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浮躁英译作品的述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是基于文化与语言关系的基础之上的。由于语言和文化存在着差异,造成翻译中出现许多误译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原著的理解。文章通过对乡土小说《浮躁》英译本中出现的部分文化差异的分析,探讨了翻译中文化的误读现象。
一、简介作品《浮躁》及译者葛浩文
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以悠久深厚的秦地文化为背景,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鲜活生动的秦风秦韵,是一部表现当代社会现实的力作。作品在高层次文化审视下概括了中国当代社会时代情绪,写出了历史阵痛悲哀与信念,是新时期带有标志性的文学作品。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翻译家葛浩文(HowardGoldblatt)翻译过多部中国现当代小说。[1]他1991年把贾平凹的著名作品《浮躁》翻译为Turbulence,语言地道,风格鲜明,与原著珠联璧合,荣获第八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ThePegasusPrizeforLiterature)。对传播中华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翻译小说是为了让不懂原文的人阅读的,因为译作读者既不懂源语语言,又不了解源语文化。译作要想被接受,就要遵循译入语主流文化规范,而这些流行规范,很可能与源语文化的规范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省和文化误译总是难免的。现就《浮躁》英译本Turbulence中所选的几段加以分析和探讨。
二、文化误读与翻译误译现象分析
语言依附于文化,它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不同文化交流的工具。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直接决定了翻译的复杂性。
在语言文化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具有双重身份。[2]
首先,他是原作读者,需要使用源语语言及文化知识来理解原作。译文是在不同的语言文化参照系中完成的,原作者与译者的背景和经历又大不相同,就算源语、译语之间的信息传递在较低层次上没有什么增减,但在较高层次却一定存在着变化;可以说,知性方面的增减率可能较低,但感性方面的增减率却很高。而且文学性越强,引用源语文化元素越多的作品,在翻译过程中经历的增减也相应更高。因此,文化误译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以下就举例说明:
1.文化背景和传统习惯的差异而导致的误译
例1.小水爹出生的时候,正在“犯月”,小水的奶让人卜卦,说是要一生平安,必认干亲。
译文:Sinceherfatherhadbeenborninanunluckymonth,afortunetellerhadbeenbroughtin,whohadtoldhismotherthathe'denjoypeaceonlyifhehadgodparents.
犯月就是某一属相在某月受难,谁正好生在这个月就犯月了。译文并未将原有的意思正确的翻译出来,而是用“anunluckymonth”简单的翻译,至于什么样的月份是不吉祥的,也未作出合理详尽的解释,由于犯月的说法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风俗,有必要做更详尽的解释与说明。同样,卜卦是否就等同于“afortuneteller”,干亲是否等同于“godfather”。“拜干亲”就是认义父、义母,借“拜干亲”消灾免祸,保住孩子。“拜干亲”的习惯,因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礼节习俗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北京,人们一般认为认干爹,干妈会对干爹、干妈自己亲生的子女不利,所以不是至亲好友,人们一般是不敢求其作为自己孩子的干爹、于妈的;而且拜干亲,双方要互送礼物,并摆酒席,以后每年三节两寿,干儿子、干女儿家都要送礼,做干爹、干妈的也要回赠礼物,所以,不是富厚之家也是难以应酬的。而译作中仅仅将干亲翻译为“godfather”,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意味。
例2.船到对岸,金狗跳下船。小水睁着一对毛毛眼问:“金狗叔,你这往哪里去?”
译文:Whentheboatreachedtheoppositeshore,GoldenDogjumpeddown.WaterGirllookedathimwithherfetchingeyesandasked,“Whereareyouoffto,UncleGoldenDog?”
在这里,“毛毛眼”说的比较方言化,属于陕西的地方话,是指眼睫毛很长的意思,在这里翻译成“fetching”不是很贴切。
2.物质形态层和行为习俗层的误译
例3.巫师便在一张黄表上画了符,一张压在炕席上,一张贴在门框上。
译文:Thesorcererwroteacharmontwoslipsofyellowpaper,puttingoneunderthestrawmatonthekangandpastingtheotherabovethedoor.
