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学评论创作漫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价对象的理论文体。作者通过写作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文学评论包括了品味、质疑、鉴别、赏析和评判等多种活动,它显示的是对阅读对象的高低深浅,好坏优劣的评判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级状态,也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其中阅读鉴赏是文学评论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文学评论的写作又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能力层次较高的创造性审美活动。下面简略谈谈文学评论的写作方法。首先,先谈谈文学评论写作经常遇到的问题。第一,文学评论和读后感的区别。这是初写文学评论者最易犯的毛病。他们往往以感代评,概括引用材料之后就大谈其感受、体会。文学评论是对作品本身好坏优劣进行客观分析、评价,一般不触及现实生活;而读后感则是要求作者直接发表自己对材料的认识、体会、感想,需要联系现实生活。第二,“作品鉴赏”与“文学评论”的区别。虽然二者的评论对象都是文学,但在写作中仍有区别,简言之,有以下几点:(1)对象不同。“作品赏析”是将文学文本作为惟一的评论对象,而“文学评论”则是以文本为中心展开评析。(2)层次不同。从写作的过程来看,赏析是评论的基础,属于写作的初级阶段,评论则为较高层次的审美活动。(3)侧重点不同。“赏析”侧重于“赏”,是在欣赏基础上的分析与点拨,目的在于引读者去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评论”侧重于“评”,是在鉴别、剖析基础上的分析点拨,目的是通过对其美学价值的理性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4)思维方式不同。由于赏析以具体的作品为主,因此,在思维形式上主要体现为以生动可感的形象性为主的感性认识特征,而评论则更多地体现为以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为主的理性分析。(5)语言风格不同。由于赏析中欣赏性因素作用使得此类文字往往渗透感情,用语也自然充满文采。而评论中的理性作用也必然使其语言严谨、周密、理论性、专业性色彩浓郁。第三,切忌以叙代议。初写者往往用大量的篇幅引用或介绍原文,然后加上几句评论就算了事,这无异于喧宾夺主。叙是原文内容的引用或概括,目的是为评服务,故叙应简明扼要,具目的性;评应切中肯綮,针对性强。第四,文学评论与思想评论的区别。初写者往往从原文中引用一个观点,然后再用其它材料或理论阐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而忽略了对作品本身的分析评价。“写文学评论的文章亦不可一味搬用或套用《文学评论教程》上的‘理论’。”
文学是人的精神活动和艺术创造,并不需要过于呆板的法规。第五,文学评论与文学赏析,评析,评介的区别。赏析:重在理解原文,欣赏原文的成功之处;评析:兼评兼析,是在理解分析原文的基础上适当加以评论的;评介:重在介绍原文,评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明介绍是有所侧重,起导向作用的;评论:重在发表评论者的观点,有时把原文只作为引证评论者观点的材料,旁征博引,深入广泛挖掘。好的评论、权威人士的评论对原作品的文学地位和社会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评论一部文学作品、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必须掌握批评的标准。文学评论的标准有政治标准、思想标准、历史标准、社会标准、艺术标准、美学标准等。用不同的标准来评论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应该用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来衡量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2]写文学评论,与写别的文章最不同的地方,就是有一个作品作为评论对象,针对这个作品发表你的意见和看法,做出好或不好的判断,也就是有了一个被限制的说话范围。“一般说一个作品摆在面前,当读完之后马上产生一个印象,或者说直觉:这个作品好或者不好,或者还有某些不懂、不清楚的地方。这个直觉往往就是所写文学评论的发端。但这只是初步的,不能‘只评而不论’,所谓‘评论’,既是针对作品说话,又是把话说给读者听,所以要说服读者,就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深入一步,进行理性分析,深入地指出这个作品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等。”[3]这是文学评论的核心部分,故应说得有条理,有层次,一层一层深入下去,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显示出评论文章的质量和品味。多数评论基于这么五个问题:1.这部作品说些什么?这个问题只涉及到作品的一些表明现象。主要应该对“谁”,“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为什么”和“如何”给出正确回答。2.这部作品意味着什么?