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学教学价值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商潮的冲击,社会的转型,社会价值观念转化,文学遭遇冷落,社会对文学的热情减少了,文学开始走向边缘化。这种大环境下,学生为了更好地就业,注重对技能的学习和对各种证书的追求,即便是中文系的学生,也把文学课的学习当成副业,鲜有学生读原著,讨论文学。高校也相应的调整培养目标,,缩减文科教学课程、压缩文科教学课时。更多注重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应用型人才,以此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于是作为中文系的主干课程现当代文学教学便处于尴尬的处境。这种情况本科学校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院校了。在这种尴尬的氛围下,文学教学者也产生困惑,文学的价值何在?如果说本科院校的文学教学尚且存在这样的困惑,那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院校,文学的价值何在?而作为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现当代文学又具有教学的哪些不可替代的价值呢?再让我们来反观现在大学的校园,在重功利、轻人文的氛围下,我们看到了校园中人文精神失落,人文意识淡泊,道德热情下降。一些同学价值观念混乱,不懂得尊重人,理解人,也不懂得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前段时间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和药家鑫杀人事件就是例子,让人警醒。这是人文精神极度缺乏的恶证。大学校园极需要有一种精神,高职高专院校也不例外。文学课的教学目标看上去与社会实际需求有一定距离,其实是“无用之大用”,它使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下不仅能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还能使大学生们在文学领悟中具有较为深厚的人文知识,形成较为深刻的人文思想。而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现当代文学是离我们最近的文学,更能起到这样的作用:通过现当代文学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言文学,了解现当代文化,具有认识价值;能提高学生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培养审美意识,提高美学修养,具有审美价值;在此基础上,现当代文学能培养现代大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使当代大学生参与建构有利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永久性精神,这应该是现当代文学的“无用之大用”。
一.认识价值
文学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包含着对于社会、历史、人生的认知,具有现实的认识价值。文学史是历史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更有它自身的独特性。现当代文学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百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情趣等各个方面,描写了20世纪中国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领域的生活变迁。在百年的文学活动中,不同的时期都有着属于不同时期特点的文学,20年代的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30年代的左翼文学、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国统区文学与沦陷区文学、解放后的十七年文学、文学、新时期文学、再到新写实小说、私人化写作,每个时段都有着每个时段的文学特点。现当代文学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段文学史,是伴随我们的成长并构成我们的时代氛围与文化背景的一部分。但当代的大学生们对现当代历史却有些陌生,阅览现当代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让当代大学生们更了解近百年的历史变迁,特别在百年变迁中人的思想感情与追求。当然,文学提供的知识是不精确的,有着虚构与幻想,但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总会获得如社会常识、历史事件、风土人情等许多真实的知识,比如从郭沫若的诗歌中我们会感受到“五四”时期激进青年“狂飙”突进的反叛精神;从沈从文的小说与散文中了解到了那古朴的湘西风情;从赵树理的作品中了解到四五十年代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现当代文学补充了经验与书本知识的不足,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文学不仅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还帮助人们认识到自我。[1]作为离我们最近的现当代文学,更能帮助当今大学生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完善自我。例如鲁迅通过塑造阿Q形象深刻揭示了国民劣根性,我们在嘲笑阿Q的自欺欺人、自我麻醉的同时反省自我,也能从自身身上找到“精神胜利法”的影子,引导大学生从阿Q反省到自我,能让青年学子们找到自我的不足,清醒的认识自我,明确前进的方向;巴金的《家》着力表现了新一代青年在五四新思潮鼓舞下的觉醒和成长。觉新、觉慧两兄弟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与选择。觉新清醒而懦弱,因为他的“作揖主义”他先后失去了事业、爱情、亲人。觉慧充满着热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觉慧和觉新两兄弟典型地体现了两种人生的选择。他们的人生追求给我们当代的青年学子有很大的启发,不仅让当代学生了解到那个年代封建家族制度的罪恶,也给了他们现代应如何生活的一面镜子:如果说觉新是“不应当这样做”的一面镜子,觉慧就是一个“应当这样做”的榜样;从张爱玲的《金锁记》能体会到金钱对人性的摧残,且不去管作品揭示的有多么深刻,但至少会让当代大学生反观现实,警醒自我;当代散文巨著《随想录》中巴金敢于说真话,敢于讲真话,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中国现当代文学不但记录与反映了近100年来中国人民的生存状态与奋斗历程,而且也反映了近100年来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一历史变迁过程中的追求、奋斗、反思的心路历程。因而学习现当代文学,不但可以帮助青年学生认识历史与现实,还能启迪他们去认识与完善自我。
二.审美价值
现当代文学不仅具有认识价值,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长河中,现当代文学仅仅是长河当中的一弯小溪,但它与古代文学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价值。原因在于现当代文学是以现代语言来表达现代中国人的审美精神的文学,这种语言方式以及传达出来的情感最易被当今的大学生所接受,因而现当代文学是最能培养审美意识的文学。学生对文学的最初体验,对语感的领悟都直接来自于现当代文学文本,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日后文学欣赏的情趣和鉴赏的能力。“我们要提高各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读好的就是现代语言大师们创作的文学作品,通过大师们的艺术语言认识20世纪中国人的美好情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唤起青年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并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获得美的体验,陶冶性情。”[2]当然,这离不开我们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立足文本,找出经典,把最优秀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细读,欣赏现当代文学作品。