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从儿童视角谈童话名著翻译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①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儿童文学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其翻译的作用也愈加重要。因此,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关注,关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拟从儿童文学的特点和作用入手探讨其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问题,以求对儿童文学翻译有所帮助。
二、文学的特点和作用
儿童心理学中通常把儿童期限定在6/7~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语言和文字的反映尚未完善,因而以这一群体为目标读者的儿童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正如高尔基所说:“儿童文学不是成人文学的附庸,而是主动拥有主权和法则的一个独立大国。”②这一“独立大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和审美特征。一方面,儿童文学的语言需浅显明白,形象化,富有较强的节奏感;另一方面,儿童文学应充满稚拙美和奇特的幻想,是不同于成人文学的奇妙国度。儿童在其中不仅能汲取知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发展语言思维能力,体验乐趣,陶冶情操。这一“大国”为儿童茁壮成长提供必不可少的养料。
儿童翻译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成分,它为儿童引进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他们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基于儿童文学的特点,儿童文学翻译同样也是为儿童服务的,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异于成人,这对于大多数成人译者来说在翻译时需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突出儿童文学的语言和审美特征,满足儿童的阅读兴趣以引起小读者的共鸣。
三、童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不同民族、不同群体都有其不同的文化,如何处理文化间的差异是翻译中的一个难题,尤其在儿童文学翻译这一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文化差异问题更是个大难题。一方面,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之间客观上存在着语言与思维等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儿童文学翻译中也存在语言间的文化差异问题。
1、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之间的文化差异问题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童文学翻译也有其特殊性,即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主要是成人,而读者主要是儿童。儿童文学翻译可以说是成人与儿童间的交流,而两个群体又有其不同的文化,如果译者在翻译时意识不到或处理不好这些差异的话有可能会阻碍他们之间的交流。其中一个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译者可能会从成人的视角出发,忽略读者是儿童。例如,Alice’sAdventureinWonderland中这句的翻译:
“Curiouserandcuriouser!”criedAlice(shewassomuchsurprised,thatforthemomentshequitefor-gothowtospeakgoodEnglish.)
译文1:“越来越离奇了!”爱丽丝嚷道(她诧异之下竟然忘了正规的英语语法)。
(注:“越来越离奇”的原文是“Curiouserandcuriouser!”。英语习惯是形容词和副词如果超过两个音节,比较级不在字尾加er后缀,而在字前加more)
译文2:“越变越奇罕了,越变越希怪了!”(阿丽思自己诧异到那么个样子,连话都说不好了。)(赵元任,2002)
译文1忠实传达了原文的意义,但却不难发现其表述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儿童读者是否已掌握英语语法。对那些对英语知之不多的儿童来说,“英语语法”和加注的内容有可能会使他们不明白注释本身的含义,更无法准确体会爱丽丝的惊奇,进而对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果整个译文中过多地出现这样的翻译可能会引起儿童的反感。相较而言,赵元任先生的译文“连话都说不好了”既达意又传神。
著名的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先生认为“做好外国儿童文学翻译工作最要紧的是熟悉儿童。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再明确不过:是儿童。不熟悉他们就做不好这项工作。”③儿童有他们自己的世界,独特的思维和说话方式。如果成人译者能走近儿童,熟悉他们的思维和语言,了解他们的需要,翻译时就能更容易揣摩儿童的思维,运用儿童的语言,从而译出童趣,获得儿童的喜欢。如TheSelfishGiant中的这句:
ThentheHailstoppeddancingoverhishead,andtheNorthWindstoppingroaringandadeliciousperfumecametohimthroughtheopenwindow.
苏福忠、张敏两位译者将此句译为:
雹子停止了在头顶砰砰乱跳,北风不再呼呼吼叫,一股扑鼻的香气从开着的窗扉飘到了他跟前。译文中运用了“砰砰乱跳”和“呼呼吼叫”这样的拟声词,突出了儿童文学节奏感强、趣味盎然的特点。如果换成“狂舞”和“呼啸”就会顿然失味,没了童趣。因此,在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时,成人译者如果能尊重儿童,熟悉儿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就可以译出好译作,成为儿童成长路上的知心伙伴。
2、语言与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问题
翻译中译者在完成源语言与目标语言转换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语言背后文化的转换。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原文中对源语小读者而言的基本常识可能对译文小读者来说是陌生的、怪异的。译者如何处理这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会直接影响目标语小读者的阅读兴趣。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问题时常用的两种策略是归化和异化。德国语言学家施莱尔马赫在1813年6月《论翻译的方法》的长篇论文中提出翻译可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④前者指异化,后者指归化。施莱尔马赫提出的这两种策略对翻译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文学翻译应以异化为主,在最大程度上进行文化交流。然而,笔者认为儿童文学翻译却不能一概而论,这是因为儿童文学的读者主要是儿童。一方面,儿童年龄小,思维不成熟,且尚处于母语学习的阶段,语言中异化的成分容易对儿童造成干扰,不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儿童文学作品只有满足了儿童的情感需要和阅读兴趣才能达到陶冶情操和教育认知的作用,适量的异域文化有助于达到这一目标,但如果这类陌生的文化过多,则会打击儿童的阅读兴趣。因此,儿童文学翻译要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在处理儿童文学翻译中语言间的文化差异问题就宜采用以归化为主的策略,使小读者容易接受。例如,在Alice’sAdventureinWonderland中的这句话:InanothermomentdownwentAliceafterit,neveronceconsideringhowintheworldshewastogetoutagain.
赵元任先生将其译为:
不管四七二十八,爱丽丝立刻就跟进洞里去,再也不想想这辈子怎么再出来。
原文用了倒装表现出爱丽丝强烈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译文中用“不管四七二十八”做了归化处理,使小读者易于接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交流的频繁,儿童读者认知能力也在增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接受一些异域文化,因此可以适当地采用异化的策略,如加注等,保留一些易于儿童接受的文化因素。如TheYoungKing中的这句话:
“Arenottherichandthepoorbrother?”askedtheyoungKing.
“Aye,”answertheman,“andthenameofthebrotherisCain.”(TheYoungKing)
苏福忠、张敏两位译者译为:
“富人和穷人难道不是兄弟吗?”年轻的国王问。
“是的,”那个人回答说,“可这位富兄的名字是该隐。”(《年轻的国王》)
(注:“该隐”源于《圣经》,据说杀死了弟弟亚伯)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经典,让儿童简单了解其中的故事有助于他们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因此,在处理儿童文学翻译的源语言与目标语言文化差异时宜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在儿童接受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进行文化的传递。
四、结语
儿童文学翻译既是成人与儿童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是源语言与目标语言间的文化交流。译者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首先要熟悉目标读者—儿童,处理好成人与儿童间的文化差异问题,即译者必须走进儿童的世界,了解儿童的思维和说话方式,尽量让译文充满纯真和童趣;其次要采用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处理好源语与译语文化差异问题,并适当地运用异化以拓展儿童的知识面,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儿童文学是儿童开眼看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译者若能以一种与儿童读者交朋友的心态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就能为儿童译出更好更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