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学散文审阅界定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长期以来,散文是一个十分含混的概念。对散文概念的模糊熟悉,直接导致了人们对文学的模糊熟悉。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一通行的、貌似简单的概念,重新审阅、梳理,做出较为清楚的界定。
一、欧美对散文的界定
古希腊时代,人们把文字作品分为两大类摘要:韵文和散文。韵文音韵美丽,文采洋溢,常称为诗(史诗、抒情诗、悲剧、喜剧);散文是无韵体散、缺乏上述特征的文字作品(历史、哲学、科学,以及其他学术著作)。在《牛津英语辞典》中,散文(prose)意指区别于韵文的文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英语中的“Prose”都是指摘要:(1)散文、散文体,如Newspapersarewritteninprose(新闻是散文体);(2)平凡,单调,无聊,如摘要:escapefromtheproseofex-istence(逃避平淡无奇的生活);(3)乏味的话,无聊的议论,如摘要:Hedeliveredalongprose,(他发表了一篇冗长乏味的演讲)。散文明显地指平铺直叙、平凡单调,缺乏想象力的文体。古代欧洲人对这种枯燥乏味的文体似乎也没有什么好印象,不少学者用韵文来撰写学术著作,最闻名的如卢克莱修的《物性论》,竟然是用六步句写成的万行长诗。威·佩·克尔分析这种现象时指出摘要:“蒙昧的人对于去听任何不是用叙述的连续故事有自然的反感,沉闷乏味的一大堆诗体百科全书、带韵文的科学、历史和道德教科书,就足以证实人们是不愿意接受散文去做那种普通平凡的单调乏味的工作的。”尽管如此,古代西方仍然产生了一批不朽的散文作品,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塔西佗的历史著作,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圣·奥古斯丁的哲学和神学著作,《圣经》基本上也是用散文写成的。当然,此处所指的散文,只是一种“散体文”,并非本文论述的文学散文。在西方,古人对散文的熟悉实际上是对一种散体文的熟悉,并未区分散体文和文学散文。
文艺复兴时期,散文的一个分支开始进入文学领域,这就是小说,如薄迦丘《十日谈》、塞万提斯《唐,吉诃德》等。当然,这也不是文学散文,而只是具有文学性的散体文。
法国人在文学散文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580年,蒙田出版《试笔》(又译为《随笔》),突破了枯燥乏味的传统散文体式,开创了一种新型文学散文体式的最初尝试。其主要特征如下摘要:不求哲学、史学等散体文的结构宏大、气象森严、逻辑缜密,舍弃抽象晦涩的论说和繁琐枯燥的推理,赋予文章以形象、聪明、理趣,行文生动活泼,轻松自然,情调亲切美丽,诗意盎然。《试笔》成为一块里程碑,标志着一种新文体——文学散文在欧洲正式诞生。不久,《试笔》被译介到英国,立即在英国开花结果,培根《随笔集》是其中最刺眼的明珠,在蒙田、培根的影响下,文学散文风靡欧洲,孕育出了一大批文学散文名作。
不过,随笔仅为若干散文中的一种,又经常游离于学术论文的边缘,故西方文论中并未将它视为独立的文学文体,甚至对它是否属于文学也不置可否。西方将文学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似乎并无文学散文的明确位置,更无明确的文学散文定义。以《大英百科全书》2007年版为例,该书指出摘要:“给非小说性散文下文学定义,是一项具有很大挑战性的任务”,“它的定义只能规定得很松弛,以它不是诗歌、小说、戏剧来表示”,并无明确的散文定义,只有“prosepoem”(散文诗)摘要:“短篇作品,可以具有抒情诗的各种特性,但形式上却是散文。”意大利出现过和文学有关的散文摘要:“文学中的本土散文出现于13世纪,尽管拉丁语继续用于神学、哲学、法律和科学的写作”,“意大利语艺术散文风格的创始人波洛尼亚修辞教授吉多·费伯使用从拉丁文改编来的例子作为课堂例证。吉多·费伯最出名的追随者吉奥特恩,阿利罗,倾向于采用布满修辞格的华丽风格。和奧特恩风格迥然不同的是里斯托罗,阿利罗笔下清楚明了的科学散文《论世界的构成》(1282年)和朴实叙事风格的故事集《百篇老故事》(写于13世纪末,1525年出版)。13世纪散文的杰作是丹蒂的VitanHova。虽然没有完全自如地使用本土散文,丹蒂把简单的文风融入极度的精致和诗体文中。这种诗歌的力量源于超越某些语的神秘的深度。”可见欧美并未在文学散文上做出明确界定。
二、中国对散文的界定
中国古人最早运用“散文”这一概念,是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引用周益公的话摘要:“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浑融有味,和散文不同。”这是和“骈文”相对应的概念,即散体文。清人罗惇融清楚地梳理了中国古代散体文的发展变化历程摘要:“文之既起,何殊骈散?西汉以前淳朴敦雅,骈不虑杂,散不病野”,“周秦逮于汉初,骈散不分之代也;西汉衍于东汉,骈散角逐之代也;魏晋历六朝至唐,骈文极盛之代也;古文挺起于中唐,策论靡然于赵宋;散文兴而骈文蹶之代也;宋四六,骈文之余波也;元明二代,骈散并衰,而散文终胜于骈,明末迄于国朝,骈散并兴,而骈势差强于散。”孔广森《答朱沧湄》也说摘要:“六朝文无非骈体,但纵横开阔,一和散文同。”可见,中国古代凡和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一概可称为“散文”,并无文学散文和非文学散体文的区别,虽然也有了“散文”这一概念,却并非今天的文学散文。