此问题是在于阐明作品的主题。一般在四个方面着手:内容释义;感觉感情;语言调整;作者意图。3.这部作品是如何表达的?这个问题涉及到作者为了在读者中得到预期反应所运用的技巧。4.这部作品表达的好不好?此问题建立在前三个问题之上,是为了公平、正确地评价一部文学作品与读者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5.这部作品值得创作吗?此问题是关于作品的价值问题。一篇文学评论只有正确地指出作品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才称得上是一篇好的文学评论。从严格意义上讲,不应该是为了写文学评论的文章去读作品,而应该是读作品中有所悟,对作品经历了感受、体验、分析和鉴别的过程后,才写文章介绍、分析、评论。笔者认为指导初写者写文学评论大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鉴赏习惯
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时,应有意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思想倾向,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体味作者的爱憎情感,品评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精妙,也就把握住了文学鉴赏活动的一般规律;并能在与作品的上述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培养审美能力,发展思维能力,综合提高鉴赏能力。而这正是写好文学评论的基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必须在平时的阅读中慢慢培养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习惯和能力。“读到《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时,可展开丰富的想象:大江两岸,怪石嶙峋,犬牙交错,陡峭险峻,拔地而起,直插云霄;江水滔滔,汹涌澎湃,如雷霆万钧,似万马奔腾,拍打着江岸;波涛滚涌,击起飞花碎玉般的浪花,巨浪翻卷,喷吐着白色的泡沫,如朵朵绽放的白莲,似堆堆无暇的白雪。一幅雄伟壮丽的赤壁江山景象慢慢在脑海中呈现出来。”[4]又如在读到莫泊桑小说《项链》时,可选取自己有兴趣又能驾奴的鉴赏角度,对玛蒂尔德这一典型形象,或肯定或否定,有意落实鉴赏规律,并持之有据,自圆其说,这便形成了评论文章在思想上的初步构思。
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鉴赏能力的基础,更是写好评论文章不可却少的品质。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大体在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带着问题阅读。如读《鸿门宴》,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项羽的性格特征如何?他的失败与其性格有没有必然联系?经过反复思考必会得出自己的见解。第二,在比较中阅读。在比较中阅读,可进一步提高阅读鉴赏的能力。“在讲授朱自清的两篇散文《荷塘月色》和《绿》时,可结合两篇文章不同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截然不同的心情,从而理解景物中所包含的人物情感,并结合具体的文章语句体会‘外物皆着我色彩’的地方,从而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
三、小处着眼,片断训练
评论文章的初写者,在最初写作时往往会不得要领,泛泛而谈,面面俱到,没有重心。要避免这一现象,必须抓住作品的闪光点,也就是作品最有特色的地方,或写作者最有感觉的地方。茅盾抓住了自己对《水浒》感受最深的人物和结构两个方面并加以评论,写出了《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5]文学评论的文章应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真正的创作首先来自模仿,初写者可先就几个文学片断模仿写作,自己尝试写一写微型的文学评论,如有偏差,及时纠正,落实写作要领,渐习渐悟,一定会取到显著效果,最终穿越感性化的鉴赏阶梯进入理性化的评论之中。小说的评论文章相比诗歌、戏剧的评论较多,看到的较多,可多方面参照、借鉴,容易模仿写作。如:一篇小说,当完全熟悉了它的内容,可尝试写它的“主题思想”,分析它的“思想内容”是否有促进社会进步、关怀人民生活意义;试着指出它的“高明”与“不足”,或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脱离现实”与“赶不上时代”的局限性。同时,也从作品的艺术表现中,指出它在表现主题思想时的得失与优劣之处。初写文学评论者应掌握以下方法:(1)复述议论:围绕所要论述的问题,选择引用有关的原文,在此基础上阐述自己的观点。(2)概述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把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概括出来,给读者以明晰的总印象,然后再对作品本身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加以剖析,说明比较,使读者对作品本身有透彻的了解,从而相信评论者的观点,并非无源之水。(3)联系比较:联系作者本人不同时期的作品特色,或同一时期其他作者同类型的作品,或显示生活中的事实等进行分析比较,突出其个性,肯定其优劣,发掘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4)情理兼备:理,指评论者通过理智的分析,在评论中表现出来的逻辑力量;情,指评论者把自己的爱憎感情渗透进评论过程中,使评论有内在的情感力量,能够感染读者,达到评论效果。另外,可根据评论对象的文体特色,尽量选择和谐统一得体的评论体式。如:论文式、随笔式、书信式、对话式、序跋式、评点式、考证式、诗体式、与原著融为一体式等等。对文学评论的写作,既要重视方法论的研究,又要注意对评论主体思维特点的了解。评论写作主体的思维是多元化的。
