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晚清时期报刊文学史料分类与价值内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晚清时期我国报刊史料中的文学主要以诗歌、散文、小说及戏剧文学四类形式呈现。由于社会背景与发展环境的影响,其嬗变特征表现为古代文学向近代文学过渡的多元化与世俗化衍变、中国文学与西方先进理念“合流”的融合式创新以及小众文学和大众文学“齐驱”的新意识启蒙。晚清时期的报刊文学创新发扬了文学风尚,在彰显报人价值地位的同时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关键词】晚清时期;报刊文学;嬗变;价值内涵
晚清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文学的生长嬗变构建了新的场域,梁启超提出“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曹聚仁认为中国文坛与报坛是血缘关系密切的“表姊妹”。一方面,报刊的出现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文化、新理念,在激发文人创作热情的同时彰显了社会职责,另一方面,晚清文学带有古文学的蕴意又包含改革趋势,为近代社会、近代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重要助力。这一时期,文人办报热潮的兴起与文学改革的尝试为文学创作的转变、文学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提供了机遇,让整个报刊领域呈现出繁荣景象。江西财经大学包礼祥教授认为,近代中国文学史实际上也是一部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史,文学景象的繁荣或文学功能的传达不仅彰显了近代社会文化内容形式,还映射了社会诉求与理想观念的动态衍变,历史意义重大。
从《中国报刊辞典(1815—1949)》的整理分类情况来看,近代中文报刊多达千种,其中大多数刊登过文学作品,从文学体裁来看,这些文学作品主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小说或剧本四大类。
1.近代诗歌类报刊史料近代诗歌随着旧封建主义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而呈现繁荣发展的盛况,梁启超在《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风报》《醒狮》《庸言》等报刊中开辟诗词专栏,实施“新学诗”到“诗界革命”的改革举措,如刊登了《壮别》等作品。此外,当时的帝国列强通过大量刊发中西融合的诗词以达到宗教攀附的目的,如《东西洋每月统计传》《中西教会报》等。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近代诗歌的起源、发展与近代社会矛盾变迁息息相关,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反抗列强的侵蚀思想到中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封建再到“新文化”运动后的新变化,诗歌内涵的变化象征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曲折进程与思想观念的缓慢革新。
2.近代散文类报刊史料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大多以时论散文发表政治言论,如蔡元培的《俄祸》(《俄事警闻》,1903)梁启超的《新民说》(《新民丛报》,1902—1906),鲁迅的《文化偏至论》(《江苏》,1905)等。20世纪初是近代散文类报刊产生与发展的黄金时期,“文人论政”与“文人办报”热潮的兴起与晚清封建制度造成的社会积贫积弱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大量散文如《论中国之将强》等(《时务报》,1986)、《变法》(《循环日报》,1874)鼓吹西方的先进文化、技术优势,这一时期《昭文新报》《循环日报》《汇报》《述报》不断刊发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改良派知识分子的文学作品,如梁启超、王韬、容闳、伍廷芳等人的作品。
3.近代小说类报刊史料作为近展规模最庞大的文学体裁,小说的形式、作用得以多元化体现,比如《官场现形记》(《世界繁华报》,1896)作为近代中国第一部报刊连载小说,引发了“谴责小说”热潮。此外,19世纪70年代大量文学期刊涌现,如《瀛寰琐记》(1872)、《四溟琐记》(1875)、《寰宇琐记》(1876)、《游戏报》(1897)、《绣像小说》(1903)等,这些报刊发表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新中国未来记》等知名小说。近代小说体裁为近代文体承载量的扩容奠定了基础,但受到当时政治因素的制约,政论性文学作品极易被禁封,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借助小说体裁实现议论、消息、说明等文学功能是近代文学的主流风尚。4.近代戏剧类报刊史料由于戏剧以“词俚”“动人”等特征引人深思,因此近代剧小说、剧本等文学载体兴盛发展到极致,比如陈去病、柳亚子等人1904年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并发表了《革命军》《驳康书》《皇帝魂》等反封建剧小说。随着大众文艺的兴起与中外文艺思想的传播,近代部分报刊如《申报》《上海新报》等甚至开辟专栏刊登戏剧文学作品。晚清时期,维新派对戏剧文学给予了“虽聋得见,虽盲可闻,欲无老无幼,无上无下,人人能有国家思想而受其感化力者,舍戏剧末由”的至高评价,革命派也认为戏剧具备同化力,对社会民智的开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近代报刊文学的嬗变特征