“五四”前后,人们开始从功能角度重新界定散文。1921年,周作人以“美文”概念第一次清楚地界定和确立了文学散文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摘要:“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的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和抒情,但也很多两类夹杂的……中国古文里的序、记和说等,也可以说是美文的一类,但在现在的国语文学里,还不曾见有这样的文章,治新文学的人为什么不去试试呢……有许多思想,既不能作为小说,又不适于做诗(此只就体裁上说,若论性质则美文也是小说,小说也就是诗……),便可以用论文式去表他。他的条件,同一切文学作品一样,只是真实简明便好。”
作为卓有成就的散文家,朱自清从文体和功能两方面给散文下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摘要:“按诗和散文的分法,新文学里小说、戏剧(除掉少数诗剧和少数剧中的韵文外)、‘散文’,都是散文。——论文、宣言等不用说也是散文,但通常不算在文学之内——这里得说明那引号里的散文。那是和诗、小说、戏剧并举,而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的东西,或称白话散文,或称抒情文,或称小品文。这散文所包甚狭,从‘抒情文’、‘小品文’两个名称就可知道。小品文对大品而言,只是短小之义,但现在却兼包‘身边琐事’或‘家常体’等意味,所以有‘小摆设’之目。近年来这种文体一时风行。我们普通说散文,其实只指的这个,这种散文的趋向,据我看,一是幽默,一是游记、自传、读书记。”
其后,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进一步界定了文学散文的四大特征摘要:
现代散文最大的特征,是每一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现代散文的第二特征,是在它的范围之扩大。从前散文被局限于尊君、卫道、孝亲,现代的散文,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可不谈。现代散文的第三个特征,是人性,社会性,和大自然的调和,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和社会。就是最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里,写到了风花雪月,也总要点出人和人的关系,或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书怀抱,一粒沙里见世界,半辫花上说人情。
最后要说明到近来才浓厚起来的那种散文的幽默味了,这当然也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而且又是极重要的一点。
1930年代,中国文坛上习惯于将散文称作小品文,并将源流推及古典和西方。周作人说摘要:“中国新散文的源流,我看是公安派和英国的小品文两者所合成的。”胡梦华称小品文是“散文中的散文”,主要特征是作者的人格融入其中摘要:“它的特质是个人的,一切都是从个人的主观发出来,和那些非个人的、客观的批评文、议论文、叙事文、写景文完全不同,因为它是个人主观散漫地、琐碎地、随便地写出来,所以它的特质又是不规则的、非正式的,又从表面看来虽然平常,精细的观察一下,却有惊人的奇思,苦心雕刻的妙笔,并有似是而非的反语,是非而是的逆论,还有冷嘲热讽,机锋和警句,而最足以动人的要算热情和诙谐了。”当时,围绕着小品文的功能新问题也发生了激烈的论争。林语堂提出,小品文应当“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鲁迅则针锋相对,主张摘要:“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此后,学术界、创作界在散文的界定新问题上都几乎没有新的进展。
三、对散文的再界定
考察了散文概念和特征的发展历史,再界定散文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摘要:
(一)散文的文体功能性特征
时至今日,人们熟悉到,散文主要是作为文学概念来使用,文学散文的功能是审美而非实用的,这是散文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那么,要廓清文学散文概念的主要工作,首先应当从功能人手,而非从语言文字的排列形式和音韵节奏等人手。
假如将散体文的功能分为实用性和审美性两类,那么,古代那些浩如烟海的散体文如哲学、历史、科学以及学术著作则属前者,而抒发个人情感、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山水游记、私人书信、杂言随感则属后者。文学散文的功能是传达感情,感染读者,体现审美价值;非文学散体文的功能是传播知识、弘扬真理以及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具体事务。
当然,也应注重到,有一批散体文精品,产生在尚无文学散文的古代,其中多半是实用的散体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基本功能逐渐发生了变化,初始的实用功能淡化乃至消失,文学审美功能凸显并逐步成为主要功能,这样,它们失去了实用文体的基本特征,成为脍炙人口的文学散文。如晋代李密的《陈情表》,本为奏章,是公文写作中的请示报告,有极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实用性,而在今天读来,其情真意切、婉曲动人的审美特征,实属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
