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范文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文学理论课程是汉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并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及开展文学实践活动等奠定理论基础。遗憾的是,某些高校在这门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师生之间的零交流、学生缺乏兴趣、单纯围绕教材教学等,都给文学理论的课堂教学造成了很大阻碍。本文主要探寻高职高专文学理论课堂教学需要改革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文学理论课堂教学困境的一些具体途径。

一、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

当前高职高专文学理论课程之所以有必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首先是由于目前存在着各方面的原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了文学理论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减弱了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下面就来谈谈造成这一后果的几个主要因素。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课程教学的目标对象是广大学生。因此,要想了解文学理论课程对于高职高专学生们的吸引力为什么会下降的原因,首先也应该从学生本身入手。我们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文学理论这门课,印象最深的是枯燥无味,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没有通俗易懂的知识内容,整本书上没有插图内容,密密麻麻全是文字,学不进去,读不下去。还有学生反映在书中出现的文言文的知识内容,看不懂,更理解不了。更有学生反映教师在课堂上举的例子自己不太熟悉,听起来感觉很模糊。其实教师在课堂上举的例子大多都是古今中外比较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例子,可见学生们的课外阅读量太少,知识面也比较狭窄,尤其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缺乏了解,有文学兴趣者也大多沉迷于网络文学之中。这些因素也不利于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顺利展开。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有不少学生反映:能不能学好这门课程,除了自身努力外,老师的授课也有很大关系。比如,老师应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建立与同学之间互动合作的关系,鼓励同学积极发言,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教师应该在讲课时把重点难点侧重讲析,并联系生活实际或具体作品的例子,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课堂效果就会变好。学生们的反映非常诚恳。的确,目前在教学的过程中,尽管教师运用了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却改变不大,“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把学习仅仅看作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过程,学习者的任务就是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有的课程虽然表面上有‘注重学生课堂参与性’这一条,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建构性学习,但往往会演变成‘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方案,执行教师规划的步骤,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生成教师想要的结论’。”[1]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加强对新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够适应新时代下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新要求。

(三)课程考核方面的因素当前,高职高专在课程考核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陈旧的课程考核方式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不相适应是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过程性考核还是期末终结性考核,整个考核过程均强调精确性评价和模糊性评价的结合。[2]的确,文学理论课的考核方式还比较传统,学生的成绩分为两部分内容:平时成绩和期考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主要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作业情况及其他方面得出,主观性较强。而期考题类型过于复杂: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简答题、论述题及材料分析题等七大类型,考的知识点繁多,学生要记的内容很多,但取得的效果并不好,学生往往在考前大量背诵,考完把知识全部忘掉,可见这种考核的方式对于文学理论课程的学习是不利的,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课程考核方面加以改革。

(四)网络时代对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影响目前我们正处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普及给生活带来的好处我们是有目共睹的。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查找资料、在线学习、观看影片等等,可见网络的普及对大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网络的泛滥带来的危害也是很大的。在上文学理论课时,就有不少学生在课堂拿着手机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听歌等,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堂学习。同时,网络时代的文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传统的文学理论已经不能完全解释新的文学现象,需要反思和发展。例如,网络文学虽然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网络文学,在商业化的不断腐蚀下,成了、网站、投资商合谋的掘金场……其商业价值被榨取到最大化……在文学网站的运作下,网络文学变得如同娱乐圈一般。”[3]网络文学主要以赚钱为目的,造成了文学创作的功利化。而传统的文学理论在讲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时,指出其表现在于文学不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活动中,仅仅是为了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陶冶。显然,网络文学创作的直接功利性目的与传统文学理论中文学创作的直接无功利性是相矛盾的。网络文学的这种新现象,也要求我们在文学理论的课程教学中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针对造成当前高职高专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以上困境,我们应当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的办法和突破的途径,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达到重新把广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这门课程上来的目的。下面谈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所取得的一些主要经验。