把这些作品中蕴含的诗意魅力品读出来,使学生不断体会到文学接受的快感,积累审美经验,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便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艺术判断力及有品味的艺术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对徐志摩的诗歌《雪花的快乐》的欣赏,老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首先看到的是排列得错落有致的诗形,有一种参差的美感;初次吟诵后,脑子里面会有一种画面感:洁白的雪花漫天飞扬,并感受到具有回环反复,音韵和谐的节奏美,音乐美。这种外在形式的美,给予我们一种诵读的快感,也得到“这首诗很美”的初步印象。这吸引着师生进一步去探究它为什么美,又美在哪里,进而把握该诗的诗情、诗意、诗味。我们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这首诗,便能品到诗人抓住雪花“飞扬”“消溶”的特点以雪花自喻,追寻着性灵深处的情感,抒发着“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和向往。“雪花”的比喻看似信手拈来,却再准确不过地反映了诗人飘逸灵动的个性,同时又吻合“五四”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神圣纯洁的理想的爱情,更是诗人“爱、自由和美”的理想境界的人格化和诗化。诗歌传达着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切体验和对真善美的诗意发现。再比如对《祝福》的赏析,第一遍的阅读会获得对祥林嫂穿戴、神态和淘米、抗婚、洗菜等行动以及失子之后“我真傻”之类语言等外在表象,在此基础上,获得关于祥林嫂的整体印象,产生对她的同情。在这种艺术感受的基础上,师生对她的生活遭遇和悲惨命运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会发现,祥林嫂是一个在封建宗法压迫下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既有鲜明突出的个性,又具有广泛深刻的代表意义。这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因为她的深刻性而使我们去思索我们的社会与人生。再比如《雷雨》中的繁漪形象带给我们对那个年代个性解放的认识,以及透过那个剧本传达出来的对茫茫宇宙不可知力量的不可抗挣,从而带给青年学子对人生形而上的思考。透过这类的教学,只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便能品味这些经典作品所传达出的无穷韵味和情趣,一篇篇,一首首,一遍又遍的赏读中,一种高雅纯正的鉴赏趣味在养成,同时也会油然生出一种人格或智力上走向成熟的喜悦之感。好象超越了自我,变得更纯净、更智慧、更完美了。在文学的熏陶下,人的个性、情感、风范等全面发展,思想境界提高了,情感变得更丰富了,成为更可爱、更有魅力、更理想的人了。
三.精神建构
大学问家王国维曾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与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现当代文学教学除了具有认识与审美价值外,在此基础上,现当代文学具有一种人文价值,建构着百年来中国的精神,这才是现当代文学的最大的价值。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想态度,它包括对人格、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5]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产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核心命题是“人的文学”,传达着现代人独特的精神情感和审美追求。近代的中国内忧外患,在外来文化的冲撞下他们摆脱了君权观念的束缚,接受了新的思想即的“人”的观念,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五四”前后,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改良文学的“八事”主张;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强调“文学革命”;周作人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中明确提出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口号,猛烈抨击“非人的文学”,提出人应有“灵肉一致”的生活。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祝福》等作品中我们感受到对封建礼教吃人的猛烈抨击;郭沫若的“狂飙突进”的自由激进的精神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对自由个性解放追求痛快淋漓的表达;郁达夫通过“零余者”写出了弱国子民的知识分子人生的凄苦悲凉。三四十年代的文学也延续着五四“人”的文学的精神理念:梁实秋提出“人性论”,认为“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林语堂提出“闲适”与“幽默”;沈从文描写与追求着美好人性;张爱玲从人性被世俗金钱腐蚀的平庸生活的角度写出人生的凄凉……现代作家们对于“人”的思考一脉相承。翻开新的一页,新时期的文学从刘心武的“救救孩子”这一声又传接了对“人”的关注。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一部建构现代人文精神的历史,五四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一直充溢着人文精神。“学习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次精神的历险和一次审美的旅行,它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物质价值,但这一过程肯定有精神的收获。”[4]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文学的永恒在于它有着特殊的人文精神———对精神世界的自觉追求。作为经典流传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它在思想精神和艺术上有着永恒的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西方文化冲突交融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不仅反映了现代人在近现代历史突变,中西方文化冲撞下现代人思想、心理上的独特感受,也传达着作家对现实生活的人生体验和审美追求,反映着现代知识分子对现代人文精神的建构。“五四”以来独具个性的现代作家们,以各自不同的创作表现出对人的人性、自由、解放的思考。这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现代人文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欣赏体味他们的思想感情,既是丰富和陶冶了大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也体现出现代大学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文教育理念。现代大学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而是一种状态或理性心录的训练”。[6]但是当下的大学生,正有一种精神的丢失,他们少有精神的追求。
大学应该肩负起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而这正是现当代文学的精神内核。把这些作品的精神内核重新阐释出来,让现代大学生在新的形势下传承这种精神,使现当代文学教学成为“人性化”教育的潜在课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达到潜移默化的“无用之大用”,从而培养具有积极人文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当代文学课程便成为建构现代大学“以人为本”的大学人文教育理念的重要平台。大学生们在阅读理解现当代文学的同时,全面了解自“五四”以来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新的人文精神建构的过程,使他们在理解,领悟,吸收,继承的过程中探索和参与建立更有利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永久性精神,这是现当代文学永恒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