1.多元化与世俗化衍变:从古代文学向近代文学过渡纵观近代的报刊文学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受到近代社会的发展与不同文化启蒙意识的影响,古代文学逐步转化为近代文学,其主要嬗变特征表现在体裁形式多元化以及创作目标世俗化两大层面。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形式单一,大多以总集、合集、别集、口传等形式为主,发展缓慢;随着近代社会报刊传播渠道的形成,大量文学与报刊发展并形成交互依附之势,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新学诗、新民体的文学体裁与形式,从而推动了文学革命的进程,让古代文学凭借近代大众传播工具实现了报刊化发展,形成了近代出版的繁荣盛景。这一时期,诸如“诗钟”“灯谜”等古代文学形式实现了大众化传播,而《申报》《瀛寰琐记》《海上奇书》《绣像小说》《月月小说》等报刊甚至专门开辟文学专栏,以文学作品实现商业化经营目标。此外,近代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受到城市市民数量激增带来的文化需求旺盛的影响,大量报刊出于读者受众与自身发展的目的不断拓展文学传播的空间,为大量作家提供了生活来源并激发其创作热情。以近代小说为例,一方面,报刊传播为文学创作者、编辑、读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受到读者因素的干扰,文学从时政论述转向社会生活,形成了变更故事情节、改变人物形象的世俗化发展趋势,如当时《申报》《月月小说》《四溟琐记》《新小说》等报刊上刊登的鸳鸯蝴蝶派作家的文学作品就是典型范例。
2.融合式创新: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合流”近代中国报刊文学的嬗变特征还表现在鲜明的融合式创新上,即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合流”发展。西学东渐是近代社会鲜明的发展特征,自1854年晚清首位留学生容闳赴美留学归来,近代中国便开启了外派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救国救民的征程,在洋务派代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支持下,近代中国逐渐兴起“师夷长技以制夷”之风。当时,诸如梁启超、胡适、鲁迅等近代报人代表都有海外留学的经验,这为中国文学的改革创新奠定了基础。“文人办报”热潮兴起后,近代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近代报刊如《申报》《世界繁华报》《遐迩贯珍》《万国公报》《采风报》等,主要以介绍西方文化、技术为主,这些报刊率先将西方文学传播至近代中国社会,让新文化与新理念的传播既激发创作者热情,又切实影响创作者的文学思想与表达理念。于是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西兼具,如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在文风与作品结构上都存在西学东渐的嬗变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近代中国尤其是晚清时期掀起了文学翻译热潮,或译入外国文献,或将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这反映出当时国人对西方文学及思想的推崇,如严复在《国闻报》副刊《国闻汇编》上译载的《天演论》、陈去病在《二十世纪大舞台》上刊登的金松岑的《国民唱歌》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新意识启蒙:小众文学和大众文学“齐驱”近代报刊文学的发展脉络实际上是以市场为主导的近代文艺报刊的生长过程,由于近代化社会新意识启蒙,读者市场文化需求的多元化促使这一时期的报刊文学逐渐呈现出小众与大众“齐驱”的嬗变特征。在20世纪以前,专业文学期刊数量较少、体裁单一、内容乏味,销量不尽人意,当时的文学体裁主要围绕议政展开,如梁启超在《时务报》《新民丛报》上刊登的《壮别》《变法通议》等。进入20世纪以后,近代社会转型与西方文学思想的启蒙促使我国通俗文学观念形成,以商业化经营目的为发展动力的报刊不断刊登以消闲娱乐为价值导向的文学作品,以满足市民阶层精神文化的需求,这改变了传统小报的小众文学形式,激发了以社会中下层市民为核心的大众文学活力。这一时期,文学体裁的小众化也实现了大众化传播的转变,新小说、新诗歌等各种文学体裁层出不穷,如韩子云在《海上奇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太仙漫稿》及长篇章回体分期小说《海上花列传》,开启了近代报刊文学的新方向与新形式,此外,《女报》《女学生杂志》《女子世界》等女性文学报刊大量创刊,促使近代报刊文学呈现出小众文学与大众文学并驾齐驱的嬗变盛景。
三、近代报刊文学的价值内涵
1.创新“文学风尚”,彰显报人价值地位近代报刊与中国传统有邸抄(邸报)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内容、生产方式与读者群体三大层面。以先进印刷术为支撑的近代报刊将传播视角扩散至社会各阶层,如《申报》既有针对国内外政治交往的新闻报道,又对民风民俗与商贾贸易观察入微,彰显了近代社会报刊内容的广泛性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涌现了“文人办报”与“政治家办报”热潮的壮景,其本质是近代文人以报刊为阵地进行“救亡”与“图存”的改革尝试,由此,文人转变为报人,不再是附庸风雅的书生形象,而逐渐成为具有救世英雄情怀的先进分子。从作品风格来看,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风格变得严谨犀利、针砭时弊,尤其在《时务报》以后,这种文学风格受到了多家报刊的肯定,如《循环日报》《新民丛报》《述报》等报刊大多以刊登这一风格的文章为主。