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人性弱点真善美剖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讽刺艺术一直是《围城》的一大亮点。钱钟书先生以幽默的笔法针砭时弊,描摹人情世态,调侃“芸芸众生”,以机智的笔触,在看似嬉笑中予以淋漓尽致的嘲讽。其讽刺艺术高超、独具一格,语言风趣幽默、妙趣横生,呈现出灵动机智、轻松潇洒的讽刺艺术风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作品中所描写的人性弱点做反面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感悟到人性真善美的珍贵。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围城》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彪炳文坛,堪称“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专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一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如是说。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一、入木三分的精神剖析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塑造了70多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虚伪、愚蠢、伪善。在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国难当头,他们却沉浸在卿卿我我的个人小圈子里,空虚无聊、才疏学浅、崇洋媚外,失去了起码的社会责任感,成为社会的“多余人”,堕落成“无毛两足动物”。面对这种现象,作者以“忧世伤生”的心境创作了《围城》。全书以方鸿渐的经历为主要线索,用讽刺、调侃、幽默的笔调刻画了病态社会中一群平庸无为的知识分子形象,如混迹西洋数年又“全无用处”的方鸿渐;驰骋于情场的赵辛楣和苏文纨;工于心计的孙柔嘉;小人得志、气焰嚣张的李梅亭;在背后告密陷害他人的陆子潇;有买了假文凭还厚颜无耻地把它挂在墙上的韩学愈等。《围城》中的知识分子可以说是中西文化冲击下的畸形产物。钱钟书先生在作品中对其病态的精神世界进行了入木三分的讽刺,教师可利用绝妙的精神剖析,使学生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感悟到人性真善美的可贵。
(一)对虚荣心的讽刺
《围城》是扎在人性虚荣心上的一根刺。在《围城》中虚荣心满街跑,如灰尘粘在每个人身上。如方鸿渐用三十美金买了个假文凭;范小姐伪造剧作家签名赠书;具有里昂大学博士学位的苏文纨原封不动地剽窃了一首德国民歌四处炫耀;留学剑桥的新诗人曹元朗写的诗是许多中外典故的杂烩等。钱钟书先生让他们尽情地表演,表演得越逼真,虚伪的性情就暴露得越充分,通过揭示虚荣心的普遍性来揭示人性的颓败。教师可通过作品中表现出的人性弱点,教给学生做人要老实的道理。
(二)对崇洋媚外心理的讽刺
钱钟书既是一位作家,又是一位学者。他不仅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学中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的现实主义精神,而且以思想家和哲学家的眼光对社会生活进行了多方面的描绘和审阅,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挖掘。小说联系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描写了西方文化对都市文明的冲击,作者毫不留情地对崇洋派只学皮毛就到处招摇撞骗的丑态进行了讥讽和讽刺。不少留学生外出留洋只为了镀金,留学变成了游学,甚至买假文凭哄骗他人,不仅学无所成,而且学无所用。如剑桥出身的曹元朗是个新诗人,可他写的诗是由中西方典故拼凑而成,内容庸俗。如同“东施效颦”,根本读不通;留学欧洲的哲学家褚慎明,到处写信吹捧外国闻名哲学家,把柏格森、罗素等出于礼貌的回信当做自己事业有成的证实,拿着三四十封这类回信“吓倒了无数人”。又如描写三闾大学的学生崇洋媚外的风气时,作者这样写道摘要:“那些学生虽然外国文不好,卷子上写的外国名字却很神气。有的叫亚历山大,有的叫伊丽莎白,有的叫杰克,有的叫‘小花朵’(英文),有个叫‘火腿’(Bacon),因为他中国名字叫‘培根’。一个姓黄名伯仑的学生外国名字是诗人‘拜伦’(Byron),辛楣见了笑道,‘假使他姓张,他准叫英国首相张伯伦;假使他姓齐,他会变成德国飞机齐柏林。甚至他可以叫拿破仑,只要中国有跟‘拿’字发音相近的姓”。在这群喝过洋墨水的“知识分子”的熏陶下,连学生也沾染上了崇洋媚外的浮华气息。可见,作者在讽刺这些崇洋媚外的人时是多么的彻底、深刻,这些“文化人”对近代西方文化有着一种盲目的崇拜,没能学到西方文明的精华,却带回了糟粕。他们完全是西洋文明的畸形儿,都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崇洋媚外症。教师可通过作品中对崇洋媚外心理的讽刺,结合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所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真正心得到崇洋媚外心理的无知,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对中西文化碰撞产生的精神病态的讽刺