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文化符号:巫师和炕席。译文对于巫师的翻译流于表面文字形式的对等,丧失了汉语语境里巫师概念的延伸,即一种能够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古代施术者女称巫,男称觋。炕也是北方的一种鲜明且常见的卧具。我国农村地区普遍有火炕,为了清洁,常常要铺上一层席子简称“炕席”。译文将炕做了音译处理,并未将北方这一特有的物质文化形态翻译到位。因而,译文的读者并不能够体会出原文所要表达的语境内涵。文化翻译的“物质形态层”涵盖人类以物质形式所体现的一切数以千万计的与人的衣食住行发生关系的“物态文化”实体。文化习俗是一种历时性社会约定行为,具有十分独特的民族性。它“常常与某一社区、集体、氏族、群落或民族之远古的规约和体制有关,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有关。”贾平凹的《浮躁》以其浓郁的民风民俗和突显乡土文化的方言土语为其特色,无疑反映了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人物个性、社会地位及生活水平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明喻与隐喻。[4]
3.特定的专有名词和称谓的误译
例5.“她最烦小白脸男人,一心要找一个高仓健式的!”
译文:“Shehatesweak,effeminatemen.She'slookingforamachotype!”
例6.当然她不满足的是金狗太土,且家在乡下又有一个老爹。
译文:Eventhoughhewasalittletoorusticforhertastesandhadanagingfatherinthecountryside.
高仓健是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影星,他饰演的角色大多冷峻,刚毅,1978年,高仓健主演的《追捕》作为之后登陆中国的第一部外国电影,在中国大陆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高仓本人也成为中国大陆一代人的偶像。译文中将“高仓健式的”简单的翻译为“machotype”,这就将“高仓健式”的这一个具体的感念和所指替换为抽象而泛指的名称,显然并未读懂其文化所指和特殊寓意。另外,“老爹”的翻译也过于直白,老爹在汉文化中是很亲切的称谓,并不等同于“anagingfather”,上了年龄的父亲,译文并未成功的传达出原文的乡土气息和文化习俗。
4.文化信息不足和文化缺省导致的误译
例7.金狗气得在石华家破口大骂:“让我也去‘州深限公司’吗?去他娘的吧!怎么都是这样?走到哪儿都是这样?!这就是生活吗?生活就是这么大的网?!石华,石华!”他恨声地叫着石华,连着说了五个“难呀,真难呀!”
译文:BackatShiHua'shome,GoldenDogblewup.“I'msupposedtoworkfortheZhou-ShenLimitedCompany,too?LikehellIwill!Iseveryoneeverywherelikethis?Isthiswhatlife'sallabout?Onegreatbignetwork?ShiHua,ShiHua!”Hecalledhernamemournfully,andsaidoverandover,“It'shard,soveryhard!”
“网”在这里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修饰生活,如果简单地翻译成“network”显得很机械,有点汉语式英语的成分。“network”基本含义是网络、网状物,用到这里比较生硬,不能对等地再现源语的整体乡土气息。
5.宗教信仰的差异而导致的误译
例8.金狗甩开了石华,搭上了回白石寨的班车,满心里只留下了一个小水的形象,天下只有小水是干净的神啊!
HeleftShiHuaandtookabusbacktoWhiteRockStockade,hisheartfilledwiththeimageofWaterGirl.Shewasthelastangelleftonearth.
中西方人们心中的神的形象是有很大差异的。
三、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分析
文章如果从文化层面分析产生文化误读的五个因素,那么语言文化、物质文化、心理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都是产生误译的重要方面。按照形成原因,文化误读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凡受制于客观因素的即为无意识误读,反之则为有意识。尽管在实际解读过程中,两者经常交织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但为论述方便,仍沿用此界定。
1.无意误读
无意误读往往是由于译者对源语文化缺乏足够了解或受本民族文化背景的制约而产生的。[5]哈特(HenryHHart)在中国古典诗集《诗苑》译文的序言中说,翻译家“必须浸润在中国历史、文化、传说、传统以及中国宗教和哲学中。要用中国人的眼睛来看世界,不论对内在刺激还是外在现象,都必须作出和中国人一样的反应。同时,他必须能够退回到自己的母语中,寻求在这个语境中表达另一个语境的东西”。
2.有意误读
在文学翻译中,有些误读是主体文化和译者有意选择的结果。译入语文化由于本身的发展需要,对源语文化的某些层面加以强调,另一些层面加以弱化或忽视。这种误读一方面丰富了主体文化,另一方面又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扩展了客体文化的应用范围和解读方式,为两种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对外国作品的误读,还可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四、结论
由于大量的文化差异存在,导致在翻译过程中要无时不刻地考虑其产生误译的可能。在突显主体文化的前提下,对地域文化、方言土语、民俗文化的缺省,应根据外国人的实际作适当的归化转译。影响主题思想的文化,则必须作异化处理。文章旨在指出文化因素在现今翻译中应被引起足够重视,尽量减少误读,传播中西文化。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要对译语双方的文化了解、精通和掌握,译者的双语水平直接影响了其翻译的水平和质量,只有充分利用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作好翻译工作,进一步加深交流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