一时间社会舆论形成,文学新风尚逐渐由先进知识分子传播到社会各阶层中,报人的地位与价值不断彰显,其公众影响力与社会号召力也得到了提升,这是我国最早“意见领袖”的由来。报刊与文学之间的共生发展关系促进了文学“新风尚”的形成,城市市民阶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文化需求与报刊经营需求的增长促使文学不断朝世俗化方向发展,这种趋向于市场受众的办报方式刺激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1872年,申报馆创办的《瀛寰琐记》开创了读者、作者及编辑讨论的公共平台,包天笑等人甚至公开刊登征求小说题材的启事。一时间,由于对商业利益的追逐,非文学写法流行于世,新民体、新学诗、政治小说、社会小说、黑幕小说等新型文学体裁借助报刊公共平台与读者交流,形成了强大的“粉丝效应”。以鸳鸯蝴蝶派作品为例,1914年《礼拜六》杂志的出版曾一度造就销量奇迹,尽管其刊登的作品缺乏高雅,但由于贴近社会生活,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与追捧,这种新风尚促进了近代文学的世俗化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报人的地位与价值。
2.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晚清时期报刊文学的“救国济民”经历了从“技”到“理”的发展后形成了“以启民智”的基本格局,这对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从19世纪的洋务派、维新派到20世纪的革命派,其文学表现大多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及与西方文学的融合。自《万国公报》开始,西方文学理念大量流入中国,到《时务报》创刊时,梁启超以带有鲜明西方民主理念的《知耻学会叙》《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散文呼吁清政府变革,这时的文学与报刊成为政治活动的工具,其目的在于开拓国人学识与眼界,利用报纸与先进文学理念培养积极分子。1894年以后,在革命派的推动下,以《隆记报》《中国日报》《江苏》为主的革命报刊格局形成,这些报刊以革命文学为主要内容,反清反封建的文学价值观表露无遗,其在开启民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晚清封建统治的原因,让民众看清了近代社会积贫积弱的根源,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晚清报刊文学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平等与自由是其中的代表性观点。比如《时务报》曾多次刊发关于“女性解放”的文章,内容围绕“兴女学”“戒缠足”展开。这一时期诞生了极具代表性的女性报刊,如《女学生杂志》《女报》《女子世界》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文艺创作方面,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特殊的关注女性教育的文学作品与女性作家,如王永梅1913年发表于《宝山共和杂志》的《幼稚园唱歌集•弁言》,还有许则华1908年发表于《月月小说》的《女学生唱歌集》等,说明近代报刊文学对男女平等思想的创新与实践获得了社会学界的广泛认可。这些传播意味着近代先进分子对社会发展的意识觉醒,这是民智开启与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础条件。这一时期,诸如梁启超、王韬、孙中山等社会精英以报刊文学为武器,以解放思想、传播新观念为目的,为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晚清时期的新闻报刊史与近代文学史同气连枝,反映了近代社会发展史的艰辛历程。从早期的时政文学到后期的新文学时代,近代中国报刊文学在古代文学、西方文学的综合影响下缓慢蜕变,由小众逐渐扩散到大众,这不仅意味着新风尚的形成发展与文人社会地位价值的提升,更彰显了这一时期思想的深入传播特征,其本质是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在“救国济民”的目的下办报、创作,以笔墨书写出面对民族危亡时的激愤痛惜与社会责任感,勇于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不断启发民智,在促进文学发展的同时更传达了兼济家国天下的英雄情怀,历史价值浓厚。
参考文献
[1]包礼祥.四力并行:近代报刊对近代文学发生的影响[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6):80-82.
[2]王桧林,朱汉国.中国报刊辞典(1815—1949)[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2.
[3]王龙洋.近代报刊与大众文化[J].编辑之友,2016(7):103-107.
[4]李礼.近代报人社会形象与地位的重塑——以近代报刊史料的发掘为据[J].中国出版,2015(1):63-66.
[5]李怡.地方性文学报刊之于现代文学的史料价值[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1):118-124.
[6]管新福.晚清民国留学运动与中国比较文学的生成[J].中国比较文学,2019(1):115-131.
[7]郭长保.晚清报刊与文人思想意识及文学转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35-40.
[8]刘洋风.论晚清诙谐文学之新——以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为例[J].出版广角,2018(15):76-78.
作者:王井辉 单位: 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