进入近代,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地冲击着古老的中国,但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已经腐朽的封建思想文化到了行将就木的时候,再掺入洋味的东西,便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就像书中描写的摘要:“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方志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的两方补丁,也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钱钟书先生对两种文化碰撞时所产生的种种畸形可笑的现象和人物的精神病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辛辣的讽刺。教师可通过作品中对那些可笑现象的描述,剖析当前中专生理各种怪异发型、穿奇装异服的社会根源,并向学生进行中专生行为规范教育,鼓励他们学习文明礼仪,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做一个文明的中专生。
二、幽默机智的讽刺语言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小说的重要技巧,是作家艺术功力的体现。讽刺小说中讽刺效果的产生必须通过语言这一传达思想感情的媒介来表现。假如幽默是相对于语言来说的,那么深刻则是相对于思想而言的,幽默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是机智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幽默是一种智力的溢出,一种理性的嘲弄。钱钟书先生是文学大师,也是语言大师。凡是读过《围城》的人,无不被它那妙趣横生的语言逗得忍俊不禁。《围城》中的语言独具特色,无处不闪烁着幽默、聪明的火花摘要:从中国先秦的《诗经》、兵法到清代的同光体诗;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阿拉伯的《天方夜谭》到美国的轶事、法国的名句纷至沓来。如机关上司驾驭下属的技巧,尽学西洋人赶驴子,在驴子眼前,唇吻上挂一串胡萝卜,引诱驴子向前拼命,这是化用法国《列那孤》中的生花妙笔。钱钟书先生能够吸收这些外国语言以弥补汉语词汇表达现代生活的不足,这是一种纯正的,使人会心发笑的书面讽刺语言,聪明、精辟、俏皮、尖刻、机智,布满趣味性和知识性。像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可以说《围城》处处是锐利俏皮的语言,时时有讽刺。
钱钟书先生的睿智、渊博和讽刺才能,使其讽刺语言既机智俏皮,又辛辣犀利,“恰似夏季阵雨扑面打来,又像万箭齐发穿石而过”。他用简练的语言点出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人物的言论和行动的矛盾。
书中语言妙在旁敲侧击,以小见大,使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现实内容。教师通过分析作品,使学生领会聪明幽默的语言给人带来的乐趣和美的享受。
三、语言深刻而富有哲理
作者不仅对琐屑事物进行了幽默化的表现,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且经过进一步概括和提升使之具有了丰富的哲学意味。如方鸿渐在三闾大学发表的一番“妙论”摘要:“人生就是教他们t孤独的,一个个该各归各,老死不相往来。身体里容不下的东西,或消化,或排泄,是个人的事;为什么心里容不下的情感,要同伴来分摊?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似乎一只刺猬,只好保持着彼此之间的距离,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这段话道出了方鸿渐对人生孤独的看法,他的内心世界充塞着孤独、落寂——他走进了一个封闭的“怪圈”,而这种“孤独”又是无可救药的。这不但概括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而且也象征着人类的基本存在状况。又如小说的书名“围城”取义于法国成语“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暗含人生的烦恼和无奈。作者以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生动地演绎了这一成语的哲学意蕴,展示了命运的变化无常和人生的悲欢喜怒。在动乱的旧社会里,“围城”困扰着每一个人,但每一个人又不得不在各自不同的“围城”里奔波生活。各自的人生前途又将如何,社会的前途又将怎样,细细想来“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含着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它是时间的自我迷失,也是人在时间中的迷失、停滞和无出路。钱钟书先生就是以这种严厉的态度思索人生,洞察生命的哲理。教师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领会到人的命运的变化无常和人生的悲欢喜怒,教学生用严厉的态度思索人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围城》不愧是一部心理小说,揭示人物心灵细致入微,对人的性情本质洞若观火,并以精致、深刻的笔触写了出来。它巧妙地借助了千姿百态的比喻描写,新奇奇异的夸张和类比手法的运用来进行讽刺,把客观描述和作者的议论巧妙地结合起来。讽刺效果强烈,布满了思想的力量和艺术的光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俏皮而不油滑,犀利而不沉滞的幽默机智讽刺风格,被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发挥得酣畅淋漓,读来使人拍案叫绝。《围城》中这种高超的讽刺艺术,超越了前贤的创建,构建起和世界相衔接的现代讽刺小说的艺术特色,使其成为中国讽刺文学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标志着现代讽刺小说的真正成熟。学生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感悟到人性的弱点,以及真善美的珍贵。文学欣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净化人的心灵,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