区的文学创作,及时追踪与评价。这些刊物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停刊,但其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省作协主办的《当代文学研究》虽未公开发行,但被公认为是一本有质量的坚持下来了的文学评论刊物。该刊自1988年创刊至2005年已出17辑,围绕湖北文学创作,辟有《湖北作家作品研究》、《湖北长篇小说研究》、《湖北中篇小说研究》、《荆楚文坛新生代》、《湖北文坛面面观》、《湖北文论新书架》等栏目,发表各类论文及微型评论170余万字。近年来,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作家协会、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长江文艺出版社四家联合主办的《文艺新观察》刊物,发表了一系列追踪湖北文学创作的评论,通过改版后,正逐步成为我省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阵地以及与全国文坛对话交流的重要窗口,许多文章为省内外公开刊物转载。曾有评论家撰文指出:“如果说新时期以来的湖北文坛的确出现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家、诗人、理论家,如果说新时期以来湖北文学形成了所谓的浓烈的‘汉味’、‘楚味’特色的话,那么这其中就有此刊的一份功劳。”《长江文艺》、《芳草》杂志虽以文学作品为主,但也拿出一定评论版面,发表了许多有份量有价值的文学评论。如《长江文艺》在2001年组织了系列的解剖湖北作家正面和反面问题的评论文章,加大了批评的力度。《芳草》发表的对武汉作家作品的评论及群体研究也有独特价值。《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等大众媒体也积极介入文学评论。80年代,《湖北日报》东湖副刊曾先后组织了对映泉小说“维纳斯闯进门来”和“湖北文学创作差一个层次”等话题的讨论。《武汉晚报》从1994年3月至1995年举行“中青年作家爱情小说大展”,并邀江岳对来自全国和本省的五十多位名家作品进行了评点,倡导微型评论。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评论如何贴近大众实现雅俗共赏的转型要求作出了可贵的探索。武汉是全国高校的密集区,随着湖北新时期文学地位的提升,进入90年代,湖北文学研究在各高校的人文学者中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高校的学报也对湖北文学评论予以了足够的关注。所发表的文章对提高湖北文学评论的学术品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江汉大学学报》曾多次以较大篇幅容纳研究本省作家的论文,湖北大学主办的《湖北作家论丛》逐渐将研究重心从古代的和外省的湖北作家转移到本地新时期以来的湖北作家身上,并多次召开新时期湖北作家的研讨会。近年来,湖北文学评论有逐步深化趋势。力图突破以往过多局限于作家作品的个案分析,较少对某些带普遍意义话题的理论穿透的局限,加强了专题研究。在文学的分析研究方面,有华中师范大学新诗中心对湖北“乡土诗”的研究,在长篇小说研究方面有王先霈、陈美兰、於可训等人的极有价值的专题论文,部分评论家还开辟了自己的话语空间。如李俊国以都市文学的视角审视方方、池莉的创作;樊星、刘川鄂等人对湖北新时期文学与地缘关系的研究;同时,对湖北文学的群体研究也在加强。江岳题为《平实出绚烂厚重见灵秀──湖北近十年小说创作概观》的论文对湖北作家群的整体美学风格以及在90年代崛起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对湖北作家整体研究的深入。该文获《长江文艺》杂志2002年度理论批评奖。十分可喜的是,湖北文学评论队伍的成熟和研究规模的扩大。这首先体现在一批中青年学者和批评家的崛起上。现在很活跃的王先霈、陈美兰等老一辈学者和评论家为湖北文学评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湖北文学评论长盛不衰需要评论队伍衔接紧凑。近年来中青年学者的走向成熟,给我们带来了后继有人的乐观。新时期前十年,湖北评论家在国家级刊物《文学评论》上发表文章较少,而近些年,此刊湖北中青年评论家的名字时常可见。他们坚守独立的学术立场,严格的理性精神,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新时期以来,湖北文学评论经过不懈努力已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特色,对这一特色,王先霈先生认为:“湖北处于中原通衢之地,较易于接受八面来风、领略时雨新潮。然而,综观新时期湖北的文坛,无论是创作还是评论,其整体风格都近于平实。平实,有时多少给人沉闷之感,不过,放在稍长的时间过程中考察,得出的则是沉稳的印象。具体而言,湖北文学创作,老中青几代作家的作品,始终保持着现实主义的传统;湖北的文学评论以及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老中青几代学人的著述,始终由社会历史方法贯穿。从国内文坛十多年来波涛起落的背景上看,这种平实就成为重要的持色,值得我们自己认真地总结。”值得研究的是,湖北新时期文学评论在以社会历史批评的观念和方法为本的同时,也不排斥吸纳各种新的批评模式和方法。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文学评论工作者有意识地吸收西方20世纪以来的一些新的文学评论的模式和方法,诸如各种形式主义的批评,心理———精神分析批评以及新的阐释学、接受美学、结构主义等观念和方法,扩大了自己的学术视界,同时也给湖北的文学评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只是这种超越和突破,并没有离开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主干道。经过多年的实践,湖北新时期文学批评论平实稳健的特色更加巩固地延续下来,这一特色抵御了各种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文艺思潮的干扰,对我省崛起的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创作高峰起到了呼应和配合的作用。
当然,着眼于全国,用发展的眼光找不足,湖北新时期文学评论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创新动力不足。在追踪最新的创作现象,吸取最新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以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缺乏自觉的热情。对新的东方文学现象和新的文学潮流有时处于缺席和失语的状态,显得吃力。对全国文坛未能产生类似于北京、上海评论界那样的冲击力(有一个流行的说法,说是湖北的文学评论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第三),也没有提出吸引全国同行关注的独特的话题。二、对创作的干预力度不够。我省文学评论工作者主要分布在大专院校,拥有较好的科研环境,有利于提高文学评论的学术档次。但也有局限性。即从理论到理论的“学院化”倾向。对创作粘合不紧,因而也缺乏干预力度。事实上,对湖北作家的研究,外省的评论家比我们做得更好。我省中青年文学评论家在全国有影响的还不多。三、文学评论的生态环境不良。湖北评论界倡导“实话直说”,这本是真正的文学评论的题中应有之意。连这也需要倡导,说明湖北文学评论与创作的良性循环还未完全形成。有的作家只能表扬,不能批评,有的甚至对表扬的调门不高,而对批评家横加指责。同时,湖北的文学评论阵地严重缺损,刊物和报纸的评论版面有逐年减少的趋势,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对文学评论的人才的发现、培养、关怀、扶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需要注意的是,对更为年轻的评论家的培养还有更待进一步加大力度,以避免青黄不接,这关系到湖北文学评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