下面仅就文学评论写作中发散性、创造性、情感性的思维特点进行粗浅的探讨。[6](1)发散性思维。它是从同一来源材料出发以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当我们要评价具体作家的作品,对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各种文学流派的分析,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有规律性的问题时,往往先应用的就是发散思维。例如我们要评价一部小说,脑子马上会浮现作者的时代背景和气质构成、文本的语言、主题、题材、人物形象、社会性、创作方法等等。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部小说。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作品是一个综合体,从构成作品的物质材料、工具、手段到最后产生的精神性效果,从文学作品呈现的外观到内在意蕴,各种因素盘根错节、气象难测。(2)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与习惯性思维相对。创造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往往能打破常规,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揭示比较新鲜,深刻的主题,取得常规思维所达不到的效果。它常常是对现成的规范提出疑问而引起的。在文学评论中,其具体表现形式为对作品形象意蕴的独特发现。大量的批评家都试图追溯凝定在作品形象中的作家本意,但是追溯求得的所谓作家的本意恰恰是批评家以独特的审美眼光审视作品意象的自我发现。例如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大雷雨》刚一问世,人们普遍认为小说描写的是一个为爱情而死的女人的故事,是一出纯粹的家庭悲剧。但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在形象中却有独特发现:这是一出对未来历史含有乐观意义的社会悲剧,在主人公卡杰琳娜的思想、行动中,体现了当时俄罗斯这个“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对作品形象意蕴的独特发现,使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大大增殖,使作品形象更加多层次化、主体化。文学批评在创造批评自身的同时也参加了文学作品的第二次创造。有谁说不是杜勃罗留波夫创造了《大雷雨》的第二次生命呢?所以说作品形象意蕴的独特发现,往往是评论家打破思维常规,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揭示作品深刻的,与众不同的主题和作品本质。因此,它的思维形式是一种创造性思维。(3)情感性思维。创作,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创作需要激情评论也需要激情。没有激情,没有审美感觉,就无法进入美学的批评。文学作品总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离开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氛围,就无法对它作出公正的评价和科学的说明。这就要求我们把作家、作品放在历史的发展中,放在一定时代的、社会的、民族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
可以说,评论家强烈的情感注入,会使评论增加单靠逻辑和理性力量所达不到的生气、活力和魅力。评论者要善于灌注情感。所谓“善于”,主要是指根据批评对象和论题的内容,确定情感的基调和浓淡色彩。一般来说原理批评,对基本理论的探讨,情感太重会失去厚重感,显得轻飘飘,因此以不失厚重感为好。相对而言,作品论情感可以浓些,与批评对象的情感基调大体一致,基本协调为好。文学形象由于蕴含了人的本质力量,人在进行审美观照时自然引起了相应的情感体验并把这种情感体验消融于文学形象之中,与文学形象产生同构对应关系,作为主体的人对文学形象的情感肯定,实质上是对主体自身本质力量的情感肯定,这就是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只有这种情感才构成美感。也就是说,评论者在融合文学作品形象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性格等迁移到所融合的对象上去,达到物我合一、妙和无垠的境界。一个优秀的评论工作者,也应该像一个优秀的创作者那样,对于自己的表现对象或评论对象,既要有明察秋毫的冷静观察,又要有如怨如慕的热烈爱憎;既要有敏锐的理性剖析力,又要有生动的情感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