因此,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文学散文的首要特征是摘要:情感性和审美性。
(二)散文的文体兼容性及其尺度
界定文学散文还要从表现特征来考察,同具情感性和审美性的文学作品还有小说、诗歌、戏剧剧本等,它们有着明显的不同。
先看小说。从语体看,小说和散文颇为接近。但小说的审美功能是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场景来实现。尽管虚构,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进入、旁观、参和而又十分平安的虚幻空间,将人物及其生活遭遇、内心历程作为基本和主要的描写对象。散文则不然。第一,散文的基本写作手段是写实的摘要:真人、真事、真景物、真情感。第二,散文不以人物、情节、场景为必备要素。第三,散文可以向读者展示虚幻的图画,但却并不像小说那样向读者提供虚幻的生活空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的区别有多大,散文和小说的区别就有多大。
再看诗歌,表面上看,诗歌和散文的区别在形式上即已简单明了,但事实上,散文的语体比诗歌散漫、灵活、自由,不像诗歌那样注重语言的结构和形式,典型的散文没有格律,比诗歌更接近日常生活语言。诗歌和散文都讲究意境,但二者在营造意境上有所不同摘要:诗歌营造意境的主要秘密是为读者布置若干心理空白,让读者的思维在这一块块信息“飞地”中自由驰骋;散文营造意境的方式则是通过展示外物完整真实的印象,诱发读者的生活经验,使读者对该外物的体验和认知泛化为对外物之外的体验和认知。试以某大学作家讲习班专业教师为学员布置的散文作业为例说明,韦应物《滁州西涧》中有这样两句摘要:“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学员依教师的要求将其改写成“散文”摘要:
傍晚,春雨如注,春潮拍岸,荒野的渡口阒无人迹,只有一条小船孤零零地被江水冲荡着横在岸边。
教师指出,此段还不能称为真正的散文,它只是将诗句散化,仍是原诗的“翻译”。学员再次将其改写摘要:
到了傍晚时分,春雨下得更紧了,在沙沙的雨声中,隐隐听得到江水涨潮的声音,空气里布满了雨水、江水和荒野特有的泥土、草根、树叶混合的气味。再往前,就是渡口。江水在上涨,岸边水浅的地方,绿绿的野草从水中探出头来,疲惫地挣扎着。迷蒙的雨幕加厚了暮色,对岸的山和江岸线变得遥远、虛幻,若隐若现。一条小船就像一片掉到水中的树叶,横在岸边,随着江水动荡起伏……
此段并非佳作,但却展示了前景、背景和细节,是真正的散文。和原诗相比,它主要不是语体不同,而是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情境,传达了更加丰富的信息,缩短了读者和规定情境之间的心理距离,和诗歌已有了本质区别,
相对来说,散文和剧本在形式特征和功能特征上都有明显的区别,这里不予展开。
由此可知,通过对即文学散文和其他文学形式的联系和区别进行考察,可以看到文学散文的文体特征。但新问题是,在把握“散文文体兼容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中的区别尺度。散文既然已经是文学家族中的一员,它和小说、诗歌等就必然具有共同的血缘和遗传基因——审美和怡情功能,拥有共同的表达符号——形象、生动、感人的语言,拥有共同的表达手段——形象化的描写和浓烈的抒情气氛,拥有共同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象征……它们经常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移植和交配。它们之间的区别,不是总体功能的区别,而是具体功能的区别;不是精神形象的区别,而是具体表现形式的区别,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文学品类的区别。
(三)本文的散文观
综上所述,本文对散文的熟悉是摘要:
其一,散文是一种和韵文相对的文学形式,无需像诗歌那样句式整洁、音韵美丽,无需押韵。
其二,散文有文学散文和非文学散文之分,非文学散文指和文学无关的散体文摘要:论述文、应用文、哲学、历史、科学以及其他学术著作等;文学散文(本文简称散文)是和诗歌、小说、剧本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情感性和审美性来表现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熟悉、感情和理趣。和其他文学形式不同的是,散文取材随意,体制灵活,它通常不以虚构为基本或主要手段,而是常用真实的人、事、物、景为创作对象,从中发掘或注人情、理、趣、韵,构筑美丽的意境,注重表现性灵、意气、聪明、情感之美。
其三,散文是一个动态文体,对文学散文的深入理解,我们既不能囿于散文字面上的意义,更要注重这一文学形式在不断发展变化。例如,1920年代的“美文”,1930年代的“小品文”,1990年代的“文化散文”,21世纪的“博客散文”,都是散文动态性表征的明显例子。散文家族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丰富的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