(一)运用新颖活泼的方法教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指出:“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4]对于如何上这门课,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逐步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在讲到具体的文学理论时,可以结合一些影视作品、视频短片或是某些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片段。例如:结合影视作品介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关系,用来彰显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以《红楼梦》为例,林黛玉给人的印象是“多愁善感”、敏感多疑、但又是一个才思敏捷,非常聪慧的一个女性形象。她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再加上幼年丧母,父亲视她如珍宝,对她的管束相对较少,所以她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就很少,养成了个性自由的一面。除此之外,林黛玉还是一个很细心的人,初到贾府时,她的表现就是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不多说一句话。当贾母问她读过什么书时,她起初还是很小心地说了一些,然后就问姐妹们都读过什么书,贾母很冷淡地说,她们没读什么书,只认识一些字,不做睁眼瞎就可以了。在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由此可以看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与贾府的环境是格格不入的,这也为她的人生悲剧埋下了隐患,才有了后面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的结局所在。在这一段的讲解中,可以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讲解,由教师提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当然,这种方式的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对于《红楼梦》原著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举这个例子的时候,可以播放影视剧《红楼梦》中有关林黛玉的精彩典型片段。比如可播她初进贾府时的表现、入住大观园的情景和姐妹们组建诗社写诗论诗的场面、葬花时的具体意境、焚稿时的具体表现及临终时凄惨的情景等。结束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思考题:以自己为例来谈谈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鼓励每个同学都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当然在仅有的时间里,不可能做到让每个同学都能谈到。可以把一个班的同学分成小组,5人或10人一组,或是同学们自由组合成组,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加以讨论,讨论结束后,由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来阐述这个小组的观点。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种启发引导、视频教学与实际讲解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文学理论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多门学科的有机融合为了在文学理论课程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理论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在内容选择上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课程内容讲解能为学生解决疑惑和困难,让学生觉得有用、适用。[5]例如,在讲解“移情说”时,可以举一些和学生关系较密切的例子,或是能引起他们共鸣的例子。比如:有一位大学生在一本日记中写道:黄昏的时候最想家,这个时候家里阳台的灯肯定亮着,爸爸妈妈肯定在做饭。那灯是世界上最温馨的灯,那饭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饭。可以让学生来谈谈听完这则日记的感受。很多学生都表示,黄昏的时候特别想家,此外还有过节的时候、很伤心的时候或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为什么黄昏时最想家,很多学生表示说不上来。这种感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其实说灯是世界上最温馨的灯和饭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饭,并不是特指,而只是自己思家感情的一种投射、一种转移。当然学生还可以以此为例理解文学接受中“共鸣”“净化”“领悟”“余味”等基本的原理。同时,也可以用一幅绘画作品《我在想妈妈》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有一个小女孩画了一副夕阳西下的作品,并给这幅作品命名为“我在想妈妈”。在颁奖典礼上,主持人问她给这幅作品这样命名的原因。小姑娘回答说,你们大人不也是在黄昏时最想家吗?故事虽然很简单,却很耐人寻味。可以以这个例子来讲述文学具有话语蕴藉的属性这个理论内容,也可以用来说明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文学言语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让学生据此分析这些理论知识内容。学生只有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文学理论课堂教学的效果才真正体现出来。当然,文学理论课程在具体的讲解时,还可以与古代文学这个学科相融合,以古代文学为例来阐发具体的文学理论知识。比如,在讲第十章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的时候(文学言语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我们就可以举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首先,可以让学生先把这首小曲背诵下来,目的是考查一下学生背诵古诗方面的能力;其次,再找一些学生来分析这首小曲,言语层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它的形象层是什么,以及它的意蕴层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提问的时候也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自愿举手的方式回答。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观察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反应。如果没有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较有趣味性的方式来提问,比如用“接力游戏”的方式:先点一名同学起来回答,然后以这个同学为中心点开始这个游戏。这个同学回答完后,教师接着点(不点学生的名字),刚才那个同学左边第二个同学、右边第三个同学,后边的同学,以此类推继续下去。灵活运用做游戏的方法,关键还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文学理论课堂的气氛,并让学生的注意力从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听歌等方面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引导学生克服网络时代的不利影响、提升对文学理论课程的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也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大致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的经验:首先,学习观念的转变。文学理论课程在性质上与其他课程不同,它的理论性、学术性较强,专业概念和术语也较多,以致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学习,课堂上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了。那么就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学习模式,要让学生将过去被动学习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应该由过去的教和学的关系转变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文学理论的内容,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大量、广泛地阅读。文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必须在其他课程的学习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大量阅读。阅读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阅读的内容也应当全面广泛。比如,在当今网络普遍使用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充分地借助网络这个平台,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欣赏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学习当今网络上较时尚的潮流内容,或是时事新闻方面的内容等等。当然学生们也可以借助图书馆里的丰富资源,进行大量的阅读。同时,教师还尤其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阅读,比如学生可以选取一些历史方面的优秀书籍进行阅读,也可以读一些逻辑方面的书,或是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的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对于文学理论的学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最后,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进行文学理论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挑选一些章节让学生自己做多媒体课件,并让学生把做好的课件自行讲解出来。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让每个同学都上台进行完整的讲解,教师可以挑选几个学生上台讲解,讲完之后让其他同学进行评论。当然,教师也可以把班里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的同学之间互相展示自己的课件,互相之间进行评课,学生们可以把讲课和评课的过程完整地录制下来,制成视频短片。教师可以挑选比较有代表性的视频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和学生一起谈论,总结归纳。学生通过做课件、讲课件、评课、录视频、汇总等参与过程,一方面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了学生学习文学理论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做课件,在讲课过程中对文学理论的内容也有了充分的理解;最后,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的参与活动,锻炼了他们动手制作课件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们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并学会了如何充分运用网络的丰富资源。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文学理论课堂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三、文学理论教学需要结合高职高专的特点

(一)偏重于应用型的教学形式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不是培养学术型的人才,而是以教学和应用为主,而现行的文学理论教材的主要目标多是以培养学术型的人才为主,这就造成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一方面难以理解高深理论,另一方面感到实用性不高,因而学习的积极性不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我们在文学理论的教学中需要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在文学理论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侧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针对具体的文学理论内容,教师应该让学生结合文学作品和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论分析就更容易明白:学习文学理论这门课程,并不是简单地背诵基本的原理和基础知识,而是要做到真正去理解这些内容,融会贯通,并能熟练地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品评文学作品。

(二)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和发展方向,大多是从事中小学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纯理论缺乏兴趣,认为对于他们的发展没有实际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引导学生对于理论意义的正确认识,同时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调整教学目标,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而不是作为一种口号挂在嘴边,在文学理论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运用理论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而不是空谈理论,一味地给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任何一种科学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反过来,这些理论知识又指导实践。文学理论是一门具有鲜明实践性品格的理论课程,而文学理论中讲的许多理论,都是在文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就拿考试来说,在每一年考试的试题中,都有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论证的题目,这类题目所占有的分值也是相当高的。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做好实际材料方面的准备。所以学生在学习文学理论的时候必须紧密联系文学实际,要具备起码的文学素养,还要具备中外文学作品、文学史的基础知识。

作者:张卫霞 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