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西方文学评论演进述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由李珺平撰写的《西方文学评论方法论演进》囊括了从柏拉图起的西方古典文学理论至19世纪后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全书内容丰富,阐释明晰,用心良苦,意义深远。一如题目所表现的,“西方文学评论方法论”是作者对“西方文论”进行扩展后更精确的表述;书中对目录所列流派也无一不是尽其所能地展开、呈现并归纳解释的。作者在长达21页的导言中就表明了编写此书的良苦用心:“以己昭昭,使人昭昭”。在此意义上,作者确实做到了“使人昭昭”,对于需要初步了解西方文论的学生来说,本书观点清晰明了,实用性强,而且总结了各理论流派的渊源及其之间的关联性,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和阅读价值。
二、从内容上看作者的二反对
在书中,作者反对将西方文论进行缺少关联的两段式切割,反对19世纪之前的文学评论方法论对当代文论没有影响的观点。书中不但先后详尽介绍了传统评论方法和当代评论方法,还尽其所能地将二者联系起来,让读者去感受理论更新的历史性、传承性和扬弃性。在内容上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作者对传统评论予以大篇幅阐释并为之“平反”,着力强调其对当代文论的影响。许多关涉到古典文论的书,虽也有对大家名篇的解读,然而却没有着重地强调古今一脉相承的关联性,如胡经之主编的《西方文艺理论名篇教程》讲到古典文论时,更多围绕着名家名篇的观点进行阐述,而不是像本书作者那样,在全书设置一个贯穿始终的主线,并致力于追溯各理论的渊源及其联系。
三、从结构上看作品的两部分和三段落
作者将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和三个段落。两个部分即为传统文论部分和当代文论部分,三个段落即将整个文学评论史分为由两个转捩点———唯美评论、唯直觉评论(即非功利评论)和唯形式评论分割开来的三个典型理论转型的时期。作者将19世纪前的传统文论进行梳理,总结出两种主要评论方法:道德评论和社会评论。对于当代文论,作者只选取了较少的几个大的流派,剔除了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对西方理论界影响巨大的流派,有些令人遗憾。作者所寻找的转捩点是随着时展,将过去一统天下的理论中不合时宜的部分剔除,而强调另一符合当下的部分的理论。如对传统评论产生原因的探寻:“文明社会初期,人类在与大自然竞争过程中,对待文学也是从实用性角度考虑的。”而认为非功利性评论的产生是因为“人类进入了相对成熟的年代后,可以将文学作为纯观照的美、形式、结构来看待分析”。同时,作者力图将全文结构统一化、整齐化,每一章都由五部分组成:追踪溯源及演进过程、理论形态、常用概念及特点、对其估价以及它与其他评论的联系。在这种统一的结构之下,读者能够清晰而详尽地了解各种理论及与其相关的延伸性知识。
四、从方法上看作者的三原则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提出了三点原则:整体性原则,转捩点原则,关联性原则。而全书的阐述的确贯穿了这三条原则,从而避免了芜杂性,体现出一种严整性。一般的研究者,把20世纪文学批评方法论的演变孤立起来看,只从当前的演变过程中寻找原因,结果使研究失去了根基,看不到规律性的东西,这种研究就必然带有重大缺憾。而此书则以鲜明的历史观点,力图追寻当代文学批评方法论的历史背景,把本世纪的文学批评方法论看成是整个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论的必然发展,从当前追溯到柏拉图时代,划定了发展的阶段性,理清了来龙去脉,对问题既作具有逻辑性的阐述,又作历史的展开。这样,就把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论看作一个活的、动态的有机体,从总体上考察它的发生、发展、演变、重组等各种复杂情况,廓清了它的内在发展机制,呈现出一个整体脉络。所谓转捩点原则,就是在西方文学评论方法论演变的整体过程中,寻找导致方法论发生转折或变化的那些关节点。西方文学评论方法论的转捩点,就是以戈蒂叶、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评论和以什克洛夫斯基、雅克布森为代表的唯形式评论。作者把唯美主义批评与俄国的形式主义批评作为转捩点,是极有见地的。在西方文学评论方法论发展史中,这的确是两次重要的“反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是有了这两次转折,西方文学评论方法论才呈现出现在的面目。而关联性原则不仅在作者阐释各种评论方法论时被充分使用,即便在章节之间,亦或段落之间,读者都能通过极具内在关联性的分析感受到作者过人的逻辑推理能力。
五、缺憾及不足
本书处处闪耀着作者独特思想的光芒。作者花费很长的篇幅强调学术态度、治学规范以及自己的写作意图,这些无一不在警示读者并有力激发读者的求知欲。然而作者在导言中曾提到要在中西的对比中去汲取西方先进理论的精华,以改变中国文学评论的落后状态,但通书观来,只有第一章最后一部分阐述了西方道德评论与中国道德评论的区别,其他章节并未进行中西对比,不免令人遗憾。而作者在选材中,将盛行于西方理论界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流派排除在外,让人惋惜。并且作者极力想撇清学术与政治的纠缠,甚至都不愿意使用“主义”这样的词句,但实际上,在学术界,如“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等提法已经成为人之共识,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咬文嚼字。而童庆炳先生作的序更让人觉得是倾注欣赏与褒赞的师生间的书信,主观情绪过多浸入。并且其中有些不够严谨的表达,如“珺平此书,与那些拼拼凑凑的书不同”,之后并未指出如何不同。而作品目录的太过简略也让读者在翻阅查找的时候遇到了许多困难,如果目录像各章节一样详尽,每一章下将各小节一一陈列,会让本书更加便于读者查阅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